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38|回复: 0

紫薇圣人点评道德经1.----老子是明心见性的大彻大悟者2.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1-4 09: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上:
第十章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气、神凝聚于内,抱元守一,能够不逸散吗?调和体内真气达到轻松柔和的境界,能够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吗?清除心灵的蒙垢,能够达到一尘无染、一丝不挂、空明灵澈、明心见性的境界吗?施惠于民和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不事造作吗?洞察宇宙的巨大变化,神妙莫测的天机,能够安守宁静、顺服天道吗?大智大慧通玄彻悟,能够保持平常心而忘形无知吗?使天下万物生长壮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导着天下万物的自然发展而并不要主宰的地位,这才叫深远玄妙的德行。
点评:本章主要说的是向内探索——“内修”必须遵循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对于向外探索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黄帝内经》上把人体之气分为“营气”和“卫气”。“营气”主管内部,起运化的作用;“卫气”主管外部,起屏障的作用。因此,“营气”就是“内气”。
“魄”就是“魂魄”。我国古代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有时会“失魂落魄”,死亡会“魂飞魄散”。总之,“魄”就是那个精神体,就是那个佛法所说的在肉体死亡后进入六道轮回的那个“业”的载体。
“一”在《道德经》中多处出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道生一”、“昔之得一者”等。这里的“一”,我的理解是由“道”化蕴出来的那个阴阳将分而未分的“太极”。
“太极”的状态下,阴阳已经初步成形,但相互仍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太极”的状态是非常活跃的一个状态,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最大可能性的一个状态。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从这个玄妙的“太极”中来的。
“营魄抱一”就是精神内守,守住那个人体与宇宙根本法相通的那个不断流转的“太极”。“能无离乎?”就是能不能保持内守“太极”的状态啊?这其实就是“禅定”三原则中最重要的“调心”的第一步。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气”是一种宇宙物质,其实是遍布天下的,就象无线电波一样,但比无线电波要强大和广泛得多。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周围,就看你能不能接受它甚至储存它、利用它。
老子这里说的“抟气致柔”,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讲的是外呼吸,要“柔”,要绵软悠长,这样才能符合内气“气缓则生”的原则;第二讲的是内呼吸,就是那个“先天之气”、也是“丹田之气”,一样也是从外面搜集来的,它运作的原则也是要“柔”,要“用意不用力”,甚至连“意”也不可“守”,最好是“介于有意无意之间”。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婴儿”——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甚至结出“道胎元婴”来。这句话主要是讲“调息”的,而且既调外息,也调内息。
“抟气致柔”,这其实讲的是“调息”。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鉴”就是镜子,“玄鉴”就是“心”里的那个“明镜”,“涤除”就是要“时时勤拂拭”,“无疵”就是“勿使惹尘埃。”。
要守住那个“一”是不容易的,【即是玄鉴态】刚开始做的人总是杂念纷至沓来,心猿意马。即使是修行高深的人,也未必每时每刻都能守得住那个“一”。更何况那个“一”是不能死守和硬守的,甚至到了某个层次以后,连那个“一”都要“涤除”掉,到达真正的“心境空明。这其实就是“调心”的第二步——内照。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好象很奇怪,明明在讲练气,怎么一会又讲治国了呢?
其实《道德经》和《易经》一样,都是讲“相同象”的。治理国家其实和养生之道是一会事,说到头都要服从于“道”的。
这句话其实是说,“爱民治国”是要用“无为之治”的,养生练气也要“无为之治”。就是要顺其自然,要“功到自然成”,不要去强行导引,想去突破什么“任、督二脉”,打通什么“天地桥”,说到头,那又不是你的力量可以达到的,那本来就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这其实就是“调心”的原则——清净守分。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这个“天门”,一般的理解是指鼻息,就是呼吸。但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体内那个掌管与“气”相通的那个“一”——“太极”的内呼吸。事实上,只有那个“门”才有资格被称为“天门”——与天地之气相通的门。
“雌”是什么意思呢?“雌”的特性就是柔和顺,就是那个“天门开阖”要注意轻柔和顺其自然的意思。这其实也是在讲“调息”。
【我点评:这一章,以上说的是一般的理解法,以下是我的理解和破译:
营魄抱一,能无离!抟气致柔,能如婴儿!涤除玄鉴,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为:译文:精、气、神凝聚于内,抱元守一于一心,能够不逸散!调和体内真气达到轻松柔和的境界,能够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清除心灵的蒙垢,能够达到一尘无染、一丝不挂、空明灵澈、明心见性的境界!施惠于民和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不事造作!洞察宇宙的巨大变化,神妙莫测的天机,通开了天人合一的天理良心洞,能够安守宁静、顺服天道!大智大慧通玄彻悟,能够保持平常心而忘形无知!使天下万物生长壮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导着天下万物的自然发展而并不要主宰的地位,这才叫深远玄妙的德行。
营魄抱一能无离,抟气致柔能如婴儿!涤除玄鉴能无疵!天门开阖能为雌!此四句是人修行达到明心见性时的四个必备条件和境界,同时具备和达到了这四个条件,就已经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了,也就是打通了人本身就有的自性本性的良心洞了,也就是打开了众妙之门的天门,看到了良心的飞腾了。当然,上面专家的解释也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理解了,请参看:网上文章,中乘禅法的个人主页《道德经》本体论的现代阐释里的解读】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眼睛看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微”,耳朵听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希”,手触摸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夷”。这三种东西没法把他们区分开,便混为一体了。它从哪里起源不太清楚,但它的作用却不蒙昧:绵延不绝、层次无穷、包罗万象而无法形容,最终又回归到难以把握具体本质的空灵状态。被称作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图象的图象,称为微妙莫测。追寻过去无法找到它的源头,直搠将来看不到它的终止。掌握着自古就有的天道自然规律,来驾御当今世界万物。应该明白最古老的起源就是道的纪元。
【我点评,这一章说的是人之道,什么是人之道里,就是天理是良心,良心是什么里,就是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第一,这种东西看是看不到的,听也听不到,而且连摸也摸不到,其实就是说这个东西不是普通感官能够接触到的。】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在“内修”的境界上发现的东西,当然很难说那到底是“看见”、“听见”还是“摸到”的,因此当然就“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了。其实对于这种特别的发现,佛家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照见”。因为那是“内照”所见,是启动了本心的光芒所发现的,这种光芒开始时可能很微弱,越修越强,修到最强大的时候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照彻整个宇宙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
【我点评:一这个东西,即是道心也即良心这个东西,其先并非虚诞不实,其后也不是灭绝不明】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连绵不断啊,不可具体形容和描述,它返朴归根又空不见物的状态,不可具体形容和描述}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反本归根又空不见物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具体形状是形状,没有具体物像的形象,】
是谓惚恍。【这就叫做恍惚----潜藏而不可见。这里描述良心不飞腾时的状态。】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良心这个东西,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尾,不知它会延长到何年何月,迎着它,又看不见它的前头,不知它是从何年何月产生的,把握住现今的道心良心,用它来驾驭现存的具体事物,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做道的纲要,或者叫做道的规律】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11:49 , Processed in 0.1572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