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取是将倒见计执为殊胜,它与戒禁取相关,戒禁取是将颠倒戒禁计执为殊胜,二者一是见、一是行。“取”是取著、耽著的意思。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所谓见取,是指缘着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者中任意一者,以及其所依见者的五蕴,执为最殊胜,这样的染慧为自性。 (一)所缘 见取缘何者?有见、蕴二分。首先是见,“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三种见中的任何一种,即除见取和戒禁取外的一切恶见。从这里看,见取不是单独有自体,它自己并不执一个特别的见,就是将其余恶见执为殊胜,所缘就是其余三种边见。为什么不包含戒禁取见?戒禁取是在见取的基础上执取颠倒戒禁,是对见的执取,也非执一种特殊的恶见。执出特别倒见的就此三种,因此是“三中随一”。 其次是蕴,“及彼所依见者之蕴”,以及彼见所依执见者的取蕴。“彼”是三种恶见任一,“见者”是持此见的人,他的蕴成了见的所依。任何一种见都要由有情执取,比如认为没有前后世的邪见,它不会单独存在,要依于某个人来执持它,持这种邪见的人就是“见者”,他的“蕴”就成了此邪见的所依,见就在他的五蕴上存在。持见者之五蕴也是所缘。 (二)行相 “执为最胜”,将它执为最殊胜。首先是将三种见随一执为最胜,即认为此倒见最极殊胜。比如持没有前后世,这是邪见,然后将此见认为很殊胜,当宝一样重视,崇奉崇信,这是见取。我们可以观察,现今持邪见的人有些有见取,有些没有,就看他对邪见有没有崇奉的心。如果只是认为没有前后世,不觉得见殊胜(一般讲会自然执见殊胜),是邪见;持邪见后认为殊胜而崇奉,是见取。 比如一类外道执世界是大自在天创造,他是造物主,这是邪见。奉持此见后又把它执为殊胜,认为是世间真理,世上存在一个根源、造物主,这就是见取。萨迦耶见也一样,比如外道执有一常恒周遍的神我,这是遍计分的萨迦耶见,然后再执这是世间真谛,要让神我现前,还归于其中,这是见取。 其次是执见者之蕴为最胜,即认为持这种见的人的五蕴非常殊胜。这是一种自然的关联,当我们执某种见殊胜时,就会对持这种见的人另眼相看。可以观察自己,没学佛时对佛教无感或心存邪念,会将学佛人看低看扁,觉得神神叨叨、没有水平。当有一天发现佛教是正见,见解这么殊胜时,再看学佛人就觉得有水平、有眼光、很高明。我们的心有一条缘起:认同某种见并将它执为殊胜时,对持这种见的人就另眼相看,认为很殊胜。此处也一样,是恶见上的缘起。当把恶见执为殊胜时,对持此恶见的人就认为殊胜。持恶见的人是谁呢?外道的师、友。比如外道徒觉自宗义殊胜,就会顺带将自宗学人执为殊胜,将不持这种见的人执为低劣。 《成唯识论》等中讲行相还有:“能得清净。”不但执为最胜,而且认为能得清净涅槃。比如将三种倒见任一执为殊胜后,就认为依此见能得涅槃。比如一类外道认为有神我存在,就认为依此见修行能还归神我,即得涅槃;对此见的所依蕴也执为“能得清净”,既然依此见能得涅槃,那执此见人的五蕴也能寂灭,也能证涅槃。 见取的行相除“执为最胜”外,还有“能得清净”,这里是从主要或简略来说。 (三)体性 “染慧为性”,与其余恶见一样,见取也是染污慧。有推求,所以是“慧”;但推求是颠倒的,产生了错误计执,所以是“染”。 下面依《成唯识论》补充。 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见取是指对诸恶见及其所依的取蕴,执为最殊胜、能得清净涅槃,业用为一切斗诤所依。这里简略讲出了体相和业用。 首先体相,对诸见和见所依的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涅槃。这可视为是对宗大师所讲的归纳。所缘是三种恶见及其所依之蕴,行相是将它执为最殊胜,由此能得涅槃。 业用是“一切斗诤所依”,成为一切斗诤的所依。一切外道的斗诤都是因为见取而发生。很多外道流类彼此发生冲突,甚至发生**事件,就是因为此宗执此见、彼宗执彼见,都认为自己的见最殊胜,彼此不能融合,就发生了冲突。轻微的发生论战,严重的是肢体冲突,甚至**事件,死伤众多。这样的斗诤从何而来?从见取中来。他们各自有见取,都执自宗邪见最为殊胜,把其他执为低劣,彼此不相让,就不能和睦相处。 见取和戒禁取,现今如果未入外道,或先入但现已舍弃邪见,就基本没有它的现行,但相续中还有种子,所以要修学佛法正见趣入法道,乃至获得现证才能彻底断除。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