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53|回复: 1

心念与修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0-13 12: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14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能惜福,方堪修道
      
      雪峰、岩头、钦山三位法师到了吴山下面,在溪边洗脚。
      钦山看见溪上漂著菜叶,很高兴地指著菜叶,对另两位师父说:「这座山必有道人,可以沿著溪流去寻访!」
      雪峰有点生气地说:「你的智眼太浊,将来如何辨别人的善恶?他不惜福,住山又有什麽用呢?」
      他们三位师父入山,果然没遇到高明的法师。
      杨襄毅公的父亲瞻之说:「现在的福,来自祖宗,不可不珍惜;将来的福,留给子孙,不可不培植。不珍惜现在的福,就好像油灯的火焰燃烧愈烈,油愈快乾竭;将来的福能够培植,就如同将油添入灯炷,油添得愈多则点得愈久。」(《德育古监》第一二四页)

                俭则寡欲,不为物役
      
      宋朝的李沅(後被封「文靖公」)做宰相时,在「封邱门」建了一座宅院,厅堂前的中庭,只够一匹马掉转回身。
      有人批评他:「您的中庭太窄了!」
      李沅回答:「房宅应当传给子孙,这中庭对宰相来说实在是太狭窄了,但是对一位做太祝奉祀的人来说,已经够宽敞了。」
      张文节公做宰相时,生活就像在河阳当书记时那麽勤朴。
      有些亲友劝他说:「现在您的薪水已经不少了,为什麽还这麽节俭呢?虽然您自信清廉节俭,恐怕外人会有公孙布被的讥笑,我看您要稍微顺从大众的看法!」
      张文节公感叹地说:「以我今天的薪俸,那怕全家不能锦衣玉食呢?我看一般人,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我今天的俸禄,难道能永远保有吗?一旦失去今天的俸禄,家人习惯奢侈的生活已经很久,不能马上开始节俭,一定会导致流离失所。那里能像我这样『在位时存去位想』、『当官时存失官想』,过得日子那麽恒久呢?」(《德育古监》第一百二十一页)
      (评)司马君实说:「大贤的深谋远虑,岂是平庸的人所能及的呢?」御孙说:「节俭是品德的共同特徵,奢侈是一种大罪恶。因为有道德都是从节俭来。有了节俭,就会清心寡欲。君子清心寡欲,就不会被物质所奴役,而且可以直直地走向正道。小人清心寡欲,就能行为谨慎、节约费用、远离罪恶、丰盈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品德的共同特徵。
      奢侈则有很多欲望,君子有很多欲望则会贪恋和羡慕富贵,失去正道,加速祸事的来临。小人有很多欲望,则到处贪求,随便乱用,败坏家业,丧失身命,因此当官会收受贿赂,在穷乡僻壤必会偷盗,所以说:奢侈是一种很大的罪恶。

                惜身如玉,不敢沾污
      
      武林的张恭懿公,名瀚,在都察院任职。当时廷相王公是台长,一看见张瀚,便十分器重他。王台长请张瀚就坐,并且告诉他:
      「昨天雨後,我走到街上,看见一位抬轿子的人穿了新鞋子,从灰厂到长安街,都选择乾净的地面行走,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惟恐新鞋子被弄脏了。後来他走到贳城,不小心被泥巴所弄脏了,从此以後,他便肆无忌惮,随便乱走,不再顾虑和珍惜新鞋子了。修身的道理,也是如此。万一失足,便无所不做了!」
      张瀚对这一番话非常受用,终身不敢遗忘。(《德育古监》第一二九页)

                贫苦时节,正好用功
      
      张九成早年贫寒,衣衾不足,有人送一件大衣给他,他拒绝不收。他说:「读书人应当贫苦,现在正是做功夫的时节,如果不痛自砥砺,则贪欲的心便会生起,而丧失廉耻。又怎麽用功夫呢?」(《德育古监》第一三○页)

                苟无至德,至道不凝
      
      女仙杨正见,成仙後没几天,上帝责备他在年幼时,父母贯好铜钱准备缴纳税金时,他不应选择二枚又圆又漂亮的铜钱,私下藏匿起来。上帝说:这是隐藏官物,所以又贬谪他多留人间一年。
      紫虚元君与茅君,一齐在清虚宫,勘察天下真仙得失的事情。顿落的人有四十七人,再升的人才只有二人。因为以抱淫欲的心,行上真的事,不能没有过失啊!
      藏匿铜钱只是小过失,诸仙功过相准,尚被如此谴贬,何况率意不避呢?
      现代求长生的人,只靠藏精伏气、链丹服药,便说可以遇到真仙,不知道这些都是外道。惟有修真链性,当一切妄念刚萌起时,便加以观照察觉,一察觉立即消灭,使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像明珠那麽清净。心中安详而且不执著,道业自然现前,延年益寿也是必然的。(《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四十页)
      学道的人以种德为本,儒家称之为「四端(仁、义、礼、智)百行(孝)」,佛家称之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道家称之为「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在教人积善避恶。
      积善改过要先体会至道,体会至道必须明白本心。心是道的本体,道是心的作用。人能观察心性,则圆明的本体自然现前,无为的大用自然成就,不必假藉各种方便施设的功行,便可顿超解脱境界。
      如果不是心性清净,怎麽能使种种名相或妄想完全离去,丝毫不受染著,心念清净,而且证得不生不灭的境界呢?
      所以明白心性和体会大道的人,不使身体成为真心的累赘,也不使外境扰乱了真性,随机应物时,自然符合了不生不灭的妙旨,这也就是无上至真的妙道。(《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三十九页)

                倾囊助人,福至心灵
      
      张福州是农家子弟。他年轻时,父亲叫他拿钱到山里买斧头的木柄。
      当他行经林莽时,看见有人上吊自杀,他急忙把对方扶下,询问之後,知道对方由於欠官银而被逼走上绝路。於是,他便把身上所有的钱赠送对方。对方深受感动,哭泣致谢而去。
      当张福州在磐石上休憩时,有一位拿著瓢的老先生问他:「你会口渴吗?」
      老先生把瓢内的浆液全部倒给张福州喝,并且说:「它不但可以止渴,而且对你的身心也有助益!」
      张福州回到家中,突然感觉全身散发奇异的香气,身心非常清爽。从此以後,他不再食用五谷,不但忽然认识文字,而且能吟诗作对。後来居然羽化成仙。
      (评)农家的钱都是辛苦得来的,张福州没读过书,竟然小小年纪便能倾囊帮助别人,由此可知他具有大根器,最後成就仙道,绝非侥幸。(《德育古监》第六十六页)

                平时定静,临终不乱
      
      欧阳修看见老和尚诵念妙法莲华经,坐得很端正,丝毫不动一下。他就问老和尚:「每见古人临命终时,有盘腿端坐或站立逝世的,这是什麽原因呢?」
      老和尚回答:「古人念念定静,临命终时那里会散乱呢?今人念念散乱,临命终时那里会定静呢?」
      欧阳修听到这句话,不知不觉地跪在地上。(《德育古监》第一五六页)
      昨非纂说:「才闭上睫毛,梦中便不能做主。眼光落地,死去又怎麽能够正念分明?所以学道的方法无多,只在一心不乱。」
      古代的仙人说:「大道教人停止妄念。念头不断产生,工夫也就白费了!」大乘起信论也记载:「心念如果驰散,便立即收摄回来,使它住在正念。妄念生起,立即觉知,觉知後妄念就会消失。」修行的妙门,尽在於此。(《德育古监》第一五六页)

                研教静修,精进证果
      
      伊庵权禅师,非常精进用功。白天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地帮助别人,到了夜晚,一定痛哭流涕地说:「怎麽今天又随便空过?」
      从前西域有一位胁尊者,八十岁才出家,许多年轻的法师都讥笑他。尊者听了,发誓说:「如果我不精通经、律、论三藏,不断除三界的欲念,证得六种神通,具足八种解脱,我的胁就不碰到床席!」
      於是,他白天穷研教理,夜晚静虑凝神。经过了三年,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的圣果。当时大家都很敬仰他,尊称他为「胁尊者」。(《德育古监》第一三○页)

                不急不缓,学道可成
      
      佛有一位弟子,名叫「二十亿耳」,用功过度而没有证得圣果。由於他的心太急切,身体吃不消,所以想放弃学习。
      佛陀问他:「你还没有跟我学道以前,在家里做什麽工作?」
      二十亿耳回答:「弹琴!」
      佛又问:「你弹琴时,如果弦放得太松,会有什麽结果?」
      二十亿耳回答:「弹不出声!」
      佛又问:「如果琴的弦调得太紧,又会怎样?」
      二十亿耳回答:「琴的弦调得过紧会断,以致无法弹奏!」
      佛又问:「如果把弦调得适中呢?」
      二十亿耳回答:「弦的松紧如果调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弹出各种和谐的音律了!」
      佛说:「我们学道,也要这样;不要急於有成,也不要懒散而退转,精进适度才能得道。如果急於有成,身体便会过度劳累,而产生烦恼心,放弃修行。一旦放弃了学习和修行,便会产生不好的行为。所以学道的人只要保持清净安乐的心,就不会出错了!」(参见《四十二章经》的第三十四章、《中阿含经》第二十九卷和《增一阿含经》第十三卷)

                学佛七日,免堕猪胎
      
      忉利天宫有一位天人,寿命快要结束时,五种衰相已经现前。他知道自己命终之後,应当投生鸠夷那渴国,在疥癞的母猪肚子里做小猪。他忧愁和恐惧得不知道怎麽办才好。
      另一位天人告诉他:「现在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你何不去求佛呢?」
      他立即来到佛住的地方,五体投地,至诚地礼拜,佛给他授三归依,於是他就依照佛的教诲,精进诚恳地用功七天。
      他天寿结束後,下生维耶离国,做一位德高望重长者的儿子。(《折伏罗汉经》和《嗟●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按)大富大贵的人临命终时,想要舍离官爵、财宝、田宅、妻子,宛如在割身上的肉,非常痛苦。天人寿命终了时,也是如此。
      正法念处经说:「如果前世有偷盗业,当时就会看见许多天女夺取他所穿著的庄严具,奉送其他天子。如果前世有妄语业,诸位天女听他说话,就会产生颠倒的见解,以为他在恶口骂人。如果前世布施酒给持戒的人,或者破戒而饮酒,临终时迷惑散乱,失去正念,堕落地狱。如果前世有杀生业,就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如果前世有邪淫业,就会看见许多天女,舍弃他,而跟其他天子,互相娱乐。」(《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九十五页)

                专究性命,不理外物
      
      杨黼很喜欢佛典,有人劝他参加科举的考试,他回答说:「不理会性命,而去理会身外之物吗?」
      院子有一果大桂花树,他在树上绑了一块木板,题名为「桂楼」,悠哉地生活在上面。
      他亲自耕种了数亩田地,把好的蔬菜供奉父母,只求娱悦双亲,而没有其他企图。他旁徵博引许多典籍,注解孝经数万字,而且发挥了性命的道理。
      父母逝世後,他为人做佣工,以赚取丧葬费用。等营葬完毕,他便进入鸡足山,住在罗汉壁的石窟中,长达十余年。
      他八十岁时,子孙将他从山中迎回家中。
      有一天,他沐浴完毕後,叫子孙来拜别,并且说:「明天我就要走了!」
      翌日,他果然安详地逝世。(《明史》隐逸传)
      孟子认为:养护可以分为养护大体和养护小体的差别。心是大体,耳朵、眼睛等器官是小体。他又划分了天爵和人爵的不同,并且说:「仁义充饱,所以不希望口腹的美味。身上有了好的德行和声誉,所以不希望文采的刺绣!」
      古代的禅师教人:「应当在活物上作活计,不要在死物上作活计!心是活物,心以外的东西都是死物!」
      杨黼专心探究性命,不理会外物,实在知道从根本下手。看他生活起居和读书,是多麽安闲!他临命终时,能预知时至,沐浴告别家属,何等自在!迷於功名利禄的世人,终日遑恐不安,如飞蛾扑火,令人觉得众生的业障深重而且可怜!(《历史感应统纪》第四卷第一八五页)

                劝导大众,共襄盛举
      
      曹世美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行善。有一位出家师父教他实心劝人、帮助别人也可以造福。
      从此以後,曹世美邀人广结善缘,例如:施舍饮食、医药、棺木、埋葬、衣服,放生,敬惜字纸,修桥路等。别人出钱,他自己出力。每天如此,愈久愈力,在饥荒时更勤於劝导别人伸出援手,救济贫困。
      後来,他为富商贩卖植物油,获得了五千余两金子,子孙安享厚福。
      (评)凡做任何事富者易为功,贫者难为力。然而,在难为力时,能勤勉地做,这就是他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古人说:「贫穷人行一百件善,即等於富贵的人行一千件善。」从这个观点来看,贫穷的人怎麽可以自暴自弃,而不具有坚强的行善意志呢?(《感应篇汇编》第二卷第三十页)本文是转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7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14:57 , Processed in 0.1220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