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13|回复: 2

印度的锡克教简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0-13 12: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12-24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锡克教的简介

        头戴围巾、满腮白胡、一身标准锡克教徒打扮的辛格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位信奉锡克教的总理。这让信教人数在印度仅占2%,而又堪称印度5种主要宗教之一的锡克教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诞生于15世纪的印度

      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后期,由鼻祖那纳克在印度旁遮普创建。其教义提倡人人平等、友爱,强调现实,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同时也反对妇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闺等。锡克教的经典是《阿迪·格兰特》。

      锡克教徒十分敬重该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他们为“古鲁”,即“师尊”。锡克教从鼻祖那纳克开始,先后有10位师尊,之后的领导人不再获此称谓。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现在,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

      
    教徒着装特色浓郁


      锡克教徒的着装和服饰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的男子气概的锡克教徒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锡克教第十代师尊要求成年的锡克男子必须做5件事,即:蓄长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佩短剑和穿短衣裤。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教的寺庙往往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

      
    曾与印度教摩擦不断

      此番信奉锡克教的辛格出任印度新总理,使人们不得不关注印度教与锡克教之间的宗教矛盾。印度教与锡克教素来不和。锡克教历史上与印度教发生过冲突。在上世纪50年代后,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更是摩擦不断。

      1984年初,为争取在旁遮普邦建立一个独立的“哈利斯坦国”的锡克教武装分子,以阿姆利则金庙为据点,同印度军队进行交战,引起全国局势紧张。当年6月20日,印度军队遵照英迪拉·甘地总理的命令,包围了金庙,并发动进攻,于翌日早晨占领了金庙。有报道说,在战斗中,约有1200人被打死。同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总理在首都新德里被身边的两名锡克教卫兵剌杀身亡。不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锡克教与印度教之间的矛盾一直趋于缓和。据国际台 





        十六世纪印度(India)西北地区出现了新兴宗教──锡克教(Sikhism)。“锡克教”是源自印度北部旁遮普语(Punjabi)的“锡克”(Sic)一字,意思是“门徒”。原来锡克教教徒均自称为“Sic或Sikh”,借以表明信奉锡克教﹔而“锡克教”就有这种门徒团契的意思,实际上是神圣的共同体。在《锡克教徒生活方式指南》的引言中,锡克教教徒定义为:“锡克教教徒信奉单一的神、十位上师、锡克教圣典和锡克教其它经书。此外,他们必须相信锡克教洗礼仪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他们基本信念是将个人的私生活与锡克教教徒社会一员的共同生活互相关联。”

    在主后十世纪以后五百年间,回教教徒(Muslim)接连以武力入侵印度北部的旁遮普(Punjab),使当地的印度教教徒受蹂躏,民众饱受战祸的苦难。主后十六世纪经过印度北部回教教徒和印度教教徒大战后,回教君王巴布尔(Babur)于主后一五一九年在旁遮普建立了蒙兀儿王朝(Mogul Dynasty)﹔他的孙儿阿克巴(Akbar)十八岁就统治了印度大陆。阿克巴是一位伟大而宽容的统治者,他实施了宗教自由政策,对印度教教徒与回教教徒一视同仁,更将土地赠予锡克教上师阿玛达斯(Guru Amar)的女儿,以建立锡克教圣城安立查(Amaitsar)及金殿。


    “锡克教”出现之前,印度教教徒及回教教徒的宗教活动较传统和被动,个人信仰十分冷淡。但在变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改革运动相继出现。主后十二世纪,印北的宗教改革家杰得夫(Jaidev)大力主张严谨的宗教生活﹔十四世纪则有罗摩兰达(Ramananda)创立了昆细奴派(Uishuite Sect),提倡“自我解脱论”,实践“个人献身”,反对种姓阶级不平等制度。他的门人卡比尔(Kabir)将其思想发扬光大,直接影响锡克敬的创始人那纳克(Nanak)。卡比尔出身于印度,精研印度教,却反对印度教的“偶像崇拜”、“苦行主义”及“沐浴恒河”的宗教习俗,且主张对回教的上主忠心,注重道德生活的实践,综合了回教及印度教信仰。他重视灵性生活,认为应由上师(Guru)指导信徒生活。


    主后十六世纪,锡克教的宗教运动与西方殖民主义相遇,英国殖民政府便借锡克教教徒协助殖民官员处理印度教与回教的事务,故锡克教得以不断发展。


    根据神话和历史记述,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1469 -1539)生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属贵族阶级之刹帝利(Kshatriya)。他是一位诗人,自少年时便喜爱思考人生问题﹔十六岁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放弃职业,醉心宗教,抛弃双亲和妻儿,实践瑜加托钵化缘的生活。他三十岁时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宫廷”的宗教经验,且表示:“我所跟从的道路,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回教,而是来自上帝的道路。”自从他获得上帝的启示后,以“上师”身份在印北旅行说教达二十年,以诗歌的说教形式呼吁民众信奉真名(The True Name)。锡克教的重要文献Ganam Sakhis描述其传教的足迹遍及印度、西藏、斯里兰卡(Sri Lanka)和麦加(Mecca)。那纳克于一五二0年组织教团,训练门徒,差遣他们往各处传教。他于一五三九年第二代上师安加得(Angad)上任不久便逝世。自一五三九年至一七0八年先后有十位“上师”领导锡克教。


    一六七五年第十代古宾信(Gobind Singh)上师登位,积极改革锡克教,将信徒加上“猛狮”(Singh)的称号﹔他又将入教仪式由洗足礼(Chain Amit)改成剑洗礼(Khande ka Amit),并成立卡尔沙(Khalsa)团契。此外,他将其父亲特巴哈杜(Tegh Bahadur)上师的诗篇加入阿第格兰斯(Adi Granth)的圣典中,定名为《格兰斯沙希伯》(Granth Sahib),成为锡克教不能修改的正典。后来他宣布终止以“人物”为中心的上师圣职(Guruship),改为将“经典”赋予“人格”的地位,并且称它为“格兰斯沙希伯上师”(Guru Grauth Sahib)。因此,这部经典成为锡克教教徒灵性的准则和政治的权威象征﹔此后,每一所锡克庙堂,都有一本格兰斯沙希伯上师作供奉和研读使用。


    自第十代古宾信上师死后一百年间,锡克教没有出色的领袖,教务进展起伏不定。直到一七九九年兰日信大君(Maharaja Ranjit Singh)出现,便兴起了一个标榜神权政治的“锡克教帝国”。一八三九年他驾崩后,内部产生权力斗争﹔同期,英国殖民政府第二次派遣军队与锡克教教徒战争,一八四九年锡克教帝国瓦解,印北地区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现代的锡克教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宗教,全世界的锡克教教徒约有二千万,大都居住在印度与巴基斯坦(Pakistan)昔日印北的地区,更有部分教徒侨居昔日英国殖民地如澳洲(Australia)、新西兰(New Zealand)、马来西亚(Malaysia)、香港、南非(South Africa)和英国(United Kingdom)等地,都有锡克庙﹔部分教徒正向加拿大(Canada)和美国(USA)迁移。由于锡克教教徒都是印北人,故其宗教富印度色彩,亦缺乏普世宣教的使命意识﹔加上礼拜时亦保守地用旁遮普方言为主,使之更封闭在民族宗教的范畴里。


    公元1469年﹐锡克教教主纳拿克(Nanak)就在印度教﹑回教风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诞生。 纳拿克死后﹐由弟子安格达(Angad)继任﹐是为第二代古鲁(祖师)。接着有三代﹑四代至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Govind Singh)。
    十大上师是
    Guru Nanak

    Guru Angad
    Guru Amar Das

    Guru Ram Das
    Guru Arjan
    Guru Hargobind
    Guru Har Rai

    Guru Harkrishan
    Guru Tegh Bahadur
    Guru Gobind Singh


    锡克教的信仰核心是上师,按印北旁遮普方言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上帝是永恒的真上师,二是指上帝的仆人是上师。上师是指不受“生死轮回”所控制,又能彰显上帝本性的神仆,所以锡克教教徒相信从第一代到第十代的上师全部具有相同的上师精神,他们的教训就是启示上帝真名的上师话语。这种上师精神和话语,从第十代上师古宾信以后,就传承给“经典上师”──格兰斯沙希伯。
    格兰斯沙希伯上师是富有“神格”和“人格”的宗教经典,亦是教徒信仰和膜拜的中心。该经典用一百八十年完成,内容分为三十一段,包含五干八百九十四首诗,共一千四百三十页。每逢年中的庆典,信徒便抬着圣堂(Gurdwara)中的经典上师出来巡游,又在历代上师的诞辰及圣徒殉教日,到圣堂里诵经两日两夜,又把经典上师从头到尾诵念一遍。每个信徒家庭都可拥有一部经典上师,并要放在特别地方供奉。经典上师之内容分为两个重要部分:《真言颂》和《诗中之诗》,包含锡克教的基本教义及协助解脱的方法。
    锡克教认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们反对印度教和回教繁复的仪式,并且反对偶像崇拜、禁欲行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麦加朝圣。信徒要牢记上师的教训,培养高超的品格和内涵,在入会礼仪中,要立约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献金钱、帮助人、敬拜“真名”﹔他们更要参与社会服务,不向政治压力低头,为争取独立自主而武装起来,为奉行的真理而进行圣战。


    他们敬拜的地方是圣堂,中文翻译为锡克庙,亦叫“上师之家”,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信徒进入圣堂要脱鞋打坐,男人戴上“头巾帽”(turban),头发通常不加修剪,女人头上则披着“纱巾”(chiffon)。

    锡克教的教堂,就是他们礼拜的地方。锡克教没有神像,他们拜的是经典。他的祭坛上有两个大箱子,里面放的是经典,外面用布盖起来,有两个人拿着拂尘照顾,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礼拜”时信徒走近“经典上师”,跪在它面前叩头,额要触地,以表虔诚顺服,稍后便献上金钱或食物,向上师感恩,退下后在会众中打坐,面向“经典上师”,并跟随司会的长老唱“经典上师”内之经文或诗篇,会后有团契爱筵。信徒要加入“卡尔沙”团契,表达他们是纯净者,愿意结盟,不分阶级,实践团结、友爱和彼此服务,团员不分男女,男性加上新名字“猛狮”,女性加上“公主”(kaur),
        他们持守五种清净的记号(简称“5K”):

    A、留长发(keshdhai) -- 不剃发(戴头巾帽)

    B、梳头发(kangha) -- 带梳子
    C、穿短裤(kachk) -- 特制裤子

    D、带钢镯(Kara) -- 带手镯(表达永恒团结)

    E、佩匕首(khande) -- 带特制短剑。

    此外,他们要持守五戒:

    A、不偷盗
    B、不奸淫

    C、不抽烟

    D、不吸毒

    E、不叛教



    宣誓完毕,要行剑洗礼,此后就要穿戴“5K”记号来表明身份。

    锡克教教义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纔得以解脱。

    4.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锡克人不当乞丐




    锡克教徒他们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


    在印度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和乞丐打交道,但锡克教里没有乞丐。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他们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早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


    锡克人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无论是否与这家人相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看着他们沦为乞丐。


    锡克人认为主动把钱送给“自己人”不算施舍,而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们的宗教圣地、位于印度北方阿姆利则城中的金庙,人们随处可以看到生活贫困的锡克人在享受庙里免费提供的素食。



    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金庙



    金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作为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意为“花蜜池塘”。




    锡克教第4代祖师罗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庙则由锡克教第5代祖师阿尔琼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庙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上帝之殿”。


    圣殿庙顶为一大金圆顶,四角各立有一个小金圆顶,仿如四个金甲武士护卫着头戴金冠的威严帝王,通体镀满了100多公斤的黄金。圣殿造型像一朵倒放的莲花,莲花反插于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锡克教对人世间苦难的关心。如果信徒饿了庙方会提供斋食,累了还可躺在平台上休息,睡至天亮也无人打扰。


    参观金庙虽然免费,但有一些规矩,所有来客必须脱鞋,赤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以表示对锡克教宗师的敬意。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不能光着头,不是戴帽,就是要用头巾裹着头。



    庙内共分12个区域,除圣殿外,还有香客休息室、诵经堂、法师起居室、修道殿、膳厅、储藏和陈列室等。一条长约50米的大理石桥将圣殿与湖边平台相连,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桥上摩肩接踵。踏着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边,人在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顶圣殿。



    哈尔曼地尔寺



    哈尔曼地尔寺是锡克教圣地之一。最早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佛陀曾在此第一次向弟子说法。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曾在此建造了华丽的住所,取名为沙利斯莱约赫里。第九代祖师迪夫巴哈都尔也在这里居住过。1839年被大火毁灭,随后大雄兰吉特辛格进行重建,但于1934年地震时倒塌,1954年再次重建,历时3年完成。现在的寺院为一座两层长方形建筑,数扇拱形门组成了一条宽阔的内廓,房顶有数座方底镂空圆塔,另散布一些小塔。整座建筑朴实大方。寺内现存有一些圣物,重要的有祖师戈宾德出生时睡过的四腿金叶摇篮、祖师用过的4只箭簇、刺刀、一双拖鞋、一些经典。按照锡克教的规定,教徒必须到大圣地巡礼朝拜,故每年来此的国内外锡克教徒有成千上万人之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20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3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04:02 , Processed in 0.1318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