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997|回复: 13

公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4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案



净空法师讲述

青莲印经会整理



一、净空法师简介

二、大乘佛法的方便、圆融

三、财神爷

四、德国人的财产

五、东狱大帝的判官

六、三个月前的生死簿

七、想出了心脏病

八、画马想马变成马

九、穿门而过

十、乞丐菩萨

十一、七尊佛之后还是蚂蚁身

十二、、无量劫前的一句南无佛

十三、宝香禅师

十四、晒蜡的持律法师

十五、真是你的

十六、十八层地狱之下

十七、厉鬼是增上缘

十八、李济华老居士往生

十九、周广大先生临终念佛往生

二十、修无法师往生

廿一、郑锡宾居士往生

廿二、张女居士往生记

廿三、参禅成了土地公

廿四、新加坡监狱死刑犯念佛往生

廿五、屠夫张善和往生

廿六、宋朝的莹珂法师往生

廿七、朱镜宙老居壬学佛因缘

廿八、逃出嫉妒障碍

廿九、李炳南老居士饮食教诫

三十、何东爵士夫人往生大会

卅一、李木源居士癌症的奇迹

卅二、‘看得破、放得下’做六年

卅三、念佛三年站著往生



一、净空法师简介



释净空,俗姓徐,名业鸿,民国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等研习哲学,佛经十三年。在国内外弘扬佛法,讲述法华,华严等大乘经论三十余年。首开风气之先,使用视听教学方法,大量制作佛经录音带、录影带、CD、VCD等分送世界各地。法师于一九八二年于国内外倡导促进成立‘净宗学会’多处,提倡专修净业,专弘净宗。目前一九九八年老法师在新加坡讲大方广佛华严经。



二、大乘佛法的方便、圆融



净空老法师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因从事地下情报工作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



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盛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他们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答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三、财神爷



中国大陆,古代民间供财神是供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当财神是很有道理的,这个人绝顶聪明,帮助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恢复了国家。他是第一功臣,可是他跟勾践相处多年,了解勾践的个性。这个国王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国家光复之后,他就开小差溜了,这是聪明人,改名换姓,称为陶朱公,去做生意。他有智慧,过去一生中大概财布施很多所以没几年发了大财,发财之后,他把钱散掉,全部布施。然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没几年又发了。三聚三散,这是真聪明。发财自己不享受,去帮助社会上贫苦之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商人的榜样,商人的模范。尊他为财神爷很有道理,就是教人发财以他为榜样,他是菩萨商人,商人要学他。



四、德国人的财产



邬余庆老居士曾经告诉净空法师一件真实的故事,是他亲眼所见的。抗战以前,他在上海做小生意,当时上海有一位富商,本来是做小工的,他的老板是德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战争爆发时,这位德国人就回国了。因为老板觉得他人很好,很老实可靠,就亲手把在上海的财产事业交给他。以后这位德国人再也没有消息了,所以财产都为他所有了。他也很会经营,就以这个基础发了起来了。



他娶了太太,也生了儿子,因为家里很富有,儿子非常骄傲,是个顽皮的孩子,父母也无法教导他。儿子十岁的时候,正在念小学,有一天,这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掉了十块钱(当时的小孩身上带那么多钱,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刚好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见到了,就捡起来说:‘弟弟,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就把钱还给你。’这小孩却说:‘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再给你十块钱。’由此可知这个小孩的家教。



这位富商有一次做生日,宾客非常多,场面很铺张,也很热闹,一刹那之间,他突然看到自己儿子的面貌,就是以前那位德国商人。他立刻就觉悟,就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来讨债的,财产是儿子的,不是自己的。这个人很聪明,很了不起,当场就向大家宣布,所有的财产都归儿子的。因为他警觉得快,知道这个小孩是老板转世来的,所以把财产全部交给孩子。邬老居士认识此人,知道这个人很聪明,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别人的就要归还,所以什么都不必说,将经营所赚的都归给儿子,这个结就到此解了。因此,以后小孩对他还不错。



五、东岳大帝的判官



朱镜宙老居士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是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他的岳父因为得罪袁世凯而入狱;怎么会得罪袁世凯而入狱。怎么得罪的?他说袁世凯不值得我骂,就是不肯骂袁世凯,袁世凯很生气,就把章太炎关进监牢里。总也没有什么大罪名,于是关了一个月便放出来。



出狱未久,有一天晚上睡觉,梦见两个小鬼抬著一顶轿子,说东岳大帝请他,他就上了轿。这两个小鬼像飞行一样,没多久就到了东岳大帝那儿。中国大陆有五岳,东岳管五个省,可见这是大鬼王。东岳大帝聘请他作判官,地位好比现在的秘书长。但是他是活人,于是请他晚上上班,天亮时就送他回来。他说中国、外国都有阴间,但是阴间的言语相通,没有隔阂,生活状况跟人间差不多。但是不见阳光,天永远是灰蒙蒙的,好像永远是夜间浓雾的样子。



有一次他忽然想到,阴间里的炮烙刑法太残忍,可不可以废除?东岳大帝听了笑笑,就叫两个小鬼带他到刑场去看看。走了一段路,小鬼就指给他看,他却看不到。他是学佛的,于是恍然大悟,鬼道地狱乃贪嗔变化所现,就如(地藏经)所说的,如果不是受罪的人、不是菩萨,即使地狱在你面前也见不到。他晓得这不是人力所能为的,不是残忍不残忍的问题,是由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阎罗王也无可奈何。一个多月以后,他用黄纸写了一份辞呈,然后把它烧掉,从此以后那两个小鬼不再来接他了。



六、三个月前的生死簿



朱镜宙老居士,他曾经告诉净空老法师:一九三一年他在一家银行任经理,通常闲暇时,总有几位朋友打打牌、聊聊天。其中有一位是走阴差的,也是晚上到阴曹地府上班的,他的职位并不高,是负责传递公文,替苏州都城隍当差。(在阴间上海的城隍,归苏州都城隍管辖)他说,有一天上海的城隍庙送来一批‘生死簿’,呈报苏州都城隍,是他接收的,他好奇的翻开来看看是那些人,结果令他大惑不解,其中名字多是五、六个字的。隔天大家闲谈,当时每个人都想不出原因,中国人名字最多四个字(复姓的)怎么想也想不通。三个月后,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兵在上海发动战争。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以前上海送来的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兵在一二八战役中的死亡名册。从这里就晓得‘生死有命’,即使战争阵亡的人,三个月前,名册已经送到苏州都城隍那里了。这就说明了一般认为战争中横死的,其实也是命中注定的;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皆是注定的,确实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七、想出了心脏病



一切法从心想生,以前有位法师,他从小出家,民国三十八年,他被抓去当兵。因为出家人会剃头,所以他就当剃头兵。剃头兵有外快赚,他的生活过得还不错,但是想离开军队回来出家。因为年轻,没办法退役,就装心脏病。心脏病不好检查,检查不出来。他装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脏病;一直到现在,心脏病都不好,常常发作。这是无病想出病来的。



八、画马想马变成马



宋朝末年赵子昂是画马专家,他天天想马的姿态、马的动作。有一天他在屋里睡觉,太太一掀开帐帘,看见一匹马,躺在床上。所以一心念什么就变什么,既然知道这种事实,为什么不念佛,你能念的心就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可以成佛。



九、穿门而过



近代圆瑛法师讲他自己的故事:有一天他在房里打坐,突然想到一桩事,马上要去办,他从床上下来,就一直往外走,走到外面忽然想起来,门是关的,我没有开门,怎么出来的?回过头来推门,门确实是关的。他在那一念中忘了有门,没有了执著,门他就通过了;再生一个念头起来,有一道门,再也进不去了。这证明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著有相是错误的;著无相也是错误的。有无两边都离开,你就可以从无相门入进去。如果有相、无相,执著任何一边不能进去,都不能契入这个境界。



十、乞丐菩萨



在江苏,有一个讨饭的乞丐,白天讨饭,晚上随便找个破庙去睡觉。可是他的儿子经商发大财,家里非常富有。那时伦理观念比我们现在要重视得多,有许多人就骂他儿子不孝:‘你们家那么有钱,你家的老太爷在外面讨饭!’这儿子被人家说得面子过不去,到处派人去把他老爸找回家。回家之后,给他做新衣服,来供养他。没过一个月。老先生趁家人没注意的时候,又跑出去,又去讨饭了。人家问他:‘你有福为什么不享,为什么喜欢乞讨?’他说:‘讨饭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挂,天天游山玩水,到处有得吃,有地方住,逍遥自在,没有拘束。’回去被家里的儿子供养得很不自在,样样不自由。像这一位乞丐先生真放下了,彻底放下了,所以他的乞讨生活,有他真实的乐趣。这是一般人无法体会到的。



十一、七尊佛之后还是蚂蚁身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祇树给孤独园建房舍工程时,地上爬著一窝蚂蚁。佛看了不觉笑一笑。旁边的弟子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笑蚂蚁?佛就说,七尊佛出世过去了,这一窝蚂蚁还是受蚂蚁身。一般说法,一尊佛修行成佛需要三个阿僧祇劫,七尊佛至少也要二十一个阿僧祇劫,这样长的时间,它还没有离开蚂蚁身。这不是它的寿命长,是它死了以后投胎作蚂蚁。这就是坚固的执著,它认为蚂蚁就是它的身。它不想改变一个身相,没有意思出离,这就不得了。畜牲愚痴。



十二、无量劫前的一句话



佛在世时,有一个老人家求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就叫他的弟子们来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可不可收他出家。那些阿罗汉看了,都摇头说,没善根!阿罗汉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这人五百世都没有跟佛结过缘,所以没有善根。佛就说,无量劫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他吓得不得了,爬到树梢上,叫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声南无佛,今天善根现前,佛便为他剃度了,之后他也证得阿罗汉果。



十三、宝香禅师



梁武帝、宝志公时代,有个故事。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叫做宝香禅师。他四川住了很多年,也以种种方便法劝大家断恶修善。当地风俗,每逢祭祀必杀生。法师每年苦苦劝他们不要杀生,没人听他的。不但没人听,反而讥笑他。法师非常难过。有一年,有一位居士到京城拜见宝志公禅师。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宝志公问四川来的这位居士:‘四川的香贵不贵?’居士笑曰:‘四川的香很贱。’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居士听不懂宝志公的话。过几天,他回四川,见宝香禅师。禅师问他:‘宝志公说了些什么话?’居士说:‘他问我四川的香贵不贵,我回答很贱。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我听不懂。’宝香禅师听了点点头。过了几天,又有一个祭祀法会,大众依然杀许多牛羊猪祭祀。宝香禅师这一天跟往日不一样,他在寺院门口挖了很大的坑,像池塘一样,里面灌水。他也参加祭祀法会,也跟著吃鱼吃肉。以前劝他们不要杀生,今天跟他们一起吃鱼吃肉,众人觉得很稀奇。吃完之后,禅师走到坑旁,一张口,吃下的鱼都是活的,吐出来在水里游。吃下的鸡鸭,一个个都是活的。神通一现,大家都看呆了。吐完之后禅师站著往生。真正得道高僧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我们对他不尊重,他就应当走。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要用什么方法?以真诚心、清净心,接受法师的教诲,依教奉行。



十四、晒蜡的持律法师



《影尘回忆录》里,有一段记载持律法师的力行成就,很值得后人效法。倓虚老法师说: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里晒藏经,大众也晒衣服。这时禅堂里有位小侍者很调皮,见了持律师说:‘香灯师,今天六月六,大家都晒东西,你蜡烛快长霉啦!也拿出去晒晒嘛!’他一边说还一边挤眼,向旁的人弄了个鬼脸。持律师说:‘蜡还可晒吗?’侍者说:‘当然!不晒不长霉吗?’持律师说:‘好!’他很干脆的答应著:‘我马上就去晒!’于是把一坛子蜡烛搬出去,一根根摆在禅堂的墙角下。



约莫待了两三个钟头工夫,一坛子蜡烛,被炎热的日光晒得熔化,蜡油全流在地下去了。到了快天黑的时候,他去收蜡烛,见一坛子蜡烛只剩一些挺长的蜡蕊子,蜡油都淌在地下去了。



第二天,维那师把他叫到跟前,当大众面说:‘持律师,像你这么大的智慧,在这禅堂里当香灯参禅,太有点委屈材料。’



‘是吗?’还没等维那师把话说完,持律师就很欢喜,很信以为真的问。‘对啦!’维那师说:‘我看你这么大的智慧,在这里学参禅太委屈材料,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才,造就法师。既然你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学成之后,到各地讲经说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时我去给你当维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这里长久待下去,把你这份智慧埋没太可惜了。’‘好哇!’持律师说:‘维那师多慈悲!’接著维那师又说:‘凡事不宜耽误,你今天就去吧!’以后持律师首先在那里当圊头,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多在佛前拜佛,得工夫找人教他五堂功课,一点闲空不留。法师平常对他也很注意,等他把五堂功课学会后,又找人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因为他平素听〈法华经〉。又教他背〈法华经会义〉和〈楞严文句〉。最初时教他几句,以后又教他几行。所谓‘钢梁磨锈针,功到自然成’,经过几十年的工夫,他把这些经文全都背过了,提起某一段,他都很熟悉。以后他不但听得懂,而且还挂副讲牌,替法师大座讲经,一切教理名相,像得语言三昧那么清爽。可是直到他代座讲经为止,他行堂这个苦行单始终没扔下。后来法师看他已经当副讲,不再让他行堂,他坚持不许,每天仍是行堂完后,再搭祖衣上大座讲经,下大座后去铺堂。有时法师应外埠去讲经,也让他跟著去代座。



十五、真是你的?



净空法师有一年(一九七七)在香港讲经,有一个居士的金银珠宝很多,放在银行保险柜里。有一天居士拉著法师前往银行去见识见识那些珠宝。到了银行经过层层的鉴别,再由守卫护送到保险库,进入保险库打开保险箱取出金银珠宝,这时法师说:‘这是你的?你就这么一点点?’居士当时心里很不痛快。他有那么多的财产,竟然说:‘它不是我的?’这些珠宝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抢劫。只有放在银行保险柜,一个星期去打开看一下,我说:‘如果这样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银楼都是我的。’为什么?我到那里,叫人拿出来给我看看、摸摸,好!收起来,给我保管好。这有什么两样?和他没有两样,也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里,怎能算是自己的。人迷惑颠倒,愚痴到这种程度,有什么法子。不开窍!如果钞票看看就是自己的,那银行的钞票也不就是我的,我比他多的太多了,那些算什么!愚痴可怜,虽然念佛,心里还是牵挂这些,你说糟糕不糟糕?这样的人,诸佛菩萨,龙天善神不会向他致敬的。



十六、十八层地狱之下



净空法师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讲过一个小故事,这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去管它。他说,有一位医生替人看病,结果是看一个死一个,冤死了不少人,所谓‘庸医杀人’。他死了以后阎罗王判入十八层地狱,很不服气,他说:‘我不是有心害他们的,是我的医术不高明,用错药,份量用得不对。他们死了,虽然我有过失,也不至于这么大的罪,怎么把我判到十八层地狱。’所以跳脚,很不服气。那里知道他脚底下有声音说:‘老兄,你不要跳脚,你一跳,灰尘都落在我身上。’他想,难道十八层底下还有十九层?底下的说:‘我是在十九层!’他问:‘老兄,你是干什么的?’答说:‘我是教书的。’意思就是说,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还要重。我们出家,要肩负起佛陀的教育。如果把众生导入迷信,恐怕要下二十层地狱,比十九层还要严重。



十七、厉鬼是增上缘



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位女居士曾经遇到鬼。她因工作的关系租到一间鬼屋,房里有鬼,每日半夜出现,出现之前奇臭无比,然后出现在她面前,样子非常恐怖,要夺她的命。她是念佛人,看到鬼一步一步往前进,就拼命念阿弥陀佛圣号,鬼听到佛号就止住不再前进。念到快天亮,鬼就走了。一句阿弥陀佛让鬼不敢靠近。天天如此。我问她:‘你为什么不赶快搬家?’她说:‘我不搬家,鬼逼著我天天念佛,有好处。鬼是我的增上缘。’



十八、李济华老居士往生



在台北,以前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李济华老居士,往生的那一天他跟太太坐三轮车到念佛团参加共修会。念佛团共修跟打佛七一样,一支香念完后止静,就讲一段开示。开示平常都不超过半小时,由老居士们轮流讲。李老居士坐三轮车去念佛团,在车上跟太太说:‘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一个人会不会感到寂寞?’她的太太并不知道他那天往生,于是很慷慨的回答他,往生是好事,你能往生,就不必管我。太太同意了。



那天是轮到魏老讲开示,他跟魏老说,我们两人换一换,今天我来讲,他老人家上台讲了一个半小时,非常恳切劝勉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讲完之后向大家告辞,说要回家了。老居士八十多岁,讲了一个半钟头,大家以为他讲累了要回家休息。没想到,他下台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往生了。他是回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家。这是当时参加念佛的同修们亲眼看到的。那时我在台中,台北的徐醒民居士,在新生报作记者,他也参加了念佛会,隔日写了一封限时信告诉我,念佛往生是真的。一点也不假,他亲眼看到的。现在在美国旧金山的甘老太太,那天也在场。甘老太太那天还敲引磐送他往生。没有生病。



十九、周广大先生临终念佛往生



一九八八年在美国首都华府,有位周广大先生,也是在临终前三天念佛往生的。他得的病是血癌,医生放弃治疗,这时他的家人慌了,他家里没有一个是信仰宗教的,一家人在华府开一间面包店,此时家人才到处求神求佛,希望有奇迹出现。也算他运气好,因缘殊胜,遇到华府佛教会的一位龚振华居士。龚居士是念佛最虔诚的人,专修净土,讲话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周先生碰到这么一个人。龚居士一看,他的病不可能好,所以直截了当劝他不要求病好。他说:‘人在世间太苦,你好了之后还不是一样更苦,有甚么意义?不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作佛、作菩萨,回来再度你的家亲眷属,这多好!’周广大一听很有道理,立刻就相信,就接受,要求他的太太儿女都帮助他念佛,求往生净土不求病好。这一个决定下得正确!



佛教会的同修也有几位前去帮他助念,三天三夜佛号没有停止。念到第二天,见到地藏菩萨来了,他说出菩萨的样子,大家听他讲的样子,是地藏菩萨。龚居士很难得,立刻提醒他,不管甚么样佛菩萨、甚么人,你见到都不能跟他去,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不见到阿弥陀佛绝对不可以去。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他回过头来专心念‘阿弥陀佛’,念了没多久,地藏菩萨不见了。念到第三天,他说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从云端下来接引他住生。这是现代人,还是在美国,真是稀有的因缘。周先生一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教,临终才遇到龚居士,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真的往生,绝对不是假的。



二十、修无法师往生



修无法师,他是营口人,作砖瓦匠出身。因生活环境不好,做工时又嫌辛苦,因感到这个世上只有苦没有乐,屡思出苦之法。后听人说念佛好,逐发心长时念佛。出家后正式闻佛法,念佛心益恳切,逢人亦必劝人念佛。民国十八年,倓虚法师在东北哈尔滨极乐寺,请谛闲老法师来传戒。修无法师自愿发心侍候病人。当时定西法师在极乐寺任监院,给在外寮找一间房。



住了十几天,又来找倓虚法师,说要走!定西法师在旁说:‘你发心来侍候病人,为什么刚住十几天就要走太无恒心了吧!’修无师说:‘我不是往别处走,是要往生!请监院师慈悲,给预备几百斤劈柴,死后焚化。’定西法师问他:‘你几时走?’修无师说:‘在十天以内吧!’说完这话之后,他便回自己屋里去了。



第二天又来找倓虚、定西二法师说:‘给法师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请给我一间房,再找几个人念佛送我。’定西法师给在公墓院内打扫出来一间房,找几块铺板,搭一个铺,又到外寮找几位师父去念佛送他。



在他临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说:‘修无师,你今天往生佛国了!临走也应该作几句诗或作几句偈子,给留个纪念。’修无师说:‘我做苦工出身,生来很笨,不会写诗也不会作偈子。不过,我有一句经验话可告诉诸位,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他说这话。觉得很踏实,于是大家齐声念佛。修无师面西趺坐,也跟著一同念佛,念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就往生了!常住临时打了一口坐龛。到了晚上装龛。虽是天气很热的时候,其面目清秀异常,身上没有一点臭,连一只苍蝇都没有。谛闲老法师和一般信佛人都争相去看,叹为希有!



廿一、郑锡宾居士往生



郑锡宾居士,山东人,原本是个商人。学了几年佛之后,不再做生意了,他学会讲(阿弥陀经)。讲得还不错,便到处去讲(阿弥陀经),劝人念佛。他的兄弟很不谅解他,认为他学佛著迷了,对他很不满意。他有一次讲完经之后,听经的人都散了,还剩几个老朋友。他就对这几个老朋友说:‘我要走了,请你们帮我租个房。’朋友听了就奇怪的说:‘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做什么?’他说:‘我不是要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怕死在别人家里,有忌讳,所以要租个房。’同修们听到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忌讳,都说:‘到我家来!到我家来!’家家欢迎,他就到朋友家去了。



朋友们跟他说:‘你往生是件好事,古人往生前都要说几首偈,作几首诗给我们留个纪念!’他面西盘腿坐好,说:‘不必了,用不著!大家看我这个样子,来去自如,你们就照我这样做,便是最好的纪念。’话毕,大家一起念佛,不到一刻工夫,在床上合笑往生了。干净俐落!是在家居士。以后他家兄弟看哥哥这样去,也相信了,他的弟弟也老实的念佛了。三年以后,弟弟也往生了。这是真的。



廿二、张女居士往生记



女居士张氏,青岛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很贫寒,其夫在海港码头拉车为生。张氏住青岛市内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内有成立佛学会。每到礼拜日,倓虚法师由湛山寺到此讲经,居士们听完经后,再念一支香的佛。张氏藉此因缘,皈依三宝,得闻佛法,信佛很笃实。平素在家念佛,礼拜日即领两个孩子去学佛会听经。听完经之后,照例跟大家一起念佛。



民国二十六年冬,一日清早起来,张氏忽对其夫曰:‘你好好领著孩子过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国了。’其夫因为生活奔走,对佛法少熏习,乃怒目斥之曰:‘得咧!我们家穷,还不够受吗?你还来扯这一套。’说完这话后不睬她,仍去码头拉车。



张氏又嘱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们俩好好听父亲的话,不要淘气。’这时她两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岁,小的五、六岁,听他母亲说这话,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仍旧门里门外的跑著玩。张氏把家里的事情略微收拾一下,便洗洗脸,梳梳头。因为家穷,也没有新衣服换,便换了一套浆洗过的旧衣服,到床上面西趺坐,念著佛就往生了。



她的两个孩子,因在外边玩的时间久,肚子饿,回家吃饭。见其母在床上坐著,并未煮饭,趋前呼之不应,以手推之仍是不动。这时两个孩子才知道他母亲已经死了。于是哭著跑到邻居家去送信。邻人闻讯赶至,见张氏面目如生,并赞叹其念佛功夫深。后其夫由码头回来,痛哭一场。因为家贫无以为殓,仍由学佛会诸居士给凑款,处理身后事宜。



廿三、参禅成了土地公



谛闲法师有个徒弟。他自己发心出家,当然很诚心,家也不要了,太太也没商量好就先出家了。女儿才几岁,寄托在兄弟家,他太太想不开就投江死了。他也不管,吵死弄活的也不管,他去修行,参禅。谛老法师于是送他到金山禅堂修行。



他修行很认真,修行有十多年了,修禅修得很有点名誉,还收了不少徒弟,当了首座。有徒弟,有人供养,吃的、穿的、住的那样也不缺,心里就生起贪心。有吃的,有住的,又有人供敬,心里就有点自满,洋洋得意。岂不知他一出家时,他内人的鬼魂就跟著他,有几十年了。他内人不同意,不愿意他出家,鬼魂就跟著他,想扰乱他。他参禅修行真有功夫,就有护法神保佑,鬼魂不能够靠近迷惑他。他一打妄想,一贪,一得意,道行就退失了。护法神走了,鬼魂就得手,一下就扑到他身上,迷著他要投江。金山寺四周都是水,他身不由主的投到江里。有人看见了,就把他救上来。过了几天他又投江了,又让人救上来了。金山方丈和尚说:‘这不好!首座著魔了,他不懂水性,可别淹死了!赶快给他师父谛老法师报信,请谛老接他回去。’



谛老法师想想他是自己的徒弟,别人去还不行,谛老法师只有亲身去一趟金山寺。让他来他还不来,叫他走也不走。其实他就是给鬼魂扑到身上了,糊涂了。谛老说:‘走吧!你别搅和了,人家都是修行人,你这左投回江,右投回江,跟我走吧!’



那时候轮船是平底的,在江里走。在轮船里有两个睡铺,底下一个,上面一个。谛老法师就睡在下面,他睡上面,人好好地,平安无事,坐船回到宁波观宗寺。因为他在金山寺十几年,是有身份的人,是首座,当然有一间寮房。就送到寮房去安住,就在那里修行吧!这也没事了。有一天早晨吃饭时,他没去吃饭。谛老法师惦著他常迷糊,请查房找他。它屋里没人,后面窗户开著。谛老法师说:‘坏了!不好!这房门都是关好的,他从窗户出去,这不好了!这可能去投江,投河了。’这时候叫寺里大众分头去找,寺庙附近有护城,水也很深,帆船可以进来。先在寺内找,没人,大众就顺河边找,大约找了半里路。发现他已经在河里淹死了。没办法,就捞上来,抬回寺里,给他念经超度,埋葬就算了。



就在这时候,他出家时的小女儿,哭著来了,告诉谛老,说晚上做了个梦,父母今天上任。谛老问上什么任?她说父亲在土地庙当土地爷爷,她母亲当土地奶奶。于是谛老忽然大悟,明了其中原因。正好寺外不远处最近新建一个土地庙,这时候同修大伙给他念念经,他女儿哭哭啼啼。谛老说:‘你今天当上土地公,我们来超度你,你也得显显灵给我们看看吧!’这时来了一阵旋风,大得很,转了半天,谛老说这必是他显灵了。谛老说这些,是譬喻参禅人一念之差,就落得这个样子。



廿四、新加坡监狱死刑犯念佛往生



在新加坡,贩毒是唯一死刑,而且是绞刑。贩毒的人很多,而且都很年轻。这些贩毒的人被抓到之后,关到监狱里就等著上断头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到监狱劝他们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大多数囚犯都能接受,监狱就像精进佛七的佛堂。因为他们都知道那一天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老实实在那里念佛。不念佛的人上断头台时候全身瘫痪。需要几个人架著上去,吊死的时候七孔流血。念佛的人不需要人搀扶,自己上去,大大方方地,一点恐惧都没有;吊死之后面貌正常,不可思议。火化后捡得舍利子,是我一生中所没见过的,颜色好,又大,坚硬的程度,掉到地上像金属的声音一样,真是不可思议。一个要上吊刑了,全狱的囚犯都为他念佛送行,证明佛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七日念佛,真实忏悔,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真能成功。



廿五、屠夫张善和往生



唐朝的张善和,他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在这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缘,做了一个屠夫,一生造了很重的恶业;临终的时候,他见到许多的牛头人来跟他讨命,这是果报现前,也是地狱相现前。但是,我们可以说他过去生中念佛这个善根深厚。从什么地方说的呢?他临终的时候神志清楚,不迷惑,他大叫:‘许多牛头人给我讨命了。’他能够叫得出救命,能够把这个现象看得清楚说出来。他的缘也好,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里面喊救命,喊好多牛头人出现了,这个出家人心里明白,给他点了一把香,点燃了,赶紧拿给他,叫他手拿著,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到香之后,就大声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之后,他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走了。这样的往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临终十念往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个时候因为他将死了,他看到牛头人来要命了,所以他的心恳切,真诚。



廿六、宋朝莹珂法师往生



宋朝的莹坷法师,念佛三天就往生。



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清规、破戒造作罪业。但他有一个好处,深信因果报应,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必堕地狱,就生大恐怖,请教同参道友,有没有救。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痛哭流涕,有很深的感动。〈往生传〉看完之后,他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他把寮房关起来,不睡觉、不吃饭、不喝水,一句佛号念到底拼命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好好的修行,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莹珂法师难得,他就向阿弥陀佛要求说:‘我劣根性很重,经不起诱惑,这十年,我六根接触六尘,受诱惑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恐怕将来要往生靠不住,十年寿命我不要了,现在我就跟你走。’阿弥陀佛听了他的话,也就点点头同意说:‘好!那我三天以后来接你好不好?’莹珂就答应了。



他把寮房打开,兴高采烈向全寺大众宣布,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寺里的人都认为他发神经,这样一个恶人,怎么可能三天往生?好在三天的时间不长,大家等著瞧!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换了新衣服,早课的时候,要求大家不照平常的早课,念〈阿弥陀佛〉、念佛,送他往生。他没有生病,跟大家一起课诵,经念完了,佛号再念十几声,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现在要跟他去了。说完,他就走了。没有病,三天!是历史上记载宋朝的事。



廿七、朱镜宙老居士学佛因缘



朱镜宙老居士讲自己的学佛因缘。在抗战期间,就是他主管西康、四川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跟几个朋友打麻将,夜很深了才散去,大约是夜晚一、两点钟,回家要走一段好几里的路。抗战期间,马路上很远才有一盏路灯,而且灯泡大概只有二十烛光,不像现在这么明亮。走在他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女子,他也没在意,他走了相当长的时间,忽然之间他想起,三更半夜怎么会有单身女子走在路上。这么一想,立刻寒毛直竖,一身冷汗,仔细一看前面这个人,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吓死他了,这不是幻觉,因为他走了很长的时间,决不是眼花。因为是自己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从此才相信佛教。过去听到那么多事,他还不以为然;这次吓得一身冷汗,才回头看看佛书,才进入佛门。他自己也说这大概是观世音菩萨示现。藉此因缘得闻佛法。



廿八、逃出嫉妒障碍



凡夫与圣人心量不同,凡夫嫉妒心重,见他人有成就,表面上赞叹,而心里头一肚子不高兴,显示我不如你,心里好难过。师生亦不例外,汉朝大儒郑玄,他老师马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马融讲学,郑玄(康成)从学三年,马融全部学识均为郑玄得到,而且成就超过老师。老师心生嫉妒,表面很客气。



马融讲学有嗜好,喜欢听歌,自己私人养有一支乐队,房子很大,用布幔隔开,一面讲学,一面听音乐。许多学生往往就布幔缝隙窥觑,而郑玄三年如一日,目不斜视。老师虽然赞叹而心中放不下。



三年学成,康成要回家。老师率学生送他到十里长亭,摆下酒筵,叫学生每人敬他三杯酒。他一口气喝了三百杯。老师的目的要把他灌醉,派人在路上把他杀掉,不料康成酒量大,三百杯下肚,面不改色,辞别老师与同学时未失小礼节。康成知老师用意,他向人表示走某条路,而在半路从小路逃掉。果然老师所派杀手未得其便。



廿九、李炳南老居士饮食教诫



李炳南老居士七十多岁,看起来也不过像四十来岁的样子。九十多岁时还是耳聪目明,手脚灵活。到九十五岁,他都不需要人照顾。最后的两年,因为吃东西有毒。人家做面条来供养他,面条放的时间很久,尤其是干面条,防腐剂本来就很多,放久了就有毒。他本人知道,但是他向来有个习惯,人家做东西给他吃,他一定当著人家面吃,让做的人心里欢喜,就是这一点害了自己。那次他也是当著人家的面吃,吃完之后回来就用解药。他是高明的中医,第一次用解药,很有效的化解了。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过了几个月之后,又碰到一次同样情形,没有法子,也吃!吃了之后再用解药,但是来不及了,毒散得太快,这样一病就病了三个月。



净空法师到台中去看他,他第一句话就说:‘不要上馆子吃东西,吃东西要小心!’他就是这么中毒的,他知道,第三次是喝甘蔗水,不晓得是甘蔗坏,还是有什么毛病,毒也没能化解。所以,他是食物中毒,抵抗力衰弱。他九十七岁往生,往生的前两个星期还照常讲经。他往生前讲经只缺席两次,他走了。



三十、何东爵士夫人往生大会



二次大战之后香港何东爵士夫人,何世礼将军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夫人信佛,儿女非常孝顺,家中仍有佛堂,彼此并无冲突。她的往生给香港人很大的启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们以及家中亲眷一起请来,她说,我们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母子一场,你们念阿弥陀佛佛号送我。这最后要求。于情于理都讲得通。她盘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钟就走了,从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时不说话,临终表演给大家看,结果度了一家人。世间什么事都是假的,只有这一件事是真的。



卅一、李木源居士癌症的奇迹



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事业非常护持,全心全力护法。我在一九八七年到新加坡和他认识了,他那时是新加坡青年弘法团的团长,邀请我到新加坡讲经,我年年都去。



他大概在一九八九年得了癌症,医生告诉他寿命只有六个月,他照的那些X照片,大概有六、七十张,内部可以说五脏没有一处是好的,医生说六个月时间是最长的。所以他把生意交给太太,财产过户移交,连信用卡也都还银行,在居士林做义工,不拿任何报酬,做一天算一天等往生,他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检查时曾经给他介绍医生,他也没去找,他说我要死了,何必要受这种折磨,所以一心一意为佛教服务。过了六个月也没有发生病痛。再又过一、两年是愈过愈好,再去检查他病全部都没有了,医生说不可思议,奇迹,他那些资料一大包,他打开来给我们看。



这是学佛不病,他是知道自己得重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专门等往生,里面的贪、嗔、痴、慢断尽了,所以医生说奇迹,我说这那里是奇迹,正常的现象,一般人会生病衰老,是因为心里有毒,我们现在讲病,最严重的病毒是贪嗔痴,佛法里讲三毒。里面有病毒,外面有名闻利养诱惑、污染,你怎么会不生病、不衰老,你怎么会不死。李木源怎么好的,头一个他晓得把自己里面病毒灭掉,心上恢复清净、真诚、慈悲,整个生理细胞重新组合、重新排列,就顺乎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了。



卅二、‘看得破、放得下’做六年



我在早年刚接触佛法时,有一个机缘认识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大德。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我向他请教:‘我现在知道佛法非常殊胜,非常之好,我想能很快的入门,请大师指点我入门的方法。’问题提出之后,章嘉大师没有说话,一直看著我,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说,两个人都像入定。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在等他回话。半小时后,他说话了,说了一个字:‘有。’之后就不说话了。等了五分钟,然后开口给我讲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第一次见面,两个小时里,眼睛对眼睛,没有话讲,这种摄受的力量非常强大,一生都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言语简单,简短有力量,没有一个字的废话。我接著请教:‘从那里下手呢?’差不多等了二十分钟,说了两个字:‘布施。’第一次见面,只谈这么几句话,真是一个字也没忘掉。我向他告辞,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非常慈祥的嘱咐我,说:‘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去做六年。’



卅三、念佛三年站著往生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他那个同学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了和尚,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问:‘为什么?’‘人生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退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识字,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就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寺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几个护法、信徒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就叫精进。这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用替我烧饭了。’这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有出门,今天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那是个破庙,庙门都是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著窗户,手拿著念珠。叫喊,他不回应;走到他面前,才知道,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这时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死是站著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瞧,也不晓得怎么办,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来回需三天。你看他,站著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啦!谛老看了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啦!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啦!’一句阿弥陀佛,就叫专精,不夹杂、不间断,是成功的关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公案,总觉舒服。虽然舒服也为无明,可是。。。哈哈,可能贴过了,还是贴在这里,起码我以后可以常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语录
作者:.南怀瑾.
佛法东来,自禅宗兴盛,语录之作,于是大行。语录者,乃往昔禅师,就其平生说法开示,门弟子记辑而成编者也。自六祖有《坛经》以后,诸方记录,渐成巨帙。五代宋元以后,禅宗丛林制度,已成习惯,凡知名禅师,大多出任方丈。为方丈者,依诸禅制,必有书记一席之设。书记者,如古之记室文案,今之幕府秘书,而其责任,又如专制时代帝室之史官,若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禅林书记,记述禅师之言行,并此记述,辑成语录。宋元以后,语录大行,并影响于儒家矣。后世法道衰敝,一般大德,或为求誉,或门弟子为光耀师名,虽了无见地,亦皆杜门编造语录,或出资雇文人学士撰造,以事流布。凡此之徒,不知凡几?甚矣!名闻恭敬利养心之难除也!或有谓儒家语录,非自禅门偷袭,实早肇于先圣。主此说者,大有人在,孰是孰非,属于考证学范围,论之无益。总之,佛儒二家之有语录,息息相关,暗通声气。亦犹如宋儒学禅,归而言理,转复诽诬佛说。明烧栈道,暗渡陈仓,入主出奴,古今一例耳。

  古禅师语录,遗留传刻者,类皆精心之作。而有清高隐逸之流,毕生无语传世,寂寞山林,默然缄口者,此尤为语录中之最高尚者。复有其人,声名不彰,湮没无闻,虽有述作,散佚未收者,当亦不少。而古禅德中,间有语录传世,虽其词藻纷披,令人悦目,但其见地,确未透彻者,亦属不鲜。此中拣择,大须眼明。尝谓读古人书,须在顶门上另具只眼,庶不致尽被双睛瞒过。此则无论世间出世间,治学之道,皆同一揆焉。

  例如洪觉范,以一代禅德,名垂千秋,著作甚多,有《法华合论》等作行世,其文章都丽,众所崇仰。孰知其见地犹滞化境,后之学者,从其说入,岂不永为世误!故知读书实难,著书更难,误人千古,罪过不浅。忝居浅学,不敢褒贬诸方,且引明时永觉和尚之评,以为证明:

  洪觉范书,有六种,达观老人深喜而刻行之。余所喜者,文字禅而已。此老文字,的是名家,僧中稀有。若论佛法,则醇疵相半。世人爱其文字,并重其佛法,非余所敢知也。当其时,觉范才名大著,任意贬叱诸方。诸方多惮之。唯灵源深知其未悟,尝有书诫之曰:闻在南中,时究《楞严》,特加笺释,非不肖所望;盖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为后学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资口舌则可胜浅闻,廓神机则难极妙证。故于行解,多致参差,而日用见闻,尤增隐昧也。余喜觉范慧识英利,足以鉴此,倘损之又损,他时相见,定别有妙处矣。灵源此书,大为觉范药石,然其痼疾弗瘳,亦且奈之何哉!

  (《永觉和尚呓言》)

  又何以见其未能彻悟,兹更录《指月录·灵源清案》如下:

  洪觉范与师(灵源清),为法门昆仲。尝闻灵源论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耳!如汉高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余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逼真,非真花也。

  又,《指月录·洪觉范案》:

  洪觉范曰:灵源禅师谓余曰:道人保养,如人病须服药,药之灵验易见,要须忌口乃可。不然,服药何益?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药。污染心是杂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无时而损也。余爱其言。

  灵源叟与觉范二师,为法门昆弟。观灵师之屡挫觉范,其时其人,见处已可知矣。又,大慧杲未悟以前,亦以文字禅名震诸方,走见觉范,师惊为奇特,自谓二十年用工,亦仅至此耳(事见机锋转语节)。故大慧在当时,疑禅宗之为学,皆脱空妄语也。若非经圆悟勤之锻炼,几失禅宗一硕果矣。

  复如明末之汉月藏(三峰藏),未出家前,自谓已悟。披缁以后,从密云悟处得法,未臻玄奥,即以文字禅名满天下。于是汉月一支,就是这个○○之禅,流布极广。密云无奈,著《辟妄》一书以斥之。而汉月弟子,皆擅长翰墨,又著《辟妄救》一书以匡扶师说。密云乃一笃行禅师,文字不胜,亦不欲多辩。迨雍正出而大辟汉月一系,屡下诏书,敕令汉月宗徒,改归临济正统,否则,皆令还俗。并烧毁汉月著作(见《雍正御制语录序》等),清理宗门,为密云悟吐气不少。时至现代,学术之禁大开,汉月宗系,有湛愚老人所著之《心灯录》者,流布刊行至广,禅者亦多奉为宝典。心灯暗淡,宗眼不明,误己误人,莫此为甚!

  名利二途,贤者难免,身居世间,孰能免此?如坚志逃名,必已遁迹无闻矣。如隐山和尚,偶被洞山与密师伯寻见,即烧庵避去。述偈曰: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又如南岳怀志庵主,初预讲席十二年,宿学争下之。后得法于真净。净曰:子所造虽逸格,惜缘不胜耳!

师识其意,拜赐而行。诸方挽之出世,师不应。庵居于衡岳石头,二十年不与世接。有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尝谓富贵利禄,皆为人爵,名乃天爵,妄求招祸。曾以身试,然后知后世禅者,有偶于工用见地上,稍得入处,或抄袭前贤遗著,或杜撰学名,或为自作,或请人代为著书名世,何其好名之甚耶!虽然,此事古已有之。如宋人郑昂跋《景德传灯录》曰:

  《景德传灯录》,本为湖州铁观音院僧拱辰所撰。书成,将游京师投进,途中与一僧同舟,因出示之。一夕,其僧负之而走。及至都,则道原者已进而被赏矣。此事与郭象窃向秀《庄子注》同。拱辰谓:吾之意欲明佛祖之道耳。夫既已行矣,在彼在此同。吾其为名利乎?绝不复言。拱辰之用心如此,与吾孔子人亡弓,人得之之意同,其取与必无容私。

  由独家语录而汇辑成为公案之书者:如《正法眼藏》、《景德传灯录》、《人天眼目》(此书错谬处甚多)、《五灯会元》、《指月录》等。而尤以《指月录》一书,成于明代,乃居士瞿汝稷所选辑。自后凡僧俗学禅者,莫不人手一编,侈谈公案,以相敲击。所谓:“斗大茅棚,亦皆供奉。腰包衲子,无不肩携。”甚之,公案成为讲经说法者之点缀品,多志前言往行,穿插公案愈多者,即善讲之名愈大。公案之用,末流至此,亦禅门不幸中之幸矣。

  瞿汝稷初成此书,僧众中谓其不然者,大有人在。亦与时下所谓佛法,仅属于出家人事,居士不当荷担大法者正同。云门僧宏礼为瞿著之叙曰:

  当时老宿有异议,谓俗汉之书,学者不当经目。先师哂之曰:此殆如以峨嵋之月,只落锦江,不经吴会也。孰知法流势末,禅门寥落,而世人尚知有禅宗者,端赖此书护法,其功非浅。康熙间,儒者聂先乐,复继瞿

汝稷之后,编《续指月录》一书,虽较瞿著稍次,而其“竭三十年血力,手胼足胝,而为此书。”且续瞿录“南宋隆兴以后三十八世之宗派,上下五百年之慧灯。”(见原书余怀序)其功岂浅鲜哉!聂著虽成,复受时贤儒士之非议。人我是非之诤,古今一辙,可叹也已。

  公案者,亦如儒家所称学案。非徒为讲述典故记事之学,实为前贤力学心得之叙述,使后世学者,得以观摩奋发,印证心得也。然读公案,亦如语录,真伪互杂,深浅难量,未可以刊在遗书,尽是大悟也。复以禅门古德言句,多用语体,与诸经教,不无出入。乌舄之言,马焉之说,亦随处可见。当抉择互印,方可通会。否则,离经之误,洵非允当。且诸师常用本乡土音说法,读其遗言,当先求了解其为何处人?在何处说?取其方言之旨,则可通矣。凡此诸事,皆读古德公案之先决条件也。兹试论之。

  严澂尝序瞿汝稷《指月录》,称公案为如兵符,使后世学者,如用兵之征于印符,诚为善譬。今复节录余怀之序《续指月录》,以广明其义:

  魏公子无忌矫窃兵符,椎杀晋鄙,夺其兵救赵。李光弼为大将,御史崔众犯军法,勒兵欲斩之。适中丞之命至,光弼曰:为御史则斩御史,为中丞则斩中丞。竟斩之,而后以闻。有如此胆力,方可以辩纲宗之绝续也。韩信在汉,为治粟都尉。道亡,萧何追之,言之汉王,拜为大将,一军皆惊。韩琦驻延安,有刺客入帐行刺,琦起坐问曰:谁遣汝来,携吾首去?有如此识度,方可定纲宗之品位也。苻坚率兵百万,次于淮淝。谢玄入请,谢安了无惧容,曰:已别有旨。及玄破坚,安亦无喜色。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澶渊之役,寇准劝真宗渡河,真宗使人觇准何为,方闭门纵僮仆饮博欢呼。契丹惧而请盟。有如此襟器,方可分纲宗之语句也。呜呼!岂不难哉!近世魔外盛行,宗风衰落,盲棒瞎喝,予圣自雄。究其所学,下者目不识丁,高者不过携《指月录》一部而已!以此诳人,实以自诳,以此欺人,实以自欺。惟诳与欺,不可以为人,而可以学道乎?不可以学道,而可以踞法王座,秉金刚剑,称西来之嫡子,提如来之正印乎?故吾尝以谓习儒者,不读“四库”、“七略”之书,不睹“经史典籍”之大全,止以“通鉴”、“集要”、“史断”、“史钞”为博古,遂自命曰通儒;犹之习禅者,不读一大藏教契经,不睹经论撰述之大全,止以《指月录》一部为谈柄,遂自命曰善知识,偕自诳自欺者也。故使从上纲宗,源远流长,如水归壑者,固瞿子之功;使盲棒瞎喝,一知半解,如萤窃火者,亦瞿子之过也。……夫聂子固儒者也,乃不辞呵斥,不顾诟骂,犯众怒,婴大难,手胼足胝而为此书,譬程婴公孙杵臼之立孤,南霁云雷万春之捍贼,但欲使隆兴以后三十八世之宗派,上下五百年之慧灯,了然明白,即遭明眼之呵斥,诸方之诟厉,亦怡然受之矣。

  清人金圣叹钻研佛学至深,常以易理诠释佛法。且留心禅宗,曾批判古德公案,颜曰:“圣人千案”,载于《唱经堂汇稿》,称为《圣叹内书》。见解尖新,出语奇特,而仍为慧业文人之文字禅,可与其批诸才子书同观,终未入流也。唯其序“圣人千案”之语,颇多慧解,节录以供把玩。如云:

  考死囚者,取官与囚一一往复语,备书而刀刻之曰案。治笃疾之医,亦取病之第几日,见何症,投何药,备书之曰案。案只是人家几案之属,特以死囚笃疾,其事重大,非可以一人之见为定,又不可以后之人,且有他议,于是先作为出入移换之地,故不得书之于楮。而必以案者,明一成而不可更动也。近世不知何贤,取历代圣人垂机接物之云为,凡若干章,辑而成书,名曰公案,是甚得用案字之法。譬诸死囚,则圣人与学人,只是两造对质,理长则听,其词俱在,并无旁人上下一字,一听后官依科判决。又譬诸笃疾,则学人是病,圣人是药,如是病,如是药,医人胸中,本无奇特,病有千变,药即随之。因药病愈,药不任恩,执药病增,药亦非怨。纵彼服药,遂反致死,是人自死,药不死人。心不负人,面有何惭?其又冠以公云者,言此事大道为公,并非圣人之所独得而私也。己丑夏日,日长心闲,与道树坐四依楼下,啜茶吃饭,更无别事。忽念虫飞草长,俱复劳劳,我不耽空,胡为兀坐?因据其书次第看之,看老吏手下,无得生之囚,不胜快活。看良医手下,无误用之药,又不胜快活。同其事者,家兄长文友刘逸民,皆所谓不有博弈,贤于饱食群居者也。圣叹书。

  《续指月录》记载颇杂,且宋元以后,禅门已临衰途,可取者不甚多。若如《五灯会元》、《指月录》所载,古之禅师,未彻者,亦大有人在,未可概以已悟视之也。黄檗曰:“阇黎,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祖正法眼者,止两三人。……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著,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兹特简数则,以资鉴别。如:

  灵默禅师初谒马祖,次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阇黎。师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

  按:若只是认得这个就是,实不敢言已是彻悟。默禅师见处固大悟否?或是以后再臻玄奥,实不敢断定。后世之误于这个就是,所谓主公禅者多矣。

  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片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

  按:此也是只认得这个。

  又一日,出门,见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魂灵往哪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师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之。往盘山宝积。

  按:宝积到此方悟也。

  赵州从谂禅师,参南泉,许其入室。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于言下悟理。

  按:人但知赵州八十犹行脚,动辄为参禅人做话柄。孰知赵州悟入,只是理上得其知解,非顿悟证入之门也。“理虽顿悟,事资渐修。”行解相应,必须用数十年苦工方得实地。八十岁犹得脚,只为炼此一着子耳。

  沩山参百丈,侍立次,丈问:谁?师曰:某甲。丈曰: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之,曰:无火。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聻(jian,鬼死后之称),师由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丈曰: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务。丈曰:将得火来么?师曰:将得来。丈曰:在甚么处?师拈一枝柴,吹两次,度与百丈。丈曰:如虫御木。

  按:沩山初亦只认得这个,以后渐入玄阃,方了大事。故百丈亦谓:如虫御木,偶尔成文。若是之类,不胜例举,大须着眼,未可一味乱读乱肯也。如:

  灵云因见桃花而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嘱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按:灵云所悟,非为解悟,实证悟也,然犹是前之一截耳。故沩山嘱曰:善自护持,即保任长养之义也。

五台山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曰:我大悟也!众骇之。明日上堂,众集,宗曰:昨大悟底僧出来!师出曰:某甲。宗曰:汝见甚么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原是女人做。宗异之。师便辞去。宗门送,与提笠子,师接得笠子戴头上便行,更不回顾。后居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按:若斯大彻证悟者,往古及今,数不多见。然其大悟者何事,必须细拣,未可妄学也。

  故知看读公案,大需智力,未可徒记言行,以资谈柄。《五灯》《指月》诸书,搜集诸禅终生未彻者,确亦不少。岂容妄窃兵符,乱杀晋鄙乎!纵饶坐脱立亡于指顾之间,亦只许其修行得力;必论见地透彻,犹有事焉。即或舍利无数,肉身不坏,亦只可称法门式范,切莫被其瞒却人天正眼也。今者,不惜眉毛拖地,略一检点古人。虽是孟浪,实具深心,狂妄之过,果报自甘。观今鉴古,希世之参禅者,勿以我狂而自落陷阱。众生皆成佛,我愿追随地藏菩萨于后。若知见不正,妄自为是,装模作样,以爱恶心为褒贬者,轻人适为自轻,何如努力修行,严守语戒之为得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趣话
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以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佛教公案故事极多,如拈花微笑、菩提本无树、磨砖成镜、南泉斩猫、吃茶去等等。它们既是佛祖修证境界的体现,也是禅师教化门徒、传佛心印的一种方便,不仅寓含深刻禅机,充分体现了禅宗的特点,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和历史文化内涵。
  黄檗希运在《传法心要》上说:“既是大丈夫,应看个公案!”可见禅宗“公案”一词早在唐末即已出现,但“公案”大量应用于禅僧的参禅活动,还是在五代至两宋。而随着禅宗的发展和文人骚客与禅僧的广泛交往,禅宗“公案”对我国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留下许多逸闻佳话。


  1、拈花微笑
  相传印度教的最高神“梵天”有一次恭请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上登坛讲法,一时间众神毕集,仙乐齐鸣,释迦佛在弟子们的簇拥下走上法坛坐定。这时,梵天恭敬地走到佛的面前,请佛说法,并呈上一枝贵重的金色波罗花。释迦佛接过这枝花,仪态安详而庄重,众神与佛弟子则翘首以盼,整个灵鹫山霎时间安静下来。可释迦佛却一句话也未讲,只见他慢慢地举起手来,手上只是擎着那枝金灿灿的波罗花,大众的眼神则随着那枝花从左移到右,从上移到下,用心揣度而不解其意,相顾愕然。
  这时,站在佛下首的一位叫做摩诃迦叶的老比丘破颜含笑,那笑容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意。这情景马上被佛看到了,他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灵鹫山顿时沸腾起来,大家纷纷议论着刚才发生的这件奇特而神秘的事。
  从灵鹫山回来后,释迦佛就将摩诃迦叶带到多子塔前,并在自己的旁边为迦叶安排了座位,让众僧将自己和迦叶围在当中,然后将自己的金襕袈裟和钵做为信物交给迦叶,语重心长地说:“我把正法眼藏传付给你,你要护持,再传付将来,不要让它断绝了。”这就是禅宗的“衣钵真传”。从此,迦叶成了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
  宇宙的真相不可以具体的相状去类比,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是绝对的、离相的,究竟的佛法也是如此,只可用解脱了烦恼的清净、无分别之心去体证。所以释迦佛的拈花示众,正是在无言说法。迦叶尊者不是向外揣度,而是回光返照自心,冥契佛意,于是释迦佛立即予以印可,并委付“正法眼藏”大法,这就叫做“以心印心”。至于后来的衣钵相授,只不过是顺应世法聊作信物罢了。
  这是禅宗一则著名的公案故事,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相标榜,即导源于此。

  2、廓然无圣
  达摩是西天二十八祖,我国禅宗初祖。他于公元520年泛海东来,到达广州,梁武帝遣使持诏迎至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梁武帝不无自得地问道:“我自即位以来,写经、造寺、度僧无数,功德如何?”
  达摩说:“没有功德可言!”
  梁武帝道:“怎么能说没有功德呢?”
  达摩说:“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问:“什么是真功德?”
  达摩说:“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答:“廓然无圣!”
  梁武帝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
  达摩答:“不知道!”
  梁武帝不能领悟。达摩知机缘不契,遂北上“一苇渡江”,赴嵩山面壁,一坐九年。以后传法于二祖慧可。
  佛教认为,一切有为之法都是无常、虚幻的,真正的功德是修习无为之法,以契合于无相无念之实相,获得圆融明净的智慧。其体性空寂,遍虚空界,无大小、染净、圣凡之别。达摩祖师恰是从圣谛第一义上作答,以破除梁武帝耽着于有为的执着之心,可惜梁武帝不能领会,当面错过圣僧的点拨。

  3、将心来安
  话说菩提达摩在嵩山上的石洞中面壁禅定,连鸟在他头上筑了巢都不知道。当地的老百姓都说他是个奇人。这事让洛阳一位名叫神光的和尚知道了,他修行精勤,却苦于无明师指点,于是翻山越岭来拜谒达摩,请求开示。可是达摩只是面壁静坐,对眼前这个求道之人不加理睬。神光倒有一种性格,越不理睬,就越要在洞外站下去。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日,阴云密布,纷纷扬扬下起大雪来,北风肆虐着,卷着雪花,直向神光的身上扑来,可神光还是站立在洞外不动。大雪埋没了他的腿,染白了他的衣服。
  达摩看到这里,才张口说道:“你站在雪中,想求什么事?”
  神光说:“望大师慈悲,开甘露之门,广度群生。”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需要旷劫精勤,行难行之路,忍难忍之事,就这样还无法得到。你以轻心慢心,想得到真乘,徒劳无益。”
  神光听了,就从衣中摸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喀的一下,砍断自己的一只胳膊,放在达摩面前,忍着钻心的疼痛,一句话不说。
  达摩知道神光是个法器,就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砍断自己的胳膊,想求什么呢?”
  神光说:“我心不安,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
  神光说:“我到处找心,却了不可得。”
  达摩说:“好了,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神光恍然醒悟,如醍醐灌顶,法喜充满,从此就在达摩手下为徒。达摩很器重这个弟子,替他改名叫“慧可”,以后便将衣钵传付给他。由此慧可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这就是著名的二祖断臂求法公案,古人的宗教热忱令人叹服。那么在这则公案里,达摩祖师安的是什么“心”呢?既不是肉团之心,也不是四处攀缘的识心、妄心,而是不可以形拘、不为物累的灵明不昧的真心。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即是明此心,见自心中本具之佛性。

  4、皮肉骨髓
  公元536年,达摩祖师感觉自己应该离去了,就把所有的门徒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时候到了,你们应该说说自己的心得。”
  道副说:“依徒弟看来,我们应该不执著于文字,也不舍弃文字,要把文字当作一种求道的工具来使用。”
  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皮。”

  尼总持说:“据我了解的,就像庆喜看到了阿閦佛国,一见便不再见。”
  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本来是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非实有。依我所见,整个世界不存在一法。”
  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骨。”
  最后,慧可向达摩行了个礼,然后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达摩说:“你得到了我的髓。”
  佛教的“第一义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法华经》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慧可的作礼与迦叶的笑而不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萍水荷香第九辑


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一:破灶堕和尚 禅宗公案二:野狐禅
禅宗公案三:巧说无生话  禅宗公案四:圣谛第一义
禅宗公案五:菩提本无树 禅宗公案六:开示悟入佛知见




· ◇ · ◇ · ◇ · ◇ · ◇ · ◇ ·  




◇ 禅宗公案一:破灶堕和尚 ◇
  有一个“灵性”附在一个破灶上,以灶为身,使灶显灵。于是有很多人
祭祀它、供它、求它解决疑难。这个灵性贪图人的供养,而且好食血腥之物
,也就随乡人的愿而大显神通。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乡人都杀牛宰羊供
养这个破灶。

  有位禅师(慧安国师的弟子)恰好路过此地,看乡人如此愚痴,而这灵
性欲望如此炽盛,不惜杀生害命,太不象话了!于是,他油然生起大悲心,
要度化这个附灶的灵性。

  他拿起禅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说道:“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
起?恁么烹宰物命!”其意是告诫这个灵性,你本性是遍一切处、妙用无边
的,可你却拘着在这个泥水砖瓦合成的破灶上,受人供养,杀生害命,看似
享受,实是造业,将来定会受报无穷。问它“灵从何起”?即是点醒它,灵
不在砖瓦的灶上,而在你的佛性中,趁现在无色身之累,赶快回光返照,认
识佛性,即能遍一切处,自在逍遥而无往不利矣。禅师又敲了三下,这个灶
就一下子倒塌了。灵性现一俊俏男子身,给禅师顶礼,感谢说:“我本此庙
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
由此,禅师得名为“破灶堕”和尚。

  一切精灵都能附在草木砖瓦上而显灵,就象我们这个妄心纳在肉身里面
,但只能遍这个肉身,而不能遍其它的地方。因为执着了这个身体是我,却
不知身外的一切都是我,这是多么愚昧无知呵!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
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是法王身。佛性是无所不在、无
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只因我们妄想执着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处,只晓
得这个肉身。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狮子儿转贴 27/5/1999[浮萍论坛]



[回目录]




◇ 禅宗公案二:野狐禅 ◇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
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

  “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
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巳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
僧礼烧送。”

  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
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在这则公案中,当僧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答他不落因果,原
无甚过错,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可怜众生,五百年后犹自不惺惺,幸得百
丈慈悲为他释疑道:“不昧因果。”方才将这一疑团放下,释然而化。

  “不落”、“不昧”,相差一字,意境大有死活天渊之别,但在达人份
上确无丝毫分别。以佛性天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因因果果
向甚处去著,死即无有,活从何来?其间还容是非、正误否?这野狐能从不
昧处悟去固幸甚,如能从不落处悟去,则海阔天空更胜一筹。临化去,还要
百丈做亡僧礼火化,更是粘著,要知狐狸也可作佛嘛。

  而百丈亦俯从其请,亦不免混身落草,落在因果中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禅的象征式语言
郑石岩
--------------------------------------------------------------------------------



  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与艺术,是教导人们真心投注于生活,以发挥人性光明面的传承。特别是生活在忙碌紧张的现代社会,禅确实能在你的心理世界,洒下清凉的林荫,让自己品触到自由的欣喜和醒悟之后的自在。

  禅不是知性的理解和观念上的接纳所能领会的。它必须透过生活上的体验,把感情与理智融合起来,让行动与思维一致,要真正从许多虚幻、贪执和成见中解脱出来。这就好像你必须走出屋子,才能享受春阳的温煦;踏着秋野落叶,方始闻到秋声;张开自已的眼睛,才可能看到真实的景致。

  禅也不是知性化的理念所能传递的。禅家常说“言语道断”,意思是说,光是用语言文字来讨论禅是行不通的。但是,中国禅宗的发展,却留下了一迭迭浩瀚的公案,而这些公案又是不可思议的难懂,特别是公案中师生的对话,绝大部分不能用逻辑来了解。

  我越研究禅,越觉得古代禅师们用心之苦,他们知道系统化的文字叙述,极易流于理论化和知性化,但是语言文字是传递禅的智慧所不能没有的媒介。就在这矛盾之中,禅宗发展出一套特殊的语言——禅的象征式语言。他们不用逻辑而用象征,不用观念而用引喻,用体验而不用思考,用直观而不用分析,用统整的把握而不用疏离的思虑。这就是公案的象征式语言。

  象征式语言,虽然不能有系统的表达智慧,但事实上生活的本身并不受逻辑的约束,而是受热情与联想所支配,因此禅家选择了这种语言,用比喻,肢体动作,扬眉瞬目,棒,喝和图形等等来表达生活体验与心得,再透过老师的印证,而得到回馈。我想这就是禅家的经验性学习,这种学习是彻底的,是最能引导一个人脱胎换骨的教育方法。

  (据台湾郑石岩《禅的象征式语言》一文摘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的公案 公案,系禅宗依佛陀的教化为机缘,提起越格的言语或动作,而表现出因缘条件 下的创意,发明生死事理所涵蕴的垂示,接引禅行者以判定迷悟或真伪;同时,亦可 以凭恃其创意而导引心路,开发思绪,击裂情识,于相义或法境中理出是非;就像是 二祖的安心,三祖的忏罪,南岳的磨砖,青原的垂足,以及棒喝、叉腰、竖指等千七 机缘荟萃,无不是八字蔽开、两手分付的陈腐仫椤!   何以说是机缘荟萃,而又贬为陈腐?只因禅的传统,讲求“不立文字”,不落局 限,以活泼自在为前提;当然,其内在精神,是完全的庄严,绝对的真实。   兹为与其过多的阐述,不如简要的例举,以便一目了然,资助疑之情起,思之审 益,悟之机宜,而达饶益功德,接引同嗜者。   1.百丈野狐   百丈和尚每参次,有一老人常随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驻足不退。   师问:“面前立者何人?”   老人:“某甲非人,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 果也无?某甲对曰:不落因果;于是,生堕五百年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下一转语,以 解脱野狐身。遂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礼祈求:   “某甲已脱野狐身,往此山后,敢请和尚,依亡僧事例葬之?”   师首肯,令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时大众言议:住众皆安,涅软堂又无人 病,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后山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荼毗。   后来,无门禅师云:   “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   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   晓百丈一句,赢得风流五百年!”   这段公案,原在“落、昧”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事实上,大修行的 人,虽具断见截流的抖擞精神,但不可以违逆佛陀之法的因果律。自古禅家,标榜禅 通三藏之精神,维护破偏乱,立正道的佛学系,纵然洒脱自在的禅法,亦不可越三藏 的要旨和谛义;因此,稍解教乘理谛的禅行者,根人尘触,一拨便知;昧之得脱,落 之遭殃,真修行的人,顶门具眼,鼻孔朝天,抓住也得,承当也得;衲衣下,袖里有 清风明月,却也少不了妙谋乾坤! 故云:天童张牙舞爪,万松尾骨弥露,怎也不会迷却落昧,在野狐群中讨活计! 俱胝竖指   俱胝和尚凡有人诘问时,总是竖起一指作答;一日,身边侍童,因外人探询:   “和尚说何法要?”   侍童效和尚模样,亦竖一指;俱胝闻知,以刃断其指,侍童负痛,号哭离去;俱 胝召唤,侍童回首,俱胝竖指示意,侍童忽然领悟。   俱胝和尚后于舍报时,集众曰:   “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言讫示灭。   (注:天龙系禅师名)   对此公案,无门禅师有颂云:   俱胝钝置老天龙  利刃单提勘小童   巨灵抬手无多子  分破华山千万重   这竖指之作,无异于古德指月,其标在指,其鹄在月,认指作月,其指也罪;因 指得月,功不在指。因此,宗下认“指”,视为贻毒,俱胝耗去无数岁月,于指头上 封闭了身口意的行法;如今,侍童指上玩火,怎不痛心?自然不愿侍童受害,故而以 釜底抽薪之法,毅然永绝染着的后患;可谓有若庸碌者忙于工作,忽然有人提出“吃 饭了吗”,被问的人,总免不了“哦!”的一声,即是相应与否的道理。   笔者为此,作了如下的颂语:   高山原山高  深水非水低   亲娘是儿媳  儿媳认亲娘   会也未?公案私了! 南泉斩猫   南泉和尚于禅期中,因东西堂争猫,泉乃提起猫说:    “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师遂斩之。   至晚,赵州谂禅师从外归来,泉复举其   事;州闻言,脱履安头而出,泉乃云:   “子若在,救得猫儿!”   无门禅师有颂云:   赵州若在 倒行此令   夺却刀子  南泉活命   此则公案,不论佛门清净,不说和尚慈悲,但见南泉口伐于前,杀之于后,息了 争斗无聊,毕竟功德效益何在?首先要问:   “东西两堂,何来如许闲暇?”   “堂中可是太多老鼠为患?”   或者:   “堂中大众,悉皆大事已办?”   难怪赵州谂老草履着顶,南泉愿老倒行杀令;这一招剑刃游步.,铲头透光,应 该褒贬双挂,锅底腻糊,拾起了“锋、亮”的消息!尤其是辄当午夜梦回、心念犹悸 之时,当可于雪封冰冻的处境,开辟出一条有天可顶、有地可立的路子来!   行者!会与不会,无关宏旨,要紧的是抬眼观行色,闭目辨是非;而衷心中却不 染不着,依法义而为造作的准则,以生死为道业的依皈;方不辜负南泉的悲愿,赵州 的慈心,以及舍俗背亲,承受四事供养的真正了了之身! 不是风幡   惠能至广州法性寺,时有风吹幡动,两僧相互争论:   “风动!”   “幡动!”   惠能进言,谓: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众闻言,悉皆骇然。   无门禅师为此公案,曾着言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 师忍俊,不禁一场漏逗。”   并有颂句:曰:   风幡心动 一状领过   只知开口 不觉话堕   然而,笔者难耐沉寂,欲问:知风知幡,不免心动;倘若无风无幡,心念不动, 心念何处去了?就像是风起铃鸣,情识了然,不免依凭因缘法义;而楞严境界,却谓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透露真常,相应“开口不得”的禅范。因此,这个“动”的 世界,如果没有风,没有幡,没有心,宇寰一片空白;有谁刻意寻觅风踪幡迹?即 以“心动”而言,众所周知,<金刚经)中有“三心不可得”的意旨,惠能大师更依 一句“应无所住”而打破尘封,识得自性;了然如如佛陀,非心非物;是故当知, 禅法之要,对的亲切,先莫庆快,设或相左,但住一切处着眼;千万莫在“一归何 处”的心识中绕圆圈! 兜率三关   兜率悦和尚,说三关问学者,谓“拔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 什么处?   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时,作么生脱?   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什么去?”   无门禅师为此,曾有颂句,曰:   一念普关无量劫  无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觑破一个念 觑破如今觑底人   一念恒沙,恒沙一念,犹若须弥芥子,相互之间,不以形相以定大小,容纳与 否,在所蕴的内含;其间没有层次,没有量距,更没有拟议的余地。因此,宗下的 旨趣,语言外,别有天地,见闻中,各具深浅;故说见自性,自性何来,脱生死, 本来寂灭;所谓从来处之来,往去处之处,设关立卡,为的是哈?!   当然,兜率三关,非比寻常,若想随处作主,必须透破牢笼;人生道上,原本 已经太多阻障,须要竭力排除,修行路上,更多坎坷,如何能够心无旁骛,不为阴 谋所陷,不为花巧相状迷失自己,跌进欲拔不能的地步;因此,贪那金碧辉煌,必 定消磨心志;耽于逍遥自在,必定诳妄无羁;故而刀笔戮纸,黑白分明;见也得, 脱也得,倘若舍了四大五蕴,不具六根八识,试问:“我居何处?”如果,半空中 悬串明珠,不问如何挂住,却一味地思虑撷取之道;您说,是处何在?! 坐久成劳   有僧问香林和尚: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香林眼不睁,跏跌坐上应道:   “坐久成劳!”   雪窦垂示云:   “坐久成劳,若恁么会得,左转右转随后来也!”   不求甚解,犹如江水东流;大白天,树底拥云寻梦;驻足水畔,捏不碎片云;沉 醉梦乡,只能捕风捉影!有所情寄么?付映象不显波光,语情怀,西东方位有别!   一把枯树,一堆木屑,人火,天火,均可燃烧起来;然而,若无火种,怎得炎焰 冲天?是以,薪传以“灯”为标的;来路分明,明朝有望。承上以来,莫问眼前热 闹,可知安身立命地方?     众所周知,海底火山冒烟,有能耐破水而喷,看万里睛空时节,那天际的云堆山 河大地,能否寻根究底?清早旭日东升,可知日昨夕阳西坠?莫以为只是自然景象,当 识取多变人生,任如何?总也少不了有其根源,具足史实;凭空的见闻知觉,悉皆是点 滴成渠的污染物;因此,自我意识,往往是表现“否定”的力源,没有接受,何来知 识?当然,接受的本身,即已完成了可塑性。   然而,确定了根源,如何认识坐久成劳?惠能大师于《坛经》中曾说:   “但无妄想,性自清净。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 法,名为自缚。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   由此可见,坐是行功,非久长而有其利;即以达摩之少林面壁,只为待机而已; 于西来本旨,可谓毫无交涉。同时,也说明,“禅”非面壁之法,久了,将徒耗岁 月,于己于人,一无是处!   好啦!公案繁琐,点到为止,就此打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诠释二则
--------------------------------------------------------------------------------
妙华 时间: 2004-12-23 14:09:54
                            丹霞烧木佛?   



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留山丹霞禅寺记》碑载:“南阳(今河南西南南台县境内)郡城百里许,有山曰留山,又曰丹霞山……,唐长庆四年,天然禅师因发现这里崖壁、岩石,土壤多呈紫红色,即将所建寺院取名红霞山,不久更名为丹霞山,又将寺后北面大山名之曰丹霞山。又有说因“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若明霞”故名。同时,又因天然禅师来此之前,曾长途跋涉,云水山西、河南、江西等地,诸方山川均未能使其驻足,唯有这南阳丹霞钟灵毓秀的山水吸引了他,留住了他行云野鹤的生活,故称此山为留山,沿用至今。?   



天然禅师因住丹霞山又建丹霞寺,山以人兴盛,人因山得名,僧界称他为丹霞禅师。其俗家身世不详,《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只述其“少入法门,而性梗概”,石头希迁“默而识之”,知其能识自家本来面目,起法名“天然”。供侍石头希迁三年才得以落发,后在岳寺希律师处受具足戒。曾参访江西大寂禅师,禅师有意言语引诱,他“应答雅正”,大寂禅师也甚感奇怪。?   



唐元和三年,清晨过天津桥,横卧,地方留守郑公看见,呵之不去。并仰面朝天徐缓而答:“无事僧”,郑公异而羡之,随后四事供养,“洛下翕然皈信”。唐元和中年,上至洛下龙门香山,和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长庆四年六月告诉弟子们:“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便“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世寿86岁,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丹霞烧木佛这则公案,记载在《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唐南阳丹霞山天然传》中。一日,天然禅师在慧林寺逗留,恰逢大寒天气,天然禅师便搬来寺中所供佛像劈而烧之以御寒。有人讥笑着问他:“你是佛门中人,何以烧木佛以御寒?”他回答:“我茶毗(火化)舍利子”又问:“木头何以烧出舍利?”回答:“若这你为什么责怪我呢?”?   



此则公案已是老生常谈,但并非所有言说者能尽会其意。时过境迁,人事全非,天然烧木佛的真意所在后人难以尽知。佛像是住持三宝之一宝,是佛教四众弟子顶礼膜拜的对象,面对圣容身口意三业不净也有亵渎之罪,何况因寒冷而搬来焚烧御寒。情境是唐元和年间,度僧建寺,烧香礼佛盛极一时。虽然若此,时值末法,人根钝劣,只知拜佛供佛,不知佛为何物,更不知如如佛性自家本具。故此,从公案产生的背景示公案本身出发,可以看出四个方面意义:一、因缘生法。禅师知冷欲取暖,以平常心搬取木佛焚之,在他以为,佛是不可以音色而求得的,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如《金刚经》所示实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木佛是表法,焚与不焚不坏实相,关键是出于何种起心动念,故若六月天烧佛则成地狱种子。二、返妄归真。一般凡夫情见,以为佛犹若神祗一般,主宰人的命运和生死祸福,迷失本真天然现成佛性,心向外求,骑驴找驴,反忘真驴。三、破法执。凡夫情见,一味顶礼膜拜偶像,或执着佛法法则,如枯木寒岩一般,不但不能明心见性,得大解脱大自在,反而污尘未去又蒙法尘,情爱烦恼未解,又增法缚。四、法界如如。禅师体证法界如如,不立一法也不坏一法,有无长短,增减生灭皆有为法,而非无为法,故有佛像和无佛像对法界来说并无损减。但禅师在此何以要坏一法呢?(烧木佛)表面看来和法相违,实则对教化众生来说是悲智双运之举,不以此难以体露真常。?   



禅师正是以此违情之举,方便示现天然真常如如佛性,使迷昧众生返妄归真,告示佛性人人具足,自家现成,不假外求。对执着佛法者也无疑是一记惊掌。较之,“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来得更直接了当,具体生动,也来得更彻底更淋漓尽致,以至于使法执者没有系依藏身之处。但是若有意模仿则成病态,也是对禅师莫大的讽刺。因为禅师们要表述思想或教化弟子,一切现成任用,出自天然,毫无造做之意,不在此情境便会在彼情境表达。在扬眉瞬目之间,在举手投足之际,在吃饭穿衣之中。故当有人讥笑着问他:“佛门中人,为什么要烧佛取暖?”时,他不加思索回答:“烧取舍利子。”在这一问一答之间,迷者自迷,悟者自悟本已泾渭分明了,但迷者更问:“木佛何以烧出舍利?”以致于引出禅师:“你何以责怪我呢?”这样使人瞠目结舌的反诘。反诘之后,我们不禁要反省启悟禅师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公案在简单的言语举止间,完成了其“因指见月”的效用和伟大的使命。?   



                        雪峰禅师?   



玄机尼师前往参礼雪峰禅师。入得丈室,雪峰禅师便问:“从何处来?”?玄机尼师回答:“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么?”(日头出来了没有?)禅师又问。?   



“出则融却雪峰。”尼师回答。?   



稍停片刻,禅师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尼师回答:“玄机。”?   



“一日能织多少布?”禅师问。?   



“寸丝不挂。”尼师回答,并礼拜,向外走,刚行三五步,禅师喊道:“你袈裟拖地了!”尼师刚拟回头,禅师大呵:“好个寸丝不挂!”?   



福州雪峰禅师,名义存,12岁拜莆田玉润寺律师庆玄为师,17岁落发,游历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于幽州宝刹寺,巡礼名山,得法于德山。唐懿宗咸通年中,上福州雪峰山创五禅院,法席常有千五百人,后梁开平三年(909)五月二日示寂,世寿87,僧腊59。雪峰下出云门文偃、玄沙师备二高足。文偃立云门宗;师备传罗汉桂琛,琛传清凉文益,文益立法眼宗。禅门五宗,云门、法眼二宗出自雪峰,其宗风之盛可知。?   



这则公案,从“从何处来?”看似平常一句问话中透出“接机”之妙,是否能“应机”呢?这取决于玄机尼师平日的参究功夫,若一般木纳之辈,显然从这平常的问话中,不可能抓住禅机,只会当面错过,失之交臂。然而玄机尼师既然能千里迢迢来参访雪峰,其必然略知雪峰家风,自家也必备资粮。故,当她听禅师这样问时,便平常回答:“从大日山来”。在此实地是否有大日山无关紧要,关键此平常的回答中也透出咄咄逼人的寒气。至此,禅师的“接机”和尼师的“应机”在看似平常中暂告一段。?   



“日出也么?”这是单刀直入的一问。因为在前面的问答中双方已经交锋,尼师既从大日山来,禅师问日出没有,从表面看合情合理,但是她没有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因为她知道,实相言语际断,是、否、有、无皆乖于实相,所以她顺着禅师的话说,“出则融却雪峰。”如果日出的话,能把雪峰融化掉。这是夺人一句,没有从正面回答日出还是没出,而是用假设来回答,这样便包含了夺人夺境二层用意。其一,如果日出的话,就光芒遍照,连雪峰也没有了,能修的人和所修的境双泯。其二,如果日出的话,能参(玄机)和所参(雪峰)两寂。这实则是回答我已明心见性了。?   



悟有浅深偏圆之分,证有真假之别,至此,玄机尼师到底悟得如何,证得如何?在我们看来,雪峰禅师几个回合也不过如此,竟被玄机尼师人境双夺,张口结舌了。?   



然而,禅师苦口婆心济人,他还是不放心尼师的悟证,生怕其落入文字禅,以世智辩聪应酬禅师,故跳出原话题外,重提新话头:“你叫什么名字?”如果玄机尼师真能探诸法底源,便左右逢源。禅师若一味顺原话题酬唱问答,尼师未免轻车熟路,依理思维,难以探知是否真有看家本领。又因其问平实中深藏神奇,不留痕迹,故尼师不及思维回答:“玄机”,玄机,是古代一种农家妇人织布用的木制机子,所以接问“一日能织多少布?”顺理成章。不料尼师奇峰突起回答:“寸丝不挂。”至此,一波三折,机锋交错,禅师可能印可了尼师的见地,因为诸法实际理地不立一法,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寸丝不挂”,这见地无疑是真切的。?   

      以上四问回答,两次都是尼师独占峰头,夺人夺境,人境双夺,禅师应该印可了吧,但是不然,当尼师礼拜之后,放松思想,刚行三五步,“你袈裟拖地了!”雪峰禅师平地起风雷,她不及拟议,刚回头,便露出破绽。原来,以上四问回答只说明玄机尼师在禅理上有见解,是思量拟议口头功夫,而真正的禅境是不落思量的,拟议便乖,所以在她来不及拟议之时露出马脚,反映出她不能悟证一如,解行合一,所以禅师一声“好个寸丝不挂”,才是真正的人境双夺,犹如五雷轰顶,这对尼师及其后学无疑是一次生动的开示。在惊叹欣喜之余,不禁反观:如若是我,逢此情景时又该如何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机锋公案
"实相不可以通过概念来把握。"我不知道是谁第一次这样说。当我们全身心专注一境以便观照事物的实相时,我们也有这种认识。概念思维之剑只把真实分割成看起来彼此互相独立的没有生机的碎片。很多科学家承认,一些重大的发现往往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对他们来说,推理不是科学发现的动因,而是发现之后对它进行解释和论证的工具。发现往往发生在最出其不意的时刻,那时科学家并没有积极地从事于思维、分析和推理。因为科学家一直在默默持续地专注着所从事的问题,吃饭、走路、谈话,甚至睡觉,几乎一天中的每时每刻都念兹在兹,于是某种富有启发性的观念就产生了。人们在参公案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形。
  我们常说对某个公案进行"冥想",实际上更确切的描述应当是"参"或者说是"看"。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所有情绪,比如激动、厌恶、悲哀和痛苦,及至生死、色空、有无等观念,都可以作为我们"参"的对象。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5年12月14日 23时23分12秒 编辑过][/COLOR][/ALIGN]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看了好爽,以后再贴。南无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5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2 15: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12-15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9-28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支持!

    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4-16 0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04:50 , Processed in 0.2216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