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13|回复: 1

[原创]《金刚经》的深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5-22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经》的深度

11月13日周日早7:30,小雨,练太极拳,买馒头回来,昨晚抛开一切想法好好睡了一觉,因为昨天沉在《金刚经》里不能自拔,到九点钟时,头疼的厉害且有些晕眩,看书也看不进去了,想问题也转不动脑筋了,总执着不是办法,从《金刚经》本身即找不出头绪,应先放一下,从其它经典里找一下,如《般若经》《楞伽经》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或相关内容,向上不行爬不动了,就向下挖、再扩大基础看一看,因此,放下先休息好再说!今早起来将这两天参究的想法先记下来,待后再完善:

1、《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名称何意:
不是众人解释的: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那是依文解字望文生意,一看对名称解释,就知道对此经内容的把握程度。实际上应是《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方法》,就这么简单,后人搞复杂了,达摩本、玄奘本及唐义净在前加一“能断”二字,可不是简单重复,是对经义最确切的把握后才加的提示语,后人以为是重复金刚含义则错了,能断是指《能够破除最高智慧当中的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判断是否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标准》或程度境界,应如是理解。
2《金刚经》实质讲的是什么?
从题目分析就知直指中心内容了,般若波罗密是讲智慧成就,就是五般若成就:1):实相2):境界3):文字4):方便5):眷属。为什么加一最高呢?佛经中讲发无上正等觉心者,这可不是菩提初发心,而是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以后,也就是成就五般若后,怎么办、怎么保持,并怎样继续进步的事。最高金刚,就是指五般若后,进一步提高到金刚般若的方法,就是要对五般若有一个正确态度,要破除五般若束缚,无所住才是金刚般若成就法!这是《金刚经》经文十四章前的内容,是名《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的原因。
这还没完,下面经典好象是重谈了一遍,阿难又问了一次,其实内容是大不相同的,是针对破五般若后,得到的最高般若进行进一步分析,破除最后无明的问题:同样最高般若除了离五般若外,更重要的是连得到最高般若的人也没有,何来最高般若,连这个世界上我们所建立的一切文字、思想、意识境界,都是从自我角度建立起来的,都要破除,而还世界本来面貌,只有最干净的无住,并且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无住,才是真正的最高般若成就。
那达到最高般若后该怎样做呢,那就是平常心、最平实的作法,肉眼就是肉眼,砂就是砂,知识系统还是知识系统,只不过我已经彻底认识到了真性。如如不动的本质,清静虚无的状态,也认清了所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相,都是自性作用的显示,是过客,是暂时幻相,对自性本体无有任何影响,万物往复,我自静观。因此,虽肉眼还是肉眼,砂还是砂,但已彻底脱了束缚了,如此禅宗公案讲:见山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层次,就是真得了《金刚经》精义的形象说明。
又言“片云点太清”一般理解:总是在云的角度看问题,云飘浮不定,一切皆幻、空的不可执着。如此则背道而驰,真意是讲:自性如太清,万事一切皆如浮云飘过,清清楚楚的浮云飘过,但于太清无碍,自性无碍。这才是真解!禅宗大师有一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明知是幻还应做!自性处世外高山崴然不动,恒与清静;肉身度世之舟,即得就应入海作舟的作用才行,就要渡人!这也是对《金刚经》最后讲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亦如幻,应做如是观的最确切把握。知幻即离,则见如来,知幻不离则行菩萨道!
 
3、懂了《金刚经》精义后怎样指导修行呢?
为什么后世众多学《金刚经》者那么多,所见各异,又各有所得呢?这其实是《金刚经》的高度决定的,佛在经中已经讲了,是对大乘者说,是对最上乘者说,这可不是鼓励大家的安慰法,而是真实的情况,是对最高智慧的批驳分析,如果讲《金刚经》是在山顶上才可看到的风景,那后世众多注释则是处在各个角度,各个高度对它的见解,当然如看景一样,不能说不对,但绝不全面。也就因为如此,才更加误人子弟。因此后世注释众多,但都给人意犹未尽,甚至众多矛盾的地方,使人无所适从,就是因为它的高度造成的!
那怎样指导修行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都知要依自性起修,否则无益,那什么是自性呢?不好讲,佛都觉得不好说清楚,但自性可从另一反面理解,就是“我相”,从“无我”就可见自性,如此最关键时问题是在“无我”上!!佛讲:通达无我法,则名真菩萨。当然这是见地方面,真通达了能不能成菩萨果位,那是要修证才可得到的!那怎么样才是真的“无我”呢?学佛的人都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不用研究了,因为一切皆幻,因此无我吗!一切都空,则我也空的吗。那是佛讲的,你强迫自己相信的,佛讲一切皆幻,如露亦如电,指的是生灭,可不是讲没有,也不是讲空啊!如果认为空、无就是无我的真意的话,那佛为什么又讲常、乐、我、静呢?岂不矛盾了吗?可见离一切相、一切生灭法、只是不断生灭而矣,并不是没有,由此得出空、无、无我是有问题的,是对佛法从一开始就入了岐途了
那“无我”是什么意思呢?佛讲了“无我”不是“无我”是名“无我”,众相、众法皆是!!这怎么理解呢?佛法讲的太简单了,也就太高深了,无从下手,那怎么办呢?佛讲了出路,一切佛法也就是世间法!从佛法中无法理解,那就从世间法中找吧:无我,我没有了,迷失了,世间上去哪找呢?如果将世间一切有形有象、有生命、无生命者,都称作“色”的话,那我们的认识、意识、思想及建立的文字、知识系统叫精神世界的话,则色界和精神界都是自性反映的对象!分析清楚色界、精神世界中有关无我的现象,就可以知道真的“无我”是什么情况了!

世间最好的例子,就是神经病人了,我们一提到神经病人都知道:迷失自性的人,当然此言自性和佛法中的自性可不是一回事,是世人理解的我!神经病人迷失自己有什么情况呢?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学此的医生,刚到一个精神病院时,觉得和精神病人最难的是无法沟通,他们都固执己见,那怎样和他们接近呢?她发现一个病人,外表无异样,也不错乱、不乱言乱语,只是每天打着伞在那蹲着不动!她想接近她,就也打把伞蹲在旁边,一天,两天,终于那病人说话了:“你也是蘑菇吗?”医生明白了她的病因!这是一个例子,这个病人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了,我们以为好笑,但她整个思想、全部意识,都是个蘑菇的样子,她的精神世界就是蘑菇本身,那里根本没有她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不同,这就是“无我”的状态!是彻底的迷失,彻底的投入到完全没意识到自我时的状态!这是对色法的迷失!
精神世界的迷失,对神经病人最常见,也就是因为偏执狂、妄想症等,大家好理解,通过他们可知现实当中绝对的“无我”,是怎样的情形。或好听的佛学名词借来叫“执著”的境界,我们讲他们是“无我”的,是颠倒的。但为什么佛说我们众生也是颠倒众生呢?因为我们是迷失自己的典型,只不过程度不同,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俗语讲,干事要专心,要精力一致才有成果,其实也是一种迷失!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而矣,较明显的阶段性迷失是艺术家,在投入创造时是全身心投入的,达忘我状态,完全沉醉在自己的创作中,这里迷失又换了一个更让人有点嫉妒的词 “沉醉”!多享受,实际上也是迷失!音乐家也如此,甚至讲一个好演员,进入角色也是忘我的。平常人人都有这种体验,更多的是从爱里面体会的,不顾一切,其实就是没考虑自己得失的状态!!佛讲人是颠倒众生,是指人迷失在自己的意识世界里面,以为肉身意识心就是自己。
当然我们之所以不是神经病,是还能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分开来,并且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能控制而已!如果一个音乐家,整天沉醉在音乐中,不出来,那也就是精神病了。由以上这些,可以知道世间法中无我的情形是什么样的!此中“无我”不是我没有,而是专心一致到忘我的程度!这和佛法中的“无我”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彻底沉醉到佛法中去,就是自性修为了呢?千万不要这么想!那是一个最大的错误!世间法叫迷失了自己!佛法如此修则是迷失了自性,而不是真的“无我”,和世间执着音乐一样,执着佛法也是不对的,这里面关键道理是心性向里和向外的问题!见到自性叫明心见性,即见如来,作的可不是入法的功夫,而是离的功夫!离一切相,一切法,一切意识境界,直至破除了所有的知识体系,而后呈现的清静状态,是清清楚楚的宁静,不受任何污染影响,并且没有意识到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时,那个才是自性的本性出现了。也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是一种彻底依靠自性的状态,实在不好说,怎样讲都讲不到点上。佛也为难!但路子就是体会世间无我后,作反向功夫,离了一切束缚后,那一种忘我状态,才是真“无我”!
那认识到真“无我”后,怎样修行呢?大概是两个阶段,一是罗汉以下果位,保持此清静状态从而修证到此状态,其中主要表现在肉身转化、气脉通行吧?还有就是心性坚固后,生起妙有的菩萨果位,即心能转物的能力,前面证“空”性后面生“妙有”,这是修为阶段内容!其次,就是四摄、六度、菩萨行,是行一切善法的过程,此时行善法,可不是沉醉到忘我的状态中去,叫无我相、无众生相,而是非常清楚了解自性和诸相的关系,而毫不着念的去施行,是不着我相,就是表现为无缘慈、同体悲的自然而然的程度,是一种清清楚楚的洒脱无住!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境界吧?"
理解了什么是“无我”,才可理解佛讲的经法要义,才可理解《金刚经》要达到的状态,什么才是最高般若的成就!当然这样理解“无我”,同样不要走入另一个误区,就是佛讲的一切皆妄,凡有所见皆是虚妄,最初得出一个“空、没有”所以“无我”,这时又得出一个不是真无我,而是忘我,而一切相也不是虚妄的结论,那就又错了。佛讲的诸相皆妄,指的如露如电、指的生灭无常及性质不可执着,如以为实,从而“有我或无我”,都是意识思想的作用,而不是本性作用,说无我、众相,是对自性而言的,而世间忘我与修般若智慧,达到“无我”境界中的“我”可不是一个意思,这个问题很严重,必须彻底探讨清楚,才能不谤佛法!
佛讲了:“二无我”一是无我众相等,二是法无我,一讲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亦如幻,应作如是观”,讲相幻不可执;二是法无我,则为修行中的“无我”念,无法念,如看风景,要彻底沉醉其中,与景融为一体,才能真的体会到风景之美,而如果觉得是我在看风景,则我是我,风景是风景,你是在给风景照相而矣!知此差别,则可知“无我”的状态,但“相”无我与“法”无我作用不同,相无我可见到自性,法无我是依自性真修行,而菩萨度世中的“无我”,是最高境界的摆脱束缚后的“无我”,就是无人受度,也无度人者,也无法可度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自己真性已到了圆觉程度,自然诸菩萨行也成为了本性行为,而又无此意识才是“无我”的最高境界吧?


4、世人对《金刚经》理解的深度
这里讲世人指的是自己看到的注解及常识见解,并不指一切人而言,并无轻视及自高心理,如此则负了佛恩了!为什么这样说深度问题呢?因为我这几天学《金刚经》,是经过了这几个阶段才逐步深入的,今记录下来,可知理解层次的问题,《金刚经》之所以对各个层次的理解、修证,都有益、都有指导作用,也是因为它是一个总刚,是最高目标,因此各个层次也好,角度也好,其最后归宿是一样的,因此指导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各个修者受益不同而矣!今从破除五般若从而成就最高般若角度去理解,则经文中诸多说法,全都通达,并无颠倒,反复处,再看自己在《金刚经》中,随感而写的心得,才知是不到位的,而当时沉醉其中,甚以为得法,这一是自己基础浅薄,二是人云亦云,受了前人思想左右,引入了歧途,则顺路下去还不自知!多亏佛佑,求得破网而出,但是否自己今天所得就是究竟,还要验后再讲,也可能今日所得和前几天一样,只是一个过程呢?不要存已得之心,而要时刻存小心求证心态,才是基本态度!今将心路历程记述如下:《金刚经》深度,初为四种深度,差了前面讲的般若深度:

一、空:
世人皆从幻相得空解,是在“相”上作功夫,是意识思想对色界诸相的剖析层次,如讲经为“空”的层次不同而矣,先讲相空、法空、果位、佛空等,以“空”的层次为经文内容的解释。

二、无所住,离一切相上:
进一步到修证层次上,是对佛法真修证作功夫人得出的东西,而不是作理论研究者,可得出的正确理解,空不是没有而是不执着,离相,才是修证路,但是却没有打破“无我”问题,因为是在“离”上作功夫,知道是恶人,保持远离,实际上还存在“我”的思想,只是在推拒“相”的诱惑而矣!其实质和执妄是一根扁担的两头,还是挑在肩上没放下来,并且总在“离”上作功夫,其实是在忙乱中,还以为在修证呢。


三、发其心:
这是我第几次看时,找到的一层,已不可统计了。佛讲,当生清静心,从离相见自性,还不是目的,而是要生清静心,从这角度看《金刚经》是讲:先讲无所住,再讲发其心:而发的方法是什么,怎样发,心又是什么样子,怎样维持。如布施等内容。(这时是把经中同一问题,不同的用字一个个挑出来,对比,整理才显出来的)

四、得无上正等正觉心:
得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如何作,离一切相,破除文字束缚,无我、无法、无众生相等作法,还要行一切善法以获得资粮,从而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心。可是此解,对后面重复的问法没法理解,及肉眼是眼,砂是砂的问题也无法解释清楚,很矛盾,只从破除、从人角度建立的知识系统角度,理解为最后无明,以为此是“无我”的究竟。只能悟到:一切修行,都应浑然无我,彻底沉醉,才是真状态的程度!

五、这是今天后加的,五般若破除,及最高般若破除,及破除后的修行方法。
先讲在“六度”中作到“二无我”可得最高般若成就,进尔要在般若本身五项内容中,再逐一作到“二无我”,才是真正的最高般若,然后再作度世之行。此种深度理解最可减少经中矛盾之处,从此高度理解,则不见反复也不罗嗦,且可得收获,无疑义,也许是真解吧?(这是抛开经文后,才得出的)。

为此,还有几个短句写当时心情:一笑:
一是:世人只道《金刚》空,先生斟破是无住;怎知无住犹半途,到家始知寂灭心。(第三天,自加批语还不彻!!)
二是:一杯白水以为空,喝了一口味觉全;谁知此是鸡尾酒,诸般滋味无色掩。

5、关于“常乐、我静”
理解了《金刚经》,才知常、乐、我、静和苦、灭、无常、无我的区别,也才知佛讲的含义是什么:发清静心可得“静、常、我”;行一切善法,可得“我、乐”。

6、关于“一时”理解:
时间代表历史,而历史靠时间来标明,这一切又是人类从自我角度出发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里面充满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因此佛讲“一时”,就是破除了时间关念,除了我相,但佛法还要靠人类建立的知识系统来传播、研究,因此虽可正确看待,但更要正确运用,但对于佛法传播无重要影响的问题,则要破除人的观念,时刻提醒人类要除掉“无我”才行!“一时”就是这个作用! 


7、忽然想起了达摩祖师来传法时,人问他来此目的:
祖师讲:“不受欺的人”。从而想到为什么,知识系统会是一个障碍;甚至文字也是一种障碍,举个例子:教室中有一块黑板,无字,则人进来一看,第一意识是一块黑板;如在黑板上写上字:“这是一块黑板”,则人进来会首先忽略黑板,看字,待看清后,才回到黑板上,并一笑,说是费话!而如果写“这是一块黑板吗?”普通教室会说恶作剧,而如果在大学哲学系,由老师郑重其事写上的话,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立刻顺着这句话的思路走下去,运用自己的哲学思想论证这句话;而如果是佛学研究者,会马上拿空、幻、人、我 来解释,是黑 板也,不是黑板,是名黑板,来自我论证;而学文学的会展开联想,是知识的园地,飞翔的翅膀。其实,这就是一块黑板,没有别的意思!如此可知,知识的作用与反作用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4 0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1 12:28 , Processed in 0.1484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