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38|回复: 2

我的神,我终日等候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3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有永有的那一位,可见又不可见的那一位,站在万物背后的那一位,静默而又时时呼喊的那一位,真正值得我寻求一生的那一位,我把所有的大厦和建造奠基于其上的那一位,让我每一念及就产生无穷力量的那一位,让我不经证实就敢于相信宇宙的统一性的那一位,……我称他为上帝。

  上帝的启示有不通过人的心灵而传达出来的吗?

  我们不应忘记,道成肉身的“道”还可以翻译为“话”。耶稣是上帝的话(word,logos,道),通过耶稣的一生,你听到了上帝对你说的话了吗?

  我不知天堂地狱如何,但我从耶稣的一生(尤其是从他的死而复活)中,看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义人必不被弃”。仅仅肯定这一点已经足以让我安身立命了。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位被尊敬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圣人,何等的老实!西方古代教会历史让我们看到,神学理论越繁琐,越容易导致荒诞。因为人毕竟不是上帝的谋士(赛40:13)。

  历史上帕斯卡尔对于有无上帝的打赌,所肯定的不只有“上帝存在”,实质上不言而喻也应当包括“义人必不被弃”。因为真正的信仰上帝,决不是仅仅止于言辞和宣称。真正对于上帝的信仰应当使我们比未信者更有力量更有根据地去行义,而不是使我们懈怠无为。

  社会人伦方面的普遍真理,从古到今曾有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一直在传讲着,然而,有谁曾经用生命彻底地向我们证明这些真理诚然不是虚妄呢?耶稣说:他来到世间,就是“特为给真理作见证”(约18:37)。

  信主得力量,就在于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在神看为宝贵,值得重价寻赎;信主得力量,还在于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是与永生无限之源相联通,认识到我们生命中的神性存在极其辉煌的潜能。道成肉身表明上帝愿意与我们肉身之人同在,上帝是“寻求就寻见”的上帝,凡接待耶稣的人,就有权柄做上帝的儿女,这等人乃是从上帝生的(约1:12、13)。而“上帝赐灵是没有限量的”(约3:34),保罗也说:“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

2

  我的同工,希望你能够同意:如果引导人终日仅停留于形式上的读经祷告而不去积极创造,那不是对信徒生命真正负责的态度。

  祈祷和灵修对于我们好比航海之舟,时刻不能离开,但我们不能仅停留于其中的形式,满足于每周有几次参加聚会等,因为我们还有更加光辉的生命彼岸可期——作基督徒的最高目标乃是活出神性生命。耶稣说过:“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

  懒惰的人看世上万事无聊,无心去创造的人才轻看世上一切创造活动,缺乏爱心的人也会讨厌看到别人满怀爱心帮助他人。

  创造,不是非要拿出高精尖的科技成果来才是创造(当然这些也是创造性的一个体现),你在平凡的生活中,用一句话让别人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让沮丧的心灵得到力量,用举手之劳让世界增添一分温暖、一分方便;一分美,这些都是可贵的创造。因为上帝的创造同样也不只有似乎冷冰冰的“物”。我们常常把破坏自然生态的累累行径看为是对上帝创造的破坏,而把我们言行所造成的对和谐的心与心之间的关系的破坏;却视如平常。请告诉自己吧:“我起码能够创造一分好心情”。

  从远古时代的周公的口中(《尚书》)说出了对于上帝的如此宝贵的认识:“上帝引逸”。(引:拉住,制止,控制,不喜欢。)上帝愿人发挥生命去积极创造,而不喜欢无所事事地消极享乐。
人们往往羡慕清闲,而一旦真闲下来则不可忍受,因为人不去创造就无法对世界对周围的人说个“爱”字。生命只有在发光之中才显出其神性本质。

  生命的本能就是发光。一生没有好好活过的人肯定最怕死;一个人如果活着像一盏明灯,死亡对于他才称得上是安息。凡真正懂得自爱的人,就懂得发光的道理。

  较为完美的人类社会,应当不仅要使人人有饭吃,还要使人人有事可做。在一个时代,各人生命的灯能否充分发光,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追求,还和整个社会的环境条件有关。所以,个人灵修很重要,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同样不可忽视。基督徒不要以为读经祷告已经足以问心无愧了。好多人已经做了或者正在做着比我们所做的更大的事,然而我们漠视,甚至咒诅他们。

  占卜为什么被上帝谴责?因为它引人离开自己的心灵,关注心外过于关注自己。相信心外还有一种僵定的宿命,将使人的创造力日益趋于枯萎。任何过分关注心外之物的人都会妨碍他开拓当下生活的自由自觉,迷失神性的清醒。因为圣经告诉我们:“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

  当你看到自己生命中神性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被上帝看为宝贵,相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造潜能时,你就不会为了使自己得安慰而希求外在的口头赞誉。当你在实践中使用你的创造潜能时,你就更有能力承受得起别人的冷嘲热讽。

  创造是无止境的,它使你生活在今天。一旦停止了创造,安于逸乐,不再开拓生活,你就活在过去了。若长久不去在生活中开拓创造,就会滋生不幸、失意和空虚的感觉,身心健康就会出问题。

  怀旧伤感的心绪,偶尔有之尚可,但沉溺其中则有害无益。

3

  “人格”一词,决非只是空洞的概念。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你的人格、你生命中的神性形象就实实在在地光明了一些;你做了一件罪恶的事,你的人格、你生命中的神性形象就亏缺了一些。这些事实,在你面对周围的世人或者面对自己的良心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具体到人际伦理来说,值得听一听保罗的话:“身体是圣灵的殿,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也要毁坏他”(参林前3:16、 17)。因为人人都具有上帝的形象,你伤害了别人的生命,你的人格同时也被伤害。旧约《诗篇》中说:“恶必害死恶人”。这就是“爱人如己”这一宝训的潜台词。中国的上古之书《尚书》中有很多宝贵的古圣先贤的教训,堪称“爱人如己”这一表述的注脚,比如“玩物丧志,玩人丧德”。沉溺于心外之物,人就无心奋斗,迷失己心;而不尊重别人、伤害别人也就是伤害了自己的人格。

  爱自己和爱别人决不矛盾,恨别人和恨自己也不矛盾。很多刑事罪犯,在作出杀人的事之前,都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

  自爱与自私乃是极其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真正的自爱是爱自己的灵魂,爱自己的人格,也就是爱自己的天赐生命,愿意自己的生命像基督那样发出应有的神性的光彩。而自私却往往损人利己,实际不是利己,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他自己的生命还怎么能够发出神性的光辉呢?同样常常被误解的概念还有“上帝的选民”。真正的“上帝选民”并不意味着应当自命不凡,自觉高人一等,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地对待别人;相反只能意味着应当谦卑柔和实行上帝之家,服侍帮助他人,在世间努力惠及每一个最小的“小子”。看看历史和现实,教会的“上帝选民”观念实在被古今中外的某些人曲解了。

4

  当想到“宇宙”这个词的时候,我就感到历史上的很多人物都是正在活着的。

  上帝始终如一的旨意就是让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而付出生命就是得到生命,就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上帝通过耶稣的一生有力地鼓舞我们:让自己的生命发出光来,努力去爱别人,在社会实践中光照人间,以至为别人舍命,生命发出最耀眼的神性光辉--这样的人必得永远不灭的生命 (参提后4:7、8)。彰显了生命中的神性就是彰显了活的真理。现实中,是否有利于神性生命的成长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不要误会了,神性生命决不简单地等于肉体的康健长寿,--否则,无数先烈的英勇捐躯就毫无价值,耶稣走上十架就显得不可理解。

5

  爱他人的同时如果还企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就不是纯粹的爱了。然而这正是通常难以做到的。真正的爱是为使对方生命中的光发扬出来而做的一切。

  当然真正的爱是不需期望别人的感激的。然而诗人说:“不要激动爱情,等他自发” (《雅歌》2:7)。爱的诞生是强迫不得的,真正的爱和一丝一毫的勉强不相干。作为基督徒,那种认为基督徒应当实行爱而可以不需感谢地接受弟兄的恩惠,或者,认为基督徒应当实行爱而将弟兄的借贷视为奉献,在心态上,这些都近于强盗,都走向了爱的反面。

6

  保罗说:“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 10)《尚书》里也说:“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善行义,心灵就日渐平安喜乐;欺世害人,心灵就疲惫不堪,渐失慧心。在真理之道上,并无愁苦来伤害我们的心灵;而离开真道、偏行己路(作伪),心灵就会本能地感受到我们失去了与神同行的平静、自由--我们的良心时时都在向我们说话,告诉我们何事当做、何事不当做,只是我们常常因为不能静心而听不见或者因为执迷偏行己路而不愿听。保罗又说:“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罗14:22)

  人类非要有所惧怕才可以行义吗?工作是否根本就是一件只有当人置于压力之下才可以做的事情呢?假使你处于没有国家机器和社会舆论存在的环境里,你是否认为别人的生命仍然是值得尊重、不可剥夺的呢?衣食富足之时,你是否认为再继续工作就是多余了呢?“那无知的骡马,必用嚼环辔头勒住它,不然,就不能驯服。”(诗32:9)人类是否整体上将永远处在这一种景况中呢?爱和创造难道不能远远地离开惧怕和压力而发生吗?我们记得《约翰一书》里说:“爱里没有惧怕。”

  我相信,一个良知正常的人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他只要有可能选择光明就绝不会选择黑暗。问题是人的良知如同日头,乌云也常常使它黑暗无光。

  古代故事中,神总是对人类知识增长、文明进步持保守的态度,如:伊甸园中神不许人吃智慧果,后来又不许人类建通天塔;古希腊人在传说中认为他们的神也不情愿人类得到火,并因此而惩罚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些远古的传说实在也传达出了人类对于自己自控能力的深深忧虑。选择、自由意志、掌握自己……这些乃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认真对待的话题。人类的前途和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著名的希伯来先知书中,先知们表达对未来美好世界的预言时,实在也是表达了对人性中不可磨灭之神性的坚信,对于人类良知终将普遍觉醒的坚信。末后的日子,上帝的律法必将刻在人人的心版上。(耶3l:33)“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我相信上帝仍然是“寻求就寻见”的上帝,人类历史的前途绝非唯一必然地走向灭亡。问题在于人类的普遍觉醒是一个漫长而且充满了危险和曲折的过程。

  古今往来,任何时候总有些人喜欢宣讲世界末日的恐怖灾难,但是应当清楚,这些讲论除了警醒世人省察自身外,再也不应当有其他的意义。

  只有恶人才怕基督再来。如果你平素像一盏明灯一样地生活着,在现实生活中努力遵行神旨,行公义,好怜悯,那么,你就必然坦然平静,根本不会对别人讲什么末日何时来到感兴趣。而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不去发挥神所赐的宝贵生命积极创造,这样盼望基督降临的人则无异于“五个愚拙的童女。”(《马太福音》第25章)

7

  耶稣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中国先秦的古圣先贤们,虽然不像古代以色列先知那样,慷慨激烈,习惯凭着对上帝的旨意的深切领会而尖锐地指责时弊。但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自有一种温良、平和、睿智、冷静的“劝世”的姿态,这乃是中国式的先知精神,他们对于上帝真理的领受同样宝贵,同样值得关注,绝不应该因为信耶稣而鄙视之。

  神是不偏待人的。神通过许多先知让以色列人知道他所喜欢的乃是“行公义,好怜悯,与你的神同行”,还有“先善后恶,神不记其前善;先恶后善,神不记其前恶”等闪光的道理,他也通过远古华夏先王之口让中国人知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

8

  从我们的前辈那里有话传下来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哈该先知也曾论到这样一个原则:圣洁不可传染,污秽倒可以传染。(该2:10—14)信仰的宣称决不会代替修养的完成。

  在神学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不讲道德修养的论凋无论如何也不应当成为侧身其中的一元。轻忽人伦道德修养绝不是神学的开放,而是神学的堕落。敬神应当先从尊敬神的最高创造--“人”开始,神学也应当从人伦之道着手。向上帝献祭之前先须同弟兄和好。(太5:23、24)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怎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呢?(约壹4:20)

  在人格修养的过程中,内省的功夫必不可少,而且人人皆可以做得到。问题只是我们是否重视了它。《尚书》中周公说:“惟圣罔念(念:内省)作狂,惟狂克念作圣。”那意思是说,人需要时时注意道德修养,常常注意省察自己的内心,一旦懈怠下来,圣人也会堕落到可笑可憎的地步。而如果常常注意在内省的修养上下功夫,愚妄之人也会超凡成圣。

  礼仪是人格修养成型的途径,不要看为无所谓的表面形式。孔子讲人格修养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教会的崇拜礼仪和赞美歌唱,不要以为是可有可无的一套形式。如果崇拜和歌唱的时候,你的心灵也在场(不是心不在焉),自然有益于基督徒人格的成长。

9

  教会的传道人也应懂得,平等待人、尊重别人更能让别人愿意倾听你所传的信息。传道人并无特权高人一等。

  有一个基层教会的传道人告诉我,他们那儿的教会传道人一旦生病(纵使是为教会事工积劳成疾),每每不敢声张,因为总有一些信徒出于种种心态,会说“上帝又惩罚你了”云云。我不由得想起耶稣责备门徒而说过的一句话:“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路9:55)旧约中上帝说:“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9)非常奇怪的是,在我们最应当讲爱实行爱的基督徒中,黑暗的心态、幸灾乐祸的“约拿心态”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某些自我标榜最最属灵、最爱耶稣、最最纯真的基督徒,此种心态尤其严重。看到弟兄跌倒了,暂时被撒旦所胜,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像耶稣那样去怜悯他、帮助他,而是议论他、讥笑他、乐于看到他的被惩罚。弟兄们,请听:“你心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 6:23)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对着空谷喊“笨蛋”时他得到“笨蛋”的回应,对着空谷喊“你好”时他得到“你好”的回应。人心是很复杂的,有人常常也把人心比作深不可测的“幽谷”,真是恰当极了。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那么,推论下来,一些喜欢以咒诅待别人(不仅咒诅所谓不信者,也咒诅教会中与其见解不一致的弟兄)的基督徒,或者他们没有听从耶稣的话,或者他们的心理与众不同,原本就愿意别人也咒诅他们。

  自言属灵者,往往想制造一种盲目的敬仰作为掩饰以逃避别人对他的冷静审视。而大力攻击别人不属灵者,却是希望转移这种审视。

  当耶稣使裹尸布中的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时候,所要求于周围众人的是:“解开,叫他走!”(《约翰福音》1l:44)现实生活中,当上帝使一个死荫中的生命复活了的时候,我们旁观者是否意识到了我们该换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他呢?老眼光或一成不变的思想以及约拿那样的不乐于见到别人悔改的心态,也是一种“裹尸布”,给新生的人以一种无形的束缚。

10

  教会在世上存在的时候,各项工作也应当有规有矩,不能完全指望人的灵性自觉而放弃制度建设。

  众口流传的,也不要不加考究而轻信。

  对人而言,许诺的话付诸行动,话音才算落定。所以,在别人的诺言没有兑现之前,不要太当真。

  精诚所至,天使都会来帮助你。凡事真诚地付出努力,都会有所收获。“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路11:10)这“祈求、寻找、叩门”其中的丰富蕴意有待我们用生命来展开。

  不是因为没有压力而感到幸福,乃是顶着压力奋斗,最终完成重担,那才是幸福。轻松的惬意只存在于辛劳之后,这使得“轻松”不能等同于“懒散”。

  有些事,与其痛苦地尽义务,倒不如把它看成一种奉献,这样,你就会感到愉快,感到做事的意义。

11

  荀子说,虚心、恳切专一和安静,才能够寻找得到真理。所以,不难理解,在智慧深厚的人的身上肯定能够寻找到的有一件东西那就是虚心。虚心的人不会让荣誉搅扰了内心的平静。牛顿和爱因斯坦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中除了他们对于真理的杰出发现,还有他们非凡的谦逊精神。

  自认为自己非常完美的人,往往不仅骄傲,而且专横,事事总会要求别人也像他那样“完美”。岂不想,果真有第二个人像他一样,他自己的存在就显得多余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4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认为自己非常完美的人,往往不仅骄傲,而且专横,事事总会要求别人也像他那样“完美”。岂不想,果真有第二个人像他一样,他自己的存在就显得多余了。

        忏悔此生!谦卑.虚心.和善为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6 0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15:49 , Processed in 0.1318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