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世纪左右,唯识思想在慈氏、无著、世亲等论师的努力下,流布世间,持心外无境,万法唯识之论,与此前龙猛所传中观并峙。二派在数百年见往来辩论,既存在对抗也出现了融合,各自的学说渐趋于精微,同时催生了像清辩、月称这样立足中观,批判唯识的论师,以及如寂护、狮子贤等吸收唯识的中观师。此外陈那及其后学法称,总结整理佛教的量论思想,以“行相”、“量果”为切入点,完善了[url=]唯识宗[/url]及经部的自证分理论。印度大乘佛教在二家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所以,了解唯识宗义是学习宗义不可或缺、无法取代的一环。
唯识宗依阿赖耶理论细致地阐明了造业感果、流转还灭的过程,因此学习唯识宗也有助于稳固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根本——定解业果不虚的世间正见。
在一般印象中,藏传佛教重中观而轻唯识,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诚然,藏地学僧研习中观所投入的时间远多于学习唯识,宗义判教也将中观置于唯识之上,但是并不轻视唯识。首先,藏地翻译了大量唯识学论典,包括汉地古时所无的《唯识三十论安慧释》、《辩法法性论》及其注释等,还将汉文《解深密经圆测疏》译成藏文,藏地学者们大多藉此了解隋唐时期汉地唯识的思想。实际上,以格鲁派经院教育为例,唯识也占有相当比例,在准备阶段的宗义课中,会全面介绍唯识宗义的主要主张。然后在学习“般若”的课程中,会插入相关的副科,唯识宗的“三性”会在“辩了不了义” 副科中讲授,“八识”、“熏习”理论则在“末那阿赖耶识” 副科中讲授。“自证分”则主要在《入中论》和《[url=]释量论[/url]》的课程中研习。
本课与 “般若”副科学习时一样,以宗喀巴大师的《末那阿赖耶难处广释·善说海》及至尊洛桑图杰所著的色拉昧教材《末那阿赖耶总义•心要明义炬》为教材,为大家介绍唯识宗的“[url=]八识[/url]”、“熏习”、“种子”方面的理论。 【主讲人简介】 达瓦法师,浙江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北塔翻译组、北塔藏文班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