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3-9-16 11:24 编辑
现代都市,钢筋水泥的快节奏生活常常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快速飞涨的房价物价,倍感压力的职场,生活中接踵而至的烦恼都会让人心生厌倦。于是,很多人开始向往归隐山林间的生活,或者选择说走就走的旅行度假。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自古以来,文人中多有避世的文化。无论是勾勒世外桃源的陶渊明,或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浪迹诗酒徘徊山水的嵇康,还是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对于避世归隐,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向往之情。
文人多厌世,不愿为三斗米折腰事权贵,然而又不甘寂寞,于是唐代多有自认为隐士之人结庐在终南山上,所期不过是有朝一日能被明君所赏识,奉为权臣。所以人心呀,从未安定过。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们逃离现实,逃离的只是眼前的逆境和烦恼,所追求的仍然是世间的福报与安乐。佛教也讲出离心。世间人常将出离心和厌世心搞混,其实截然不同。
本文就出离心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梳理和探讨。
什么是出离心?
出离,是为超脱之意。
出离心虽也是厌离之心。但其最终是希望能从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脱离,从而获得解脱。所以出离心是对于轮回中的人、事不再有患得患失、渴望拥有、贪恋执着之心。
什么是出离心的标准?
法王如意宝曾对出离心这样开示:
对轮回、对世间法没有丝毫的贪恋、留恋之心,然后能够认真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放弃,但是放下了;不逃避,从而敢于面对。这才是真正的出离心。
由此可见,出离心和看似逃避的出离是有本质区别的。出离心不是逃避的心,而是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在任何境界面前都不会慌乱和畏惧。
为什么要有出离心?
对于修行人来说,出离心的修习是之后所有修行的基础,莲华生大师曾说过,“不怖轮回过患,不知出离,于解脱道不能成就。”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提及过,“学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论,则修行如同于冰地上造高楼。冰一融化,楼房即刻倒塌,如此出离心若不具足,学佛也无意义。”
因而,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详细阐述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的四共加行,只为告诫在修行之路上,出离心的修行是一切修法之根本。因而,能升起无伪的出离心极为重要殊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