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1|回复: 0

佛法就是要将不调柔的心令调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8-1 08: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为“佛法”

    所谓“法”说的是什么呢?摆设丰富的供物,弄得冠冕堂皇,吹奏法螺、唢呐,穿着不同的服饰,并不是这样呀!所谓“法”,特别是“佛法”说的是:于内心作改造,将不调伏的心令调伏,不柔和的心令柔和,将愚痴心变聪颖;消除那些因为愚痴所产生的颠倒分别心,以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如实认识了解实际状态,以如是方式作无错误取舍。要做的就是这个!

    这样一来,心续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调柔。内心的不调柔是因为颠倒分别心才会造成心绪不调柔呀!由于如此,当颠倒分别心增长时,有多少颠倒分别心出现,就要生起如许非颠倒分别心来遮止颠倒分别心。这非常明显呀!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是到了要说“修学佛法”的时刻,佛法就是要将不调柔的心令调柔,这样子即称为“法”。明白吗?

    心调柔就是法,心不调柔就不是法;外表姿态是另外一回事,主要应该做的是调伏心续。由于如此,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样子的话,所谓“法”是什么呢?所赞处本师是……论典中对本师作赞颂、礼敬的字句,在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末尾有一偈,由忆念本师的恩泽部分而作的礼赞偈颂:

    彼以悲心摄    为断一切见
    是故宣正法    顶礼薄伽梵


    此颂首先是对本师作辨识,辨识本师并不是指具相好庄严之身、以及可听闻之教诫;而是这里说的“彼以悲心摄”——随着大悲心转移,对不喜欢痛苦、希求安乐的徒众宣说:“所谓的苦乐,由于是依赖因缘而产生,所以应当消除苦因——颠倒分别心,增长乐因——非颠倒分别心。”

    是因为这样而宣扬教法,故称为本师。借由此偈颂说明本师的功德,意功德——悲心功德,大悲心或慈爱之功德,以及显示了详细拣择事物的究竟智慧。总之,是从悲、智二方面来说明。

    以世尊本身而言,世尊于三大阿僧祇劫之间,积聚资粮、净除罪障,所修持的这些是在最初发心之际抛舍自利、珍爱他人;这种大慈悲心,是为首次的发心,由此而生起追求遍智的心念。这期间能于艰苦行持以不畏缩的心力,令修行达到圆满,是借由如是悲心而不退却;面对困难,甘受艰辛,从这些方面来修学艰难行持。

    在此同时,并非愚笨顽固地花费心力;而是从具备聪慧上来面对艰苦,此乃得自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不是只有靠信心。什么是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呢?虽然剖析一切法,会有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但是主要指的是究竟实质——真实性;亦即对于诸法的究竟真实状态如实了知的那种详细拣择事物的殊胜智慧,是以此为助伴。



    因为世尊本身也是依据此道而成等正觉,所以,向徒众宣说时,当然是从他本身的体验来宣说,而不会以不曾有过的经历来讲说。

    由于如此,是以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修行之道来向徒众宣说,其追根究柢就是大悲心、以及空性见。

    所谓“空性、悲心”之道乃是佛法的精华,因此,具“空性、悲心”精华之道的宣说者——本师自己也是对空性、悲心的串习达到究竟。所以,龙树菩萨著作礼赞时就这样说:“彼以悲心摄,为断一切见,是故宣正法,顶礼薄伽梵。”所谓“为断一切见”的“见”,如同刚才所说,是指颠倒错误的见解。

    那么,应当如何灭除颠倒错误的见解呢?除了以不颠倒见解来消灭之外,祈求“我心中的颠倒见不要生起”并没有用。我们经常在作祈愿,却没饶益呀!必须内心有所转变;如果要消除愚痴,则应该生起愚痴的对治——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才能消除愚痴。总之,除了生起了知彼义的智慧来灭除愚痴,此外并没有其他消灭愚痴的方法呀!

    同样的,珍爱他人之心的反面是:光想到自己的所谓“我、我、我”,只为自己着想的恶心。所以,我爱执的恶心就成为悲心的对立。而要将它消灭,以祈求“希望不要产生我爱执”并没有用,把那些宣说我爱执过患的典籍如同课诵般经常拿来念诵(也没用)。若不集中注意审计各自心绪的感受来修心的话,光靠念诵字词,很难令内心有所改变呀!

    由于如此,必须要修持空性、悲心之精华道是为了灭除我爱执,以及将执着“我”的实执消除,因此而宣说空性、悲心之精华道;我们要修持的就是这个。所以,我平常都会问:“所谓佛法是什么呢?”行持是不害,见解是缘起;共两种。所谓“不害行持”是怎样的呢?对一种无害损的情况,不会说“不害”。说“不害”是在造成损伤的条件完全具足时,视伤损为过患而戒除损害,于此便称为“不害”。对吧!由于如此,在产生坏损的时机完全显现,条件具足时,对即将发生的害损视为缺失而断除损害,就称为“不害”。

    要如是,倘若于对境怀有爱心,则不只是将害损视为过患,并且思及坏损会伤害到别人。所以,如果有颗关怀他人的心,就会断除害损;因此,所谓“不害行持”应该可以说是随悲心转移的行持。所以,不论眼前的情状是如何,如果是以长远悲心为动机的行为,则是不害行持。

    相反的,对别人怀着贪婪、忿恨的心念,以欺瞒、诱骗、图利这样的动机,则不论态度表现得多么良善、温和,事实上仍是伤损的行为;而绝非不害行持呀!所谓不害行持或是伤损举止,穷究来源乃依据内心想法而决定呀!因此,所谓不害行持,基本上就是应该要有利益、悲悯这样的心念;随着这种心念转移,就会变成所谓的不害行持,因而不害行持就是悲悯的行径。

    这样子,不害行持应该就可以分为二种次第:最好的是能利益他人,如果无法利济他人,也不要施加伤害。“不害”有这两种次第呀!以作意自利的心念,是会放弃伤损他人;但是,当悲心力增长之时,不只是放弃伤损他人,而是致力成办利他,此乃依据悲心的大小而决定。悲心越是强烈,则利他的举止以及从三门为他人行事的心力会较大。由于如此,所谓不害行持,根本说的是悲心的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10:19 , Processed in 0.1132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