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2|回复: 1

乐非乐等如梦,何故逐自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4-7 09: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如同《摄波罗蜜多论》所说:声缘二乘无力引发世间有情的利益,因此应当毕竟舍弃,一味利他为本性的大士,应当趣入大悲者所说的佛乘,即大乘。
    这里引的是马鸣菩萨所造《摄波罗蜜多论》,共有两颂,此处是第一颂。这颂前二句显明理应弃舍二乘,后二句显明大士应趣佛乘。先看前二句,其中第一句显明二乘的不足,第二句教诫毕竟弃舍。
    “无力引发世间利”,声缘二乘不能引发世间有情的利益。“世间”是指器情二种世间中的情世间,即有情。“二乘”即声闻、缘觉二乘,又说小乘。二乘没有力量引发有情的利益,也就是在利他上没有能力。这不是说小乘完全不能利他,但较大乘来讲,利他能力很小,由此说“无力”。我们知道,证得小果后只能灰身泯智,基本没什么利他能力,这是二乘的严重不足。而且自利上也只达成一分,还不圆满,这样从两方面观察就不难产生应弃舍的决断。此处主要是从利他不足上做教诫,过去祖师多从这一点开示,宗大师是从两方面圆满开示,这样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定解。
    “毕竟弃舍此二乘。”“毕竟弃舍”是说要完全、彻底地舍弃。怎样叫“毕竟弃舍”?这要善加理解,是说在选择大小二乘何者来趣入时,一点都不能选小乘,坚决选大乘,完全舍弃趣入小乘的想法。因为趣入小乘后,以自利作意就只能趣入一己解脱之道,不能利他,自利也极有限,为佛所呵,所以最初就不选。但这不意味着不须修小乘共道,趣入大乘须以小乘共道为基,即要修苦集谛、戒定慧三学等,才能有效趣入大乘。只是此时是将小乘作为大乘道支分修习,并非修习小乘自道,不代表学人已趣入二乘,他还是走在大乘道上,只是大乘道的先前支分而已。
    这是“毕竟弃舍”的含义必须辨别清楚,否则望文生义,认为二乘要“毕竟弃舍”,祖师都讲得特别坚决,那我就彻底舍弃不修学了,就修学一个大乘,这样就会犯谤舍法的罪业。这些法义必须善加理解,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解”,如果没有依止传承修学,在这些很浅显的问题上也不能如理辨别,发生误解,就会随一己分别产生各种邪颠倒见。佛法中有各种邪倒见,学人也会产生各种谬执,其根源就是不能依止清净传承修学,随一己分别理解产生各种颠倒见,自以为是,然后与人争论,发生各种状况。若能善解佛法,上下各乘、各宗见解圆融无违,内在以智慧通达无违,就没有什么可争论处。
    “一味利他为性者”,这是指以一味利他为本性的大乘者。“一味”是说纯一、专一。“一味利他”即专门利他、毫不为己。世间政党等也会这样说,这就是受大乘佛教影响提出的行为准则。从准则来讲应当赞叹,非常好,但能否做到?如果不修大乘法,按世间颠倒见,无前后世等,很难做到。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有些还是可以,因为所谓的善有一类叫生得善,即受生之后由宿世善根推动,不需要教法启发,自然而然就能去行善,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做各种利他事业,或者只要稍稍劝发,“你要专门替人服务”,他就真的能做到。这是由他宿世善根推动自然去做的,不能怀疑其真实性,但是能做到这样的人有多少?这是顺带一提。
    此处是说一味利他为本性的人,即我们讲的大士或大乘种性者,他专门行持利他、全心利他,没有夹杂私欲,大乘种性者就具有这样的德相。
    “应趣佛乘由悲说”,应当趣入由大悲宣说的佛乘。“佛乘”是能成佛的法乘,即大乘。“由悲说”,是由大悲者佛陀宣说。“悲”是指大悲者佛陀,佛具大悲心;或者就是指悲心,佛以大悲推动宣说了大乘。总之是要趣入殊胜的大乘妙道。大乘是先发利他心,再修利他行,因此具有利他本性的大乘者,理应趣入与自根性相合的大乘。
    前后两段合在一起,首先要明了二乘不能利他,需要毕竟弃舍;其次有利他德相的人,理应趣入利他之道——大乘。《四家注》中讲了一个譬喻:好比两个人想去拉萨,一人熟悉道路,曾经去过,一人不熟悉。每当到了岔路口,熟悉道路的人就会遮止不该走的路、指示该走的路。同样,大悲佛陀已经达至菩提果位,走完了菩提道,以大悲教诫学人要遮止小乘道、趣入大乘道,其道理就如比喻所讲那样。佛以智慧明见学人不应趣入小乘歧路、理应直趣大乘坦途,为此教诫应弃舍二乘、趣入佛乘。
    宗大师就是据此道理,在上面以理成立应趣大乘。下面再讲第二颂。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弃舍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
    又说:大乘种性者了知乐与非乐都等如梦幻,又见愚痴之过逼恼一切众生,那他何故弃舍利他之业,精勤于自利呢?决定不会这样做的。
    这一颂前二句显明大乘者的所见,后二句显明不应舍弃利他、勤求自利。前二句的所见又有两分,第一分是见世间如梦,第二分见众生困苦。
    “知乐非乐等如梦。”“乐”是安乐,“非乐”是不安乐,也可以说为苦乐。“等如梦”是等同梦境,了知世间的苦乐悲欢等一切都如梦境一般,虚妄不实。这是大乘者的殊胜正见,他有智慧明见世间虚妄不实,即通达了般若空性。这是首先他的智慧正见,其次再见众生困苦。
    “见痴过逼诸众生。”“痴”是愚痴,“过”是过失,“逼”是逼恼。大士见到世间众生都被愚痴的过失所逼恼折磨。具体是何含义?“愚痴”是对诸法真相无知,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倒执。虽然世间苦乐等一切都如梦如幻,但是众生被无明所蔽,倒执实有,将苦乐、根身器界等一切执实,由此就陷入颠倒错乱中冤枉地受大苦患,当苦现行时极其怖畏,当安乐现行时又极其希求,处在实执中就会产生各种悲欢离合,陷入困苦难以自拔。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09: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痴过逼诸众生。”“痴”是愚痴,“过”是过失,“逼”是逼恼。大士见到世间众生都被愚痴的过失所逼恼折磨。具体是何含义?“愚痴”是对诸法真相无知,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倒执。虽然世间苦乐等一切都如梦如幻,但是众生被无明所蔽,倒执实有,将苦乐、根身器界等一切执实,由此就陷入颠倒错乱中冤枉地受大苦患,当苦现行时极其怖畏,当安乐现行时又极其希求,处在实执中就会产生各种悲欢离合,陷入困苦难以自拔。
    这就好比一个人做梦时将梦境当真,在梦里感受着被怨敌追杀、与亲友团聚等的各种苦乐,一会儿欢笑一会儿流泪。这在醒觉者看来非常可怜,只是一场梦,只要醒来根本不需这般自作多情,何苦流泪、欢笑?就想把他唤醒。就像这样,大乘者看一切有情为愚痴逼恼,将如梦幻的生死境界执为实有,沉迷其中,发生各种颠倒的悲欢等,就会产生极大悲悯。
    以上两个了知合在一起,了知世间如幻,了知众生愚痴产生实执,起惑造业颠倒受苦,这极其冤枉。本来一切都如幻不实,不需要这样执取,不需要烦恼、造业,一切都无有必要,所受苦也是冤枉,根本就没有苦,众生沉迷其中执为实有,认为真的在受大痛苦。见到这样的真相后就会无可遏制地发起悲悯,这也是菩萨通达空性后发起大悲的道理。此处菩萨见到这两点后,悲心油然发起,不做利他极不应理。
    “弃舍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末后“何”是何故的意思,通到上一句,合在一起可理解成:这样的大士,何故弃舍利他事业而精勤于自利?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不应当这样做。为什么?道理就从前二句来。见到世间如幻,众生不知如幻,以愚痴倒执陷入困苦,这时悲心油然发起,理应去做救护。作为一个大乘者,自己有观照的智慧,又见众生冤枉受苦,义不容辞就要去唤醒迷梦中的众生,令其脱离虚幻的生死苦。这才是他应当做的,不做利他极不合理。
    具体来说,“弃舍利他殊胜业”是舍弃了利他的殊胜事业,“于自利精勤”是精勤于自利,这极不合理。因为大乘者已经见到世间如幻,众生又冤枉受苦,这时责任义不容辞,要去唤醒迷梦中的一切有情,所以后二句反问说何故这样做,极不合理。
    通过以上两颂就了解,学人思维后理应最初就趣入大乘,发起利他的心行,不入二乘。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23:38 , Processed in 0.1367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