![]() ![]() |
慎勿诽谤密宗---宗萨仁波切
作者:海空神佛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36 更新时间:2010-9-28 13:26: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在历史上,金刚乘一直面对它是否为佛陀教法的质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声称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样地抨击金刚乘佛法的真实性。 就某些角度来看,这是能够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发展出来的,印度文化由种姓系统和明确界定的行为准则来支配,由神圣又过分精神化的婆罗门贵族制定了社会上可接受的宗教标准和宗教信徒行为的规范。婆罗门的宗教道德观,除了平常的不杀生、不邪淫等等之外,还包括了严格的饮食规则,规定行者要吃净素,不可吃洋葱、大蒜等具有强烈气味的食物,绝对不可饮酒;此外还有其它在现代会被认为很极端的限制,例如,一位婆罗门,只要被贱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须经历很复杂的净化仪式来清净自己。 除此之外,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期望,认为宗教的功能在于传播一套道德规范,教化出温文有礼的人民,强调健全、温和、仁慈等等的品性,人们期望宗教导师和教法成为那个宗教最高和最严格道德标准的规范。金刚乘和这些期望背道而驰,它经常使用一些看起来野蛮而怪异的行为,它的教法与修行方式也非常让人惊讶,要相信这种教法来自温和宁静化身的释迦牟尼佛,实在有点困难。
有一部分的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金刚乘的教法无法公开修行,而有时候这个层面就遭人曲解了。金刚乘或密续的教法,长久以来都只限于传给一小群上等根器的特别徒弟。而且传法也很秘密,通常都选在大众废弃或避免接近的地方。由于包围着它的神秘性,密续很不幸地被误认为是低俗、不健康的,或者总使人觉得有点不太对劲,把它当成是一种危险的宗派。实际上则刚好相反,因为金刚乘太珍贵了,所以需要保持秘密。你不会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拿给每个人看,也不会到街上大肆宣扬你把宝贝放在哪里、钥匙藏在哪里,因为你知道如果这个消息传到了坏人的耳里,就有不少麻烦,甚至会失去那件宝贝。
然而,这些日子以来,金刚乘不再被当成需要躲避的教法,反而变成新潮而入流的东西了。欧美国家很流行修金刚乘,因为人们误以为金刚乘允诺透过放浪的行为与情绪的满足就能成佛。虽然金刚乘被认为是善巧法门的一个原因,就是金刚乘配合人们的烦恼;但是因为某个法门符合自己的情绪就以它为道,可能是个完全的错误。金刚乘配合人们的烦恼,也不等于给你一张执照,让你放纵情绪、胡乱作为。今天人们修行金刚乘的动机,就很像有个人做了丢脸的事,寻找另一个具有相同罪恶秘密的人,然后两者都可以松一口气地想着:“啊,又不是只有我一个!” 同样地,人们经常把金刚乘误用来确认他们已做或想做的事是对的——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近年来金刚乘的复兴和大发扬,是真的吗?好的吗?这非常有问题。在西方国家里,似乎主要把金刚乘用来核准烦恼和由烦恼衍生的一切行动。在东方国家,人们则把金刚乘当成可以魔术式地调整轮回、让他们满意的一种方法,持诵真言是为了致富、有权力、长寿与生意兴隆。许多这种商人以欺骗别人达到成功,间接上,金刚乘的修行被用来骗人,这种动机可以从灌顶、真言、手印和其它事物的渴望中看出端倪。这种对金刚乘教法肤浅而迷信的滥用,是一种对世俗权力与立即的满足渴望,而非企望成佛的征象。在这些以及其它谬误中,金刚乘正走向毁灭。
看到这么多负面的现象之后,试着想一些正面的事。金刚乘非常高深、奥妙,因此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了解的,十万个徒弟之中,可能只有一个能成为好的金刚乘修行人。我们可能认为自己了解金刚乘,在肤浅的层次上,也许我们算是了解;然而,金刚乘的真实意义是极难看透的。因此有些学者把金刚乘称为自秘教授:如果你能了解,就能获得解脱;如果不能了解,那么因为不了解,它对你而言就仍旧是个秘密。这虽然好,但却无法全靠它,因为金刚乘已经面临太多的破坏了,那些不了解它的奥意的人,滥用金刚乘作为建立巨大自我并加强轮回染污的工具。 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目标:也就是成就完全的佛果。一般而言,这两派有相同的见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简单地说,金刚乘常被认为是果乘,而大乘则被认为是因乘或体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三部分的话,金刚乘很明显地应该归于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经律论三藏,金刚乘该归于哪一藏,不同学者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有些学者把金刚乘归在论藏,因为金刚乘包含了许多智慧的教授;另外有些学者则认为金刚藏是第四藏,也就是单独算一藏。 大乘被称为因乘,因为大乘主要是在教导成佛的因,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认为要成佛就必须具足种种正思惟,必须净化某些染污等等。在前面衣服与尘垢的例子中,大乘广泛地介绍了洗衣服的方法。当然,大乘非常清楚衣服超越污垢与干净,但是大乘也很具足智慧,知道大多数的人无法接受这点,所以大乘中有许多善巧方便,对于如何洗净衣服有明确而详尽的教法。 大乘也有许多其它的技巧,引导人们趋向真理。例如,假设你房间里有一个稀奇珍贵的珠宝,而你有位极端固执的朋友,当你告诉他的时候,他不但不相信,还非常确定他的看法是对的,甚至不愿意到你房间来看一看。当然,你不能强迫他,因此你就不提珠宝的事,你使用一个技巧引他到你房间去,说:“我把房子油漆了一下,你要不要去看一看漆得怎么样?”
需要说明的教法并不是指这种教法缺少了什么,只不过意味着它是一种间接的教法,而这种教法的立即结果并不是行者所求的最终结果。看新的配色是立即结果,看珍贵的珠宝则是究竟结果。在目前情况下,这种步骤是必要的;如同佛陀告诉人们念某些咒就会成佛,或是祈祷往生净土,这些都是间接的教法,它立即的结果并不是究竟的结果,但却不失为极好的善巧方便。因此,任何「清洗衣服」的教法,都是引导你发现珠宝的间接教法,它的功能便是造就成佛之因
虽然大乘基本上是因乘,但它有时也会暗示结果,特别是在讨论佛性的时候;相对地,金刚乘几乎完全把重点放在果位上。金刚乘可能连洗衣机和肥皂都不提,因为它主要的兴趣在于教导徒弟们去看并且去认识衣服超越了污垢与干净。金刚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它需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徒弟。有的人能够领会衣服从没脏过,尘垢只是暂时的染污,并且还能了解,假如衣服真的是脏的,就无法被洗干净,对于能有这样了解的徒弟,金刚乘最合适了。
在小乘中,无论当事人动机是什么,不善的行为就绝对不善。对于大乘行者而言,只要动机正确,任何行为都可以成为善行,因此什么行为能够利益众生并没有限制。然而,对于利用什么行为作为成佛之道,还是有限制的。 小乘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就是不偷盗。如果一位小乘比丘为了送食物给饥饿的孩子吃而去偷盗,那么他就破了戒,不再是个比丘。也就是说,他主要的修行已经不再存在,虽然他因为送食物给饥饿的人吃而获得功德,但是他还是失去了他的戒。
以大乘的观点来看,只有真诚的善念才能使偷窃或一般被视为恶行的举动转成菩萨行以及善巧方便。此外,对一般善行也是这样:菩萨把水布施给口渴的乞丐,做这件事时如果缺乏菩提心,就不能算是善行,也不能算是圆满布施波罗蜜的方便,大乘完全以菩提心为基础来判断每件行为。小乘的徒弟除了不伤害众生之外,也修行慈心,并希望终止别人的痛苦。大乘与小乘不同的地方在于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
只修大乘的徒弟,以善良的动机布施水,就圆满了他的修持。金刚乘的徒弟在布施水的时候,要透过观想把水转化成特殊的东西,例如本尊坛城,同时把乞丐转化成坛城中的本尊或佛,因此把水布施给口渴的人这种行为,就成为对于如来的供养。有时候这被称为净观,也就是用已成佛般地看待一切。 小乘和大乘行者可能会觉得这种修行法不可思议,极为怪异,并且没有用处。然而,根据空性的原则,由于乞丐和水都不是二元对立,因此他们实际上并不是乞丐和水。由于二者都没有实质,所以你可以将他们观想为乞丐和水,或者根据你的觉知,观想为完全不同的东西。因此,金刚乘行者以善巧方便将他们观想为报身佛、坛城和甘露等,这完全和空性的见解一致。由于供养的对象能决定功德的大小,金刚乘行者由于是向如来献供,而不是向普通的乞丐献供,所以累积更多的功德。这同时也是以佛果为修道的方式——你把自己和乞丐都观想成本尊,便能成就前面提到的平等心。从稍为不同的方式来看,乞丐具有佛性,如果他成就佛果,那么就是佛陀,观察者也是这样,因此,果即是道。
所有的乘都认为:了悟无二本性、了悟一体两面的本性、了悟究竟与相对真理,是成佛所必须的。金刚乘与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并没有差别,但是两者处理相对真理的方法则有出入,特别是金刚乘透过观想本尊、念诵真言等等转化相对真理的方法与大乘不同。 金刚乘和其它乘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小乘、大乘强调心的训练,而金刚乘则强调认识心性。大小乘要你「训练自心」,而金刚乘则要你「认识自心」。有人会说,要人认识自心也是一种心的训练,但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这种差异会有重要效果。上等根器的徒弟在听到“了解你的衣服超越垢净,从而认识自心”这样的开示后,会有更好的反应。同样地,重点仍是放在果位上面,「认识自心」这个词,代表着以果位来修行。
金刚乘关心如何调伏自心、训练自心,此外,还有认识自心。它也调伏你的身体——这是观想的目的之一,也是金刚乘独特的地方。金刚乘是唯一能让你此生即身成就圆满佛果的乘。其它乘主张身体是因缘的产物,是无常的,因此也是痛苦的。只要有痛苦,就不能成佛,因此以我们目前的身体是无法成佛的。相对地,金刚乘认为:因为一切是心,身体也是觉知的产物,而且只要我们能够操纵对于现象的觉知,就能操纵一切现象,所以,如果能够改变对于身体的觉知,就能够操纵或改变我们的身体。如此一来,金刚乘就可能让行者在此生成佛。
在小乘和大乘中,佛是一位老师,法是佛陀的道,僧是法器或法的持有者。虽然佛是完美的觉者,但是从不受人祭拜,因为佛亲口说过:“依法不依人。” 虽然不受人祭拜,但是佛陀仍被视为证悟圆满的觉者,因此他是努力追求圆满成就者的模范。在大乘中,众生皆具成佛的潜能——佛性,而徒弟依佛的教授修行,以期成佛。这就像学足球一样,你找到一位比你踢得好很多的人,很想仿效他,并问他该怎么做才能有这种本领;你就按照他所讲的方法去练,但是你也观察他,学他的本领。在修行上,你就是这样模仿佛的。 除了上面的技巧之外,金刚乘的徒弟有时候也把自己观想成已经成就完美的典型,也就是本尊或是佛陀。这种观想,拉近了行者与本尊之间的距离,不再有个高高在上的佛和一个在低微的下位渴望成佛的不完美行者,这种极端的二元对立不再存在。行者和本尊之间的真正距离有多远,根据不同密续而不同。在事部密续中,你观想本尊在前面给你加持,本尊的位阶比你高,这和其它大小乘的见解类似;行部和瑜伽部密续就比较大胆,本尊和你的水平差不多相同,几乎就像是个朋友;无上瑜伽密续中,本尊不再是「在外面」,因为你就是本尊。 如果你研究不同的密续,就能了解,为什么说金刚乘能深刻地处理情绪或习性。事部密续在某些方面而言是非常严格的,它认为清洁非常重要,需要特别的餐点、一天洗很多次澡以及许多其它的限制。从低层次往高层次的密续,也就是从事部到行部到瑜伽部密续,限制愈来愈少;到了无上瑜伽密续,几乎完全没有行为的限制。但是这种不断扩大的自由与开放,却使得真正如法修行愈来愈困难。
有时候狂野和金刚乘的关联造成许多误解。有很多人看到金刚乘的行者吃肉饮酒,甚至于还拥有几位被称为明妃的妻子,却仍然还算是修行者,就感到非常惊讶,几乎到了快发心脏病的地步。
但是也有一些如法的行者能够像以往的大成就者一样,使用酒、肉或其它东西修行,这种行为并非纵欲,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现象或显现都是禅修的体验。主体、客体的任何接触都是禅修觉受,因为在金刚乘里,任何事物都能拿来当作修行之道。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不同的法门,就会发现,小乘的外相要求最严格,你必须要守特定的戒律,例如剃除须发等等。在大乘中,为了利益众生,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这似乎给大乘更大的自由。但是如果你仔细检视它们,就会发现大乘的危险性和要求都比小乘高。在某个程度来说,小乘在今天的世界上,对大部分的人是最适合的法门,它最简单、最容易、危险性最低,当个小乘比丘或比丘尼,只要守好戒律,就一切都好了。在大乘中,即使一个最不起眼的行为受到一点点自私的污染,你就破了戒,没有圆满修持。
修行见地的时候,不允许有偏好,因为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成见,这就是二元对立,而二元对立正是痛苦的根本原因。从大乘自己的逻辑来看,大乘不能不同意这种说法。 就某方面来说,金刚乘比其它乘容易修,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为修行的方法。你书桌上的那杯水可以转为本尊坛城,因为它的究竟本性是无二实相——即我们所称的成佛境界。每件事物都同样地可以转变,因为每件事物都同样地没有实质可言。 这可能听起来很伟大,但是要真正地修行平等这个见地,却非常地困难,因为这代表不允许有任何的偏好。如果能仔细分析一下,就能了解金刚乘要比大乘更难修。至少在大乘中,你能觉得吃肉不好、吃素好,而且还能引佛陀所说“大乘行者不应吃肉”来证明自己的感觉是对的。
因为这种教法,直接相对于这种人平常的习惯、自然的倾向,因此不能认为它是自我放纵的执照,它是用来对治二元倾向的一种法门,帮助行者消除习惯以及垢净的标签。如果有些众生习惯上只吃脏的东西,那么教法就会反过来,教他们只吃非常干净的东西。教法的目的并不在建议某种特别的饮食,而是要毁灭概念所造的二元障碍,例如垢净、好坏、清净不清净等等,这不只适用于食物,而是适用于一切的现象。
总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伤害众生为基础;大乘除了不伤害众生之外,还加上菩提心和利益众生的愿望;金刚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菁华见解,而戴上净观的冠冕,是一种视万法皆清净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净,那么就不能够说某种东西是好的,应该吃它;另一种东西是不好的,应该避免吃它,一起偏好,就失去了净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