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子的同一思想
作者:道教会  文章来源:海空神佛网  点击数3718  更新时间:2008-7-11 16:15:5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老子的同一思想 ——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 王紫馨(方悟) 北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 一、天下谁能知之? 1、心系非常道,终违不言教。 2、古今谁能解难疑,非常之道知者稀。 二、必须重新认识老子。 1、还老子本来面目——上古思想唯一传人。 2、“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3、“正言若反”的同一哲学。 三、同一之道——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 1、思维与存在同一,哲学基本问题之解。 2、架设微观与宏观的桥梁——统一场论的突破。 3、道法自然。 老子的同一思想 ——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 古有和氏璧,乃国之瑰宝,秦始皇用作传国玉玺,而卞和奉而献之楚王,,被认为是石而刖两足。老子思想亦国之宝也,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皆可称为“石也”。老子在世时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悲叹“圣人被褐而怀玉”,此何然哉?不了解其悲哀之因便不能理解老子的思想。卞和“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老子也并不认可时人对他的思想的错误理解,所以在《道德经》开篇就告诫世人,必须把知性对立性思想的一般哲学——“常道”与老子本人的非常之道相区别,否则无法进入理性圣殿,。现代人围绕老子的只言片语争论不休,并未超越前人,古今谁能解难疑,非常之道知者稀。所以我强调“今人若以常道解,岂得真理之片屑!”吾积数十年之研究,终大彻大悟,特为世人理其璞而得宝曰:同一之道。 新世纪需新思想,我们现在缺乏的是一种大智慧,中华文明的结晶——老子的同一之道是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后半生研究统一场二十年未得,但未明其原因,其实就在于未能完全摆脱对立性认识,不能把微宏观视作一体,一个分裂的世界哪有什么统一场!今人应沿着爱因斯坦努力的方向跨出关键一步,走向同一,一个新的世界自然会出现在眼前。科学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没有新的思想引导,科学就不会实现重大突破。许多西方科学家都认识到这一点,纷纷转向东方哲学,但在对立性哲学中他们找不到真知灼见,莫不无功而返。 辩证之道——非常之道讲: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正象若反,反象若正;宏观似微,微观似宏;两极相通,正反互容,是谓同一,是谓玄通,常人不解,常道不懂,超越对立,天下一统。大小微宏,都是空间状态,都服从空间场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因而可相比拟。爱因斯坦认为空间场有重力结构,我则推进一步直接把空间场看成重力场和能量场,这是微观宏观同一的基础,这就是统一场的实质。我在说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指出:原子可用太阳系行星模型说明,太阳系也可用原子模型说明,原子的能级分立、轨道跃迁也适用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变化,地球轨道的能级跃迁是解开一切地质之谜的钥匙。推而广之,如果能按这个思想去认识自然则无不解之谜,道法自然,自然之法就是思维之法、哲学之法,反之亦同。如果我们都能用“新思想”——老子的同一思想武装起来,中国科学必走在世界前列。但现实难以乐观,人们的思维固化得太厉害了,不来一场头脑的革命,不打破对立思维,恐无科学之繁荣。修补旧哲学,我曾二十年徒劳无功,其他人可有成功范例?诺贝尔奖离中国人远去,皆为僵化教条之故。 老子的同一思想 ——打开新世纪大门的钥匙—— 和氏璧的故事妇孺皆知,《韩非子》十三章《和氏》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老子讲“圣人被褐而怀玉”(七十章),何其相似。此一是说真正的圣贤在民间——“被褐”;二是说世人不识真宝——“怀玉”,致使人类最宝贵的辩证思想被埋没。解老、释老者众,但都是肉眼凡胎,一概是知性对立性思维,常人、常道怎入众妙之门,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我们对于老子的认识一直没有超出前人,一直陷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新意不多,可以说老子研究的现状是停滞的。我今天要奉献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老子,一个恢复了本来面目的老子,一个超越了历史上一切庸才的圣贤,一个可以和黑格尔比肩的真正的辩证法大师。今方悟特为世人理其璞而得宝,命之曰:同一之道。 一、天下谁能知之? 1、心系非常道,终违不言教。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军事上列强纷争、五霸七雄,思想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国为富国强兵积极延揽人才、尊重人才,鼓励著书立说,诸子百家由此而兴。百家中最早出现的是道家,后又从中分离出名家、兵家和法家。道家虽为显学,但早期道家除老子外未有他人著作流传,看来其嫡传弟子都遵奉老子“贵其言”的教诲,行“不言之教,不为之益”,但这使后人在解老时发生了较多的偏差,老子的《道德经》因年代久远理解不一而成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注释最多的著作。但从辩证哲学的角度看均未能掌握要旨,超越常道才能认识非常道。 人类知识是分为层次和等级的,小商贩算帐用不着高等数学,治个头痛脑热不需要医学专家,每个人所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各不相同。老子在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的王者之术,却没有哪代王侯来实行,这是老子感到“知我者稀”的最主要原因。知识分子之间的猩猩相惜,臣僚同事的追捧都不具备太大意义。道朴无华,而最浅显的就是最深刻的,有谁能懂得这个道理?道家为显学,弟子众多,为什么还讲“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其弟子所知皆非真知,仅得皮毛而已,不能全面继承老师的思想,都是各取所需。按照教育学规津,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根据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来整合外界信息的,识浅者所得亦浅。由于诸弟子及他人不能掌握辩证理性,就必须写本书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以寻觅知音。在先秦诸子中,老子的书是最通俗易懂的,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来写作,在无法规劝天子与诸侯的情况下,老子把承继上古道德之治的希望寄托在普通百姓身上,进一步说是寄托在有朝一日能够从平民中迅速崛起的英雄及圣贤身上。 2、古今谁能解难疑,非常之道知者稀。 知识分子的共性是都愿以所学为天下服务,“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故。”(62章)老子也不免俗。把老子看成大隐士,不关心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大错特错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提得比孔子还早(见54章)。但老子宏大思想,内圣外王之道,有谁能全面继承呢?知音世所稀,遗世而独立。“众人熙熙,……我独泊兮;……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20章)。二十章与七十章,均与前后章节联结不紧密,似为老子整理全书时感慨系之,后加进去的,是内心寂寞与悲情的自然流露。俞伯牙不遇子期,天下可有知音?穿着粗布衣衫怀揣璞玉不为人识的才是真正的圣贤,锦衣高冠者都是欺世盗名之辈。老子名满天下仍感怀才不遇,没有人真正了解老子内心的痛苦,“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张孝祥《六州歌头》) 老子不重功名,但心系天下,同样是壮志难酬、遗恨千古。身在高山之巅,虽可俯视众生,但不免有孤寂感。出身下层,人间烟火熏大的老子,也免不去人之常情。将胸中饱学浓缩成一本书,若后世有人识之、行之,也可慰藉平生。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道德功。他年若得同一日,公祭勿忘告乃翁。后人如仍以仁义礼智之常心解道,岂不要让老子在天之灵永远哀泣吗?老子希望自己的哲学能被人“勤而行之”,怎会三缄其口。老子若不讲道,世上便无道家。既要作隐者,何不匿迹山林,不授弟子,不劝导王侯,也用不着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有人质疑,老子七十八章不是讲:“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怎能说世人不了解老子?他们没有搞清《道德经》七十章与七十八章的区别。七十章讲“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说的是总体指导思想,是老子的整个世界观,没有人知道和了解。而七十八章讲的是老子的部分观点“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大家都知道,但未照着做。为什么?就是因为常人的对立性认识使他们很自然地拒绝同一性认识的真理,只有掌握了同一性思想的人才会实践老子观点。此二章一谈整体,一谈部分,世人不能接受老子的整体思想,不能摆脱对立性认识,知晓个别观点有什么作用,这正是老子悲哀处。 两千年来,多少人注老、解老,他们的认识虽各有差别,但都未跳出知性圈子,皆曰:“石也”,只不过你说是长石,他说是萤石,我说是白云石。老子身后若有知,仍会悲泣不逢时。研究老子是一大热门,各种研讨会开得不少,但都是表面热闹,实际成果甚少。今天我们聚在这里纪念、研究老子,如仍拘泥于个别词句,必重蹈他人覆辙,不可能得到老子思想精华。多年来,我一直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我们这些人一个个都老了,将来如遇老子在天之灵,该怎样作答?如能将一个全新的老子奉献给世人,我们自可坦然面对。让我们回到上古及中古历史中去吧,重新找回那被遗弃的玉璞! 3、如何理解首句要旨? 理解老子的思想,最关键的是对第一章第一句话的理解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五千言,首句当为立言之旨,首句理解错,其后皆错;首句理解对了,便一通百通。几乎所有的释者都解释为:道如果可以说明就不是永恒的道;如果能够给它以名称概念的就不是永恒的概念。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道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伪书《关尹子》最直截了当:“不可言者即‘道’。”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子之学是玄学,非常深奥,你要明白了,它就没有吸引力了,似乎老子根本就不想把他的哲学讲清楚。这种理解完全违反老子本意,都云作者玄,谁解其中缘。—般人(常人)是以对立性认识来认识世界,这样的认识就是老子说的“常道”,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知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带“常”字的词汇:“常人”----一般人、“常物”----一般物品、“平常”----—般的、“非常”----不一般的,不同一般。“常”做“一般性”理解是它的本义,所以“常道”也应作“一般哲学”来理解。“常”又从一般性含义演化出“永恒”之意,因为在哲学上,二者是同系列的概念,可以通用。但在某些具体场合,它们又不可混同,同系列概念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老子》首句中就不能混用,不能从永恒不变来理解。“道”的本义为道路、通途,人沿着道路可直达目的地,便又演化为规律代称,人要沿袭某种规则。人心里有话说出来才痛快,才平衡,道作为解决出行困难的途径又演化出解决思想困难的途径的含义,即言说。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指老子自己的哲学,第二个“道”为言说。“常道”合解,指一般哲学、一般人的哲学,艾思奇有本书叫《大众哲学》,完全符合其哲学特征。“非常道”则是不同于一般哲学、超越一般哲学的特殊理论。大多数人的知性的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使他们不能掌握老子思想——同一哲学,因之使人类追求的世界统一性难以实现。一些学者把“常”释为“永恒”,认为老子故作高深,不想让世人了解“道”,所以讲不可言说,而这正是老子深深忧虑的——常人只识常道。在中国哲学中,名与实对应,一般人认为名是名,实是实,而老子认为名、实同一,故可道、可名也。只有超越“常道”、“常名”才能理解“非常道”、“非常名”。所以开篇应视为一大声疾呼:这不是一般哲学,不是一般概念!何以世人不能跳出惯性思维模式! 二、必须重新认识老子。 老子和孔子一样,都是积极入世者,道不行时,才会“乘桴浮于海”,但孔子一直想做官,老子只想做“教父”,一个真正的“至圣先师”。老子说“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辱,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一般人理解为正话反说,是激励性的,皆非正解。荣辱相共、吉凶相应,当作同一来理解才可避免以今人之心替代古工人之心。忍辱负重者必显荣,克服凶难者方化吉,故曰:“正言若反”,实说“反言即正”。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与百姓同患难者,百姓必拥戴之;以德治天下者,天下必服之。安享尊荣,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剥天下皮满足一己私利者必亡。“知荣守辱,为天下谷”(28章)。山谷为众水汇聚处,所以“洼则盈”。此辩证之理,常道岂能道之。 1、 还老子本来面目——上古思想唯一传人。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为什么把老子放在第一位,此非偏爱,乃因其高于众人。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典藏吏,有条件阅读和学习王室藏书,这些书记载了中华先祖历代圣贤和帝王们的思想和历史,这些东西连各国诸侯都看不到,更莫提孔子一类人物,王室秘籍多不为世人所知,如明清两朝档案秘存于皇史成中,外人看不到。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用所学知识的多少来维持贵族的等级地位,这也是老子“绝学无忧”的真正含义:禁止私人办学,保持等级秩序。王室和贵族子弟都要请名师教诲,饱学之士的老子大概也被王室聘为西席,其学生可能就是周景王庶长子王子朝,所以《道德经》中尽是如何治理天下之言。王子朝败亡后,老子可能将王室教材修改整理为通俗读物以传承古代贤哲的思想。周王室的典籍在春秋中期散失,未能流传下来。王红旗先生曾指出:“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此事件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从此,这批无价之宝的图书文献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除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春秋战国以前的图书档案文献资料的实物。”(引文为王老师3月2日给我的电邮中的话,其主要观点已写入他的《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发行。)而老子的《道德经》恰恰保留了一些上古和中古思想,汉初称“黄老”正确地反映了老子智慧的内涵——上承炎帝、黄帝直至西周的思想文化。(有人说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终。我想老子极有可能虚出函谷,掩人耳目,然后由秦入楚至申国,遂葬南阳,死奉典图。楚之属国申侯,是周宣王母舅,王子朝投楚实际也仅到申城——今宛城,未至楚郢都。)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老子的思想是与中华文明的开创时期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二千六百年前的原因。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