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65-485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者”。他是古印度北部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释迦族净饭王的儿子,青少年时期接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并娶妻生有一子。但29岁时有感于人间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并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出家。经过多年苦行,35岁时终于成“佛”,80岁那年死于出国游说途中。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十二缘生”、“八正道”,在其发展过程中曾被概括为三条根本义理,称为“三法印”:1.诸行无常-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有生有灭变化不止的;2.诸法无我-是说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因缘和合,决不存在一个主宰者;3.涅槃寂静-是说人生活的最后目的是追求一种绝对安静的、神秘的精神状态,它与现实世界相对立。总之,这三条都鼓励人出家,逃避社会斗争,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无常的,人只有在彼岸世界中寻找到最后的归宿。
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佛教教义也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元1世纪前后,出现了大乘、小乘两派(乘是乘载、道路的意思)。大小乘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对释迦牟尼本人的看法上,小乘初期只把他看作一个现实的教主和传教师;而大乘则把他看成神通广大、威力无比、大慈大悲、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的神。其次,表现在修持的方法和结果方面,小乘一般主张求得修持者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该修持成佛,“普渡众生”。小乘在修持的方法上主张“三学”(戒、定、慧)、“八正道”;大乘则兼修“六度”(布施、守戒律、忍辱、精进、坐禅、智慧)。后来大乘又补充自己的不足,系统地提出了“空”的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般若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说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幻虚就是物质世界的本质。
佛教自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开始向国外发展,经过几个世纪之后,佛教才真正成为世界的宗教。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分南北两条路线:北线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再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为主,经典主要属汉文系统,为北传佛教(另外,传入中国的西藏、内蒙古、蒙古、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经典属藏文系统);南线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以小乘为主,经典属巴利文系统,为南传佛教。第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欧洲。目前英、法、德、奥、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法克、匈牙利等国都先后建立了佛教组织、佛学研究机构。第20世纪以后,佛教传入美国,又向加拿大、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传播。当前佛教在东南亚还相当兴盛,在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僧侣和佛教组织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在泰国宪法中还规定了佛教是国教。
佛教早在公元前后(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唐,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佛教在中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之所以遍传中国,不在于佛经的内容,因为真正能看懂佛经的人不多,而主要是因为它补偿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所欠缺的一面。
佛教的组织传说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已建立,随着佛教在各地传播,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和各个教派都有一些不同的规定。中国解放前,在汉族地区佛教寺庙组织中一般有方丈(最高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庙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纠察(负责执行佛教的清规戒律)、维那(负责庙内的宗教活动)。
佛教的戒律很多,被用来束缚教徒的行动。一般而言,出家的称为和尚,不出家而持一定戒律的称居士。我国汉族地区的和尚要遵守250条,尼姑348条,西藏喇嘛450条。不过,历史上不遵守戒律的僧人也不少。
佛教的节日主要有:1.佛诞节(浴佛节、泼水节、花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中国汉族是夏历4月8日,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是清明节后10日;2.涅槃节-是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其日期说法不一,一般为农历2月15日;3.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节日,农历12月8日,佛教徒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6年02月27日 15时42分31秒 编辑过][/COLOR][/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