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8|回复: 1

五部大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11 17: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3-9-11 17:21 编辑

    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是三乘佛教综合知识和哲学理论高度概括性的教课书。所谓“五部大论”是指:《因明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论》等五部内学显宗经典理论。


    其中《因明论》也称《量论》是阐明人类认识规律,认识方法,思维逻辑,推理规则,语义哲学等为对象的,属于正确认识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的知识与方法理论体系。

    佛教认识论和方**的思想源出于佛经《阿毗达摩论藏》,经过佛教大论师世亲、陈那、法称等人的研究著述,形成了完整的《量论》体系。
    在藏传佛教五部学科中使用的法定教材是因明论师法称大师所著《因明七论》中的《释量论》。被佛教界称为“世间眼”的《量论》在印、藏两地历代研究者众多,对其理论奥义的阐发更是众说纷纭,素有“因明百家”之说。
    研究解释《量论》的著作,从梵文翻译的有六十多部,历代藏传佛教各教派学者用藏文撰写的论著有数百种,至今各大寺院仍有许多学习研究、著述《因明量论》的学人,保持了量学传承的经久不衰。

    藏传佛教理论研究被纳入思辨论证的逻辑轨道,使其理论走向高度理性化,精密化,其功首推因明方**在学研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佛陀世尊,三转法轮,广说八万四千法,其贯穿一切法的总核心是般若法门。

    宣说般若法门的经典,俗称“佛母经”,其数量在佛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地位更居众经之首。

    佛说:“般若法若在世上存在,便是佛教存在,般若法不存在,就是佛教不存在”。般若法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般若经包含佛教的深广二义,大、中、小般部洋洋数百万言经文,其宗旨是明宣诸法性空之理(深理),暗示证悟大道的次第法门(广法)。

    由此般若法门的深广二义,在般若学的研究阐释方面,形成了以龙树菩萨为首的,重点阐释般若深理法门的中观学统和以弥勒、无著菩萨为首的,重点阐释般若广行法门的般若学学统。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中的,《中观论》和《般若论》,分别介绍了上述学统的思想理论。

    《般若论》是般若学概论。弥勒、无著二圣开创般若学法统以来印度本土先后出现了世亲、圣解脱军、僧解脱军、狮子贤等一大批研究解说般若经著名学者,有二十一部般若释论问世。

    代佛开示般若义理的弥勒的《现观庄严论》被般若学界视为阐释般若原理的最权威经典论著。在藏传佛教中当作般若教课书的就是《现观庄严论》及狮子的《现观庄严释难疏》。

    《现观庄严论》高度概括了洋洋疏百万言的内容,将般若佛母经义理概括为三智、四行、一果位法身等八品,七十义。其中前三品为知识境,中四品为证道行,后一品为证悟果。三乘佛教境、行、果知识理论框架和内容于此论中概括无遗。
    排除自性实有和现象虚无二边,万法处于中性状态,故称“中”。

    “中性”是佛教所揭示的万物的终极真理,因此,中观见是佛教智慧的最高境界。

    万物的法性称“本基中观”,证悟中观真理的智慧方法称为“道中观”,佛地的证悟境界称为“果中观”,揭示中观的哲学经典理论,称作“学说中观”,“中观论”属于学说中观。
    嗡 阿 若 巴 佳 呐 地
    “中观论”也称“缘起论”,当今国外学者也称“相对论哲学”。

    诸法性空之理是佛教思想的核心教理,其主要经典是般若佛母部诸经典,但这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开掘和阐释,并组成系统的辩证理论,功在龙树大师。

    龙树出生年代约在公元前144年——公元56年之间。龙树是佛教史上阐发佛教高深哲理的第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功在开辟中观大道,振兴大乘佛教。

    他一生著作颇丰,在阐发中观哲理的主要经典,藏文翻译的有《中观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回诤论》、《中观宝蔓论》等,共称“六部中观理论”。

    译为汉文的还有:《中观二十论》、《大智度论》等。

    龙树的亲传弟子圣提婆著有《中观四百颂》。龙树圣提婆合成中观二祖。当世和后世在对龙树《中观论》的研究解说方面,在印度本土曾出现两个大的分支学派,即以佛护和月称为代表的应承派和以清辩为代表的自续派。

    这两个后起中观学派,从表面上看只是论证方法上的区别,但在实际上对二谛义等许多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应承中观思想的开端是《佛护中论释》,但在应承中观论证的合理化确定和整套思想体系的理论完成方面,生在公元七世纪的月称大师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藏传佛教各教派,都以应承中观为所尊正见,但在认识上各自不同。学术界共认的在藏传佛教中准确继承弘扬应承派中观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雪域解空第一”的宗喀巴大师。

    因此,宗喀巴的《中观论广释理海论》和《入中论释明见论》、《大胜观》、《了义不了义论》等都是研究应承中观的重要资料。

    藏地中观思想分新旧两派。宗喀巴在中观见上排除了否定过宽的虚无主义和否定过狭的不彻底见解,阐发了契合龙树性空妙有缘起中观之正理,开创了藏传佛教中观新学。

    在此后的六百多年中通过各大寺院的学习研究辩论,中观学在藏传佛教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五部中的中观论的经典教材是月称大师的《入中观论》,参考书除了龙树的《六部理论》、提婆《中观四百颂》、月称《入中论自释》、《中论明句疏》、寂天《入行论》等被称为“应承十五座城堡”的诸论外,还有“十家教材”之称的“索扎”、“吉尊”、“郭芒”等各种教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17: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分经藏、论藏、律藏三部。论藏是佛教知识理论部分,称“阿毗达摩”,由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迦底鄢那等造的《阿毗达摩七支论》,部派佛教时期一切有部造出了根据本派观点解说《阿毗达摩》的《大毗婆沙论十万颂》。

    佛示寂后九百年之际(公元356前后),无著、世亲兄弟二人开创了大乘唯识学,他们兄弟二人对继承弘扬阿毗达摩做出了具大的贡献。无著以大乘唯识论观点撰写了《阿毗达摩摄论》,称作“上部阿毗达摩”,世亲以小乘经部观点撰写了《阿毗达摩俱舍论》,称作“下部阿毗达摩”,(‘上部’指大乘,‘下部’指小乘)上下二部阿毗达摩,在藏传佛教中都有讲习传承,但在五部大论中的阿毗达摩经典教材采用的是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

    阿毗达摩”是“智慧”之意,故在汉传佛教中《俱舍论》也译作“聪明论”。

    无著与世亲二论师,将一切事物归总为五位是一致的。“五位”是:一,显色位(物质类),二,主体心位,三,心所生情志位,四,非心非物不相应行位,五,非缘生无为法位。

    但在五位法的细目上数量上是不同的,如上部《阿毗达摩摄论》主张五位含“百法”,即色法11种,心法8种,心所生法51种,不相应行法24种,无为法6种,下部《阿毗达摩俱舍论》主张五位含“七十五法”,即色法11种,心法1种,心所生法46种,不相应行法14种,无为法3种。

    上下二部阿毗达摩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上部“摄论”主“八识”说,下部“俱舍论”主“六识”说,而应承中观,顺经部自续中观,因明论师,以及小乘经部和分别部都主张“六识”说。

    这也许是将《俱舍论》列为藏传佛教五论之一的原因之一,当然《俱舍论》所涉及的知识面比《摄论》更广,更全面这一点也无可否认。

    《俱舍论》内容分为八品,即:一,分别界品,二,分别根品,三,分别世间品,四,分别业品,五,分别随眠品,六,分别贤圣品,七,分别智品,八,分别定品。有些译文还有分别无我品,共为九品。正如“俱舍”这个名称的含义,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佛教知识“宝库”,是研究佛教必读之书。
    嗡 阿 若 巴 佳 呐 地


    在佛门戒、定、慧三学中戒学为其它二学的根本,有些弟子曾问佛说:“佛不在时以何为师?佛说:“我不在世时,以律为师”,并说“律仪存在,佛教便存在”。可见律仪在佛教中的地位。
    嗡 阿 若 巴 佳 呐 地
    在三律仪中分别解脱律仪是根本。八类分别解脱律仪是从佛陀时代,经过小乘部派佛教,一脉相承,传到大乘佛教来的。由于中间经过部派佛教的不同传承,在戒律的条款上产生了一些差别。如比丘戒,一切有部规定253条,上座部规定227条,汉传佛教称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364条等说法。

    功德光的《律论本颂》是四部律经,即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律上分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其内容大致上概括起来就是如何受戒,如何习律护戒,犯戒后如何复戒,以及于此有关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种种礼仪规定。
    嗡 阿 若 巴 佳 呐 地
    戒律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止恶防非,息烦扬善的佛门行为准则。汉传佛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专门研习守持律仪的律宗,藏传佛教没有专门宗派。但将律学列入五部经学,很好的保持律学的学修传承。
    嗡 阿 若 巴 佳 呐 地
    佛教以它特有的大慈悲,大智慧与谋求一切众生幸福快乐的大胸怀,像太阳一样放射着永不熄灭的光芒,在充斥着残忍,自私和贪婪的当今世界更具净化人心,遏制贪欲,提升道德理智的积极作用。
    嗡 阿 若 巴 佳 呐 地
    佛教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也对各种学术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佛教的思想影响虽然遍及五洲大地,但当今世界,继承历史传统,对佛教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并执着追求佛教的崇高理想当作人生最高价值者除了藏传佛教,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因此,可以说佛教“三学五论”的学研传承是藏传佛教对世界学术园林增添的一花独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1 21:30 , Processed in 0.1386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