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面对贪、嗔、痴
在修行的过程中,时常会听到一些看法,认为修行是很痛苦、很困难的事情;认为修行就是不能吃这个、吃那个,不能要这个、不能做这个….。等等的一堆问题,使很多原本有心修行的人,闻之丧胆,退避三舍了。其实这是对修行的真实意义不了解,因而产生的一个不正确的看法,是个大误区。
所谓修行,用白话来讲,就是藉助先人智慧结晶,所流传下来的正确道理及方法,来观察审思自己的思想、言行。发觉自己的思想、言行于道理相违背,即依方法来导正,是自己的思想、言行趋于真、善、美的圆满境界。
换句话说:修行难,是难在我们前面不经意中植入、或养成、或染习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想法或行为。并在日积月累之中,已把这些观念、想法、行为融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作息之中,形成了习惯,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修行,正是要藉由方法来导正,将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慢慢切割出来。并因我们新习惯的养成,而使它逐步远离,直至不复存在。当我们每去除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新的良好习惯,我们的人格就提升一阶。再稳健的修正中,也就慢慢趋向极致完美的人格。到达极致完美的人格时,在佛家就称之为佛。这才是修行。
然而,修行一定要有大丈夫的魄力,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不要提不起、也放不下。要有承担力,要勇敢的面对自己,敢做敢当。对以前的贪、嗔、痴等想法、行为敢做敢当,不要怕面对。没关系!好好的去接纳它,接纳自己的丑陋、接纳自己的不足。面对自我,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知道丑陋、知道不对,才会更下决心去除它。
很多错误的观念就是想要设法要去打压生起的欲念、妄念,或是想要设法去排斥它、对治它。
设法要持咒、要念佛,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要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也就是说:世间上的一切事物(一切有为法)(包括我们的思想、行为等),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透过因与缘和合,才有一切现象,才有一切作法、想法的生起。
例如:一粒种子撒在泥土里,必须施肥、浇水,以及充足的空气、阳光,才能长成一棵大树。
解说:1. 种子是因,泥土、空气、阳光等为缘,这些因缘都具足了,才有长成大树的果。
2. 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3. 这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
上述例子说明了,我们的欲念、妄念的生起是有诸多因素的聚合而成,不是单一的问题。如果只是去打压、去排斥、去对治它,怎能解决。而且越抗拒它,后面的副作用、反弹力、拉扯力会更大、更久。一阵时间下来,发现自己如此努力去对抗、去对治它,却没有获得改善。渐渐的会视自己为敌人,会开始厌恶自己,对自己失去耐性,与自己对抗。这时反生痛苦,很多错误的知解就会生出。
对自己失去信心后,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不需修行,也不可能能改变,因而退失道心,开始自暴自弃。
贪、嗔、痴等欲念、妄念怎么处理呢?其实虚空不会阻碍白云飞,也不会阻碍乌云的聚集。如果你内心什么都不执取,有无量的空,不论善恶,就欣赏它、包容它、接纳它。就是说:不要跟欲念、妄念对抗,你只要保持清醒明觉,不要在那里跟它拉扯,不要在那里跟它抗拒,只要将心拉回来,回到当下。不需要把那个欲念、妄念贴上一个标签,认为它不好。因为当你认为它不好,贴上不好的标签的时候,你又起了一个“它不好”的分别心,这又多了个妄念,是在妄上加妄。那会让你对付不完,会让你修个没完没了。只要回到当下专注呼吸之上,保持清醒的觉知。它是它,你是你,二者了不相干。它的来来去去皆由它。用爱心、耐心来包容,保持一个不迎不拒的心,内心很清楚的觉知它来了、它走了就好。你只需回到当下继续再用功就好。
刚开始用这个方法修行时,会修得很烦躁、很烦恼,觉得这欲念、妄念怎么比麦芽糖还更黏,甩都甩不掉,越甩黏得越多,所以会觉得修得很挫折。过了好几天,怎么还是一样,欲念、妄念无处不在。这是在修行过程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要知我们在世俗地里面浮沉打滚,很多的刺激、很多的抓取,而养成的习惯。而今天要放下这些刺激、放下这些抓取,在这个过程会心浮气躁是很自然、很正常,这也是好的现象。就像一个抽烟的人,让他戒烟的过程中,他会习惯的想抽烟,手会不知放哪,因为已经习惯于夹着烟,在不知所措时他会心浮气躁。
所以当贪、嗔、痴等欲念、妄念来时,我们不要去排斥、抗拒它。毕竟它跟随我们多年了,若用排斥、抗拒它会使它反弹,会产生更多的拉扯、更多的痛苦、更多的烦恼。要用耐心、慈悲心、用喜悦的心来接纳它,这是很好的净化过程。我们只要警觉自我,不要随它起舞,只要回到当下,保持清醒的觉知就好。给它空间、给它时间,在耐心、慈悲心、包容心的长养之下,它慢慢的会安静下来,来障碍我们的次数会逐渐减少,最后它会自动原来,不会再来。这时我们也就脱胎换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