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5|回复: 0

智者的雅行,就是践行愿菩提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10-24 09: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智者四雅行是什么?就是孝顺、不杀生,布施履道。那么相对应的菩提心就是什么呢?我们因为孝顺,所以能够看见我们本具如来种姓,直接从一佛乘起修,因为我们能够不杀生。所以其实就是能够践行愿菩提心,愿一切众生都成佛。然后具体怎么办呢?就是行菩提心,我们修布施不简简单单像世间的好人好事一样,我去送点钱给人家,我去拿点东西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不是这么简单。我们是实践菩萨行,累积成佛资粮,行菩提心。然后履道其实就是你见性了,[url=]胜义菩提心[/url]了。再看冈波巴四法,[url=]噶举派[/url]有重要的一位圣者冈波巴大师。他的四法:就是愿心向法,愿法向道,愿道断惑,愿惑显智。首先把我们的心转向佛法,把我们的心的聚焦要转过来,如果我们的心聚焦到怎么赚钱?怎么有美好的婚姻?你的心焦点不在佛法上,不在解脱上,不在彻底开发生命的潜能上。你表面上念经、念佛都不会相应的。然后愿法向道,你来求佛法了,但是怎么去实践、可以证到呢?你要实践解脱的道路,要实践菩萨道啊。然后愿道能断惑,能够把你的无明断了,然后愿惑显智,能够开悟,然后与智慧相对应的就是孝顺和不杀生,对应的智慧,或者说愿菩提心对应的智慧,其实就是[url=]一切种智[/url]。我们是凡夫,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佛,佛陀有一切种智,我们以佛陀为目标,所以是与佛陀的一切种智对应的。然后我们这个修行菩提心,与菩萨的道种智是对应的,那么我们见性的时候,与基智就是一切智,阿罗汉也证得一切智。佛、菩萨开始见性的时候也是证得一切智,所以不要轻视阿罗汉啊。阿罗汉只是不能回小向大而已,阿罗汉一旦能够回小向大,他马上就是七地菩萨了。所以他这个一切智,见性的智慧也很重要。
    这个图表是依据弥勒菩萨造的《[url=]现观庄严论[/url]》而来,《现观庄严论》讲从凡夫发菩提心到成佛的完整修证次第。

    弥勒菩萨把修证次第,归纳为八事、七十义,八事就是三智,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然后四加行,然后加上一个法身,就八事。

    在这个图表之中我们重点讲菩提心,就有三点启示:第一点启示,不重视心里素质的提升,只是外修善法,只是外修佛法,解脱的痛苦是有限的。凡夫的生死罪障分为两块,第一块是从外在的因缘来看,就是生死业力,业力甚大。第二块我们从内心来看,就是颠倒妄想,你这个颠倒妄想还在不断地造业,牵引你去造业。所以要超出轮回就相当有难度,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其实一开始初学佛,他更注重解决现实的问题,他更注重于忏悔业障。比如说做事情不顺利,生病了、久治不愈等等,他就会特别注重怎么样去拜忏、去持戒、去修福啊?当然也都有感应。但是初学佛的人都是这样子,好多人没有那么自觉了,他很顺利,他不会说那么很精进的、很迫切的去求佛法了。他有一些不顺利了,做事情好不顺啊,生病了久治不愈等等,他遭遇过痛苦了,所以他来求解脱。所以,一开始他会要注重于第一个方面,就是忏悔业障,让自己顺缘多一点,违缘少一点。但是这个不够,你还往上进啊。如果你只是去追求感应,只是去追求顺利,它有两个局限。第一个就是罪业,它是无量无量劫的累计,你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处理好,业力甚大,所以你越往后,你可能就越加信心动摇了。一开始学佛很精进,所以有感应;后面心也懈怠下来了,感应也少了,你就很彷徨了,为啥?你的智慧没开,认知维度没有提升,没有继续进步。

    第二个局限就是业力与妄想是相通的。业力会激发妄想,妄想也会激发业力。因此佛陀就特别强调要发菩提心,从源头上斩断我执、熄灭妄想,如果你的目标很高远,你就不会被这些很短浅的目标困住了,你也不会太在乎了。

    第二个启示就是发菩提心,从孝顺父母、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开始,唤醒内在的如来种性。有四种干扰会障碍我们唤醒内在的如来种性,欢迎对号入座,看我们有没有,然后才能对治它。第一个就是习气迷惑,行为被贪瞋痴所驱使,难以生起想要实修佛法的正念,这个就是你这个习气太重了。第二就是恶友影响,迷恋追求外境了,老是去跟你介绍哪里有一个包包的好品牌,又好便宜。好了你就被她引到那儿去了,那么难以将心转向行持佛法、修持佛法。第三就是贫穷。第四就是属他。受他人严格控制,当然这个时代后两种干扰就比较少了。第三点启示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称为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怎么起呢?弥勒菩萨开示说,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有五种。第一种是友力发心,因为善知识的启发,因为朋友、善友的启发,友力发心。第二种就是因力发心,唤醒修行者的佛性,正因佛性。第三种是根力发心,你累积了很广大的福德,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发起菩提心来。第四种是闻力发心,听闻到了菩提心的教法。第五就是养成持续行善的好习惯。你越来越向善,由善走向更大的善,然后有一天你会自然的发起菩提心来。大乘菩提心的传承有四种:比如说唯识学派的实修传承,在月官论师的《菩萨律仪二十诵》之中有很详细的解说,其实我们刚刚讲得好快,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很深广的实修菩提心的法门,不展开来说了。学佛,一定要把根本法学好,修到有合格的证量,那么就足够了,根本法是什么?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如果根基更够,加上止观。那么胜义菩提心是[url=]见道位[/url],以及见道位以上才有的,全体就是智慧,胜义菩提心它是见修不二的。
    ---节选自大愿法师《佛说进学经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1 15:31 , Processed in 0.1132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