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55|回复: 5

[原创]天主教面面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天主教的科学观
在中世纪前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真正的知识是和哲学等同的。直到中世纪末期,现代科学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诞生。它不再依赖不能证明的思考,依据的只有观察和实验。目前我国有不少人相信科学万能,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且宗教与科学不能并立,不能共存。
试问科学真的与宗教势不两立吗?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将科学主义与科学混为一谈。科学主义是一种哲学学说,认为只有经验实证的科学知识才可靠,凡科学不能证实的,便是假的。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其实科学只就可以看见或可以实验的现象加以实验,而求得对事物有系统的准确认识,它并不管现象以外的东西,当然也就不会肯定或否定现象以外的东西。这才是科学的真境界,也是科学家应有的合理态度。强调科学万能者,实际上是不顾科学知识的性质,超越范围地肯定科学是一切,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科学。
科学是一种知识,是一种对事物由现象而系统归纳的知识,其对象是有形事物。宗教的对象是神和人生的精神价值,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围,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科学是一种知识,对神的认识也是一种知识。科学由其在现象方面的研究,帮助人了解宇宙的奥秘。科学家在努力认识物理界与生命界时,更发现神在创造中所寄存的宝藏,使人更进一步接近真理的根源――天主。
二、天主教与哲学
哲学是理性的知识,探讨万有的根本原理。其目的是寻求对天、人、物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途径,特别重视如何打破人生之谜。
假使一个宗教完全建立在人的理性所能认识的真理上,它的意义将与哲学毫无区别。宗教之所以与哲学不同,是由于我们对一更高权威的信仰,而接受超越理性的真理。哲学与宗教虽然所用的方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探求真理。哲学不但不有碍宗教信仰,反而引导我们走上信仰之路。同时,宗教不但不阻碍研究哲学,反而辅助我们更迅速、更稳妥地发掘自然真理。人生理想的圆满实现,只有与天主合一才会完成,天主教信友不只用超性的信仰歌颂上主的仁爱,也用人性的智慧赞美上主的伟大。
无神论者常将科学、哲学和神学的关系表示为:神学→哲学→科学,其意思是说,人类对自然的不了解产生了神学;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理性思考占了上风,对自然界有了新的认识;随着科学的诞生,人类已经能改造自然。天主教学者常将此关系描述为:科学→哲学→神学,也就是说,科学是对事物的现象加以观察、实验、论证,这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学科,是知其然;哲学是形而上的观点,是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是知其所以然;而神学是对表面事物之外的领域进行探讨,是科学与哲学所不能比拟的,并且需要科学与哲学的帮助,始能对某些问题作圆满的解答。
三、天主教艺术
宗教和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宗教需要艺术来丰富其信仰的表达,例如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诗歌、小说等,这些艺术表达形式充分地展示了宗教的内涵。反过来,宗教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具震撼力的素材,使艺术更具灵魂。可以这么说,中世纪和近现代的艺术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宗教(特别是天主教)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天主教艺术大致上可以分为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
 1.建筑艺术
在天主教艺术史上,圣堂建筑占极重要的地位,其建筑式样是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公元四世纪,教会在罗马帝国获得信仰自由时,便开始建筑圣堂,其式样采取当时的宫殿式,大概是长方形或长十字形的平顶大厦,这样的建筑称为“拉丁式”。另外,在东罗马帝国流行有“皮桑丁式”,即四臂等长的十字形圣堂,中间矗峙半圆形的圆穹,或是在中央大圆穹又有许多小圆穹。中世纪前期在西欧流行的是“罗马式”,在圣堂的屋顶及窗户上方都是半圆形的弧拱,内部开阔明朗。中世纪中期,圣堂的建筑崇尚“哥特式”,其内部高峻峭拔,外部尖塔直耸云霄,表现出庄严肃穆、超凡向上的精神。到了第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家利用古希腊的技术,扬弃弧形,恢复平顶,更加上一排排的石柱。第17-18世纪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洛克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欢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第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流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究固定的形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以上各种建筑式样,我们见得比较多的是哥特式、巴洛克式和罗马式。另外,最近几年也有中西合璧式的圣堂建筑出现。
 2.绘画艺术
天主教绘画艺术是教会画家借着他们个人在自己所处环境中的美学感受,来表达他们对天主的认识,对信仰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宗教感情。追根溯源,教会绘画艺术曾指《圣经》的图解。在中世纪,绘画艺术用于对圣堂的装饰,而在现代已成为对信仰的申明。目前,圣经图解、圣堂装饰、个人信仰的申明、传福音使命和社会责任构成了教会绘画艺术的四大要素。
《圣经》中所展现的基督的形象仅仅是人们所认识、所理解的形象而已,没有展现他的面孔、肖像是什么样。这样,艺术家只好凭自己对临在于世界的基督的生、死、复活等的“历史事实”,去理解人类自己的处境,使人的生活与基督发生关系,一幅幅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绘画艺术便成为超时限的颇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了。
当代的天主教艺术,随着各民族、各国家逐渐接受福音,并将其与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教会艺术。尤其是亚、非、拉地区,福音已与社会、民族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道成肉身和处境化的基督形象已表现为亚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的面孔、肤色、服饰,并且生活在他们中间,参与和体验着他们的每日生活。
 3.音乐艺术
教会以礼仪行动为沃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使音乐得以普及和发展,并且制定了音乐的体制,对乐谱加以研究,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完成了键盘乐器。文艺复兴后,虽然艺术的推动力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但至今为止,任何一种音乐都可以说是建立在中世纪天主教音乐基础之上的。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大都是继承中世纪的,就连世俗的交响乐和歌剧也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早期教会到今天的两千年间,米兰大主教盎博罗削和罗马教宗圣额我略一世在教会音乐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盎博罗削主教的主要贡献是收集了教会歌曲,汇编成《盎博罗削圣歌》,并制定了七音组成的调式音阶,创造了对唱的形式。中世纪的音乐是从圣歌的诞生开始的,圣歌是教会在祈祷时所唱的歌曲。对圣歌贡献最大的是罗马教宗圣额我略一世,其成熟的三段体曲式,是西洋音乐文化中的第一花朵。中世纪的圣歌因他的贡献而被称为“额我略调”,也叫平歌或素歌,以与定律歌曲相区别。文艺复兴时代是复音音乐的时代,乐曲皆以弥撒和经文歌为主。第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的音乐为巴洛克音乐,一方面保持着古代风格,一方面允许新风格的乐曲存在。第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是教会音乐古典风格的全盛时期,涌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
四、天主教与社会问题
天主教的宗旨是谋求人类幸福,教会作为一个有形可见的团体,作为社会的良心,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责无旁贷的挺身而出,将人类社会引向永恒的真理。基督在世时,怜悯人间的疾苦,并帮助人追求真正的幸福,历史上的教会也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慈善及社会事业,都是很好的说明。
教宗良十三世于1891年发表了举世闻名的社会问题《新事》通谕,提出解决工人“非应得的穷困”问题的办法。他提出,国家在顾及各阶级的利益下,对贫苦无助的人,应予特殊的关怀。教会上下应致力于劳资双方在正义与仁爱的原则下,彼此接近,相互合作。
教宗比约十一世、若望二十三世都曾发表过关于社会问题的通谕,指出真理、正义、仁爱、自由等原则是建立和平的基础。教宗保禄六世于1967年发表的《论民族发展》通谕,重申现在的社会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各民族、各国家的不平衡现象,导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他指出,今后人类应一致努力,发展并促进全世界的共同繁荣,发达国家援助落后国家的开发,才能拯救人类因不平衡所形成的危机。
天主教一向关心社会问题,历代教宗所颁布的通谕,以及教会的训导所作的指示,一方面唤起了信友的社会意识,并研究社会问题的发展,进而从事社会改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影响人类,引起世界人士的密切注意。总之,第20世纪的社会改革,多多少少都受到天主教社会理论的影响。
五、天主教与国家
天主教和国家都是社团组织,二者皆为人类社会完成精神与物质的利益和幸福。国家包括三大要素,即主权、人民及领土,其目的在于谋求国民现世的公共福利。个人、家庭及各种社团,由于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不足,所以需要国家。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的权力由其造物主赋与,即来自于天主。所以,圣保禄宗徒在谈到正当的权力时说:“每个要服从上级有权柄的人,因为没有权柄不是从天主来的,所有的权柄都是由天主规定的。”(罗13:1)虽然政权的授受因时间、地域、民族、环境、文化、习惯的不同,而有君主或民主等不同的政体,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理解,不难看出具有双重身份的信友不单有爱国的必要,更有积极参政、议政,保卫国家,奉公守法的义务。如果信友使自己的信仰与日常生活脱节,则是远离真理,而违背福音的劝谕。换句话说,要做一个好教友,首先得做一个好公民,要做一个好公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信从福音。
天主教本身却超乎一切政权,它象全人类的慈母,属于所有的人,又属于每一个人;属于一切民族,又属于每个民族;既存在于现世的,又是出世的。正如耶稣所说:“凯撒的,就应归还凯撒;天主的,就应归还天主。”(玛22:21)
六、天主教的家庭观
家庭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的生命从家庭开始,在家庭里成长。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很难达到身心完美的发育和成熟。家庭好象一朵花,在爱的灌溉下开放,父母由爱而结合,子女由爱而成长,大家在爱的气氛中,安享天伦之乐。
家庭的组成由婚姻开始,以契约的方式而成立。婚姻出自人性,人性来自上天,故婚姻也叫“天作之合”。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人类生命的延续,夫妻因生育教养而与造物主合作,参与天地之化育。因此,婚姻任重而道远,是神圣而伟大的。尤其是基督把它提升为圣事之后,无论就其本质或子女的养育,婚姻本身都必须是单一而固定的。多夫多妻、离婚重婚都违反婚姻本旨,且有损于人的平等与尊严。
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是子女生命的根源。子女应视父母为造物主的代表,世间最大的恩人,孝爱尊敬他们。父母应视子女为上天之重托,爱护教养,以言以行作子女的导师,使他们接受适当的信仰、伦理和义务教育,辅导他们选择职业和终身伴侣。
教会与国家,应在各自范围内与家庭合作,尊重并保障其权利,协助家庭达成其使命。因为家庭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组合,是社会的第一个细胞,无论在历史或理论上都比国家出现得早。国家和社会都由家庭而来,并为家庭而存在,所以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石。
七、天主教的价值观
一切物资都是天主为全人类利益而创造的,所以应按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合理分配,为一切人所使用。即使合法的私有财产,产权虽为私有,但享用时要顾及公益和爱德。凡垄断、屯积或浪费循环中的物质财富,对极端贫困者漠不关心的态度,都是不义的行为。
人性的尊严,要求有利用财富的权利,为此,社会和国家应尽其所能,使人人获得工作的机会,维持适合于人性地位和尊严的生活。任何人都不能忽略对自己、家庭和社会所负的职责。工作是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符合人性自然的要求。人人都应适宜地努力增产,改善生活,实现共同的经济繁荣。
教会不赞同极端的个人自由资本主义,因为它唯利是图,不顾正义。教会主张事业的社会福利化,同时也尊重私人产权。爱德与公义是孪生姐妹,也是今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国际间经济上的互助合作,也日感需要而迫切,这是为了保障国际间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并促进各民族间经济及社会的渐趋平衡。如果大家都能依照教会精神的价值观而行,那每个人将亲身体验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怀着平等互爱的心,为各民族的昌隆而工作,以促进世界大同。
讨论与分享:
1.科学为什么不反对宗教?
2.既然人的理性可以获得真理,为什么还需要宗教信仰?
3.你能举出一些天主教艺术方面的例子吗?
4.天主教怎样看待社会问题?
5.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6.家庭在教会、国家和社会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7.请你谈谈天主教的价值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教是爱的宗教,每个人都得到是天主的保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2 15: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3-10 0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6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支持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0-22 0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1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08:43 , Processed in 0.1494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