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2|回复: 11

维则大师: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18 16: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土十要》第六《净土或问》

    问曰,净土修法,其详可得闻乎。

    译文:
    问:既然如此,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可以请师父详细介绍吗?

    答曰,净土无修,修因迷有。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类。摄其多类,总有三门。一曰观想。二曰忆念。三曰众行。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天台疏曰,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是故应当下,遍观弥陀。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如白日**,影现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故云即是。始学名作。终成即是。妙宗释曰,欲想佛身,当明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佛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故泛明诸佛,以为弥陀观体。从法界身下,是约感应道交释。从又法界身下,约解入相应释。融心解云,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生佛体殊。二释相成,是今观法。妙宗又曰,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若论作是,即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乃诸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又曰,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乃至云,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立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土。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解云,韦提本欲舍秽取净。而佛示观法,舍秽必尽,显净无遗。如月盖为免舍离果报之病,故请观音。及乎宣咒,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故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以三谛为净土之果。故别惑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别惑未尽,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云云。如上所明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土。其惑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托胜增修,则有余等三净可待矣。且教有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故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也。二曰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如华严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处所,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贞元疏曰,无所从来下,正辨唯心。即心无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虚,唯心现故。既了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下列四喻,通显唯心,喻无来往。别喻兼明不出入等。四喻皆具四观。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梦喻不来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经,教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其略云,常念彼佛,譬如梦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永明曰,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又如楞严大势至云,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霅川以理事判之曰,观其母子相忆之喻,则是同居事相而已。观其自证无生法忍,则念佛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乃可入焉。又如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净觉曰,一心不乱,例前妙观,同名正受,即定心定善也。据往人之论,则有理事。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不间,名事一心也。真歇亦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余尝评之。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节,可配三观。初节配空,次节配假,第三双离,第四双即。双离双即,可配中观。盖彼中观,亦含遮照之义也。合而言之,无非以修契性,显其当处即空,全体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不可凑泊,不可拟议。心路绝处,即名为佛。如上略举数条,通名忆念。而各分理事。其理念者,与圆观同。能破三惑,能净四土。此摄上上根也。若其事相念者,近则感同居净,远则可为上三土之因耳。降此以下,事相不等。如诸经所说,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时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之力,净愿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极乐。又下而至于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亦许得生。此摄中根及下下根也。三曰众行者。如华严经,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发十大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6: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又如法华经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又如大宝积经,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又如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疏曰,初业共凡夫,次业共二乘,后业乃大乘不共之法也。又如大本,三辈发菩提心,及诸经论所明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奉持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凡一行一事,足以求生者,资之以信愿回向之力,无不生也。如上泛引,通名众行。然愿行既有大小之不等,而又各有理事之不同。且如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之类,生于极乐者,其所感依正之胜,及所见之佛,所闻之法,较诸小行常流,应必悬异也。

    译文:
    答曰,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门的施设。法门平等本无高下,高下是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而有差别。众生的根机既有许多差异,自然修行的方法也分有许多种类。将许多修行种类归纳起来,总分有三门:一、观想。二、忆念。三、众行。皆依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作为修行的主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6: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观想者。如《观无量寿佛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隋朝天台智者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疏》上解释说:“诸佛如来”至“从心想生”这几句,泛明诸佛的身相。“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这一句,是教人遍观阿弥陀佛。“法界身”者,指报身佛的法性身。众生心若清净,法身自在,故称为“入”,此正是始觉合于本觉的意思,如同白日升上天空。亦如清净圆满的明月,影现百川水中,说明佛身自在,能随众生心清净而影现。又“法界身”也指佛的法身,无所不遍,以法界为体。有人修得观佛三昧成就,此乃始觉合(解)于本觉,本觉入于始觉,如是解入相应,故云“入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众生心清净,能感他方应佛。因为佛的法身本来妙绝,无有色相可见,但若众生心净,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才有胜妙色相可见。所谓“是心是佛”这一句,因先前听说“佛本无相,心净故有”,或许以为心与佛条然有别,为泯除此见,所以直示是心即是佛。总而言之,自开始修学佛法起,名“是心作佛”,直至最终圆满成就果位,即为“是心是佛”。

    宋朝知礼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中解释说:要观想佛身,当先明能观的体性。体性也就是众生的本觉,由缘起而成能观。同时,本觉也是诸佛所证的法界之身。以诸佛如来没有别的所证,全证众生本具的体性罢了。如果在始觉时修行有功,本觉的法身才能显现,所以说“法身从心想生”。又阿弥陀佛与一切佛,同一清净法身,同一智慧德相,其度化众生而应现化身之妙用也是如此。所以阿弥陀佛的法身显现,也就是诸佛的法身。诸佛之德相显明,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清净体性。因此泛明诸佛身相从心想生,以作为观察阿弥陀佛的观体。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6: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智者大师的《观经疏》中,从“法界身”下这几句,是就众生与佛的感应道交这方面解释。从“又法界身”下,是就解入相应这方面解释。四明尊者宗晓大师所作的《观经融心解》说,如果没有初释的“感应道交”,则观想就不是在观佛了。如果没有次释的“解入相应”,则众生与佛的体性便成差殊。二释相辅相成,才符合修观想之法。

    《观经妙宗钞》中又说:今此《观经》中教人以心修观想,不是直于五阴色身上观本性佛,乃是托他佛的身相来显明本性。故先明应身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入我心想中。其次说明佛身全是众生的本觉。故观想至应身佛显现,即知本性已明。这实际是托外缘的义理来成就唯心观。

    若论“心作”、“心是”这两句深一层的含意,那就是不思议一心三观了。以有破有立名“作”,此为空观、假观二种观。不破不立名“是”,即是中道观。以全体“是佛”而修观“作佛”,则空、假、中三谛俱破俱立。以修观“作佛”而成就全体“是佛”,则三谛俱非破非立。即以中道实相之理修空观、假观,名“作佛”,能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此三惑,能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法。故能感他佛法、报、应三身圆满应现,同时也能成就我心之法、报、应三身当体果德。即以修空观、假观而契入中道实相名“是佛”,则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当体即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体即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故是心是应身佛,是心是果德佛。由此可知“作佛”、“是佛”全在一心。修此空、假、中三观,乃是十六观的总体,也是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的极妙宗致。

    《妙宗钞》上又说,修此观想能令四种佛土净,才是《观经》的宗致。乃至说,此一部《观经》本为韦提希夫人厌离凡圣同居秽土,希望求生凡圣同居净土。所以佛教韦提希夫人修习十六妙观,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若修一心三观成就,见思惑、尘沙惑的粗垢首先脱落,若不往生方便有余净土,还要生于何土呢。须知正为往生凡圣同居净土,故立一心三观。正因为修此三观极妙,能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不仅仅感生于凡圣同居净土。随行人断惑工夫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方便有余、实报无障碍、常寂光等三种净土。如得病必须服药,服药本为身体安康。而今求得仙方妙药,依方调配药物服之。不但身体安康,兼能脱胎换骨而成仙。身体安康可比喻生凡圣同居净,轻骨升仙可比喻感生上三种净土。只是一药,其功效尚且如此深胜。如修此一心三观之妙观,自然能净四土。

    《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上说:韦提希夫人本欲舍秽土求取净土。而佛为她开示十六妙观的修法,自然是要让她舍秽必至于尽,显明清净而无遗。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呪经》中月盖长者为免除毗舍离国人民的果报之病,请观世音菩萨救治。及至观世音菩萨宣说神咒,而能令闻者消除伏灭贪嗔痴三毒之根,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果报。故修一心三观而求生净土者,当知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是造成秽土之因,以空、假、中三谛为证净土之果。故尘沙、无明二种别惑断尽,则寂光土净,已证究竟三谛。尘沙、无明二种别惑未断尽,则是实报土净,属分证三谛等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6: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上所明,修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种净土。至于有三惑未破而往生凡圣同居土者,只要依托胜缘增进修行,则方便有余等三种净土也是指日可待的。况且经教中有云:凡夫众生由于所造五浊之业因,有轻有重,所以感生凡圣同居土也有净、秽之别。而圆修三观能令五浊之业因轻薄,所以感生凡圣同居土,依报正报最净,比起修行戒善以及依其它经教修诸善行而感生安养净土,其相差有天地之别。故天台宗以圆修三观为定善。

    二、忆念者。或系缘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或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皆名忆念。而此忆念,既有依理起观的忆念,也有事相上的忆念。如《华严经》中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处所,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唐朝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大师在《贞元新译华严经疏》上解释说,从“无所从来”下,正是辨明唯心之义。因为了知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故能即心而无心,便契入真如。又了知彼如来、国土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心所现故。既了知相皆唯心,又了知心体即佛。故能随所忆念,无非是佛了。

    下列四种比喻,都是为了显明唯心的事实,喻我心与诸佛无来无往,同时也别喻兼明不出不入等。四种比喻皆具四种观行。一、“见一切佛,从自心起。”显明正是唯心所现,故作唯心观。二、因为是唯心所现,悟解诸法如水中影,故修空观。三、因为是唯心所现,知一切佛如幻所作,故修假观。四、因为是唯心所现,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故修中观。圆融而无碍,正符合《华严经》旨意。这段经文中“梦”,喻不来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

    又如《般舟三昧经》,佛教颰陀和菩萨修佛立三昧,专念阿弥陀佛。其大略云:常念彼阿弥陀佛,譬如梦中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永明延寿大师解释说,此梦中所见比喻唯心所作,虽梦中有所见,其实空无所有,故无来无去。又如幻化并非实有,如是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但也不妨有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空有无碍,虽无去无来,亦不妨普见。虽见即了无所见,常契于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然而心有忆念,自然能与佛感应道交,则知皆是唯心所作而自见。

    又如《楞严经大势至菩提圆通章》上说云:“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段经文,霅川净觉法师以理事分判说:从母子相忆这个比喻来看,则是属于凡圣同居土的事相念佛而已。但观大势至菩萨念佛自证无生法忍,则念佛的心,便不可单约事相方面理解。因为念佛时,必须心存空、假、中三观,而佛具法、报、应三身,心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这样无生法忍之位,才可以契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6: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阿弥陀经》上说: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净觉法师解释说,一心不乱,例前妙观,同名正受,即属于定心、定善。据前人之论,则分有理一心和事一心之别。若通达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即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阿弥陀佛,念念不间断,名事一心。

    宋朝真歇清了禅师也说,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是事一心,人人都可以行之。由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达到心不散乱。如龙得水,一飞冲天;似虎靠山,纵横无碍。此即《楞严经》中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种念佛可以连带摄受中下二种根机。若是理一心,也不是用其它方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本参话头,昼夜十二时辰中,直下提起正念。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念至前际与后际当下截断,一念不生。至此境界,不必涉历阶梯次第,便可径超佛地。

    对于这段开示,我曾评说: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节,可配三观。初节“不以有心念”配空观,次节“不以无心念”配假观,第三节“不以亦有亦无心念”,是为双离,第四节“不以非有非无心念”,是为双即。这双离、双即二节,可配中观。因为中观,亦含有遮(空观)和照(假观)之义。合而言之,无非以修念佛而契入自性,显其当处即空,全体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不可以心思凑泊,不可以言语拟议。心路绝处,即名为佛。

    如上略举数条,通名忆念。而各分理念和事念。其理念者,与圆修三观相同。修此能破三惑,能净四土。这种高深的念佛方法,可摄受上上等根机。至于事相念佛,近则感生凡圣同居净土,远则可以作为上三种净土之因。降此以下,修事相念佛工夫亦有不等。如诸经中所说,或坚持一生系念,或坚持三月系念,或于每天晨朝修十念,或克期七七日念,或定十日十夜六时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之力,净愿之力,诸佛加被力,皆得往生极乐净土。又下而至于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亦许得生净土。此摄受中等根机及下下根机的众生。

    三、众行者。如《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以及海会大众发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又如《法华经》上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又如《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中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又如《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韦提希夫人:“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天台智者大师所作的《观无量寿佛经疏》解释说,初一种福业可与凡夫共行,第二种福业可与二乘人共行,最后一种福业属大乘行者所修,不与凡夫、二乘共通之法。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6: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大乘无量寿经》中,开示有关上、中、下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的各种修因方法,以及其它诸经论中所明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奉持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凡一行一事,足以作为求生净土的资粮,皆可藉之以信愿回向之力,没有不往生净土的。

       如上随意引这几段经文,通名众行。然而各人所发之愿有大小,行持工夫亦有勤惰之不等,而其所修又各有理事之不同。且如《华严经》所说的普贤十愿,《大宝积经》所说的菩萨十心之类,依此修行而往生极乐者,其所感的依报国土之殊胜和正报身相之庄严,以及所见之佛,所闻之法,比起那些小乘行者之流,自然有很大的差异了。 

    (演莲法师译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8 10: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36岁读净土祖师著作而归心净土!

    圆瑛法师(1878-1953)



    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中国近代佛教领袖。福建古田县人。法师幼读诗书,聪颖过人。18岁在福州涌泉寺出家,从妙莲法师受具足戒。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法师听经研教,广猎大小乘诸经论,对《楞严经》造诣尤深。圆瑛法师佛学思想


    圆瑛法师(1878-1953)与太虚法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 圆瑛法师十九岁(1896)正式出家,投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次年,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二十一岁(1898)时,赴常州天宁寺,依治开和尚(1851-1922)学禅,二十六岁(1903)时又至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名敬安,1851-1912)和尚学禅。1906年,圆瑛法师二十九岁时,于宁波七塔报恩寺,拜谒慈运老和尚,亲承法印,传临济正宗为第四十世,法名宏悟。圆瑛法师出身宗门,为临济嫡传,在禅修方面有甚深的造诣和见地。后又参学天台、贤首教,亦深有所得。而在三十六岁(1913)时,法师于接待寺读永明延寿(904-975,宋初着名禅憎,首唱禅净并修)、莲池株宏(1535-1615,明末名僧,以净土念佛法门为归)的着作后,又归心净土。从此,法师力唱禅净双修,自力他力并重之旨。
    上海圆明莲池念佛会缘启



    关于这一重要转变,法师在1939年发表的《上海圆明莲池念佛会缘启》一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说:“圆锳少业儒,冠入释,既受戒法,致力禅宗,复究教乘,游心讲肆。虽解行并进,每生死为忧。迨三十六岁,读永明、莲池二大善知识之着述,深信念佛法门,可以速超生死,疾趣菩提。由是禅净双修,二十余载,早备资粮,求生安养。专修净业,自行化他,遂着《劝修念佛法门》,分布诸方。”(《一吼堂文集》第43页)。
    解悟与实践



    圆瑛法师融通教宗,对于禅净两门都有深刻的解悟与实践。他反复强调说,禅净二宗都是如来所说法,只因众生根机不等,故而施设有殊;所以,禅净虽有二名,其实一理,归元无二,不可有所是非。对于禅净二宗施设之殊,法师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如他说:“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人看一句话头,堵截意识不行,令见清净本然之心性。此为接上根者流,是圆顿修持之法,称为最上一乘,中下根人,未足以语此。”“净宗不论智愚老少,教人但持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以念止念,心中惟有佛,佛外更无心,念到事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总之,“禅则独被上根,净则普被三根:禅则惟凭自力,净则兼承佛力”
    (《复闫退之居士垂问禅净二宗》《一吼堂文集》第91页)。

    圆瑛法师著作



    圆瑛法师博览三藏,一生中弘讲过许多经论,主要的有:《佛说八大人觉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仁王护国经》《佛说盂兰盆经》《首椤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陀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圆瑛法师佛教理论上,从无门户之见,而主张各宗平等,性相通融。法师曾说:“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
    (《劝修念佛法门》第52页)
    法师尝归纳佛法大旨,略述如下:“佛教以一心为宗,觉悟为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欢迎会答词(南洋吉隆坡)》《圆锳法师讲演录》第39页)

    因此,法师专注于佛法一心之研究,而称能解悟佛教大乘一心之理者为“解大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8 1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36岁读净土祖师著作而归心净土!

    圆瑛法师(1878-1953)



    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中国近代佛教领袖。福建古田县人。法师幼读诗书,聪颖过人。18岁在福州涌泉寺出家,从妙莲法师受具足戒。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法师听经研教,广猎大小乘诸经论,对《楞严经》造诣尤深。圆瑛法师佛学思想


    圆瑛法师(1878-1953)与太虚法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 圆瑛法师十九岁(1896)正式出家,投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次年,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二十一岁(1898)时,赴常州天宁寺,依治开和尚(1851-1922)学禅,二十六岁(1903)时又至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名敬安,1851-1912)和尚学禅。1906年,圆瑛法师二十九岁时,于宁波七塔报恩寺,拜谒慈运老和尚,亲承法印,传临济正宗为第四十世,法名宏悟。圆瑛法师出身宗门,为临济嫡传,在禅修方面有甚深的造诣和见地。后又参学天台、贤首教,亦深有所得。而在三十六岁(1913)时,法师于接待寺读永明延寿(904-975,宋初着名禅憎,首唱禅净并修)、莲池株宏(1535-1615,明末名僧,以净土念佛法门为归)的着作后,又归心净土。从此,法师力唱禅净双修,自力他力并重之旨。
    上海圆明莲池念佛会缘启



    关于这一重要转变,法师在1939年发表的《上海圆明莲池念佛会缘启》一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说:“圆锳少业儒,冠入释,既受戒法,致力禅宗,复究教乘,游心讲肆。虽解行并进,每生死为忧。迨三十六岁,读永明、莲池二大善知识之着述,深信念佛法门,可以速超生死,疾趣菩提。由是禅净双修,二十余载,早备资粮,求生安养。专修净业,自行化他,遂着《劝修念佛法门》,分布诸方。”(《一吼堂文集》第43页)。
    解悟与实践



    圆瑛法师融通教宗,对于禅净两门都有深刻的解悟与实践。他反复强调说,禅净二宗都是如来所说法,只因众生根机不等,故而施设有殊;所以,禅净虽有二名,其实一理,归元无二,不可有所是非。对于禅净二宗施设之殊,法师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如他说:“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人看一句话头,堵截意识不行,令见清净本然之心性。此为接上根者流,是圆顿修持之法,称为最上一乘,中下根人,未足以语此。”“净宗不论智愚老少,教人但持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以念止念,心中惟有佛,佛外更无心,念到事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总之,“禅则独被上根,净则普被三根:禅则惟凭自力,净则兼承佛力”
    (《复闫退之居士垂问禅净二宗》《一吼堂文集》第91页)。

    圆瑛法师著作



    圆瑛法师博览三藏,一生中弘讲过许多经论,主要的有:《佛说八大人觉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仁王护国经》《佛说盂兰盆经》《首椤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陀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圆瑛法师佛教理论上,从无门户之见,而主张各宗平等,性相通融。法师曾说:“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
    (《劝修念佛法门》第52页)
    法师尝归纳佛法大旨,略述如下:“佛教以一心为宗,觉悟为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欢迎会答词(南洋吉隆坡)》《圆锳法师讲演录》第39页)

    因此,法师专注于佛法一心之研究,而称能解悟佛教大乘一心之理者为“解大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7: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龙舒净土文卷三·普劝修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7: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龙舒净土文卷三·普劝修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8 15:54 , Processed in 0.1552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