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37|回复: 1

缘起性空·光明自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20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嘉瓦仁波切
  今天各个宗教团体以及在座各位共聚一堂,并且各宗教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和平的祈愿,我内心感到非常高兴。现在,我就要开始讲述佛法,稍後如果各位听法觉得疲倦,可以先行离席。

  一般来说,说法者登上法座前必须先对法座礼拜,这可防范说法者生起我慢之心。其实,登上高广的法座说法,并非意谓说法者很尊贵;是指说法者乃承袭具恩大悲世尊所宣说的教法,而此一教法是尊贵的。我只是释迦牟尼佛座下很低劣的比丘佛弟子而已,但是我所要说的法,则是两千多年前世尊所宣说乃至历代具量祖师所传承下来的正法。

  首先,我要先行念诵「皈敬三宝文」。此文第一部份是对教主世尊的礼拜,接著述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最後则是回向。(嘉瓦仁波切此时并请观众以中文念诵「皈依发心文」: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後,嘉瓦仁波切以藏语念诵《心经》咒语以及对《般若经》的赞颂文。)

  今天,能在这里和众多中国佛教团体及信众演说教法,我感到很高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祖师大德亦因修持佛法而获高深证量。但即使是这般悠久广大的国度,佛法也有时兴盛,有时衰微。虽然如此,大家还能弘扬守护佛陀教法,我真的很欢喜、也很感谢。

  事实上,佛的教法中,三藏是属於教正法,三学是属於证正法;三藏要透过闻思而去执持,三学则是透过修行而在此心获得证量。换言之,「解」、「行」是守护弘扬佛法的两大要项。因此我认为每天把所学得的佛法按时实修是很重要的。

  佛法强调的是心法。然而当我们的身体在造作诸如绕塔、礼拜……等善业时,此心却可能是不清净的。譬如说,手上持著念珠持咒念佛,心里也许仍含杂强烈的爱憎之心。像这样,身、口二业虽在造作诸善,意业却不清净。然而,若是当我们的心在观修无常,大悲心进而与法相应时,那个时候是不会造作恶业的。所以,真正能在法上受用的,无疑是我们的心。

  那麽,何谓「心」呢?它并不是色法,没有颜色形状,是一种唯光明、能了知、能感受的本体,而且心识的种类甚多,譬如依著眼根而有眼识乃至依著各种根器而产生各种的识。再如因我们人身而有人的心识、依著畜牲根器而形成畜牲的心识……等。在「密续」里,更是明显区分了心识的粗细分,如醒时的心、睡梦的心、无梦而沈睡的心、昏厥时的心……等。由此可知,各种不同的心识中,依著「缘」的不同而有不同分别。所以,此一唯光明、能了知、能感受的心是一直持续著的。

  然而,这样一个觉明的心的本体,它到底具不具有缺失呢?实则,此一唯了知、唯光明的心之本体是超越功德或过患的。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我们的心总在忆念过去,悬挂未来之间产生许多分别。这些分别可以透过安住於当下的修持而予以遮止。虽说刚开始会有点困难,但慢慢修习总可达到。当我们安住此心到了一定程度,会感觉一片空寂,然後在空寂中慢慢现起此心唯光明、唯了知的本体。此一过程须落实於经验层面,而上述心性的本质自无始以来乃至成佛之际一直都有。

  像这样的心,可以看到仍是刹那生灭的。这说明了心也是依著某种「因」而有,所以心识的产生必然有它的近取因。也就是说,这般唯了知、唯光明的心的本质在它生起之前,一定是由唯了知、唯光明的前一心识所导致,不可能由色法而有。因此,心的产生,是由前前心识而导生後後的心识,这是心性法尔如是的道理。那麽以色法来说,比如我们的身体,也可发现它的近取因,如:必有其父母乃至更早的祖先,而一直往上推溯就到了世界未形成前。依据《时轮金刚密续》的说法,世界形成之前虚空充满了微尘,这些微尘是形成世界的一个要素。

  因此可知,所有事物是由前前导生後後,是无始以来一直连续而有的。若说是无因无缘突然而有的话,就违反了因果理则。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说到,色法是无始却是有终的;心识是无始但是无终的。因为这个道理,佛教有关前生後世的理论就是从此处安立起来的。

  前已述及,心有粗分、细分种种心识的分别。就事实来说,此心是依著身体构造而安住的。譬如很多粗的心识,乃依著身体才得以安住,所以当身体日渐衰微时,粗分心识也慢慢随之转变;身是能依,心是所依。然而这并非意谓:生起此心唯了知、唯光明的本质是源於身体。实则,生起心之本体的,乃来自於前前的心识,亦即以心本身前面的心识作为「等无间缘」,而此一唯了知、唯光明的心之体性,就是一种细分心识。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当生气的时候,整个心绪都会陷入混乱。然而也可以看到的是:愤怒状态是暂时性的现象,甚至能够加以转化。某些因缘下,我们生起瞠恚;某些因缘下,则又发出慈悲。而就心性的光明、了知的本质来说,它是没有垢染的。所以我们称「心」是自性清净。

  事实上,心有时会生起瞠恚、贪欲、骄傲、嫉妒……等烦恼,虽说生起当下的力量极大,但如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烦恼只是暂时性的,且其背後并无太多可资成立的正当理由。相反的,诸如慈心、悲心乃至证得无常、无我的心,这些都有正理可以安立——我们愈深入地观察,会觉得这道理愈来愈明显。依照《中观》的论点,烦恼的根源是愚痴。什麽是愚痴呢?就是对诸法、诸境的颠倒执持。这一种颠倒执持可以经由非颠倒的见,证得非颠倒见的心来加以去除。换言之,烦恼习气的力量固然很大,但我们若能生起对治力,就可以根本对治了。

  所以,基於两点:第一、心识的体性是光明清净的;第二、心识上的垢染能够经由对治予以净除。因为这两点理由,我们得以安立证悟解脱的可能性。而当「烦恼障」、「所知障」等粗细垢染彻底净除之後,就是成就佛果了。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佛陀的教法就是为了对治、根除烦恼的。但由於不可能立即断除,而必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把由烦恼产生的身口意恶行加以遮止;第二阶段,经由修持直接对治烦恼本身;第三阶段,净除烦恼所留下的余习即「所知障」。三个阶段正如《四百论》所说:「初断不善业,中间断我执,最後断蕴执,而入解脱道。」

  修持佛法的终极目标在於解脱。依照大乘教法,则是证得最胜解脱——成佛的果位。大乘论典中常以「世俗谛」、「胜义谛」二谛来解释佛法,就如龙树菩萨所说的,「诸佛说正法,正依於二谛;世间世俗谛,真实胜义谛。」从二谛去观察日常生活,有时会发现,我们眼中所见与境上所显不一定相符。换言之,很多情况是印象和诸法实相并不相符。所以我们必须观察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等,是否就是境上所现?

  一般说来,面对万象的现起,我们会这麽认为:这是这个、那个,或说这是有的、那是没有的……等等。凡此种种,都是世间人们在事先所共许的,也就是一般情形下这些现象是存在的。然而当我们更深入地观察,则会问到:这些所现起的现象到底是什麽?它的实相何在?真实义又是什麽?像这般观察方式,即是一种较趋近於实相的心识。因此,所谓的二谛,简单地说,凡是由概念……等「名言量」的心识所推寻到的法,就称为世俗谛;凡是心识以趋近实相的观察方式所发现的法,即称胜义谛。以上,乃是中观派关於二谛的安立方式。

  在生活里,大多时候感官所现与境上所显是互相符应的。而前述所提关於二谛安立的情形,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实相。在这方面,中观宗的安立方式是最具足正理的。但这不是因为它是佛所说的,或说它是中观宗,就认为它是最高、最究竟的——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世尊说:「凡诸比丘与智者,当如烧锻冶链金,於我教诫善观者,非唯敬故而取信。」那麽,到底什麽是诸法的实相?《心经》说到:「照见五蕴皆空。」意思就是:观照到五蕴的本体自性都是空的。再譬如说,《心经》提到,无声、香、味、触、法等等,就在表示这些内外诸法都是没有本质、没有自性的。

  众多般若经典有广、有略,最简略的是《一字般若经》,这一个字就是「阿」,「阿」在梵文中是「遮止」的意思。遮止什麽呢?遮止我们所显现的自性,因为诸法是没有自性的。当现起诸法时,我们说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会觉得法本身、境本身有一个真实的实有。譬如说,我眼前这些花,如果它是实有的话,应该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枝干……等方面找到花的真正存在才对。再譬如说「我」,乍看起来,会觉得在身心五蕴里有个「我」,可是去观察、寻找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我」。

  总之,包括如上所说的,包括我们所皈依的佛,我们所生起大悲心的众生,还有能够对佛启发信心,对众生启发大悲心的我,仔细去找的话,都是找不到的。如此,去寻找而找不著,那是不是说没有呢?也不是没有的,是有的。法的存有方式不是自有而有,不是自主而有,而是依他而有的。所以《中论》说:「因缘起故而是空。」万事万物不依缘而起就不可能有的。根本没有那种同时是依缘而起又不依缘而起,也没有一种是非依缘而起又非非依缘而起的。

  所以承上所说,去寻找而找不到,但找不到却不是没有,但是怎麽个「有」法呢?它的存有方式是因缘而有,是取决於因缘条件。正因为它是相对於很多因缘条件聚合而有,所以说诸法自性是本空的。自性本空就是空性,而证得空性的心又是怎麽证到的呢?是仅仅遮住所要破除的对象而已。一般来说,所遮有两种:一个是非遮,一个是无遮,这里的空性属於无遮。所以说「阿」这个字是遮止的意思,以表示它是空性。

  一般来说,法有很多法性,那麽究竟的法性就是空性。为什麽说空性很重要?在《中论》里有一个偈颂意思是说,一切由於烦恼和业力所轮转而造成许多戏论;当这些烦恼、业力被净除後,所有戏论也随之而尽。进一步解释说,生死轮回的痛苦是由业而有,业则是由烦恼而造作,烦恼乃是由於非理作意的分别心而产生,此一分别心则是由於我执实执的戏论所形成。那麽到底什麽样的法可以对治、根断实执的戏论?只有证空性的心。

  在梵文中提到一个句子说,灭谛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谁能够用空性去破除,这称之为灭谛;另一个是说在何处破除——在法界当中破除,这也称为灭谛。所以说,如果明了、了知空性,就称为解脱;如果不了知空性就陷入轮回。轮回和涅盘是基於空性的了不了知而安立的。那麽,空性的究竟义为何呢?就是「缘起」的道理,所以「空、缘起」、「缘起、空」事实上就像一体的两面;这一面是空,那一面是缘起。所以龙树菩萨他礼赞世尊——我们的佛陀,是基於佛能够自由自主的教说,展示「缘起」的甚深道理而作礼赞的。宗喀巴大师也相顺於此而造了「缘起赞」,今天因限於时间关系无法详说,大家若能常常持诵,对於空性、缘起的道理应能逐步理解。

  上面提到一点:诸法实相是空性。虽然烦恼本质也是自性空,但因为我们颠倒心识的执持而生起诸如爱、憎之类的烦恼,也就是导生苦谛结果的集谛——这些如果经由空性的了知,知道透过修持可以对治的话,自然就会企求脱离生死轮回,并肯定解脱之道是可以证得的。同样的,基於看到众生的烦恼苦痛源於愚痴、无知,就会生起帮助众生脱离痛苦的大悲心。所以,由自己可以导生解脱的意趣;由众生可以导生大悲意趣。总之,由空性慧的体悟,而能生起更强烈的大悲心的道理也就在此。

  事实上,大悲心当以不同的智慧作为它的助伴时,也会有不同型态的展现。譬如:证到无常的心为其助伴的大悲心,我们称为法缘悲。基於众生是无我、无自性的心而摄持的大悲心则称为无缘大悲。而并非由於证到无常、无我的心,只是看到众生受苦就生起大悲心,称之为众生缘悲。

  所谓的慈心,乃是以失去快乐的众生为所缘,并愿意给予众生快乐的心称为慈心。慈心和悲心对佛法行者来说是重要的修行。不但如此,就是没有信仰佛法、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慈心和悲心也是很重要的。慈心、悲心的具足,就个人或社会来说,都是很好的现象。所谓的大悲心,绝不是轻视众生,而是更重视众生的痛苦,并生起拔除其痛苦的心;希望所有众生的痛苦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这称之为具量的、增上的大悲心。

  那麽,为了要能利益众生,即须考量自己是否有利他的能力。当自己尚为各种烦恼所驱使的时候,是很难究竟的利他的。而到底要如何才能完全的利他呢?就是必须把自己相续的障碍如烦恼障、所知障完全地净除,以获得一种无上、最高的智慧,如此才有完全的能力去从事利他的工作。而什麽是「菩提心」呢?就是为了成办所有众生的利益,我一定要成佛;也就是兼具了自度与度他的两种欲求。提到菩提心,它真是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能对菩提心有一种正解、信仰的话,此心马上可以得到安乐,提起心力,在成佛路上不退却。

  现在我要传授一个关於愿心的仪轨文,以帮助我们生起具量的菩提心。在传授仪轨文之前,为了能够净除罪障,聚集资粮,我们先诵持《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养文〉。在唱诵时,要观想有诸佛菩萨在眼前,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我们平常信奉且最为信仰的对象。然後,我们周遭都是一切如母的有情众生,观想他们也一起来做。这时,自己发心要像所观想的诸佛菩萨一般,以其所行菩萨道为榜样,期望最终成就佛果。为了要受持愿心仪轨文。我们先来唱诵「七支供养文」。(编按:「七支供养文」请参阅一二三、一二四页。)

  念诵〈七支供养文〉以期净罪集资之後,我们就要传授愿心仪轨文。

  我们将一起来很缓慢、很真诚地来念诵。念诵时必须随文作观:我们应以眼前的诸佛菩萨作为我们的证人,为成办所有一切众生的利益,并且我绝不伤害众生、不欺凌众生——要像这样把心提起来,作为愿心仪轨的誓词。

  那麽,各位一起缓缓地念诵「发愿心文」三遍,念诵的心须先投注於皈依三宝并随文作观、忆念法义之上,然後生起究竟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且为了能完全利他,所以我必须成佛,而此一欲期成佛的心也提起来。总之,为了要利他,我一定要成佛,这个心一定要提起来。从今以後,这两种心——一心利他的心和一心追求成佛的心,永远都不弃舍。所以,念此文时,必须让心转动,慢慢地、真诚地念诵「发愿心文」:

  希愿度脱有情心,诸法正法与僧伽;

  直至圆满菩提前,我於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为利有情我精进;

  今於佛前诚敬住,发起无上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愿心仪轨文的传授已经结束,因为时间到了,所以就到这里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大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22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扎西德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4 21:52 , Processed in 0.1494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