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回复: 8

回向的甚深力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次修持结束时,不仅为自己的安乐,也要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与证悟,回向你所获得的任何福德。
    而且,你不必等到一座修持结束才回向,任何时候都可以这么做。你可以试着在每次大礼拜后回向,这样可以保证不会浪费掉任何一个大礼拜的福德。
    你也可以将所有在过去生中忘记回向的福德拿来回向,例如这段祈请文:我以刚才积聚的一切福德、 过去生中积聚而遗忘的一切福德, 以及未来世将积聚的一切福德, 回向一切有情众生之利益与证悟。
    无论你是多有经验的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记住,唯一能让你的一切行为,而不只是座上的修持,都能利益自己与他人的方法,就是运用这三殊胜法。
    你应该对广大的发心具有野心,当需要完全开展的菩提心时,不要只对简单的仁慈感到满足。
    怙主敦珠法王说,佛法修持真的不是那么困难,一切都取决于发心。因此,永远别忘记要生起带领一切有情众生直至圆满证悟的发心。
    即使只是点燃一支蜡烛,你的发心愈广大,你积聚的福德就愈多。如果你点燃蜡烛只是为了装饰客厅,那么,你有的是一般人的发心。
    如果你点燃蜡烛是祈愿积聚福德,而终能摧毁轮回,那么,你的态度就与声闻乘修行者相同。

    如果你点燃蜡烛是祈愿将所获得的任何福德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的证悟,那么,你的态度就与菩萨乘修行者相同。
    将蜡烛视为智慧之光,照亮一切有情众生,而且光所到之处都成坛城,这是密乘修行者的态度。
    但是,大多数的时间,我们似乎无法记住这些重要的指导,而当记得时,以它们来修持又经常变得不必要的复杂。
    在这年头,我常听许多修行者说他们想做长期的闭关,或想对上师做大量供养,或想做其它大规模的举止,希望能一次就积聚大量的福德。
    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毫无时间与资源做任何事,而且讽刺的是这种大动作其实毫无必要。为了积聚广大的福德珍宝,每个人只要以菩提心来确保自己的每个行动就已足够。
    因而,你供养一朵花给上师,并且思惟:“愿此供养在究竟上能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你就会积聚无量的福德。
    因此,回向是积聚福德极其简单却强而有力的方法,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修行者似乎认为它太不重要而不以为意,这显示出他们缺乏福德,以至于无法理解回向福德的甚深力量。
    总之,这就是三殊胜法。如果你有记得在每天所有的行动上运用它们,你会迅速成为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分秒秒都在累积福德,这是真的!

    如同三摩地的训练,戒律的训练也必须与智慧有关。如果你的戒律与智慧无关,不论你做什么───像绕行多次,用绳索将你的身体完全捆绑起来───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谈的戒律。

    我们讨论的是福德,所以我讲的是积聚福德的方法,戒律和智慧不相冲突,这点很重要。
    弥勒菩萨说,一个持戒的人心里想:「噢,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我凌晨四点钟起床,不吃鸵鸟肉,我不杀蟑螂反而收养他们……」
    如果你以此为傲,你守的戒律与智慧无关,这种戒律会使你变得像清教徒似的严肃而拘谨。
    如果你变得严肃拘谨,你会有两种「情结」。当你走在纽约苏活区,你会有优越情结,例如你看到**,你产生优越感,因而瞧不起她们。
    当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侣,你会产生自卑情结。自卑感不是谦卑,它基本上像是愤怒,你会努力在耆那教僧侣的身上挑毛病。
    我们佛教徒常常做这种事,也许不该说我们,实际上是我常常做这种事。我觉得耆那教那么好,不知道为什么它没能在这世界上兴盛起来。
    当我看见耆那教的出家人,我立即的反应是:「他们没有智慧,他们没有空性和明觉。」而不是去欣赏他们琐碎而狂热式的坚守非暴力原则。
    狂热式的非暴力,你们听过这种说法吗?旧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吗?你们应该上网查查。听说美国东岸有他们的中心,加州的这些比基尼可能对耆那教的僧侣来说多得难以招架。

    发誓受戒
    我们再回来谈「戒律」。任何事都可以当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议是你自己规范自己,而不是别人强迫你,不过你可以选择去要求某个人给你戒律。你知道这称为什么吗?这就叫作「誓言」。
    誓言可以是任何事。它可以是个很可悲的誓言,像新年愿望之类的;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意大利面之后,立即产生的罪恶感:「从明天开始,我再也不吃意大利面了。」
    但是到了明天,你又吃了,然后你产生更多的罪恶感───一种「充满罪恶感的誓言」。持有某种戒律来发展三摩地禅定,并进而发展智慧,这是必要的。
    假使这个戒律的训练还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我要跟你们说,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为。
    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发一个像是「不杀鸵鸟」的誓言,但你有力量发誓,刷牙时把水龙头关上而不浪费水───你可以发这种誓言。
    问题是,我们许多人认为这个誓言那么微不足道。「我们不要发那种誓言,我们要试着发些比较大的誓言,比如不要有性行为。」那样的誓言就很难了!就算只是每个星期三不要有性行为都很难,有时你会忘记。
    不过老实告诉各位,我发现,连刷牙时关上水龙头都并不容易。我们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小事和灵修的道路无关。
    关掉水龙头?这有何灵性可言?其实这个戒律算不算是灵修,完全在于你的动机,端看你多有创意。

    如果你是菩萨,曾经受过菩萨戒,并且发过誓,每一次刷牙的时候都要关掉水龙头,这个行为就会利益众生。这不只能帮助他们证悟,也有益于生态环境,还能帮助人类。
    受戒或发誓是一个积聚福德资粮的好方式。比如说,现在,你我没有到处杀人。我们这样没有杀人已经过了多少年?我们没去杀人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胆量,没有时间,没有力气,也没有理由去杀人。
    杀人要花很多时间,如果你杀人,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之前、之后、和中间的过程。可是我们这样有累积福德吗?没有。
    我们没有累积杀人的恶业,也没有累积不杀人的善业;我们只是懒惰。佛教积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一个简单的行为就可以积聚大量的福德。
    假设你一开始就发誓不杀人,一旦发了誓,即使你在睡觉,因为你在睡觉时没有杀任何人,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积福德。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积福德资粮,就得发誓。
    其它积聚福德的方式包括:做大礼拜,以粉碎傲慢;做供养,以对治悭吝;发露忏悔不端的行为,以摧毁我执藏匿或筑巢之处;
    随喜他人善行,以对抗嫉妒;为了对抗错误的知见,我们做两件事───请上师转法轮或开示,以及请上师住世;然后回向福德。
    所以这应该回复了先前的问题:「积聚福德资粮是否太自私?」答案是否定的,自私的「我」因为智慧已经消失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有一点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在我们的习惯里,都会觉得菩提心是一件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舍弃我的身体,把我的手脚、手指、鼻子”等等。
    为一切众生“舍弃我的父母、丈夫、太太、孩子”这个根本做不到,实际上这只是我们趋近、接近菩提心的方式不对的关系。
    “这个世界上,我们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折腾,都是因为我们期望或希望自己能够怎么样才产生的;
    而我们所有的快乐,都是因为祈祷和希望别人快乐才得到的”。这个偈颂所讲,真的是非常真实,非常优美。
    我们一定要把菩提心放在自己心里,尤其是修习密续道或金刚乘的人,如果一个修习密续道或金刚乘的人没有菩提心,那么你最好最好的结果只不过给你带来。
    譬如像‘萨满教’那样志于差谴鬼神办事,或类似‘黑魔法’‘黑魔术’一样的东西。你所做的一切只会无限度的增加你的贪、嗔、痴三毒。所以菩提心真的是非常非常关键。
    关于如何趋近菩提心,我有一个方法介绍给大家:每半小时想一下“我希望别人能够快乐”只是想,不要念;
    因为很多人只是像完成业务量一样光是念,根本就没有真正想起“我希望别人能够快乐”这件事。或者你换个主题——半小时想一下“我希望他们都能够解脱痛苦”。
    当你看到一个人很高兴,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嘴唇大小、颜色正好合适而感到高兴;或者她觉得自己的指甲很美而高兴;
    又或者因为自己的发型像刺猬而高兴——当你看到这种事情时,你看到别人为这些而高兴,与其嫉妒她或者觉得不舒服,你还不如“希望她永远都有这种快乐的感受。
    当然这样的想法,只是一刹那的事情;一刹那之后还是会想到这个人怎么那么“无明”’、那么“肤浅”、“无药可救”了等等。
    也许你会怀疑:“一刹那的‘善念’之后,又回到原来的那种烦恼的习惯——对她嫉妒、对她生气等等,我这样短暂的‘善念’有用吗?”当然有用!为什么呢?因为真理,或者说一个现象的本性,永远都是赢家。
    因为你的本性,真正的你,永远都是充满慈爱,充满快乐的状态!虽然现在每天99.99%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烦恼挟制,但起码你有一刹那是完胜烦恼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是要让一切众生成佛

    菩提心是要让一切众生成佛。有人可能会怀疑,成千上万的人都发了菩提心并成了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仍在受苦呢?
    这是否表示佛陀的愿望并没有圆满,而菩提心也只不过是一种训练心的方法,实际上对众生并没有利益呢?会产生这种疑问,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现象的本性。
    如前所论,根据佛教哲理,我们所体验的世界完全是自心与感受的产物;对我们来说,除非我们能感受体验,否则现象就不存在。
    如果你不能感受到某件事物,那么它就不是你的现象,对你而言,它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你感受到某种事物,那么它就成为你的现象,它对你而言是存在的——
    你要对自己的现象负责,因为它们是你感受的产物,是你心灵的反映。佛陀证悟的时候,不再受自他对立所束缚,从他的观点来看,一切众生也都已经成佛,因此他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已经圆满了。
    而另一方面,由于存有二元对立的心,我们仍然见到痛苦,它也使我们的知觉扭曲和不正确。如果你怀疑,为什么让一切众生成佛是你的责任而不是众生自己的责任,想想这个道理:
    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众生是你的认知,而直到你清净一切自己的认知才能成佛。即使只有一种认知是染污的,你仍然陷在二元对立中,不能成佛;因此,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一切众生成佛。
    菩萨道的修行是以帮助其他众生为基础的,但主要的意图是摧毁自我,而不是社会服务。
    不论你做了多么好的事情,以巨大的自我从事服务社会的举动,都不能算是善行;但是如果自我粉碎了,不再自私,那就是利生的事业。
    小乘修行的根本,就是舍弃伤害众生的行为,目的在于获得自我解脱。大乘保存这种不伤害众生的概念,但是以自己和其他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为动机。

    大乘之所以称为“大”,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大乘的发心比较大。没有一种行为不能成为菩萨道——说谎,小乘视为绝对的恶行,但大乘中却可以把它作为修行之道。
    这并不表示大乘没有规范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的戒律,也并不表示大乘缺乏正式的修行方法——大乘不止有戒律和修行法,而且比小乘的要求还多。
    小乘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戒律,戒律被视为比生命还重要。菩萨道把菩提心视为最重要的东西,只要以菩提心为出发点,就算破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都没有偏离正道。
    大乘道的行者并不完全禁止任何事物;相反的,这些“禁行”还经常是菩萨的善巧方便。表面上,大乘似乎比小乘允许更多的自由,但是实际上大乘要比小乘更严格、更规矩。
    一切行为的正当性都完全由当事人的动机来判断,对于大乘行者而言,即使是传统上被视为善行的举动,如果在做的当时或者完成之前,有自私的动机,这样的举动就是染污不净的。
    智慧和方便是菩萨道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两者一同运作,以方便增长无我智慧,以智慧扩展菩萨事业的善巧方便。智慧与方便并不是两种分离的东西,而是一种本质的两面。
    具足方便是表示非常聪明,不是为了自私的原因,而是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聪明地选择时间、语调、行为的风格、移动的方式、看东西的方式、说话的方式、不看东西的方式等——善巧几乎是包含了一切事物。
    菩萨也可能是比丘或比丘尼,接受小乘的戒律。这些戒律是小乘行者得到自我解脱的方便法门,与菩萨的自我解脱无关,却是帮助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然而,方便法门也可能需要你做居士。
    就本质上而言,一种方便法门并不比另一种方便法门好;但是一般来说困难度较大、能激励许多众生,或是能鼓舞那些平常难以鼓舞的众生使他们去修行的法门,就被认为是殊胜的方便法门。
    菩萨为了帮助众生,不舍弃任何一种形式或行为。经典中记载着,有的菩萨示现鸟身、鹿身,或者出生为低贱地方的低**民——因为这些特殊的方便示现,能让他们利益到某些以其他方法无法利益的众生。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永远不能低估文化和习惯的力量

    根据佛的说法,我们遵循心灵之道,去寻找发现真理的办法。那么,什么是“真理”?真理既不奇异,也不神秘,它简单得可笑。
    真理就是:只要存在二元分别,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满足。我们永远不能低估文化和习惯的力量。
    它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 以及我们不做的一切。西方学生和藏传教师之间的误解,通常都源自于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缺乏了解。
    纵观历史,文化是由礼仪和社会互动的概念所定义的,每种文化都发展出独特的幽默感、价值观和一系列的敏感问题。这可能就是大多数藏人从来都不理解法国式的礼仪或英国式的幽默的原因。
    相当不公平的是,喇嘛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评断西方人。当这些老外在佛堂中伸展他们疼痛的双腿时,他们被认为是不礼貌、甚至粗鲁。
    喇嘛们忘记了盘腿坐在地板上不是西方人的习惯,也忘记了西方人不太了解藏人在佛堂中的习惯。
    如果双方角色颠倒过来,这就会像一个藏传喇嘛走进白金汉宫,对着英国女王作三次大礼拜,然后盘腿坐在地板上一般。世事多变。
    上周还很有礼貌的事情,这周就成了致命的侮辱;昨天的政治正确,明天就变为政治不正确。社会风尚在不断变化。
    现在,“道德愤怒”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是,谁的道德被激怒了?哪个宗教被冒犯了?突变的敏感性流沙激化了我们,让我们过度计较或完全无感,引发出另一层次的尴尬和苦恼。
    最近,我在不自觉地踩到别人的痛脚后,问过自己:我是否应该屈服于社会习俗不断变化的评断标准?我是否应该不断地担心在不知不觉中惹恼别人?
    难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不断保护自己的敏感度和避免触发他人过敏之外,就没有其他更丰富的内容吗?
    由于上师与学生的关系涉及双方,因此,如果能努力了解什么会让对方不高兴,什么会让对方开怀,那么这种关系就会运行得更加顺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想向你们强调的是动机与发心,这是上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你的发心是什么?你要想想,你为了什么寻求上师?
    你为什么寻求某位特定的上师?你为什么只要一位上师?或者你为什么要很多上师?在这些问题中,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甚至是西藏这个被认为是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均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寻求非常有政治影响力或者是非常富有的导师,因为他们想获得一个门路。
    如果仅仅是说,“找这位上师是因为他很富有”,倒比较容易处理;糟糕的是,当它混杂了获得证悟或学习灵性知见的期望,那情况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变得很困难。
    事实上,如果你的发心是这样,那么你就不是真的在寻找一位善知识,一位灵性友伴;
    你真的不是,虽然你认为你是。在那种情况下,你只是在寻找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一个灵性上的同修。
    或许你不被政治影响力、财富所吸引,但也许是你自己未觉察到——这表明你还未全然坦白,你身体里的某种荷尔蒙正将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师。
    许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位上师很具吸引力,或许她很有女人味,或许他很有男子气概,或许他很像一位父兄,
    又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对象,凡此种种,引起了你的好感!就是那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荷尔蒙,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决定了你对上师的认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究竟菩提心

    我们中间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菩萨,认为真实存在的众生正承受着真实存在的痛苦,需要我们的帮助。
    不过,如果一位菩萨执着或固化于认定“众生”是一个实体,那么这位菩萨只不过是在积聚痛苦的因。
    事实上,“我”不存在,“人”不存在,“众生”不存在,没有什么是“寿者”。什么是“我”?“我”只不过是贴在由诸蕴组合而成的几个实体上的标签。
    举例来说,一张桌子由桌脚、桌面,还有其他一些部分组成,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桌子”的概念。“人”是这样,“众生”也是这样。
    除了作为标签之外,“寿者”并不存在。此生以前的时刻已经逝去,例如我们刚才的休息时段,它已经过去,永远地过去了,它再也不是个实体。
    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今天下午会发生什么?对此我们只能想象、只能假设,却无法确定。
    当我们谈到“寿者”,我们是在谈长寿。我们相信长寿,不是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诸如维他命和人参之类的东西。
    可真相是,我们只是在想象,就如同我们设想今天下午的计划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说当菩萨度化众生时,一定要知道并没有“人”或者“众生”被度化。
    再说一遍,当菩萨了悟没有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化,那就是究竟菩提心。
    这不是在做否定,如果是否定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否定;这也不是说菩萨要抛弃众生,如果是抛弃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抛弃。
    这就是为什么佛在《金刚经》里说,菩萨要有度化所有众生的发心,不只是鸟类、人类,而是所有众生,包括那些无想天的天神;
    同时菩萨一定要了悟,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可以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


    哪怕你一次次的因为觉察到自己有自私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好的习惯等等。已经发现,但又不能有效对治不能停止,因此产生罪恶感,但是这个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的礼物应该是菩提心

    我们认为父母好,所以给他们钱、盖房子、送礼物给他们,但是这些事实上只是带给他们更多的贪念、期待与恐惧。因此,最好的礼物应该是菩提心。为此,你应该发愿,希望有一天你能真正地回报现在的父母,以及你过去世所有的父母对你的关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0-23 05:52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