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3-2-2 15:36 |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楼主 |
发表于 2006-4-15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大迦叶的禅偈 在《长老偈》里,有40首禅偈是属於大迦叶尊者。这些诗节反映著这位伟大长老的一些特质和戒德:他的头陀行习惯和少欲知足,他对自巳和他人的严谨,他的独立精神和自信,他的偏好独居修行和远离群众,他的献身於修习止观和献身於禅那的宁静。这些禅偈同时展现著在散文体制的经典里面所不曾流露的---他对周围幽美大自然的情愫。
下面所提供的诗选,可能是C. A. F. Rhys Davids和K. R.Norman所读到的将之英译的作品。开头禅偈是大迦叶尊者告诫出家人,对出家生活之四资俱(衣、食、住、医药)的要求要修习少欲知足: 我从山上茅蓬下来,进城去托钵乞食。 我谦恭地走向一个人,一个正在用餐的麻疯病人。 他以鳞片状染病的手,拈起一撮食物供养我。 当他将这撮食物放进钵中时,一只破裂的指头在钵中翻转。 我在一处墙脚边坐下,吃著他布施的这撮食物。 我食用时和食用後,全无厌恶的感受。 残渣碎物为食,腐臭尿液为药, 林间树下为居,拾缀碎布为衣; 巳经克服欲望的人,是真正随遇而安者。
有人问大迦叶尊者,为什么他巳到了老迈之年, 还要住在岩石山上每天爬上爬下的? 他如是回答: 当人们倦累於攀爬这险峻陡峭的岩石山时, 迦叶以神通力浮行而上---以正念明觉,为佛陀的法的继承人。
每天托钵乞食归来,攀上岩石山, 迦叶安住在离欲的止观里,惧怕和怖畏全然舍离。 每天托钵乞食归来,攀上岩石山, 迦叶安住在清净的止观里,止熄了那些灼伤人的情欲。 每天托钵乞食归来,攀上岩石山, 迦叶安住在清净的止观里,他所作巳作,烦恼巳断。
有人再问大迦叶尊者,为什么他巳到了老迈之年, 还喜欢住在山林中,难道他不喜欢像竹林精舍或其他的修行园吗? 他如是回答: 遍地覆盖著kareri花彩,garlands,这地方令我心懭神怡, 山间回向著象群的鸣声,这么可爱, 岩石山脉带给我喜帨。
壮丽的深蓝色云层,山间溪水潺流,清凉、澄澈, 布满了昆虫,岩石山脉带给我喜帨。 像巍峨绝顶的层层深蓝云峰,像高壮山形顶盖的幢幢楼宇, 山间回向著象群的鸣声,这么可爱,岩石山脉带给我喜帨。 岩石的美丽表层经过雨水冲刷,山脉是先觉者依止之处。 山间共鸣著孔雀啼声,岩石山脉带给我喜帨。 立愿修行,这环境够我满意了,足以让我坚毅精进和保持念觉; 这环境足以让我,一个比丘, 坚毅精进,迈向(阿罗汉)目标。 渴望安逸,这环境够我满意了, 对一个有坚毅心的比丘。 渴望上进,这环境够我满意了,对一颗不动摇的坚毅心。 像盛开的蓝色亚麻,像秋空覆盖的云层, 许多鸟类群居其间,岩石山脉带给我喜悦。
没有在家群众游览山丘,他们仅是养鹿人家, 许多鸟类群居其间,岩石山脉带给我喜悦 宽广的山峡谷水流清澈,猴群与鹿群流连忘返, 地上铺盖湿润的青苔地毯,岩石山脉带给我喜悦。 五重音乐大合奏,未能给我太多喜悦。 因为当时我以一境性心,如实内观实相法。
下面的禅偈,是大迦叶尊者所发出的 “狮吼” 之声: 佛陀教界门徒中,除了伟大的世尊他自己, 我是头陀行第一者,无有他人与我等同。 我对导师巳尽职,完成佛陀的教法。 重任巳御,生死之根巳断。 无量解脱的乔达摩,不贪著於衣、住、食。 他纯净得像一朵白莲,巳经出离,超越三界。 明觉念住是他的颈柱;这伟大圣者的信心掌握在他双手; 此外,完美、崇高的智慧展现在他额眉; 他无欲宁静地漫行於任何时中。
二、 巴达 迦毕兰尼 (在第一节最後,说到大迦叶与巴达舍弃家产决毅出家,他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便分开了,各走各的路,为要寻求那崇高的目标--灭苦--究竟解脱的阿罗汉圣道。) 巴达走的路正是通往舍卫城方向,她曾在舍卫城的祗园听过佛陀开示。当时比丘尼僧团尚未成立,所以她就住在离祗园不远一个非佛教女修行园。她在这里住了五年,直到她得以出家为比丘尼。出家没多久她就证得了梵行最高境界---阿罗汉,佛陀称赞巴达是比丘尼中宿命通第一者(AN 1, chap. 14)。在巴利论书和《本生谈》里,记载一些她的前世故事,她前世曾是大迦叶的妻子。有一天她记述了下面的禅偈,赞美大迦叶,同时宣称她自己的成就: 佛陀的儿子和直承嫡子,大迦叶止观深湛 得知过去世 得见天堂、地岳。 他也是生死巳断,成就最高出世间智的圣者; 秉赋三种明智,这位(真正的)梵志是三明俱足者。 巴达迦毕兰尼 亦然 是生死巳尽、三明俱足的比丘尼。 巳征服天魔和其魔徒,仅拥有最後的一生色身。 因彻见世间轮迥的险难,我俩出家修行。 如今我们是苦难的摧毁者;以念觉和宁静,我们证得涅盘。 巳成就阿罗汉的比丘尼,巴达,全心致力在年青比丘尼的教育上,以及指导她们僧团的戒规。
在比丘尼戒细则里,记录了她的学生所涉及的实例,这些实例给比丘尼们作为实际的僧团戒律规范。此外也有二个实例,当时巴达必须容忍另一比丘尼Thullananda对她的嫉妒,这比丘尼也对大迦叶心怀敌意。Thullananda在法义上造诣很好,且是个能言善道的说法师,但明显的,她的聪明才智胜过她的宽容心,她自我意识强烈,以致无法改变劣性,这劣性已在很多戒本上被证明。那时巴达也是很受欢迎的说法师,甚至一些Thullananda的学生都喜欢她,Thullananda心生嫉妒,设法要困扰巴达,一次她带著学生在巴达茅舍前走上走下的大声背诵,佛陀因此责备她。另一次,是巴达要求Thullananda在稍後抵舍卫城时为她安排临时的茅舍,但是Thullananda又在一个嫉妒心的激发下,不让巴达住进茅舍。然而巴达巳是个阿罗汉了,不再被这些事务所干扰,她以舍心和悲心来对待她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