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回复: 1

你执著的心态会“吸引”灾难和痛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12-13 08: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苦谛——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不仅佛教讲人生有诸多痛苦,一些世间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有一本书叫做《幸福的历史》,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他用了六年时间,调查了世界各地对幸福的定义。而他最后的结论是: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已,没有真正的实义。
    虽然很多人想要过上某种幸福的生活,但获得了这种生活后,心中又会产生更多的渴望,因为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欲望,永无止境。可能你原本觉得,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但当你拥有了家庭后,又想去获得更多的财富。

    由于欲望没有断除的原因,新的欲望会接踵而来。比如,当你有了一套房子,你可能又想要一套更大的;当你有了一百万时,又想去挣两百万、三百万,还得是美金。欲望越来越大,到临终时也不会满足,更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这就像追逐彩虹一样,追了很久,抬头一看,却发现彩虹依然在远处。

    那幸福究竟存不存在呢?暂时的幸福应该是存在的,但并不会长久。就像叔本华说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但痛苦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哲学沉思等暂时遣除。但这样的幸福,只是一种暂时的忘我,一段时间后,因缘聚合,我执和痛苦又会回来。

    当你用佛教的智慧来对我执进行剖析时会发现,原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性的,一直寻觅幸福的“我”并不存在,而我们却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实有。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所获得的是一种永恒的解脱。



    集谛——烦恼是痛苦的根源
    那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烦恼,也就是四法印中的集谛。
    贪、嗔、痴、傲慢等烦恼,都是由各种欲望产生的。我们要认识并逐渐断除这些欲望,否则,它的假象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痛苦。虽然这些痛苦在实相上是假立的,但当我们正在经历时,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南传佛教当中有一个公案。
    以前有一位国王,特别疼爱他的皇后。不幸的是,皇后突然离世,因此,国王十分伤心,无法面对这个现实。他留恋皇后的美丽,连尸体都不让处理,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
    后来,他来到一位尊者面前,询问皇后转生何处。尊者把国王带到一个花园里的粪坑前说:“这里有一条小虫,就是皇后的转世。”
    这位尊者通过自己的神通力,使得这只小虫讲话,而这只小虫也认出国王是自己前世的丈夫。
    尊者问它:“你现在还爱不爱国王?”
    小虫说:“虽然我前世的丈夫是一位国王,但我对他没有任何执著,我现在更喜爱粪坑中的丈夫。”
    听到这番话,国王顿时明白了,原来他对皇后的执著只是一种假立,于是当下息灭了所有的贪欲。

    虽然这是一个比较超越的公案,但我们世间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即使没有经历转生投胎,但当其中一方喜欢上其他人时,可能就已经对以前的伴侣没有丝毫留恋了。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贪爱,其实就是一种执著,当我们真正去观察它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就像孩童对自己的玩具特别执著,但**后就会觉得儿时的行为十分可笑一样。

    所以,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等都可以断除,也就是断除集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08: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谛——行持善法可断除烦恼
    那这种贪欲要如何断除呢?要通过修行,通过行持善法来断除。

    其实,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正能量”,就是无论在任何场合当中,都要尽心尽力地去行持善法。现在这个时代很奇怪,我们有很多机缘去造各种各样的恶业。表面上看,别人不知道我们造的恶业,但实际上,这会为自己的身心带来各种痛苦。但如果我们一心一意地行持善法,快乐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在佛教当中,六波罗蜜多、出离心、菩提心等都是非常殊胜的善法。有时候,与强行获取相比,行持一些善法反而会让我们的事业自然增上。

    稻盛和夫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企业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是如何从小开始修学佛法的呢?他的一位叔叔曾患上肺结核。在那个年代,肺结核也被叫做痨病,由于医疗技术不够发达,肺结核就像现在的艾滋病和癌症一样无法治愈。

    本来肺结核会传染,但他的父亲和哥哥却尽心尽力地照顾叔叔,而他自己则特别怕被传染,每天东躲西藏。结果,一直照顾叔叔的父亲和哥哥并没有被传染,稻盛和夫却被感染了。患病之后,大家都觉得他没有康复的希望,而他自己也只能等待死亡。

    后来,他的邻居给了他一本佛法书籍。稻盛和夫在这本书里了解到,我们的心就像是磁铁一样,有一种“吸引力”。我们执着和非理的心态会“吸引”灾难和痛苦,而善的心态则会“吸引”快乐。

    稻盛和夫觉得,自己之所以患上肺结核,就是因为以自私的心态躲避叔叔。想到这一点后,他便勇敢地面对疾病,开始逐渐放下自我,努力去帮助别人。经过两年的时间,他的心态逐渐转变,肺结核也痊愈了。

    稻盛和夫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依靠一本书开始学佛。有时候,依靠一位好老师,或是一本好书,或一次短短的交流,就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有很多。



    有时候,看起来非常不幸的现实,反而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比如,金庸在与池田大作的一次对话当中提到他学佛的经历。1976年,金庸19岁的大儿子在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了。当时,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整个人都崩溃了,他甚至也有过自杀的念头。但通过这个因缘,再加上以前读过一些汉传佛教的书籍,他开始学习佛法,整个人生都完全改变了。

    当然,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当中,金庸谈及大乘佛教的一些教义,我对他的个别观点持不同意见。但总的来讲,他的确读了很多汉传、南传的经典,对《阿含经》等很多南传经典发自内心地佩服。

    大家方便的时候,也可以读一读池田大作的书。他是当代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池田大作跟汤恩比博士也曾有过非常著名的对话,其中有很多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内容。很多年轻人,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吃喝玩乐上面,既不学习,也不努力工作,这不是一种很好的价值观。



    在大乘佛教的精神中寻找包容
    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梦”,你经历的是恶梦还是善梦,完全取决于自己。恶梦也可以变得有价值。历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人生遇到坎坷、磨难时,不但不会自暴自弃,反而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佛教的修行过程当中,我们也提倡这种理念。

    首先,我们要有一种自我解脱的心,也叫出离心,就是希望自己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心。然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菩提心,也就是不但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解脱,而且还要将自己所有的力量、资源都用来帮助一切众生。菩提心就是一种帮助众生解脱,且特别包容的心态。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一所非常包容的、多文化、多民族并且相当开放的国际化大学。在这里,我们的心态也要像大乘菩提心一样包容,不能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有些大学教授,虽然名气很大,但心胸却很狭隘;有些大学生总强调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却总是对小事耿耿于怀。

    我觉得我们思想上的开放和包容还不够,尤其是很少见到年轻人到大乘佛教的天地里遨游。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藏地旅行呢?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有辽阔的蓝天,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在那里学习到一种非常包容的知识。当你真正学到这些知识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应该都不会再成为你的阻碍或违缘了,你完全可以用微笑去面对。

    虽然我自己对大乘佛教的教义学得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别人特别计较的事情,对我来讲并没有什么。但有些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执着,特别不好意思去给别人讲课。但不管怎么样,我有我的缺点,你们有你们的优点、功德、智慧,我们可以互相督促、互相学习。我想,大乘佛教的菩提心确实值得大家学习。



    佛教思想经得住推敲,值得被追求
    世间的科学、人文道德和其他宗教思想,都可以在大乘佛教中找到与之可比较之处。正因为这样,西方科学家和佛教人士有过很多次成功对话。很多知识分子对佛教思想也非常关注,因为它经得起科学的验证,也经得起人类进步思想的观察和推敲,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佛教的思想像肥皂泡一样经不起观察和推敲,那它无疑是失败的,我们佛教徒自己也无法接受,更不敢与知识分子接触。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往往会很自信地与大学生、老师交流。

    其实佛教并不像个别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些老年人或者一些有信心的人烧香拜佛。如果佛教只是这样的话,那它就只是一种迷信而已。但佛教是一种智信,它既是世间的一种正能量,也是世间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精神目标,在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当中都值得被希求。如果我们不去希求这种精神目标,而只追求物质生活,那我们的身心不一定会很健康。

    因为身体和心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来维护,而更有必要的是用自心去进行调整,这才是最好的调整方法,这也是所谓的道谛。



    灭谛——永恒的快乐
    当我们的境界提升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会有一种永恒的快乐。但世间人,因为没有修行,不一定能够感受到这种快乐。

    曾有人问一位禅师:“如果美女、妖魔以及世间一切对境,同时出现在您眼前,您如何对待?”禅师说:“让青色归于青色,**归于**,让听只是听,看只是看。”

    世间中的事情,实际上都有其本质,而这个本质并不会束缚任何人。
    密宗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藏地的一些大德说过,显现不会束缚你,但你对它的执著,却会束缚你。
    在我们达到这个境界前,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达到后,就会恍然大悟。比如,池塘中的青蛙可以跳到陆地上,享受蓝天和草地,回到池塘后,可以向蝌蚪讲述陆地上的情景。但蝌蚪从来没有到达过陆地,因此无法明白陆地上的情景究竟如何。可一旦蝌蚪长大,真正来到陆地上,立刻就明白了。

    所以,当我们还是凡夫时,并不能理解圣者的境界,但当我们真正达到这个境界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从烦恼当中真正解脱,这就是圣者的境界。

    我们要像一个病人,先要知道自己生病了,然后请医生诊断,找出病因,最后通过治疗而康复。知道自己生病就是苦谛,找出病因叫集谛,吃药是道谛,而通过治疗,最后康复就叫做灭谛。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会对人生有不同层次的领悟。希望通过这些领悟,我们都获得自在、快乐,最后到达究竟状态,无有快乐,无有不快乐,无有自在,无有不自在,一切都是在自性中的大解脱、大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2-22 02:27 , Processed in 0.1318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