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57|回复: 5

二谛 , 开启中观之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10-2 09: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概述

      (一)中观的分别

      在藏传佛教里,有中观和大中观之分。何为中观?何为大中观呢?

      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寂天菩萨《入行论》的智慧品、以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所提出的理论,就是中观,而不是大中观。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只解释了第二转法轮的思想,还未直接涉及到第三转法轮所讲的远离一切执著的光明。根机较好的人,在修出离心或菩提心的同时,也有可能证悟空性。譬如,当我们反覆思维到心非常疲惫时,便不再观想,心安住下来,这时,一切杂念会自然离去,如果积资、忏罪的条件也已经具备,则在所有杂念离开的那一刹那间,也有可能证悟空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要有中观的概念才行。

      而大中观是指他空中观或如来藏中观。在印度佛教裡没有「自空」和「他空」的名词,这是西藏人造的,但是,在印度佛教裡存在「自空」和「他空」的涵义。大中观就是讲如来藏,因为它多了「光明」的含义,所以叫大中观;而《龙树六论》中还没有提到「光明」的一面,缺了最究竟的内容,故只能称为中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9: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分开二谛的必要性  上述的两种中观都需要分二谛,否则在理解上就会产生错乱。  此处主要是讲中观,不是讲大中观,而且是从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两方面来讲。因为二谛涵盖了所有中观的含义,而且分开二谛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不瞭解中观的人,在看到《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密多经论裡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诸法空性等等时,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既然佛是空性,为什么要学佛呢?怎么能成佛呢?有没有因果轮回?既然因果、轮回、学佛、成佛以及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又怎么会是空性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分开二谛。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解空性的开篇就提出一个争论。什么争论呢?月称菩萨在讲因果关係不存在的时候,有人便反驳道:我们的眼耳鼻舌等五识明明能接触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则眼识为何能看到?耳识为何能听到呢?  对此争论,月称菩萨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疑问便迎刃而解。  我们在这裡分开二谛的原因,不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不是为了**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观点,就是要**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释迦牟尼佛宣讲般若波罗密多和龙树菩萨造《六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同样是为了**凡夫的错误观点。虽然我们不需要跟别人辩论,但需要跟自己辩论。所以,学习中观二谛的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习二谛的重要性  中观的内容很广,但此处只讲一部分,也就是既简单又关键的一些问题。这既是理论又是修法,我们必须瞭解。  听闻空性,千载难逢,可以在每个人的心田裡播下空性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但永远不会毁坏,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成熟。《中观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没有机会听闻缘起性空的妙法,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以及教育成长环境的恶劣熏习,从而导致对空性正理不但不生信心,而且也不能生起合理的疑惑。假使谁人能够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迴。  另外,不瞭解空性,就没有「无缘」的概念,就很难做到三殊胜中修法的「无缘殊胜」。从这方面讲,闻思中观是很有意义的。  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后,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所讲的三个主要内容,前两个便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第三个不是别的,就是空性。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总有一天会修好,这是肯定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后,凡是想解脱的人,必须证悟空性,否则,即使出离心、菩提心发得再好,也无法解脱。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必须过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最后一关——证悟空性。所以,证悟空性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对我们很多人而言,修习空性还为时尚早,但是能提前瞭解也有好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9: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有人讲,只要实修,不要理论。实修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又如何实修呢?虽然六祖慧能大师和米拉日巴尊者没有经过太多的闻思,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行,在得到上师的殊胜加持之后,便证悟了无上的境界。但他们是上等根机者,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上等根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通过闻思来给修行开绿灯。没有闻思,对理论和修法都一无所知,修什么呢?只是静下心来,不起任何杂念,这就是修行吗?这不是修行。众所周知,很多动物都会冬眠,而且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但这是不是修行呢?它能否由此而证悟获得解脱呢?不可能的。所以,只是心裡没有杂念,也不算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见,而正知正见来源于闻思,所以,闻思是必须的。  闻思什么呢?要彻底断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须要有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仅靠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你们也许有这种感觉:有些时候说出离心很好,听起来好像什么都不如出离心;有些时候又说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够了;有些时候又说空性很好,只要证悟空性就可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三个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后的顺序,最后都必须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结合,才能让人走上真正的解脱道,缺少一个都不行。二、中观及二谛的含义  (一)中观的含义  中观的含义,是指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二边。简而言之,二边是指凡夫的执著。甚至包括我们的梦境,都是建立在二边的基础之上的。二十四小时裡我们的所做所为,第六意识的思维,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的感受,这一切都叫二边。为何称作「二」呢?因为,我们的思维从未离开过有无、常无常、高低、左右、上下、长短等等这些相互观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边。远离二边后的中间之道称为中观,那么,是否有一种「中间」的存在呢?不可能有。虽然没有一个「中」的存在,但如果用人类语言来表达空性,就只有暂时用「中观」二字,如果要真正瞭解它,则必须自己亲身体会。  (二)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含义  1、胜义谛对凡夫而言,是看不见、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现在,在我们六识所能触及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境界,这当然不是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这如同当空中乌云密佈时,一阵风将乌云吹散,就露出了乌云背后的蓝天。同样的,我们现在的所触、所及就像乌云一样,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无法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就要寻找一种能够像风一样吹散这些「乌云」的有力手段。当这些「乌云」消失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另外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裡没有任何物质、精神、运动等世间一切虚幻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个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蓝天,万里无云万里晴。虽然它并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为世界,这种境界叫作胜义谛,也就是万物最究竟的本来面目。  慧能大师曾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淨,(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谁能知道这种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萨和一些证悟了的凡夫随时可以进入这种境界,他们知道。而普通的凡夫虽然不能直接感受和体会此境界,却可以通过理论来证实这个世界的存在,所谓的理论即指中观的逻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9: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2、世俗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小时裡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中包括了因果、轮迴、造业、行善、学佛、成就、堕落,还有物质、精神、时间、空间、运动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哲学、科学、艺术等一切学科。  佛曾说过:「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与我争论。」所谓「我不与世人争论」,就是佛从世俗谛角度讲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观点。依世俗谛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见的物体算不算是物质呢?可以这样肯定。不仅如此,包括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轮迴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恶。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能感觉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而已,但佛也临时肯定它如幻如梦似的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识所否定的,佛则肯定为不存在。所以,佛不与世人争论。这叫作世俗谛。  神秀大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达至究竟。神秀唐朝禅宗大师(606年—706年)  前面佛所说的「但世人与我争论」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佛从宣说胜义谛的角度而言的。世人为什么会与佛争论呢?因为,佛所讲的胜义谛境界已经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范围,他们无法理解,所以会与佛争论。  在每一个物质上,都存在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个层面。比如说:一幢房子也存在这两个层面。怎样存在呢?若从眼、耳、鼻、舌的角度观察,在世俗谛中确实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这是从世俗谛角度讲的。那么,房子胜义谛的一面是什么呢?我们要观察,眼睛明明看见这裡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我们的眼睛只是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能力辨别其真假。  比如某人患眼疾时,会将雪山看成**或蓝色,这时他知道白色是真实的,**或蓝色是虚幻的,这是他第六意识的分析结果,而意识分析所依靠的证据仍是源于与其相互观待的眼识:许多年来,我看见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现在突然变成**,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不是雪山发生了变化。他经过这样的推理而认为雪山的颜色不是**,应该是白色。  可是,眼识和意识都无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时所能看到的东西,它不能超越此范围;而意识的所有依据也来源于前五识,它也不能超越此范围。所以,眼识和意识都侷限在一个范围裡,永远不能超越它,这个范围就叫世俗谛。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中观的理论,便可以知道这一幢房子的胜义谛层面。  胜义谛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谛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将雪山看成**或蓝色的错觉。白色是实在,黄蓝色是现象、是虚幻的。也可以说胜义谛像甦醒时所见的景象,世俗谛就像梦中的景象。我们日日夜夜都在做梦,所谓的成功失败也就是一场美梦和恶梦而已。梦中的一切景象,从甦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梦里的所有苦乐美丑,都将跟梦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的,当我们彻底地到达胜义谛的时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间的苦乐、善恶等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但却能了知他人的苦乐,所以,就会永恒地度化众生。以上简要地介绍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概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9: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3-10-2 09:27 编辑

    三、两个世界如何取舍

      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世界是如何切换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理,还是两个都是真理呢?

      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凡夫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地以上的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中。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人有三种:一种人一直都在世俗谛范围内,另一种人一直都在胜义谛的境界内,还有一种人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来来往往。始终处在世俗谛的就是我们凡夫;始终处在胜义谛的就是佛;往来于其间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

      菩萨进入胜义谛时,证悟到空性,出此定后,又回到世俗谛,在这个世界裡,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9: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第一种人,也就是凡夫,他需要做什么呢?他需要超越世俗谛。超越以后他会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胜义谛)存在。于是,他将此世界(世俗谛)与彼世界(胜义谛)相互比较,又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他由此可以明白,现在自己所处的世俗谛世界是虚幻的。在这样如理修行后,现象世界就会逐渐消失,直至消失到无影无踪之时,是否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后便会出现如来藏的光明。此处虽然是讲中观,不是大中观,但是中观最终也必须承认大中观的如来藏。(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1 19:34 , Processed in 0.1474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