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
【法师开示】 止观双运与大众和合很重要。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缘念时不知道念了几遍?两种情况:第一是散乱,第二是什么?是太专注。但是一般人达不到这种专注的境界,散乱的较多。当突破散乱的时候,我们才会专注。比如我们早课念完《心经》之后。那边“咣”大磬一敲,应该是要放掌了,但有的同学还照合掌不误,这可能是专注。这样在止观里面属于什么过失(同学回答:“昏沉”)? 沉不能说不对,但是这个不是正答。应该说是观照力不够。只有止没有观也是不行的,心都定在那儿了。我们不但要专注,并且还要对善的所缘境起观照,不光止还要观。否则单单修止的话,外道诸天都有,可以修到四禅八定,可以神通变化,但那不是纯佛教的,是共外道的。 佛教要修的是止观双运的三摩地,就是在止的情况下来修观,才是佛教应该做的,只修止不修观不是佛教要的。为什么呢?不能断掉烦恼种子,只有在止的情况下修空观才能断烦恼种子。虽然很专注,但是要起观照,该干啥时要干啥。不是一止就楞在那儿,不动了。没有起观照的话,你不知道周围发生什么事了,不知道应该放掌的时候要放掌,该合掌的时候要合掌,不清楚,糊里糊涂的,只知道很专注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反过来说,与大众和合是很重要的。你在这个场合你得要按照这个场合的规矩办事。如果离开这个场合,你一个人哪怕一条腿站着念一天的“阿弥陀佛”也是对的。相没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说我们在哪个场合,要跟那个场合和谐才是最圆满的。当然,如果是祖师再来的,就很难讲。祖师再来的,他有时候会示现一些逆行,你念我就不念,你合掌我就放掌,你放掌我就合掌等。 【法师引导】 法师:接下来我们往下学《出家与受戒》。我们在还没剃度、受戒之前种个善根种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上一节课谈到发心是非常重要的,还谈到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和建立宗旨。接下来会谈到菩提心。 【学习师父开示录音】 那么菩提心,又如何来体现呢? 我们受戒的时候,律师就会告诉我们,我们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佛果是圆满的,所谓圆满,是对所有的众生来说的。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我们要度;看不到的,我们也要有这种心。 那你说我们这个世间上这么多的人,六道众生这么多,我们怎么能够度得完?度得完度不完,度一个度两个,那是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有这样子的发心,如果我们在发心方面,就有问题,就有疑惑,就没有这样子的一种正确的心态。那就不是菩提心,就不是成佛的正因。 菩提心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是我们的愿心,这个菩提的体现就是我们的愿心。那这个愿心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很大。我们托生**,一天到头来,不知道做事情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生命没有方向,生活也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造业呢,也没有一个目标,都是一个非常散乱的状态。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大愿,这样的话,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就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了,自己的内心就会非常的充实,因为有愿在就会有我们生命的航标,这样的话我们在大海当中,就不会迷茫,在苦海当中就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灯塔。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愿心,那你说我自己随份随力做一些好事就可以了。那这个心就是非常低下的心了,就非常不够,世间善法和戒律善法是不同的,世善和戒善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它是代表烦恼来做好事的,它依然还是六道轮回的因。那么戒律的善法,菩萨戒的善法,戒善,它是成佛的因。 【法师引导】 法师:好,这一段听完了,这一段谈到些什么? 甲同学:师父先说到要去断一切恶,要去修一切善,还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分为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看得到的我们就要努力去度,我们看不到的我们要发心要去度他们。那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我们要发心去度一切众生,最重要的是愿心,当有了愿心之后就会有目标,就会有方向,你就不会在苦海里面彷徨,如果要没有愿心的话你就会很散乱。如果你散乱,就会无所事事。 法师:记得挺清楚的。还有谁要分享? 乙同学:补充一点比较关键的,众生能不能度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心。 【法师开示】 一、没有目标,生命就没有价值,生活就没有方向,工作就没有动力。 好,重点都提到了。师父谈到菩提心如何来体现。我们先谈发心,师父讲,发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就是愿心。我们普通人一天到头,因为没有发心,所以不知道做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目标,也不知道价值,生命就没有方向。我们出家之后需要特别警惕。 在世间大部分人都是有目标的,上学期间有上学的目标,工作有工作的目标,老了是有老了的目标。但是出了家之后,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社会生活的压力等等,自然就容易失去方向。这个时候要靠发心,要发一个很大的心,不然的话,生活就没有热情,工作就没有动力,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发心,是什么情况呢?师父谈到,是一个非常散乱的状态。刚才缘念的时候大家就感受到了这个问题。这说明没有方向,当然也可以说心不静,这有很多因缘导致的。 接下来师父给我们举了个喻:就好像航标一样,在大海当中有了航标才不会迷茫。最近你们承担工作,比如说画图或者烧锅炉等等。如果自己有方向的话,清楚最近要怎么做、需要拟定什么规章制度,心力就提起来了。包括写博文,你有方向,甚至可能中午不吃饭都无所谓,有这个心力,这就是方向。当然这个只是阶段性的目标,所以我们时常痛苦,这个东西没了就苦了。 二、“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发菩提心即是大乘。 发心有非常殊胜的利益,真正的入大乘门是靠什么?发菩提心。这是宗大师给我们末世的众生非常慈悲的一个教授。在过去印度包括西藏,有很多时候很难抉择大小乘怎么分判。宗大师抉择得非常清楚,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你只要有这个发心,即使你见地上功夫还不够,即刻就是菩萨了。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日为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在五道十地里面,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只要你发心就是菩萨。小乘的是一切有部和经部,反过来唯识宗和中观宗都是大乘吗?实际上不一定,学的是大乘宗义,没有发大心,也不一定是大乘。反过来说一切有部的一个圣者,一切有部的一个出家人,他如果发了菩提心是什么?也是菩萨、大乘行者。虽然他学的是小乘的宗义,只要他发起了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明白吗?所以必须得了解这是宗大师非常大的慈悲。 告诉我们自己,这是进入大乘之门,我要发心,要努力行持,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别看这一句话:“入大乘门唯是发心”,是很难抉择的。有时候,一个持唯识宗义或者持中观宗义的行者,学了一辈子,可是他没有发起菩提心,那么就不是大乘菩萨,没有入大乘门,只能说是在闻思、学习,并没有入大乘数,不是一个大乘行者。可以说是在学习如何做菩萨。 反过来说,一个人在学有部的经典,在学小乘的经典,他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有情,即入诸佛子,他就是菩萨,他就是大乘行者、大乘种性。所以这个不在于学大乘经典还是在学小乘经典,关键看有没有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