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河北省清真寺3
作者:伊斯兰教会 文章来源:海空神佛网 点击数6546 更新时间:2008-10-7 9:47:2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大名县南关东街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南关一铺村 邮编:056900 现任教长:马主祥 大名为中国历史名城,回族居住亦由来已久。县治大名镇南关辖6个村,即一铺村、二铺村、三铺村、金家潭、匡公堤、西杨村,共有人口 64O0多人,其中回族5753人,占总人口的89%。 据《大名县志》(乾隆本卷18)记载;“回教之礼拜寺,治城南关东小街一处,明正德己卯建,明万历二年、清雍正十年均有重修。”明正德己卯年应为1519年,所以该寺至今已有47O余年的历史。是冀南最古老的清真之 该寺坐北朝南,北靠护城河,南临东西街,占地约6亩,呈长方形,南北稍长。寺内建筑以礼拜大殿为主体,大殿为中国古典戾殿式。整个寺字建筑对称协调、静穆庄严,有主体,有陪衬,形成了一个古典建筑群落,邦克楼、讲经室、教长室、净水堂一应俱全。全部建筑为一色青砖瓦房、廊檐周回、多是古匾;井上建亭,常保寺内用水充足。寺门外有红漆护栏,大门为高台门楼,上悬匾额,书“清真寺”3个大金字。大门内左二右一立着牌楼式3座石碑。向里是1座凉亭,凉亭两侧墙上镶嵌着其他一些石碑,西墙上的碑刻有建寺年代,东墙上的碑记载着当时寺址的长宽。再向里进。门,东边是对厅,西边是礼拜大殿。大殿由卷棚、前殿、后殿三部分组成,共计50余间。大殿正面有4个大石柱,把大殿分为3大间,全是花榻门窗,门前左右立5座石碑。殿门上悬3块大匾,中间书:“礼拜清真”,两旁书:“体认独真”、“惟静唯一”。当中有对联曰:“九陌红尘飞不到,一心白水总无歧”。一进柱门就可看到非常醒目的“万岁牌”,上有“圣旨”两个金字,端端正正安放在特制的大方桌上。据说,此牌为康熙皇帝所赐,诏示任何官兵不准占用清真寺和于涉礼拜活动。大殿内铺有地板,地板上铺有盖满全殿的一张特大苇席,面积约580平方米,席上是条形拜毡。殿外院内有两棵槐抱榆古树,槐树直径在1米以上,榆树也有五把粗,榆槐共长,枝繁叶茂。宏伟的大段有古槐的陪衬,大有亘古清真,庄重威严之感。 此寺现存的唯一史料为县志中所存金贤撰《礼拜寺碑记》。金贤,江宁人(今南京市),明正德十一年(1516)任大名知府。《礼拜寺碑记》是他任知府的第四年,应该寺教民杨济民之请撰写的。1947年沙梦弼任该寺教长,在解放区政府的重视和资助下,由沙阿訇倡导,对该寺加以修茸,新建楼房8间,作为讲经堂和教长室,原有的5问讲经堂改为满拉宿舍。1951年何广才阿訇任教长时,又修葺了大门和耳房3间。这座古老的清真寺,由于年久失修,又加上1958年进行宗教制度改革后,寺内人员渐少,以及1963年的暴雨洪水,1964年的地震等,致使墙倒屋塌,并被全部拆除。到“文革”时,整座大寺,就只剩讲经楼8间、寺门和2间耳房了。 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1979年由国家拨款资助3万元,教民积资4万多元,重修该寺。新建大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由卷棚、正殿和窑殿组成,正殿歇山式,窑殿为攒尖顶,圆拱形窗,方形隔扇门,比之古寺,规模虽小,其制作精巧相差无几。 历任阿訇简表 姓 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李梦禹1916—1918年 山东冠县 王朝祯1991—1922年 河北邱县 郭开己1922—1925年 河北大名县 李梦禹1925—1928年 山东冠县 黄耀宗1929—1934年 河北威县 李顺义1934—1936年 山东单县 张锡英1936—194?年 山东冠县 王文亮1937—1938年 河北邱县 郭盘样1938—1940年 河北大名县 何其宽1940—1946年 山东辛县 沙梦粥1946—1948年 河北大名县 何广才1948—1951年 河北大名县 张顺堂1952—1959年 山东冠县 马斌知1962—1968 河北大名县 附:《礼拜寺碑记》 外诸夏者,凡五十有七国,国界政,土殊俗,(有主之者咸称圣人焉)。其在西城,有迈德那者,其圣人讳穆罕迈德,生而神灵,有大德,其教为最正,而诸国之近者,咸宗焉。尝考其教,大要以敬天为主,以清心寡欲为训,而正纲常,辨义利,审取舍,昭淑愿以垂劝戒者,大抵皆归于道也。其异于诸夏之圣人者盖寡矣、隋开皇中,其教始人中国,厥后流衍散漫于天下,日益以蕃。及我国奄有万方,四夷来享,而是国之奉珍入贡者为独多,从而内徙者,遂建寺以处之,俾崇奉其教。其建于大名而主其教者,杨济民也,济民博通国书,奉行惟谨,来谒子曰:“是寺也,所以垂吾圣人之道,而信于众人者也。无文以记之,恐世远而人玩,敢以是请。”子惟万物之生,本乎天,而所以事天者,一言以蔽之,曰敬是。《尧典》首钦若之文,虞廷谨敕天之戒,恐惧著于大《易》,休咎衍于《箕畴》。自古圣贤,未有不以敬天为急者。然敬天之意存于中,而礼。拜者所以将其敬也,建寺者所以洁其地也。圣人之制礼拜,其所以正人心,扶世教者,莫此为大。子率群众而从事于此,可谓能崇其教矣。虽然,吾犹有说也。“天道善善而恶恶,故《易》以遏恶扬善为顺天、五典克从,敦天叙也;五礼克庸,顺天物也;无敢戏豫,敬天怒也;无敢驰驱,敬天渝也;于时保之,畏天威也。信斯言也,则其静与天游,动与天俱,诚中达外,纯于善而不染于恶,而所以敬天者有其本矣。不然,虚礼虽隆,而实德以泯,圣人立教之意孤矣、子当求其本而谨之,使无孤圣人之意可也。”济民再拜日:“敢不从命”。遂书以为记。 大名县二铺村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南关二铺村 邮编:056900 现任教长:杨书元 该寺亦有大名南关西街清真寺之称。据近年寺内所掘实物字迹,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O年)。坐北朝南,原礼拜大殿11间,分两部分,前为古棚3间,后有正殿8间,高台阶大门楼3间,门上悬“清真寺”大匾3字。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并寺时,该寺为大名南关6个回族村唯一保留开放的清真寺、1962年起用清真东寺,此寺被改作他用、1969年二铺村盖礼堂,将大殿拆除。宗教政策落实后,教民多方集资,重建礼拜大殿。新大殿建筑面积152.5平方米,前为古棚出厦,基本恢复了原大殿面貌,同时,还对原来拆房舍进行了修整,重砌院墙。使古寺面貌焕然一新,幽雅可观。全村总人口1575人,其中,回族1419人,占总人口的90%。 历任教长姓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张全恩1910—1913年 辛县 张鲁镇杨少先1913—1916年 大名县 马时庄·马嘟噜1916—1919年 大名县 马时庄李顺义1919一1922年 宰县 张鲁镇王 礼1922—1925年 大名镇三铺村 张全息1925—1928年 辛县张鲁镇 马玉太1928—1931年 辛县张鲁镇 何明玉1931—1934年 邱县陈村 张云峰1934—1940年 河北保定 何明玉1940—1942年 邱县陈村 何信普1942—1945年 大名县东营镇 张锡英1945—1947年 冠县尹里庄 何广才1947—195D年 大名县西营镇 何道谋1950—1953年 大名县西营镇 吴贵祥1953—1957年 宰县张鲁镇 马彬如1957—1962年 大名镇金家潭 并寺后和“文革”期间,役住寺教长 大名县城内北街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城内北街 邮编:056900 城内北街清真寺是大名城内近10O0回族群众的礼拜场所。寺址原在城内满洲街,始建于1933年,有大殿3间。讲堂3间,水房3间、架子房2间。除大门和大殿为新盖的砖瓦建筑外,其他都是购置地基前原土房。 后因城内回民多集中居住在北大街,1956年又购地重建,将清真寺搬迁至北大街路西。建有大殿3间,原有5间房作为讲堂,新盖门楼,并立建寺功德碑1块。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时被合井。幸得未被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真寺2间临街门面房出租。大殿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1986年用收人房租款1000元修补过一次。现虽未聘请阿訇,正式恢复清真寺,但丧葬用具保管完好,为城内回民办理丧事提供了方便。现在该寺由北大街管理。 历任教长姓 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全文旗 1944—1947年 大名镇一铺村 杨水光 1947一1949年 大名镇二铺村 张全恩 1949—1951年 辛县张鲁镇 杨清如 1951—1953年 大名镇金家潭 刘春堂 1953—1955年 大名镇南关 杨保珍 1955—1957年 大名镇一铺村 丹殿安 1957—1958年 大名镇一铺村 1958年后没有住寺教长 大名县西杨村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西杨村 邮编:056900 现任教长:张明奎 现任学董:沙怀恩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旧称大名府。来天圣二年(IO24年)仁宗赵祯把从前真宗亲征时驻晔过的大名府建为北京,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在历史上享有一定名声,北宋时这里地处与契丹战斗的前线,故沿用八达岭长城关隘之名,也称“北门锁钥”。 大名西临漳河,东濒卫河,二水北流至山东临清汇入大运河,水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民风淳厚。据当地回族世代口头相传,多系随燕王扫北而来。《大名县志冲对此有一段很具体的记载:“按大名之回民,明永乐二年自顺天府大兴县枯柳村迁至元城县钟鼓村。钟鼓村者,即善乐营之旧名也,大名之有回民实自此始。”经历代繁衍,至今全县巳有回民17000余人。他们也和其地方的回民一样,为了宗教信仰,以及婚丧嫁娶方面的需要,由简陋的礼拜地方,逐步建起正规的礼拜寺。这样的事例,在运河两岸是不胜枚举的。 西杨村清真寺,又名小南寺,位于大名县西杨村。始建于同治六年,1948年进行过一次大修。1958年占为它用。1987年该寺重新修建,西杨村穆斯林终于又有了正式的宗教活动场所。 新建的西杨村清真寺占地面积约2亩,有大殿5间,讲堂5间、水房2间和其它一些附属建筑,其中大殿为砖木结构的仿古建筑,殿内宽敞洁净。寺院内葡萄架花廊枝叶繁茂,盆栽兰花,月季四时吐芳,使寺内越发显得典雅,幽静。 目前,该寺教民有128户,人口6480余人,都是回族,该寺还附属有武术队一支。 大名县七里店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七里店乡七里店村 邮编:056900 现任教长:杨玉廷 七里店村是七里店乡政府驻地,因距县城7华里,早年又有客商店铺,故有是名。全村人口21O5人,其中回族1890多人,占总人口的90%。七里店的回族杨姓是大户,据杨姓家谱记载,杨姓来此定居至今已历24世,约500多年,其始祖名杨岱,明永乐年间从顶天府大兴县枯柳树村,携带家眷来大名府任训导,选定居此地。 七里店原有两座清真寺,南寺始建于清朝末期,因古老破旧,年久失修,于1956年被洪水淹没而废弃。现存的清真寺在村中偏东,占地1.5亩寺内原有古典式大殿18间,分两部分,前为卷棚,后为正殿。另有讲经55间,对厅3间,水房子5间,并有门楼和围墙。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后清真寺无人管理,被粮站借用,大殿改做仓库。1963年被洪水淹没倒塌残留的讲经堂也在“文革”中被拆毁该寺据传始建于明正德或嘉靖间(1506—1567年),据《大名县志》记载,该寺原有卧盖夫地40亩、供寺内阿訇和满拉耕种取食。1985年清真5恢复,重修了讲经堂5间,净水堂间,又修了围墙和门楼。1987年大名县粮食局赔款8000元,作为占用大B的损失费。这些款将用作重建大殿经费。 历任教长:姓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王从一1919—1925年 河北大名县 郭自新1925—1928年 山东冠县 杨汉魁1928—1931年 河北大名县 杨树宽1931—1934年 河北大名县 李古志1934—1937年 河北大名县 王从一1937—1947年 河北大名县 杨玉珍1947—1950年 河北大名县 杨永兆1950—1952年 河北大名县 王玉岭1952—1953年 河北大名县 杨玉廷1953—1958年 河北大名县 1982年一至今河北大名县 大名县马时庄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马时庄 邮编:056900 现任教长;杨庆祥 据查,很早以前,有三村相邻,均称时庄,南边的称前时庄;中间的称阎时庄;北边的为后时庄。因前时庄大多数人姓马,故称马时庄。 该村在县城北面14.5公里处,人口 1679人,其中,回族1642人。这村的回族最早来此定居的是东马,始祖马凉、《大名县志》民国23年续修本有:“明弘治二年,马凉由洪洞县孔家洼迁此建寺,后有郡城南关之马氏移干此村,称为西马,二氏本非一家,故通婚姻,又建南寺,称旧寺·曰东寺”的记载。县志记载马时庄在明弘治二年(1489年)已建寺,并有南寺、东寺。但经现在老人回忆均知一寺,不知另一寺。现在的一座清真寺坐落在村南偏东,占地面积5亩,寺内建有古式大殿11间,其中,古棚3间,前殿3间,后殿sred。讲堂是明三暗五,水房5间,对厅5间,架子房2间。门楼上挂有一匾书“开天古教”四字。清光绪年间,据说清真寺被“义和团”烧掉水房5间。对厅5间、大殿6间,其中古棚2间。1950年本村乡老马九恩,马申修、马允忠等人主持共敛“包贴”小麦4O多石(每石30O斤)以及“土改”时留下的果实、房屋、木料等物,均用在修清真寺上。共修大殿15间,水房5间,翻修讲堂5间。1963年发大水时,淹塌讲堂5间,水房5间。 1974年清真寺成为学校。1982年清真寺重新修复,又建5问讲堂。1986年重盖了3间水房,成为回族信教群众的活动场所。 历任教长姓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郭开己1917一1921年 大名县西营镇 洪十一1921—1924年 临西县 洪官营沙文明1924—1929年 大名镇2铺村 郑凤瑞1927—1929年 大名镇2铺村 郭盘祥1929—1931年 大名县西营镇 沙梦弼1931—1933年 大名镇2铺村 郑方瑞1933—1936年 大名镇二铺村 金玉堂1936—1940年 大名镇三铺村 马玉轩1940—1943年 大名县马时庄 杨树亮1944—1947年 大名镇一铺村 杨万兴1947—1949年 大名镇一铺村 马顺义 1949—195D年 大名县 马时庄杨万兴1950—1958年 大名镇一铺村 1958年后 没住寺阿教长 大名县龙王庙镇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龙王庙镇 邮编:056904 现任教长:杨志杰 龙王庙镇在大名县城东南9公里处,其名来历有个神话传说:在明朝以前,它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只有几户人家。有一年发大水,邻村三角店有一个木质龙王神像冲到这里,有人将神像打捞出来,在卫河东岸修了龙王庙;一说。此处原为一个三角潭,方圆百亩,久旱不涸,以为龙坑,建龙王庙于其上,两说并存,因后而取名。 该镇西靠卫河,京开、邯大公路穿街而过,南与河南省南乐县接壤。有回族487人。 龙王庙镇清真寺原坐落在老河口南,西南街路东。据传这里的回民是20O年前七里店村崔姓到此经商而来,后又陆续来了杨、郭、马三家在此经商定居。 清真寺约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大名县志》民国23年续修本有“龙王庙一处,有义学”的记载。该寺占地面积1.7亩、建有古式大殿6间,前有古棚出厦,另有讲堂3间,东屋3间,水房3间,北屋2间为伙房,有大门和二门。据老人回忆,清光绪十六年有重修。1952年将寺占地约1.2亩和5间房屋租给煤建公司,月租金20元,归阿訇费用。1956年发大水时,清真寺房屋除大殿外。均被防汛使用,汛期毁房2间、1963年发大水时又毁房2间。1965年修复卫河大堤时,将大殿、大门、二门同时拆掉,给拆房费150元,其他木料几个队分掉,其余房屋于1979年开挖卫河时全部拆除。1982年在寨外街重新建清真寺一座,费用除木料外,县水利局赔款3250元,建大殿3间,北屋2间,大门1间,成为全村信教群众礼拜之场所。 历任教长姓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张全恩1935—1939年 苹县张鲁镇 杨再钦1939—1943年 大名镇金家潭 1944—1949年 没有住寺教长 李秉刚1949—1962年 辜县 张鲁镇丹仲来1963—1968年 大名镇2铺村 1969年后 没住寺教长 大名县大街村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 邮编:056900 大街乃旧大名府的遗址。宋天圣二年(1024年)仁宗赵祯把从前真宗亲征时驻跸过的大名府建为北京,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在历史上享有一定的名声。至今尚有残垣和五礼碑及狄仁杰碑碣等古迹、明洪武三十四年(14O2年)府城被水淹没,才迁至现在的大名镇。因该村的位置在当时旧大名府的中心大街、故名“大街”、此村在大名县城东偏北6公里处,全村总人口1225人,其中,回族366人,占总人口的3O%。 大街村清真寺约始建于明代。本村回族大户金姓最早来此定居,巳有400年左右,金家祖坟现在已有13代、《大名县志》民国23年续修本,说到的清真寺,有“旧城大街一处,康熙五十年重修,嘉庆二十二年再修,民国七年又修,内设义学一处,有义学地”。 清真寺原有古式大殿9间。前有古棚,另有讲堂3间,水房子1间,并有门楼和围墙。该寺占地面积5.96亩。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后,先为公社占用,后为村俱乐部,再后成了村里仓库。1963年发大水时,大殿被淹塌,其后又盖成了仓库、牲口棚,为本村回民集中的生产队所用。直到1982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时,拆去仓库和牲口棚,重建大殿3间。留下的北屋5间作为讲堂,阿訇住室和水房子。1985年新建了门搂和围墙,使清真寺修复一新,并请了住寺教长,为该寺回族群众料理宗教事务。 历任教长姓 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张全恩1928—1932年 莘县张鲁镇 刘春堂1932—1939年 大名镇南关 张全恩1939一1942年 莘县张鲁镇 杨 六1942—1944年 大名县七里店 刘春堂1944—1950年 大名镇南关 杨玉珍1950—1960年 大名县西营镇 何信普1961—1962年 大名县东营镇 马永信1962—1965年 莘县张鲁镇 1965一1980年 没有住寺教长 马振海1980—1982年 大名县东营镇 1982—1984年 没有住寺教长 沙献珍1984—1985年 山东冠县沙庄 大名县金滩镇南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 邮编:056903 现任教长:王增民 金滩镇原名小滩镇。清朝同治年间,礼部尚书毛永熙乘船路过此地,小滩镇人慕他名气,设宴招待,请其为本村命名,席毕他随手写了“金滩镇”三字,沿用至今。 金滩镇拉于大名县城东北部,相距16.5公里。东与山东省的莘县接攘,西临卫河,京开公路从村东,南北穿过。该镇本身又分金南、金东、金中、金北4个行政村,共6850人,其中,回族2894人,占镇人口的42%,回族大多聚居在金北村。 金滩镇原有4座清真寺,当时称为南寺、北寺、西寺和女寺。1963年因卫河修堤,西寺已不存在,北寺和女寺没有使用。现在金滩镇4个村和邻近的焦庄、红庙、朝固、豆腐巷的回族群众均在南寺过宗教生活。 南寺坐落在金北村大街路东,相传约建于元末明初。原有碑记,已于1958年大办水利时失没。据历代祖传,居住在金北村的杨姓,是明水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而来。既然明永乐年间已有回族在此定居,按有回族定居必有礼拜场所的规律推断,该寺至少建于明朝。 该寺占地面积2.5亩,原有古式门楼一座,上扣琉璃瓦,脊上有兽,前门上挂有金字大匾。上书“清真寺”。院内砖木结构的古式大殿一座,长30米、宽I7米,面积5O0平方米。大殿分由古棚、前殿、中殿、后殿四部分组成。前殿正中头门上有“普慈今世”金字木匾一块,殿顶两山均筑有兽,后殿是三攒式窑殿。殿内铺有木质地板。古棚是后来添建的。椽头上有民国三年的记载,前檐均有花棂窗门,门前左右各有一座方石碑。大殿东北是一排7间的南屋,作为水房,寺有后门,出去是一大坑,名曰“寺后坑”。据说是当时建寺挖土所成。寺院内南、北各有一棵直径互米左右的古槐。“文化大革命”中,把北边的一棵刨掉当柴烧了,另一棵幸存至今,根深叶茂,郁郁葱葱。据80多岁老人回忆说;“他们记事时,槐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可见古槐年代之长久。 该寺明、清两朝均有重修,民国3年(1914)年又加盖古棚出厦10间,直到1965年。“文革”时,村干部考虑到 民族团结和古式建筑的保护利用,把清真寺作为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当时 除大殿上带有宗教色彩的标志,如窑殿顶上的琉璃月牙、换成了五角星外,清真寺大殿的其余部分基本完整的保存下来。 后来,寺的古式大门改建为新式大门楼,拆掉了水房,建起了7间东屋堵住了后门、成为现在的状况。1982年清真寺恢复,回族群众李鹤祥将珍藏的伊斯兰标志琉璃月牙贡献出来,重新装上。1983年金北村筹资850O元又进行了修葺。使这座清真古 寺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国务院宗教局考虑到对古寺建筑的保护、每年对全国各地有计划、有重点地、适当资助一些清真寺的修建工作。经过县、地、省民委等部门的请示报告,近年国务院宗教局对该寺的进一步修建,已拨款2O000元,以示国家的关怀和重视。现在金北村于部和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对该寺已进行一次全面维修。 历任教长姓 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洪广德1916—1919年 山东临清 王 魁1919—1922年 河北威县 李梦禹1922—1925年 冠县尹里庄 王凤山1925—192?年 河北威县 马履样1927—1930年 大名镇金家潭 马玉太1931—1935年 莘县张鲁镇 何广才1935—1939年 大名县西营镇 马履祥1939—1949年 大名镇金家潭 王玉岭1949—1952年 大名镇一铺村 马顺义1952—1954年 大名县 马时庄穆成龙1954—1956年 山东省冠县 王玉岭1956—1958年 大名镇一铺村 1959年后没有住寺教长 主子灵1982—1987年 大名县金北村 大名县东营镇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营镇乡东营镇材 邮编;056903 现任教长:何信普 唐朝东西营同称“宗固村”,后又称“善乐营”,因该村在卫河东岸,古称东营。此村西靠卫河,南、北、东三面均与山东省的冠县接壤。京开公路沿村西,南北通过。该村在大名县城东北25公里处。全村1297人,其中回族1254人,占96%。 东营镇清真寺,原名善乐营清真寺。据《大名县志》民国23年续修本所记;“按大明之回民,明永乐二年,自顺天府大兴县枯柳树村迁至”。此村至少在明永乐二年已有回民在这里定居,根据有信仰伊斯兰教者,即有拜主场所这一规律分析,以及原有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推断,该寺建于明朝,据当地老人说:原清真寺在光绪年间被“义和团”所烧。清同治三年(1864年)本村大户金跃堂重新在村北建寺。该寺坐酉朝东。寺内建有古式大殿24间,讲堂5间,水房5间,另有门楼1间、架子房1间。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后,该寺成了小学校,“文革”期间改成了俱乐部。直到1979年开挖卫河工程时,此处属卫河搬迁区域,将清真寺拆迁。1980年在村西靠京开公路边新建清真寺一座。有新式大殿8间,讲堂5间,占地2亩。并建立了由基层于部、乡老、教长三结合的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 历任教长姓 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李长荣1916—1924年 山东冠县城内 杨端枢1924—1936年 大名镇金家潭 金同德1936—1937年 大名镇南关 马成绪1937—1938年 大名东营镇村 李梦禹1938—1940年 冠县尹里庄 何明周1940—1942年 大名县西营镇 王子灵 1942—1951年 大名县金北村 宋纯熙 1951—1958年 冠县尹里庄 1958年后没住寺教长 1983年至今就是现任教长 大名县西营镇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营镇回族乡 邮编:056903 现任教长:郭俊臣 现任学董:何景舜 酉营镇位于河北大名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东邻山东省冠县,北靠馆陶县,京津大运河环村而过。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谷子、豆类和棉花。现有教民573户,共2545人,占总人口的99%。原有清真寺两座,东寺于1963年毁于水灾,西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据《大名县志》载:“按大名之回民,明永乐二年自顺天府大兴县枯柳树村。迁至元成县钟鼓村。钟鼓村者,即善乐营之旧名也(今西营镇),大名县之有回民实自此始。至正德时始建寺,崇帧十七年重修。”据传该寺当时占地面积8亩,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有房屋81间,后毁于兵貉,清光绪年间重建。现占地4亩,建筑总面积600乎方米。坐西朝东。大殿4间,分古棚。前殿和后殿3部分,长16米,宽17米,面积300平方米,内有四根立柱、两间耳房。南北讲堂10间,北屋水房5间,皆为砖木结构。大门口有石狮1对,南讲堂西墙上嵌有石碑1块,长1.2米,上下宽0.7米,碑文注明“明崇祯十七年春重修”,“天雄府善乐营镇清真酉寺”。上书大字“清真教坊,熔馏光辉”。 几百年来,本坊尔林甚多,名扬冀鲁各地。其著名阿訇有郭克已、马有更、何尚元、杨汉魁、何广才、郭攀样、杨子荣、杨玉珍、杨培基、杨仲友、何广泰、何道谋、李学增、郭俊臣、敦攀英等人。现该寺有学董、乡老10人,阿訇1人。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