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30|回复: 5

好德--阴德和阳德(如何积德必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1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 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们不断培植,正如长寿、富贵、康宁需要随时培养一样。假使我们现在不把‘好德’的因继续种下,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消费品’,因为没有播种,福报享用完了,必然会贫穷匮乏。

  古德曾说:‘保藏的东西不一定属于自己。享用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只有施舍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当我们用种种方式把财物贮存或积蓄起来时,我们不一定会再拥有那些财物。譬如你拿钱买股票,股票可能会下跌;买黄金珠宝又可能被盗贼抢走;参加合伙投资,不但有风险,而且万一被合伙人骗走,那岂不前功尽弃?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会赔本,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也会倾家荡产,难怪《大宝积经》上会说:‘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佛经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致被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所夺去。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

    ‘三宝门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财产总非真,及早将来施于贫。
  水火盗官并逆子,五家有份尽来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舍出万文收。
  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没有布施修德,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尤其是一个临命终时,一切财物、朋友、眷属、权力都带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恶业力跟随着我们。就这一点来说,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

  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但死神肯定要来。而且随时都有突击我们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修德吧!

二、德的种类

  德的分类非常多。例如:它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
  《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实行,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

  《论语》里又叙述了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

三、品德的四个层次

  品德的层次可分为下列四种:

  (一)算盘式的道德——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做任何善行,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效用、果报和名利等因素。确实认为划得来,才会开始去做。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他一定有所企图。他行善时常希求回报。

  (二)‘四海经之内皆兄弟’式的道德——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比较没有自私心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当兄弟一样,因此,行善较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爱人如己的道德——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所以能忘我。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所以行善时,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例如:‘贫苦’和‘功德’等)。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报,而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意思是说:‘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着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初学的人行善,难免会执着善相’,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

四、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者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十、发恶誓,后果不堪设想

《贤愚因缘经》上记载: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许多尼师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

   ‘我过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丈夫家财万贯,可是我自己并没生育。后来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个小男孩。我因为嫉妒心很强,就私自的把那小男孩杀了。姨太太找我理论,我就发誓说:“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冲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会吃亲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我的父母会被烧死!”

   那一生,我死了以后,堕入地狱受了无量苦。地狱的罪受完以后,投生做人。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产了,于是就暂歇在树下。忽然有一条毒蛇来咬我丈夫,我丈夫就这样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天亮以后,我牵着大儿子,又抱着幼儿,边走边哭,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这一岸,而先抱着幼儿放在对岸,然后再回来抱老大。没想到老大看见我回来接他,就忙急下水向我走来。老大走不到几步,就被河水冲走了。我回头来抱幼儿,狼抢先一步把他吃了。看见幼儿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伤心。于是我赶紧回娘家,却在路上遇到人说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烧死了。

  后来我又改嫁。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没人开门,我丈夫破门而入,大发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而且把刚生下的婴儿丢到锅子里煮,强迫我吃。我因为怕他,所以勉强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赶紧弃夫逃跑。跑到波罗奈国,又嫁给一个丧妻的人当妻子,才新婚没几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夫妇如果相爱,丈夫死了,妻子要陪着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刚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盗贼来偷挖坟墓,盗取财宝,我被救出来了。

  我想我过去到底做了什坏事,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当时我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疑难,我就去请他度化我。由于过去世我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而且修正果。’

十一、虐待动物,不得好报

《法苑珠林》上记载:

  唐高祖武德年间,隰州大宁这地方,有一个农夫,名叫贺永兴。因为邻居的牛侵犯了农作物,他残酷地用绳子将牛的舌头勒断。后来贺永兴生了三个孩子,都成了哑巴。大家都认为就是他虐待动物的报应。

十二、不着五欲才是真德

  五欲是贪爱美色、悦耳的声音、迷人的香气、上好的美味、以及柔软舒适的触觉感受。因为这五种欲都是向外攀缘的,向物质境界追求的,内心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何况追逐外境就会起分别和烦恼,使心中不得安静。所以佛陀警告我们:‘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感官的享受是短暂而肤浅的。’

  《大智度论》上也说:‘一切凡夫常被五欲所苦恼,陷入五欲中而无法自拔。人们贪求五欲,像野狗啃骨头,再啃还是那个味道。贪着五欲,好比无知的小孩子用舌头舐利刀上的蜜,所得到的快乐只有那么少,万一被割着舌头,损失可就大了。五欲会使人造恶业而堕入三恶道,使人失去定功、神通和智慧。

  《诸经要集》里的第十二卷记载了许多贪着五欲的害处和故事。例如:频婆娑罗王为女色身入敌国;优填王为色欲而失神足通;沙弥贪着龙女身上的香味,死后变为恶龙;小沙弥爱吃酪,死后变为酪虫;鹿角仙人贪受触感而失去神通……等。

  下面我们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比丘在森林中的莲花池畔散步,闻到莲花的香味,心里产生了贪着。莲花池的池神说:‘你为什么不在树林下面坐禅,而到这里来偷我的花香呢?你可知道,贪着香味,心中就得不到自在,而且会起烦恼。’

  后来又有一个来到莲花池,用手把莲花连根带叶拔起,并且把莲花弄得乱七八糟,池神却闷不吭声。

  比丘感到很奇怪。他问池神说:‘那个人把你的莲花弄得一团糟,你怎么不管呢?而我只是在你的池畔散步,你就责备我,这是什么道理呢?’

  池神回答说:‘世间上的恶人,满身罪垢,纵使头上再弄脏了,也是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不想管,可是你是修禅定的好人,贪着这花香恐怕会破坏你的好事,所以我责备你。譬如白布上有一个小污点,大家都看得见。那些恶人,好比黑衣,再加上几个黑点,人们也是看不见的。’(见《诸经要集》第十二卷)

十三、印经说法有五种福

  讲经说法和印送人,这种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种福报:

  (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
  (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去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大富的果报。
  (三)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相端庄的果报。
  (四)尊贵——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会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尊贵和有名望的果报。
  (五)聪明——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领悟力会增长,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得聪明的果报。(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和《教乘法数》第四百四十四页)

十四、古人德行的典范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范。他们那种修持和涵养工夫,读后真令感动,而有高山仰止的感叹。例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朴实方面
  1、扁担和尚一生只拾橡栗为食。
  2、永嘉禅师不吃锄头种的菜。
  3、慧林禅师一双鞋子穿了二十年,遇到平软的地就赤脚行走。
  4、通慧禅师终年一衣一服,衣服补了再补,不管冬天和夏天都是穿同样的一套衣服。
  5、 法师终生印经造像、放生布施,而从不做大斋会,因为不忍心洗菜、起火、煮水时浪费物质,又伤害小虫的生命。
  6、慧开法师不管接受大小的施舍,马上分散救济贫苦的人。
  7、行因法师在庐山的佛手岩修行时,天天跟鸟兽为伴,那些动物都很温驯地亲近他,没有一点惧怕。后来他很潇洒地站着死去。
  8、大梅和尚参访马祖禅师,明心见性以后,隐居在深山中涵养,有人要请他出来当官,大梅和尚很幽默契地回答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9、富上法师住在益州的净德寺,白天放着一顶大斗笠在身旁,坐在道路旁边读经,从来不攀缘。因为马路很安静,来往的人很少,所以他没什么收获。有人问他说:‘师父!您为什么不到城里人多的地方去化缘呢?’他回答说:‘我只要一两文钱就能够维持生命了,何必再去攀缘呢?’

  陵州的刺史赵仲舒是一位很苛酷的官吏,听到这消息后,不相信天下有这么多轻名利的人,所以特地去探他。赵刺史骑马经过,故意掉下了一大串钱。富上法师还很自在地读他的佛经,没有抬头去看一眼。赵刺史走了很远以后,才派人回来取钱。富上法师也没有理睬他。赵刺史于是回来问道:‘师父!你每天化缘得到的只不过一二文钱罢了,现在有一大串钱掉在你面前,为什么不拿呢?’富上法师法:‘这又不是我的钱,我怎么可以随便占为己有呢?’赵刺史到此才心服口服,亲自下马向富上法师礼拜。

  (二)尊师方面

  1、神光禅师为拜见达摩祖师,在门外站立到雪掩过双膝,为了表示自己的精诚恳切,又断臂以求佛法。
  2、晋朝法旷法师,早年痛失双亲,事奉继母非常孝顺。出家以后,拜昙印和尚为师。有一天,昙印和尚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法旷法师七天七夜很虔诚的拜佛忏悔,祈求师父平安。拜到第七天,忽然看见有五色光芒照进昙印和尚的卧室,昙印和尚感觉好像有人用手摇他,病痛也就逐渐痊愈了。
  3、晋朝的道安法师十二岁就出家了,他很聪明,可是相貌却很丑陋。因此得不到他师父的重视。他师父派他去做苦工和打杂的事,他一点怨气也没有,而且很勤劳。过了三年以后,他才向师父请读经典。师父给他一部五千字的《辩意》,他白天去工作,利用闲暇读经,傍晚回来又再向师父借经典,师父问他说:‘你上午请去的经典还没有读完,怎么又来再请呢?’道安法师回答:‘那一部我已经会背了。’师父感到惊讶,但是不大相信,又给他一部一万字的《金光明经》;没想到白天工作,傍晚回来,他又捧着金光明经奉还了师父。师父叫他背诵,他果然背得一字不漏。这时候他的师父才大感惊叹。

  (三)孝亲方面

  1、道纪法师照料母亲的衣着、饮食、大小便等,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到那里去讲经,两肩上各挑着他母亲和经书佛像。
  2、法云法师很孝顺父母,母亲逝世那天,哀伤越过了礼节,哭了好几天没有吃饭。后来其他法师劝他努力修道,用佛法来超度母亲的神识(灵魂),他才节制哀痛,稍微吃了一些稀饭。据说,曾子的母亲逝世,曾子七天没喝茶水,法云大师大概可以跟曾子比美了。谁说出家人会抛弃双亲呢?
  3、唐朝的师备法师,本来姓谢,他的父亲因捕鱼而被水淹死。他想用佛法来报答父亲,于是就出家了。他非常精进用功,每天修苦行,而且跟雪峰禅师很要好。有一天,因为要去参访名师,他带着水囊,脚被东西割破,流出鲜血而开悟。后来得道以后,梦到父亲来致谢说:‘因为你出家修道,明心见性,我托你的福而升天,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
  4、道丕法师在饥荒时,自己绝食而供养母亲。后来他母亲吩咐他去霍山,拾回丧身战场的父骨。他到霍山昼夜诵咒,感动父亲尸骨跃动,因而把父骨捧回家。那天夜里他母亲也梦到丈夫来了。

  (四)忠君方面

  1、晋朝的佛图澄力劝石勒停止杀人。
  2、求那跋摩劝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广行仁德,布敷嘉言。
  3、昙宗法师劝武帝行‘菩萨五悔法’,武帝问他说:‘我有什么罪要忏悔呢?’昙宗法师回答:‘尧舜虽是圣人,尚且说自己一个人的过失。你怎么心量这么小,说自己没有罪可忏悔呢?’

  (五)慈悲方面

  1、佛陀在世时,有一位佛的弟子(比丘)到珠宝店去乞食。那珠宝师傅正在穿一串很名贵的珠宝。正当珠宝师进去拿食物时,鹅看见宝珠映现比丘的金黄色袈裟,显出桔红色,很像一块肉,就把宝珠吞食下去了。
  那珠宝师出来,看到宝珠少了一颗,很生气。他误以为是那比丘偷拿的。因此就痛打那比丘。比丘为了保护那一只鹅,所以任他痛打。后来比丘被打出血,鹅来舐血,珠宝师一气之下,把鹅打死了。比丘无意中流下了怜悯的眼泪。珠宝师问他原因,他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珠宝师。珠宝师急忙向比丘赔罪、忏悔和礼拜。
  2、法朗大师时常救济贫病,看见有动物要被杀,就买回寺里养着。因此,畜养的地方有很多鸡、鸭、鹅、狗等动物。说也奇怪动物好像很有人性,等到大师就寝时,那些动物就立刻鸦雀无声。
  3、隋朝的智舜法师,住亭山。有一个猎人追一只雉鸡,追到智舜法师的的屋子里。智舜法师苦劝猎人不要再伤害雉鸡,猎人这时候才惊悟,把弓箭的折断丢掉,并且把用来找猎的老鹰也放掉。从此改行,不再杀生。
  4、唐朝的智岩法师时常替许多长恶疮的人吮吸脓血,并且还讲说法给他们听,替他们洗净污秽,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寿终在病房中,脸色很好看,而且全身有很奇特的香味,大概香了十几天。
  5、唐朝的智宽禅师,心地仁慈,很喜欢照顾病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也不计较路途的远近,地方、亲自料理。有的病人腹部生疮,脓跑不出来,他就用嘴去把脓吮吸出来,而使病人痊愈。
  有一天,他用驴子载经书,在路上遇到一位脚步部受伤的宝暹法师躺在路旁,他把驴子让给宝暹法师骑,自己挑着经典步行。
  遇到饥荒时,他就煮饭送给贫病的人吃,解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受冻的人穿,并且劝导他们念佛修福。(本文是转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2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论坛也有这个。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4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第一次看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6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是第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1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07:26 , Processed in 0.1240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