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灭谛是显示涅槃寂静境界,令学人欣求。这是承接上面无我正道而言,修如是无我正道,最终必定证寂灭涅槃。上面是因,此处是果。 【若有多闻诸圣弟子作是观已,便生厌离而得解脱,究竟涅槃。如是修学证此法时,生分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如果有多闻的圣弟子如是作观,就能心生厌离而得解脱,获得究竟涅槃。像这样修学证得此法时,生分穷尽,梵行已经确立,所作已经成办,不受后有。 这里显明了如是修学的利益。“作是观”是作以上的观,具体就是整部经的引导,自经首佛说以淫欲入胎,乃至最后说诸法无我,对全经内容作观就叫“作如是观”。由此也知道佛说经意在令学人作观,这也是《道次第》中所说——一切圣言皆是教授。佛所说一切经法本是修行的教授,从本经的这句话就能看出此义。佛说此经不在显示自己智慧,或教学人明白知识,意在令学人作观,所以上面全经内容都是修心的教授,佛讲是希望学人如是作观而修行。 确实经文非常殊胜,我们看经同时也会增长对道次第、前行等法的信心。《道次第》中所说教授的利益,我们修学后能体会到,再去读经时眼光就更明亮,会理解更多的意思。这是不是我们妄加分别出来的意思?不是,是理解到佛的本意。 由此看出全经都是教授,我们要以这种眼光来看经——一切经法都是修行窍诀,不要把它看成知识、学问等。它是修法窍诀,只不过我们智慧不足,如果如法修学道次第、前行等法,就有能力见其是修行教授。所以这样的教授极为殊胜,让我们能解了经文真实义。 如果多闻圣弟子按以上佛开示作观,会有什么效果?“便生厌离而得解脱,究竟涅槃。”首先是意乐上发生转换,其次是证德发起。 首先意乐转换。“便生厌离”,会生起厌离心。这是对生死轮回生起厌离心。为何会如此?如果按以上集谛和苦谛的法义作观察,就会如理认知流转生死的根源和入生死后所受的苦患。如是了知后作观,就能见到生死轮回的过患,进而厌患生死诸苦、厌患生死轮回,这就是“便生厌离”。我们现今修厌离心或出离心,其方法就是按以上教授作观,道次第中士道中开示苦、集二谛,前行中开示四步退心法,都是按这样的义理作观,由此就能心生厌离。 其次证德生起。“而得解脱”,如是作观就会获得解脱。初步观察苦集二谛会心生厌患,再进一步观察道谛——诸法无我,如是作观就能契证无我,斩断我执而获得解脱。最后从生死苦因苦果中解脱,获得苦因苦果无余寂灭的涅槃境界,就叫“究竟涅槃”。这里的“究竟”是就小乘自道而言,小乘自道寂灭了分段生死的苦因苦果,就叫“涅槃”。从大乘眼光来看还不究竟,小乘自道而言已经究竟,叫“究竟涅槃”。最终必定能得涅槃果,如是作观修行就能证得。 这部经实际指出了厌患生死、证得解脱的全部方法,因为它完整开示了四谛,因此按本经法义实修,就能得解脱涅槃的果位。所以这部经就是佛所开演指示的解脱之路,是解脱法的实修要诀。 “如是修学证此法时”,像这样修学而证得佛所开演的此法时,“生分已尽梵行已立”,生分就穷尽了,梵行就确立了。“生分已尽”,一切生的方面都会穷尽,即不再受生,没有生这回事了。为什么?因为受生的因斩断了,不会在生死中受生,从此与生绝缘。一切生方面的事都与己无关,就叫“生分已尽”。 “梵行已立”,自己的清净梵行已经确立,立起了清净梵行。因为如是作观,行持解脱正道,所以自己方面已经立起了清净的梵行。“梵行”是能趣解脱涅槃的行为,狭义讲是别解脱戒或不淫戒,广义讲是一切解脱正道,此处即是戒定慧三学的解脱法道。这样的解脱法道或梵行已经确立。 “所作已办”,所要做的事情已经成办。对学人来讲最重要就是成办出离,现在这事情办完了,叫“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再受生后有,从此永得寂灭清凉之乐。从小乘讲,大事已毕,已经没什么可做,这时已经彻底解脱一切生死的过患系累。 以上讲完灭谛。我们现今是大乘行人,修学此经要在此基础上拓展。经佛开演了解生死周遍是苦后,应发起自利利他之心。想到我自身陷在如是苦患的生死当中,饱受众苦,于我有大恩的一切母有情同样沉溺在此生死轮回中,不断受众逼苦恼,我现今应当发大誓愿,愿能救拔沉溺于生死苦海的如是无量众生,像这样发起大乘心。 同时,我以自力成办自他一切有情出离生死的重任,难以一生成办。虽然遇到很多甚深法门,但我业深障重难以成就,所以誓愿以净土法道摄持自他一切众生,现生就能超出如是苦患的生死轮回。在佛一切大乘法教当中,依弥陀他力摄引的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方便易行道,现今只要一遇这样的法门起信发愿,愿生净土,诚心持念佛名,就能临终蒙佛慈悲接引,刹那间往生净土,那时永超如是苦患生死,生于极为清净安乐的净刹。现今为了自利利他,我愿依此法道来实现自他众生普出生死轮回,悉至大寂灭海的宏愿!同时依通途大乘道成熟自续,依特别净土道达成解脱,这是我们现今修学此经的落处。
恭摘|归乡法师《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