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65|回复: 0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17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上午,我参观了维吉尼亚大学以延长寿命为职志的医学中心。随後我与伊安史蒂文生博士谈有关转生的问题,也就是人如何从前世转到今生。现在,我要讲我们怎样死亡、死亡的过程、以及如何为死亡预作准备。
  由于死亡非人所欲,故自古以来,死亡就一直是宗教圈内和宗教圈外的研究对象。在佛教里,佛徒初转法轮时所讲的四谛,其中以苦谛为首。苦有三种:苦苦、怀苦、行苦(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知是苦後,须认清苦因而除去之。必须培养修道意识,才能灭除苦因。四谛是:苦、集(苦因)、灭(苦及苦因之灭)、道(灭苦及苦因之道)。
  四谛又分划为十六种属性,每一谛有四种。苦谛的四种属性是常无、苦、空无我。臀蕹6?裕?卸?治蕹#?创智车奈蕹S刖?竦奈蕹!>?傅奈蕹#?抵赶不堆芯课⑿》肿拥目蒲Ъ宜?苊枋龅哪侵智樾危?蛭?死嗫蒲Ъ也灰悦踩∈滴铩@?缯庹抛雷樱?砻婵蠢此坪蹙褪亲蛱煸谡舛?哪且徽牛??死嗫蒲Ъ也蝗∑浔砻妫??巧钊牍鄄旃钩伤?哪切┬≡?啬谒?鸬谋浠?9钩赏馕锏闹柿衔奘蔽蘅滩辉诜纸庵?校煌??模?鄄焱馕锏哪谠谥?兑彩俏奘蔽蘅滩辉诜纸庵?小U庵忠豢滩煌5姆纸猓?词蔷?傅奈蕹!4智车奈蕹T蚴俏锘偃送龅鹊取?
  对死亡一事加以注意,好处很大。如我在前面所说,如能知苦,即能追究苦因,而且最重要的是,能面对苦。死早晚会来。我们虽不想死,但一受到染业与烦恼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免死。若早虑及死而作充分的准备,则此种准备,在死亡真正来临时,即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关心死亡之目的在此。
  贵校的伊安史蒂文生博士对转生的解释有助于说明我在此所讲的问题。怎会如此?你若只相信有今生,而不相信有来世,则注意死亡与否就没什麽关系了。观想死亡及无常,乃是根据有一继续转生之识的理论。一有来世,一有世继续转生,则为死亡预作准备只会对你有益,因为有了准备,你就很可能不再对死亡的过程感到焦虑和恐惧,不致因自心所念而把死亡一事弄得更复杂。
  要想完全克服死亡,必须先断自心的烦恼。因为烦恼断则生断,死亦随断。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精进,观想死亡及无常是有帮助的。由于观想死亡及无常,乃起厌离死亡及无常之心,进而研究克服死亡的方法。
  此外,由于观想死亡及无常,你对那些仅限于今生之肤浅事物的关怀,就会减弱。死亡一定会来。你若把一生完全投入今生的暂时事务,而不为死亡预作准备,则当死亡来临之日,除了精神上的痛苦与恐惧之外,你想不到别的,而且也没有机会从事修行了。这会令你感到後悔。然而,你若会常观想死亡及无常,你会知道死亡必将到来,而有充裕的时间从容准备。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你不会觉得那麽难受。不过,我听几位在医院工作的人来说,有些不关心来世的人,比一些忧虑来世的宗教徒死得安逸。
  死时之心是转生来世最近之因,故将临终之心用于修行是重要的。无论此一生中有何善恶,临死时所发生之事特别有力。因此,有必要学知死亡过程如何而为其预作准备。
  菩萨乘中,明确的说是真言乘中,谈到法、报、化三身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果位之佛所有的这三种过程,乃在凡夫位的我们所本具,那就是死亡、中阴及转生;并且提出三道来利用此与成觉要素大致相当的死亡、中阴及转生。在无上瑜迦密续所独有的这些解释中,还说对死亡过程的认识,极端重要。
  在如何为死亡作准备方面,显密佛法中都有说明,真言所作的说明,不仅是根据无上瑜迦密续,也是根据较低的三密续事密续、行密续和瑜迦密续。何为死亡之本质或本性?为生命的终止。世亲的『俱舍论』中说,生命为暖与识之基,而死亡则是暖与识之功能的终止。因此,当我们这俱粗糙的身体与识结合时,我们就活著;分开时,我们就死了。粗糙之身心、精细之身心与最精细之身心,必须分清;死亡是识与粗糙之身分开,因为最精细之识无法与最精细之身分开,後者只是识所乘之气或内在活力而已。
  死的情况有多种,一种是寿终而死;另一种是福报已尽;第三种是意外死亡,例如,因酗酒、酒醉、开车不慎和公路上发生车祸而死亡。
  至于转生何道,临终可约略看出,那就是看体内暖气集聚的情形。有些人体内的暖气从上半身开始集聚或收缩,也有些人是从下半身开始收缩。从上往下集聚者比较差,从下往上集聚者比较好。
  有些人死得安祥,有些人死得很怕。垂死之人的心中会出现各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事物。
  从真言宗的观点来解释死亡的过程,无上瑜迦密续中说死亡粗糙之气或活力的终止。由于死与内在的活力有关,而这些内在的活力又以身为依,所以对身体结构的认识很重要。真言宗谈到这些问题时是讲脉、气、明点。显教说有八万脉,真言宗则说有七万二千脉,其中三个最为重要,那就是从前额至头顶沿脊柱直下到底的中脉,以及其左右二恻之脉。内气或内在的活力,种类很多,最重要的有十种,即五主气和五副气。基本的明点是红明点与白明点。一般说来,众生之死都差不多,这是就死亡过程皆以死亡净光的出现为终结而言;不过,由于内气与明点所造成的脉流有多种,故垂死之人所见之相也有多种。而且,由于身体上的小异,每个人的死亡过程也都稍有不同。
  在死亡的各阶段中,据说有二十五种要素分解,其名为二十五相法:
  五蕴:色、受、想、行、识。
  四大:地、水、火、风。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尘:色、声、香、味、触。
  五凡智:基本的大圆镜智、基本的平等性智、基本的妙观察智、基本的成所作智、基本的法界体性智。
  在实际的死亡过程当中,此诸要素次第分解。显示这些阶段的有不同的内在微象,也有不同外在微象。这些微象,只有在死者的四大未因病而过分削弱时,以及死者非因意外猝毙时,才能逐步依序出现。你若在公路上意外死亡,以下要讲的八个阶段则一时齐现,让你没有机会再现任何法,因而受到双重损失,既受意外死亡之苦,又不能像逐步迁化时那样有机会修相应之法。如果是自然死亡,这些微象就会逐步依序出现。
  表示第一阶段的是色蕴的分解。这是说地大渐失其力,愈来愈不能作为识之所依了。与此同时,你体内水大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愈来愈明显;此一过程名为『化地大为水大』,其外在的微象是,你的四肢了下去,面容憔悴。你会觉得身体往地下沉,视力模糊不清。
  根据『密集金刚密续』的说法,此时内在的微象是你的眼示升起幻觉。不过,根据《时轮密续》的说法,你此时觉得看到了烟。此一说法上的差异,乃是修此二密续者在体内的脉、气、明点等结构上,彼此稍有不同所致,特别是在头顶脉轮和咽喉脉轮上的脉瓣有多有少。此二密续都详谈脉的六个中心,略谈脉的四个中心,但在脉瓣的数量上所说的有异。
  随後,在第二阶段,受蕴分解。此时水大之力减弱,也就是它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减弱,致使水大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更为显著,其外在的微象是,体内液体枯乾口乾、眼略乾而少动。根据『密集金刚密续』的说法,此一阶段的内在微象是,你又看到了烟的感觉。
  在第三阶段,想蕴分解。此时火大之力减弱,也就是它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减弱,致使风大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更为显著,其外在的微象是,你对热的感觉减低,你的体温已退;就你的心念而言,你对亲人事务的记忆衰退。内在的微象是,你觉得看到了萤火虫或四射的火花。
  在第四阶段,行蕴分解。此时风大作为识之所依能力减弱。外在的微象是,你的呼吸停止,内在的微象是,你觉得看到了发自火焰的强烈红光;先前所见之萤火虫等,变得愈来愈微细,只剩下一团红光。通常,人都认为这就是死,因为你的心不再跳动,呼吸也已停止。如果有医生来看,他会说你已经死了;不过,在我们看来,你仍在死亡亡过程当中,还没有死。你五官的感觉虽已消失,但你的意识仍在,然而,这并非说你能复活。
  意识含有很多精细的层面。关於识的数目,佛经中有不同的说法,如九识、八识、六识和一识,虽然最常见到的说法是六识。依经唯识宗(THEMINDDNLSCHOOLFOLLOWINGSCRIPTURE)主张有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意识、末能识及阿赖耶识。後二识也以不同的意识见于其他经典;因此,使用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名词,并不一定就是肯定此唯识宗所说的八识。
  除了仅依数目所作的划分外,识又可分为心王与心所,心王能知某一事物的本质,心所则能区别该事物的特色。识的一般特性是唯明唯知,乃一切识所共具。识体唯明,了无障碍;其功用则是依事物之相而知。
  例如,眼识之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能见之眼、所见之物,此处系指可见之形或色,以及前一刹那之识。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能见可见之形色的眼识就产生了。此三条件,各有不同的功用。此识之体所以唯明唯知,乃是由于前一刹那之识如此;此识之所以能知可见之色而不能知声,乃是由于能见之眼;此识之所以能起某种形色的影像,乃是由于所见之物。此即粗识产生的方式。
  不过,在死亡过程当中,粗识所依之眼、耳等官能已衰、与眼、耳等相关之识也因而终止。可是,意识中仍留有四个粗细层面,所以在四大于前四个阶段中分解之後,还有四个阶段是识分解的阶段。较粗之识首先分解,从八十种概念开始。此八十种概念,分为三组,分别表现以下三个较细层面之心的特微。其中三十三种具有鲜明白色相心之性;四十种具有鲜明红色增长心之性;七种具有鲜明黑色近成就心之性。为此三组概念坐骑之内气或活力,其变动程度(大、小、中),可用以说明与此三个较细层面之心相关的气或活力运转的性质。
  当此八十种概念及为其坐骑的气或活力分解时,内在的微象是白相出现;此即鲜明白色相心,可比作只有月光普照的清朗秋空。这时不再有外在的微象。
  当鲜明白色相心机为其坐骑的气或活力分解时,一种更精细之心出现,其名为鲜明红色增长心、可比作只有微红或橘色日光普照的清朗秋空。
  当鲜明红色增长心及其坐骑分解时,一种更精细之心出现,其名为鲜明黑色近成就心,可比作初夜时一片漆黑的清朗秋空。在心的此一阶段的初期,你还有知,但随後觉知的能力衰颓,你好像不省人事了。
  当鲜明的黑色近成就心及为其坐骑分解时,最精细之心出现,也就是死亡净光或真正的死亡出现,这可作秋日黎明时的天空,除纯净外,了无他相。净光心又名根本心,因为它是一切心的根本;其余之心全是外来的。它是无始以来就有之心,生生世世存在于每一众生之内,连续不断,直至成佛。有关这一方面的说明,只见于无上瑜迦真言。
  在迁化的各个阶段当中,保持觉知是重要的;你能保持觉知到什麽程度,你转生後记忆前生的能力就有多强。这有如夜晚入睡前清醒的下决心次晨何时起床、要做何事,即使于睡眠中未念及此,然而由于先前所作的决定,我们次晨还是能完全按照预定时间起床,并且一起床就能想起该做什麽。同样的,在死亡的各个阶段当中,只要觉知尚存,我们就应全心全意保持觉知的能力。
  身体不错,没有严重衰坏而自然寿终之人,将在最精细之净光心境中停留三天左右。于此时间,最精细之识仍住在原来的肉身。有些人例外,他们生前藉著修行已能认清心性,并已修过脉、气、明点,这些人能认识死亡过程,以致在净光出现时仍然觉知分明。由于具有控制力,他们能依其所愿在净光心境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自从一九五九年我们抵达印度以来,约有十位藏胞有过这种现象。纵然在印度最热的季节,还有人住于精光达两个星期之久,犹如入睡,随跟尸体一样不再呼吸,但不像尸体那样发出恶臭。
  精细的净光心中有一丝毫动静,净光心即终,识即出离原居之身,你即开始走回头路,回到鲜明黑色近成就心和看到其余六个层面之相鲜明红色增长相、鲜明白色相、酥油灯火相、萤火虫相、烟相、海市蜃楼相。如果你将转生欲界或色界须经中阴始能转生之界则在回到鲜明黑色近成就心时,中阴开始。如果你将转生无色界,则无中阴。
  须经中阴者一获新生命,其中阴期即告结束,那时你再度经历死亡的八种微象,终止死亡净光心的出现。如果是胎生,则在母胎中获得新生命,与在中阴期死亡净光之後出现鲜明黑色近成就心,是同时的事;因此,生命可说是从净光心开始的。
  一般而言,俗生属识之最粗层面;死亡属识之最细层面;中阴则属识之不粗不细的层面。同样的,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醒时属识之最粗层面;沉睡属识之最细层面;梦境则属识之不粗不细的层面。而且,人在昏过去的时候,其心转细。因此,平常我们每天都经历心的这些不同层面,虽非全如死亡过程。总之,认清自己的根本心或净光心,非常重要。若欲证悟最精细之心,第一步是证悟传统的心性。证悟心性,你就能专注心的本体,逐渐增进识之本质的能力。利用此法,即可制心。制心之力,又有助于终止粗心;粗心一断,细心自现。若于死前,你能证悟细心,则此细心即可转成智慧,而智慧则是消灭无明及无明所引起之苦的最有力的武器。修行者所要学的很多,所要修的也很多。
  问:你说为死亡预作准备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是在活著的时候去体验死亡时的各种微象,以便在临终时能有备无虑。那麽,有没有一种修法可令识在人还活著的时候离此粗身?您看这是否类似西方所报导的某些濒死之人的经验,他们感到自己离开肉身、而入另一较细之身?
  答:有因过去生中熟修有关之法,以致今生显现出粗身与心分离之『才能』的事例,也有只因今生修行而有此种能力的事例。明确的说,特殊的梦中身,不仅是心之相,也是现实的精细身,能与普通身分离,而且就像我们平常那样,能感受外在的事物。我无法详细说明那时的普通身是仍有乎吸,还是进入一种像入深禅定时粗息停止的状态。无论如何,精细的身是什麽地方都能去的。而且,没有粗糙肉身的你,不受距离的限制;你可以深入太空,无远佛及。然後,你可用依愿返回原来的身体。这种情形,在重病时和濒死之际,都有可能发生。
  问:我们之中有很多人读过『西藏死亡经』(TIBETANBOOKOFTHEDEAD),并且对死者在中阴期必会遇到和平与忿怒本尊一事有相当深的印象,但我们大都不属西藏佛教,没有受过观顶和恩准,也没有受过禅修方面的指导。我们这些事先对诸本尊的形象毫无所知的人,在中阴期仍会看到与书中所说一样的本尊吗?
  答:我想不会,一般来说,『西藏死亡经』所描述的和平与忿怒本尊的形象,乃是为生前修过与熟悉此诸本尊的人而说。如果修行『西藏死亡经』的人,不能在死前藉著认知与利用书中的所说种种情况而得解脱的话,那麽他就在中阴期的每个阶段,力求使和平与忿怒本尊依其原先修行时所观的形象现身。欲使本尊现身的修行者,在中阴期力求保持觉知,以便能认清根本智体,根本心体,也就是心的唯明唯知之性,此即宁玛派的大圆满修法。如果原已熟知诸本尊,则此知力可触发念力,以致当本尊之相逐渐显现时,修行者能有各种机会唤起觉知,因而证悟终极心性。
  问:请就日常生活来进一步说明根本心或根本智。
  答:有时根本心已在识体中产生,而尚未起见。认清此一明知因素是很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有经验的瑜迦士曾说,若要认清此一明知因素,信法和敬法非常重要,同时还必须接收喇嘛依其自身经验所给予的指导。在认清此根本心性之前,你难以体验到它。不过,每天观察自心,分析根本心性,亦即唯明唯知之性,是有帮助的。在清晨观察自心,尤有助益,因为此刻之识较为清晰。
  问:没有正式学过用法的西方人,如果将『西藏死亡经』的译本中所说应用到临终者的身上,您觉得这样做适当或有效吗?这样做的该书读者,若本身具有必要的清净,其所为对死者能有助益?
  答:通常,若非在观顶、禅修等方面有所准备,那就难以有效。熟悉法教是必要的。因此,临终之人如果熟悉有关死亡过程的经典,则利用这些经典是有助益的。一般而言,人临终时,极重要的一点是安然而逝。我们不可让临终之人感到激动或不安。我们不应做出令他激动之事;而且从临终之人的观点来看,思想清楚也是必要的。
  问:怎样增进觉知之力?
  答:粗识分解之前,你须产生有力的警觉。观想时,你应熟悉与死亡前所要经历的各阶段类似的情况。在每日的修行当中,我观想经历死亡各阶段六次或七次。到时是否能成功,还要等著瞧,不过,我至少已在藉著激起自己的注意与认知,逐渐获得成功之因。例如,如果你要去某一地区作战,你先要研究地图,认清何处有山,何处有溪,何处有湖等等,这样当你真到了战区时,你就能认识你所见之处,知道该做什麽。由于对将会出现的情况,先已熟悉,有了把握,所以你不临事畏缩和担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4 21:38 , Processed in 0.1269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