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23|回复: 1

证严法师靜思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7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篇 - 時間


「以佛心看人, 則遍地都是佛。 以鬼心看人, 則處處是猙獰的惡鬼 。」- 證嚴上人

「時間 對 一個 有 智慧 的人 而言, 就如 鑽石 般的 珍貴; 但對 愚人 來說,卻 像是 一把泥土, 一點 價值 也 沒有 。」 - 證嚴上人

時間 可以 造就 人格, 可以 成就 事業, 也 可以 儲積 功德。

一個人 在世間 做了 多少事 就 等於 壽命 有 多長。 因此, 必須 與 時日 競爭,切莫 使時日 空過。

人生 要為善 競爭, 分秒 必爭。

人 常在 什麼 都可以 自由 自在 的 時後, 卻被 這種 隨心 所欲 的 自由 蒙閉, 虛擲 時光而 毫無 知覺。

佛說: 「命在 呼吸間。」 「人」無法 管住 自己 的 生命, 更 無人 能檔住 死期, 讓他 永住人間, 既然 這麼 來去 無常 的 生命, 我們 應該 好好地 愛惜它、 利用它、 充實它, 讓這 無常 ─ 寶貴的生命, 散發 它 真善美 的 光輝, 映照 出 生命 真正的 價值。

人間 壽命 因為 短暫 才 顯得 珍貴。難得 來 一趟 人間, 應問 是否 有為 人生 發揮 自己的功能, 而 不要 一味 求 長壽。

行善 要 即時, 功德 要 持續。 如 燒開水 一般, 未燒開 之前 千萬 不要 停熄 火侯, 否則重來 就 太費事 了。

怕 時間 消逝, 花了 許多 心血, 想盡 各式 方法, 要 遮擋 時間, 結果是: 浪費 了 更多時間, 一無 所成!

人 多 迷於 尋找 奇蹟, 因而 停滯 不進; 時間 再多, 路 再長, 也 了無 用處, 終無所得。

一個人 幾十年 的 生命, 真正 做人 做事 的 時間 實在 很少, 再勤勞 的人 也只 做了 三分之一而已。

平常 無所 事事, 讓 時間 空過, 人生 就在 懈怠 睡眠 中 慢慢的 墮落, 良知 良能 就這樣 睡著了 一輩子 - 如此的 生命 只能 叫做 「睡中人」。

用智慧 探討 人生真義, 用毅力 安排 人生 時間。

聖人 與 凡夫的 境界, 最大 的 差異 在於 聖人 可以 自我 掌握 時空。

生命 非常 短暫, 所以 要 加緊 腳步, 快速 前進, 不可 脫泥 帶水, 切勿 前腳 已經 落地了,後腳 還不肯 放開。 「前腳走, 後腳放」 意即: 昨天 的事 就讓 它過去, 把 心神 專注 在 今天 該做的 事上。

不論 在 人間 付出 多少 心血、 多少 辛苦, 切莫 將 心念 停留 於 過去的 成就; 不論施人 多少, 切莫 討人情、 求報酬。 過去的 留不住, 未來的 難預測, 守住 現在, 當下 即是。

一直 停滯 在 昨天、 過去, 就會 產生 雜念, 有 執著 戀顧 之心。 人 一旦 時時 刻刻回憶 往事, 便會 痛苦、 怨恨、 瞋怒、 不甘心...

未來的 是 妄想, 過去 的是 雜念。要 保護 此時 此刻的 愛心, 謹守 自己 當下 的本份。

人生 不一定 球球 好球, 但是 有 歷練的 強打者, 隨時 都可以 揮棒。

怕 時間 消逝, 花了 許多 心血, 想盡 各式 方法, 要 遮擋 時間, 結果是: 浪費了 更多時間, 一無 所成!

不經 一事, 不長 一智, 智慧 是從 人與事 之間 磨練 出來的, 若 逃避 現實, 離開 人與事,便 無從 產生 智慧。

有錢 也苦, 沒錢 也苦, 閒也苦, 忙也苦, 世間 有那 幾個人 不苦 呢? 說苦 是因為 他不能 堪忍! 愈是 不能 堪忍的 人, 愈是 痛苦

--------------------------------------------------------------------------------

第二篇 - 如鏡、如月、如水
心 要像 明月 一樣, 有月 就有 水; 心 要像 天空 一樣, 雲開 見 青天。

用 寧靜的 心態, 觀 大地 眾生相, 聽 大地 眾生聲。

心如鏡。 雖 外在 景物 不斷 轉變, 鏡面 卻 不會 轉動, 此即 境轉 心 不轉。

心隨 境轉, 動轉 不息, 則 人我 事非 皆成 昏擾, 不能 自已。

鏡子, 是 用來 鑑照 物體 影像 的; 但 必須 鏡、 物 相離, 方能 清澈 映照。 如若 物體貼鏡 或 塵封 鏡面, 即使是 明鏡 清影, 亦難 映照 鏡物。

人之 「心思」 如鏡, 欲 求得 智慧、 明辨 事理, 亦須 遠離 人我 是非 凡惱; 此 即是:「當局 者迷、 旁觀 者清」 的 道理。

人心 如 一面 鏡子, 照山 是山, 照水 是水; 因 塵世 懵懂, 浮塵 所染 而 面目 全非。

人的 心念 意境, 如能 時常 保持 開朗 清明, 則 展現 於 週遭的 環境, 都是 美 而 善的。

人心 要 像水 一樣, 看似 綿軟 柔弱, 卻 涵力 源源, 不能 切斷。

人的心 就 像是 一畦田 。 土地 沒有 播下 好的 種子, 也 長不出 好的 果實來。

天堂 和 地獄 都是 用心 和 行為 造作 的。 不要 怕 天堂 與 地獄, 要怕 的 是 心的偏向。

心無 邪思, 意無 邪念, 即 常可 自在; 心正 則 邪不侵。

時時 好心 就是 時時 好日; 時時 保持 心中 的 正念, 任何 時間、 任何 方向 與 地理都是 吉祥的。

心志 若能 守持 於道, 必能 精深 博大; 否則, 即使 透徹 千經 萬論, 亦如 空花 水月,遺 一事 無成。

三心 二意 無定性, 四處 徘徊 不專精, 僅管 條條 大路 通 長安, 卻 永遠 無法 到達 終點!

人心 的 散亂 有 兩種: 一是 昏沉、 一是 浮動。 昏沉 是 湖里 湖塗 空過 時日; 無所事事 渙散 體力, 懈怠、 懶惰、 昏睡、 不肯精進... 浮動 是 心念 不定、見異 思遷、搖擺 不止、 浮沉、動盪、 放逸、 無法 安靜...

以 慈悲 喜捨 之心, 起 救苦 救難 之行, 興樂 拔苦, 締造 清新 潔淨 之 慈濟 世界。

以 理事 圓融 之 智慧, 力邀 天下 善士; 同耕 一方 之 福田, 勤植 萬蕊 心蓮, 同造愛的 社會。

要用心, 不要 操心、 煩心。

身體 的病 倒好 治療, 怕的 是 心病; 有了 心病, 於行、 住、 坐、 臥中 都 不得 安寧,渾身 不得 自在, 甚而 吃 不下, 睡 不著...。

眾生 心病, 擁有 的人 煩惱 「失」; 沒有 的人 憂慮 「得」, 患得 患失, 即成 憂愁。

若是 身 一無 所有, 則 心 一無 掛礙 - 沒有 得失 的 牽絆, 沒有 物質的 積累, 心靈自然 沒有 掛礙。 這是 聖者 所有 的 境界, 也是 學佛者 所求 的 境界。

所謂 凡夫 心, 是有 過去、 現在、 未來 之 分別心。

凡夫 就是 追求 神奇 鬼怪, 所以 心才 會亂, 因 心亂 故 才要 去找 八萬 四千 法門,找得 團團轉; 實在說 修心 很簡單, 只要 『斷貪』 - 那一個人 心亂 不是 為了貪。

眾生心 即是 凡夫心, 也是 污染、 有色彩 的心, 色彩 抹淨 即現 佛性。

心、 佛、 眾生 其實 沒有 差別, 佛 也沒有 比 我們 多 一隻手 多 一隻腳, 所差別 的只是 佛心 清澈 無礙, 真如 自在; 而 凡夫心 則有 塵埃 染著, 世俗的 塵埃 一層 一層 的 覆蓋, 讓你 看不清 真實的 面貌。 佛心 又向 保險箱一樣, 保管住 最重要 的 東西 不讓 它遺失; 而 凡夫 心有 如 垃圾場, 有害 無益 的 東西 放在 心中 積存 一大堆, 無法 清理, 使 自己 痛苦不已。

有人 點燈 求 光明, 其時 真正 的 光明, 在 我們 心理。 佛前 的燈 不必 刻意的 去點,要緊的 是 點燃 我們的 心燈。

--------------------------------------------------------------------------------

第三篇 ─ 傷在他身, 痛在我心 [關於慈悲]
悲 即是 同情心。 能 互相 寬諒、 容忍, 表現 一分 寬心、愛心, 即是 悲心; 人生 最幸福 的 就是 能 寬容 與 悲憫 一切 眾生 的人。
沒有數字的代價即為『無量』。 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勞力服務, 又服務的很歡喜便叫做『喜捨』。

慈悲喜捨這四個字, 分開來說, 慈喜是予樂, 是教富; 而悲捨是拔苦、是救貧。

慈就是愛, 是清淨的愛。 『無緣大慈』, 是指沒有污染的愛: 他與我雖然無緣無故,而我卻能愛他; 愛的他快樂, 我也沒煩惱。 這就是最大最清淨的愛。

眾生與我無緣無故, 他的苦就是我的苦, 他的痛就是我的痛。 苦在他的生, 憂在我的心; 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這就是「同體大悲」。

要慈眼視眾生要把無形化作有形, 把理論化成行動; 要時時刻刻拿出一分「我們不去救他, 誰去救他」的大慈大悲的濟助精神;能如此, 舉世亦可成為淨土。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 但無智不成大慈悲, 有了智慧才能發揮無窮的毅力與慈悲。 如此亦副何佛法中的「悲智雙運」。

真正的妙法是以至慧流露出來, 真正的慈悲是用力量去推動的。

佛陀講慈悲, 是以愛心仁德為體, 以誠正和睦為用。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 即是一日的菩薩。

菩薩精神是永遠融入中生的精神。 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 不能只有理論, 也要有實質的表現。慈悲與願力是理論, 服務眾生的工作就是實質的表達, 我們要把無形的慈悲化為堅固的永遠的工作。

把慈悲形象化, 付之具體的行動

--------------------------------------------------------------------------------

第四篇 - 清淨的蓮花 [開啟「智慧」, 播「善」種 ]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 都有無量的智慧 - 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 則福慧果報無量!

佛陀在人間, 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有與他同等的這份智慧, 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 都能進修慈悲與智慧。

學佛必須要遵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 戒、定、慧。 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 用來教戒我們的心不做壞事;行為不發生差錯, 心就有定力, 精神就會統一; 如此就能產生智慧。

心有定力, 智慧自然產生。 人生常為外境所影響, 即是定力不夠, 學佛即是要定。 「定」用現代語講,就是莊敬自強。

有智慧的人, 所帶走的是覺誤了之後的有情。

聰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 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 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徵。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 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同樣一個「得」字, 有「捨得」, 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界心境。 有智慧的人就能夠捨, 能「捨」也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 不能「捨」就會有「失」, 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 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 若逃避現實, 離開人與事, 便無從產生智慧。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 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 其實兩者都在同一隻手上, 但手背無法拿東西, 若反過掌來用手心, 則雙手萬能。

善是利益, 惡是損害。 一念之非即種惡因, 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 多一粒善的種子, 就可減少一支雜草。 土地不耕種, 則必雜草叢生; 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 那怕是舉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做好事並不是為求名, 也不是為求功德; 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 才是真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 剛剛好。 不偏不倚、不極端、愛的不會太過份, 也不會產生怨恨心; 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 能以智慧斷除佔有的感情, 對自己不愛的或不投緣的人, 能盡量善解, 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

--------------------------------------------------------------------------------

第五篇 - 無染的愛 [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 就是愛。 把犧牲當作享受, 能夠付出愛心的人, 永遠都很快樂, 而且活的有意義。

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 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閉自己。 你要先愛別人, 別人才會愛你。

人要自愛, 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待人退一步, 愛人寬一步, 在人生道中就會活的很快樂。

倘能以愛待人, 以慈對人, 則不惹禍傷身; 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 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把氣憤的心境轉為柔和, 把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愛, 如此, 這個世間將愈益完美。

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 而是一份虔誠的愛心。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於 「人有眷屬, 唯我獨無」。 因此, 菩薩道行者說: 「你們看待世間一切眾生,應該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 年齡與己相近者, 就當作兄弟姐妹去敬愛他; 年齡比較幼小的, 則當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愛護他....」 這是人性中最高潔、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愛, 絕不能夾雜著煩惱, 因位有煩惱就會有污染。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 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 不要想回收, 就不會有煩惱。

有所求的愛, 是無法永久存在的。 能夠永久存在的, 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求的愛。

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子女的煩惱, 對子女要放心, 他們才能安心。

清茶淡香, 既可口又提神; 若太濃則苦得喝不下。 世間的其情愛也是如此。

愛 - 這件東西在人心中常覺得奇缺, 常覺得饑惡難飽足, 像餓鬼一樣。 人在愛欲中, 是永遠沒辦法滿足的。

--------------------------------------------------------------------------------

第六篇 - 飽滿的稻穗 [謙虛、柔忍、爭與和]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 即使已經智慧圓融, 更應含蓄謙虛, 像稻穗一樣, 米粒愈飽滿垂的愈低。

真正的智慧人生, 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 有智慧 才能 分辨善惡邪正, 有謙虛 才能 建立美滿人生。

修行最重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 包容一切、尊重別人, 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接受你。
[註] 修行: 修身養性, 端正行為 -- 1993/11/14 證嚴上人於 中區慈青(慈濟青年)共修會上開示。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 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縮小自己, 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裡、耳朵裡; 既不傷他, 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一粒沙就扎到腳, 一顆小石子就扎到心, 面對事情就擔當不下去。

不能 低頭 的人 是 因為 一再 回顧 過去的 成就。

看淡自己是般若, 看重自己是執著。

眾生有煩腦, 是因為我執的關係。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 以自我為大, 不但使自己痛苦, 也影響周圍的人群跟著爭執痛苦。忘我, 才能於修身養性中, 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觀。

愛是人間的一分力量; 但是只有愛, 還不夠, 必須還要有個「忍」- 忍辱、忍讓、忍耐, 能忍則能安。

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 做個被愛的人, 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 面容動作、 言談舉止, 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 因為修養原是個人的行為。

「人生在世, 假若欠缺了愛, 日子將了無生趣, 毫無意義。 但若只侷限於染著的小愛, 則容益損人毀己,造成傷害; 所以應該發揮無色彩的清淨大愛, 只有付出不求回報, 讓被我們愛的人沒有壓力, 歡喜自在。」 - 證嚴上人

有錢也苦, 沒錢也苦, 閒也苦, 忙也苦, 世間有那幾個人不苦呢? 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 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娑婆世界又譯成堪忍世界, 亦即要堪的起忍耐, 才有辦法在世間生存得更自在。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 能夠達到看開忍, 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做事, 一定要 秉持著 『正』 與 『誠』的 原則; 而待人, 則要 以『寬』 與 『柔』的 態度。要以 宗教者 超然的 型態, 寬大的 心胸 來容納 任何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7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随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15:09 , Processed in 0.1523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