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74|回复: 4

禅宗与大手印的悟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6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宗与大手印的悟证
禅与大手印的悟证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大手印的悟和证,中间也包括着悟后真修的问题。
一、关于悟的六义
在悟的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六义。很多人会想,是不是开悟?开悟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那么到了悟的边缘或者已经悟过的人,对悟的意义是要明白的。不然的话对悟的体会,对悟的确定就很难明确下来。
1、悟之境—空空妙镜即法身。
悟之境就是开悟的境界,开悟的境界倒底怎么样?其实开悟的境界是没有境界的境界,就是空空妙镜。当时你连空也没有,什么都没有。空了以后,不是有也不是空,你根本没有注意是有还是空,没有去注意他,只是你的知在,你的灵知在,你不会去注意,这个时候我是空还是有?其实你连空也找不到,找有也找不到,不会去找有和找空。那么这种境界就是悟的境界。当然也不一定会非常广大,非常明朗。有的人他这个境界比较微弱一点,或者很短暂,非常的短暂。他在这个短暂的境界中,他的确也不是空也不是有,他知道自己这个灵知,当时,就在当下显现。所以说真正的悟之境是空空妙镜而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说自己感觉到空了认为是本性的境界。所以悟之境其实也可以是金刚经所说的非实非虚,不是实也不是虚,他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不可说,说不出来的那个地方。他没有明和不明,说不出来,他没有光明。但是也不是不明白。这是悟境。
2、悟之智—清净无别即根本
如果你有悟境没有悟智可能会失之交臂,可能会当时是很好的很殊胜的境界,但过了以后就忘记了,或者回不来了,也能记起,回忆起,但是回不来或者作用不大,那么所以要悟智。那么什么是悟的智慧呢?就是说明白了清净的心没有分别,任何时候的心都是很清净的,没有去分别分别善恶,分别是非、分别好坏、不会去分别、但是内心觉得很清净,这个就是智慧的根本。不是说你懂了很多,知道很多。佛祖的言教都为了这个,是知道了我们的心的根本,就是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分别,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登初地的智慧。这个悟境呢,也就是初地的境界。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当时可能只是清净没有分别,后来你知道了,噢!我这个当下现在清净心没有分别的,这就是智慧,智慧在作用处才能体现出来。以前见到什么事情什么境界会动心,心不清净,会老是分别,老是妄想,现在不会了,他还是清净,还是没有分别。这个自己就知道了。流露在六根门头,一接触就能够照,一接触事物就当下能化,就不会被境界拉着跑,不会粘着他,不会被善恶所动。虽然有时候也动一下,马上就知道了。回光返照,就回到不动的清净中来,这个就是叫智慧,见性的智慧。
3、悟之理—不二融入即实相。
悟有智慧,一定有理。这个理不是说文字的道理,是自己体会出的理,自己领悟到的理。什么叫理呢?就是说一切都是不二,自己明白了。一切内和外、动和静、生和死、凡和圣、烦恼和菩提、善和恶等等一切,在本性的理上来讲都是不二的,而且都是融入的。只要你不分别,他就时不二,一分别他又分开了,又有对立了,又有矛盾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就是实相的道理。实相的道理就是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见一切相即是非相,那么他就是不二的。所以说娑婆和极乐世界也是不二的。这个理,有的人见性了智慧也有了,但是理一下子还不圆,他要慢慢地去圆,慢慢地去体会出来。而不是说从经里面理解来的,他慢慢地圆。就是出现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他会有一种智慧跟上去。一去照一去悟就圆了,噢……是这么一回事。他是逐渐逐渐地圆的。但是有的大根基的人呢,他特别地殊胜,他一下子就圆彻一切,这种人很少。他有的在没有问题出现的时候他对事物还不圆,他慢慢地就圆了。但是对有一些地方,自己特别执著的,譬如说修净土的人,他就执著西方,那么这个理呢,他就比较难圆。他如果能够明白,西方也在本性当中显现,他就圆了,噢……知道了。那么我生就是无生,无生而生么。就成不二了。西方和我们这个当下就不二了,这个理要圆的,任何事情来了,任何境界来了,这个理都要在你的心里边去圆。例如:有个学生他学经教并不多,但是他问题一来,他自己的感觉、觉受当中有什么障碍有什么念头起来,他就去参、去悟,然后他明白了,他就打电话来问,这样对不对?我说对的,和佛法都是相应的,他就肯定了。理圆了以后,和佛法都是相应的,他就肯定了。理圆了以后,他的悟性,他的功夫境界就不一样了,变过来了,就更殊胜了。过一段时间,他又有一些境界上不透彻,他又去参,这种学呢是活的学习、活的参究、活的功夫了。那有的人呢,是看书,哪里看不通了,他就在那里去想,那么他在功夫上就不得力、不活,他是从书里面去参的,不是实际里面参的,实际里面参出来的人活。所谓“就体消停得力迟,逢缘荐取相应疾”。
就是这一点不同的,他不是通过文字来透的。所以理一定要彻,理要透彻圆融的话,那么无论张三李四,谁要问出什么问题,都能通达,都能明白,这个人讲净土也明白,讲天台也明白,讲禅宗也明白,你无论从那个角度,怎么讲都明白,都能够圆融。
4、悟之彻—通彻所有即大心。
这个就是在实际当中,我们面对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要出现,有很多的佛法,很多的境界,你的悟都透彻这些。透彻你的生活,透彻你面临的问题,面临的障碍,面临的境界,你通过这些去参透它,去通达它,通达了你的目前的所有就是大心。为什么叫大心?你的心量广大能包容这些,而不会被目前的事物所障碍。我们的人生在世上,总是有事情发生的。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发生一个事情就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事情来解决。总是放在心里面。他这个解决是一种对治的解决,一种实有的解决。而这里所谓的“彻”,是通达它的缘起,通达它的非实有,通达它的虚幻性,而且透过它的障碍,不落在它的境界上,不落在它的问题上,不当一回事,不会老是想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开悟的人不是这样的,即使事来了也等于没有事一样,不会在这个上面产生很多计较、忧虑、产生恐惧、产生负担,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不会这样,所以我们讲透彻。透彻就是透彻这些境界给你带来的负面的影响,然后熔化在你的空灵当中。熔化以后,你对它的缘起,对它的存在很明白,知道自己怎么去做。就可以了。但是心里面没有那些负面的东西和影响,这叫悟之彻。我们过去讲大彻大悟,要彻一切宇宙的万法,世间出世间所有的法都透彻,没有一个法是他的障碍,大手印也讲了,以鬼神为归道,以疾病为归道,以恶业为归道,在这里面就是道,为什么?彻了这些。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有障碍,是一种灾难也好,痛苦也好,但是对悟的人来说,正是我们本性光明的妙明显现,他是我们的缘起,我们的本性是不动的。本性本来清净,没有障碍,这就是悟之彻。
5、悟之体—圆明照寂即明体。
悟的体是什么?圆明照寂即明体。圆明:心里面很圆很明。圆就是没有缺少、没有遗憾,没有觉得自己不足。知道自己的本性,自己这个灵知的体就本来是佛。在这个以外没有建立什么,没有多出一点什么。我们和佛是一样的,我们内心的心非常的圆,包容一切,圆足、圆满。这个心的圆的当体他是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的主人翁在作用,知道自己这个体是不生不灭,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在这里显现的,但是照的体是寂的,这个寂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它不来不去。虽然你们从外地到这里来,如果你们功夫做得好,很圆明照寂的话,来没有来相,回去也没有去相,说话没有说话的相,这个能显现的就是明体。就是你看电视,你这个湛湛寂寂的本性不动,没有受他的喜怒哀乐的影响,没有被他所左右,心里面没有动,就是明体。明体它永远在当下。明体扩大了就是净土。甲地在净土里面,乙地亦在净土里面。所以说你没有来去相,没有生灭相,那么这就是一个明体。所以它不是一个东西,但是它在目前。分分明明、湛湛寂寂的就在当下。这是悟的体。
6、悟之用—根尘齐运即话机
悟了以后有用吗?悟的人他的作用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呢?根尘齐运即活机。他有大用,他不是死守空寂,不是死守境界,不是死守一个地方,他不是死水,他是活泼泼的地。根尘:六根齐运、耳根在听、眼睛在看,都在作用。我们的人的运动,干活,都在这里作用;思想都有,但是这个思想是不作意的自然流露。而尘呢,不厌恶六尘境界,不厌恶五欲境界。这个六尘境界也是本性的作用、本性的显现。没有什么觉得境界是染污的,你看到一些镜头,非常的恐怖,或者非常的庸俗,非常的恶劣,但是你觉得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恶劣的感觉、恐怖的感觉,一点没有,这就是我们的用。这用能够显现恐怖、显现一切境界。庄严的境界也不执著他。非常美好,非常庄严、非常舒服,也不会向往:噢……太舒服了!这样的境界太美好了!他没有,但是都可以显现。根能显现,尘也显现,这叫齐运。叫活机,这是真正的道人之用。
那么上述六义,其实就是悟的六个方面。如果只把握其中一点的话,你的悟还不圆,不能说没有悟。其实你有一个点明白了,就说明你有悟的,经历过了“有悟”,但是不圆。如果六个方面都达到了,都相应了,都具足了,那么你是彻悟的人。悟得非常圆,有体相用,非常的透彻。所以说悟是有差别的,不一样的,各人的根机,各人的体会,各人的功夫的保护,各人在境界上的用。有的人在好境界还可以,不动心。那么在用上面就只有一半了,好的方面可以用,差的方面不行。那么就是用得不圆,是这样的关系,不是说他没有用。有的人打坐的时候用得很好,打坐的很清净,念佛念咒都很好,但是一到吵闹的地方,下座了,他就不行了。他的用呢,只能说静中之用,缺少动中之用,动中用还不行。一个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当中还可以,但是大风大浪就不行。这就是力量还不足,也就是说他的悟还不彻。不能彻了一切境界,大风大浪一来就慌了,就动了,本性不知到哪里去了,就跑掉了。这个还要保护,还要在功夫当中去涵养他。那么这是第一方面,关于悟的六义。
二、悟后真修八法。
悟后还要修,悟后还没有成道,但是见地已经到了。理到了,境界也相应了,那么在实际当中还要去用功,还要怎么样去保护它,去开发 它。
1、承当护念之法。
首先要承当。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承当之前要印证。就是说到了这个境界,要找一位善知识去印证。而且书本印证的力量还是比较弱的,要有传承的,开悟过的人,而且说话有威信的有力量的人给你印证,说你这个境界已经开悟了,你是见到本性,你这个智慧是对的,你这个境界也是对的,你所讲的理也是对的,也是契入本性的道理。而你这个体是真体,你这个用怎么样……如果不够的话,他会指出来你的证还不够,安住的本位还不够,不能时时安住,你这个用还没有起来,怎么起……等等。这个要经过师父对你考验过、印证过。印证过自己有把握了,知道它就是,肯定承当,坚信不移,有信心,然后要护念他。怎么护念呢?六根门头一动心马上收回来;一执著马上化掉;一落在习气烦恼当中马上回来。时时觉照,绵密保护它,这个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功夫。要保住他,要护念,要安住在这个空灵的当下,而不是一定要借念咒修法来安住。但是不妨借,有时候借用也可以,但是即使没有咒没有念佛也能安住。当然这个功夫是有差别的,有时候能安住,有时候不能安住,等等差别。这不要紧的,只要懂得怎么做才能安住,怎么做在时时刻刻中不忘失,如果忘失了,空灵没有了,或者是事情来了受到覆盖了,怎么去体会,怎么找回来,怎么样通过用功,怎么样通过觉照,或者看看书,或者听善知识的录音带,或者打打坐,或者因为是疲倦睡一觉就回来了,要知道怎么回来。然后呢懂得经验,知道我什么时候容易打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怎么样回来比较容易?自己就有经验。这个经验呢要自己总结出来。我怎么用功比较相应,怎么样用功比较得力。得出了一种经验。然后呢,去会通那些方法、口诀,像密宗里讲的口诀啊,某些善知识开示的怎么怎么用功才能达到啊,去会通一下,自己去把握,灵活运用了,自己有数,我怎么用功才比较殊胜,比较对我的机,能相应,就知道了。这是第一个悟后真修要懂的内容。
2、调习除障之法。
就是说习气来了,所谓习气,我们睡觉也是习气,吃饭也是习气,穿衣服,爱面子,喜欢比较舒服的环境,甚至拜佛,诵经,或者在修行上来讲觉得自己是一个修行的人,要做一个样子出来,都是习气。甚至包括持戒也成为习气……等等,凡是有习气的地方,第一,不要落在习气上,不要形成的一种负担和执著。第二,习气来的时候,要把习气的痕迹去掉。不要跟他跑,不要被习气转,要能够转化习气。如果转化不了,要做一些适当的对治。怎么对治呢?譬如说你想吃这个东西的,偏偏不吃它,一段时间以后,对这个吃的执著就没有了。就破掉了。偏偏喜欢睡觉,或者有的人自己的床睡得着,睡别人的床就不行,那么你怎么样对治它,把他化掉,睡其它的床也可以,到后来睡不睡也可以。当然这里面的层次是很多的。习气有世俗凡夫的习气,有修行的习气,有一种功夫上的习气,有做祖师做老师的习气,喜欢教训人,喜欢对人说法……等等,这些都是习气,再慢慢地去化解掉。习气化掉以后呢,我们本性的光明,本性的功德就会开朗、力量就会增强。
还有一些障碍要消除。一个人修道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烦恼障,一些业障,虽然空是空的,但是实际上他会来。报障,所知障等等的障,障缘来的时候,或者是外缘的障碍,那么要通过方法来消除。消除的方法,一是用“见”来消除。怎么用“见”呢?就是安住本位不动,不分别它,不管他,那么时间过了它就没有了。用功到一定的时候,有些精怪啊,什么东西来了,来偷气啊什么,用“见”来破他,你不动心,他就找不到你了,他就跑掉了,他来不了。这是一种。或者遇到一些世俗的一些人,让你烦恼。譬如老是找你讲话,讲一些烦恼的事啊,那么你怎么去破这个障碍。如果你不和他相应,你怎么去化解,这就要有智慧,怎么回避,用什么话去化他,这些都是除障的。不然的话,老是找你麻烦,找你讲话,你的功夫能量会漏失掉。有的人是有业障,有附体的,他知道跟人讲话他就舒服,回去就不一样,他经常地想到你,烦你,甚至不找你,在家里想想你,你也觉得累,会有累的感觉。这些都要怎么去除障,化解这些。而且不要过早的出头,不要过早地做师父。过早地出头去带领弟子,可能自己的道力不够,可能会退转,会有影响。对自己的用功要保护。因为是护的阶段,还不是任运的阶段。这些都是要注意障的。有的人呢,对文字特别喜欢,有文字障,此文字障要除掉,有的人有境界障,就喜欢一种境界,极乐世界的境界,或者佛堂的境界,或者好的境界,他特别喜欢。有的人喜欢神通,喜欢师父有神通,什么事都知道,等等。那么这些都有障碍,都成为本性开朗的障碍。导致本位安住不了,经常会跑到那个地方去,你喜欢什么就跑到什么地方去。你想哪个地方出头的,那个地方就被抓住了。所以这些方面要除障,要消融。或者哪些方面除不掉呢,我们把本尊或者上师现在前面,在你的觉性当中祈请一下:“我有这些障碍,现在化不了,祈请您加持我,化除这个障碍。”这是可以的。还是另外一方面,或者说福报特别薄的人,怎么样去培福,怎么样去增加福报,开悟以后还要培福。有的人特别愚笨,开悟以后道理都不懂,还要听听一些开示,学一些经教去会通他,也是要开一些智慧,开一些后得智去明白道理。有的人文字都不懂,道理都不懂,虽然本性明白的,但是他的智慧总是开不了,那么还是要闻薰等等。有的人很孤僻,那么也是一种障碍,和人合不来,不能和人相处得很好,那么他就在这方面要锻炼,要除掉这些障碍。这些内容是很多的。根据你目前有什么障碍,用智慧去观照,去化解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与大手印的悟证
禅与大手印的悟证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大手印的悟和证,中间也包括着悟后真修的问题。
一、关于悟的六义
在悟的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六义。很多人会想,是不是开悟?开悟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那么到了悟的边缘或者已经悟过的人,对悟的意义是要明白的。不然的话对悟的体会,对悟的确定就很难明确下来。
1、悟之境—空空妙镜即法身。
悟之境就是开悟的境界,开悟的境界倒底怎么样?其实开悟的境界是没有境界的境界,就是空空妙镜。当时你连空也没有,什么都没有。空了以后,不是有也不是空,你根本没有注意是有还是空,没有去注意他,只是你的知在,你的灵知在,你不会去注意,这个时候我是空还是有?其实你连空也找不到,找有也找不到,不会去找有和找空。那么这种境界就是悟的境界。当然也不一定会非常广大,非常明朗。有的人他这个境界比较微弱一点,或者很短暂,非常的短暂。他在这个短暂的境界中,他的确也不是空也不是有,他知道自己这个灵知,当时,就在当下显现。所以说真正的悟之境是空空妙镜而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说自己感觉到空了认为是本性的境界。所以悟之境其实也可以是金刚经所说的非实非虚,不是实也不是虚,他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不可说,说不出来的那个地方。他没有明和不明,说不出来,他没有光明。但是也不是不明白。这是悟境。
2、悟之智—清净无别即根本
如果你有悟境没有悟智可能会失之交臂,可能会当时是很好的很殊胜的境界,但过了以后就忘记了,或者回不来了,也能记起,回忆起,但是回不来或者作用不大,那么所以要悟智。那么什么是悟的智慧呢?就是说明白了清净的心没有分别,任何时候的心都是很清净的,没有去分别分别善恶,分别是非、分别好坏、不会去分别、但是内心觉得很清净,这个就是智慧的根本。不是说你懂了很多,知道很多。佛祖的言教都为了这个,是知道了我们的心的根本,就是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分别,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登初地的智慧。这个悟境呢,也就是初地的境界。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当时可能只是清净没有分别,后来你知道了,噢!我这个当下现在清净心没有分别的,这就是智慧,智慧在作用处才能体现出来。以前见到什么事情什么境界会动心,心不清净,会老是分别,老是妄想,现在不会了,他还是清净,还是没有分别。这个自己就知道了。流露在六根门头,一接触就能够照,一接触事物就当下能化,就不会被境界拉着跑,不会粘着他,不会被善恶所动。虽然有时候也动一下,马上就知道了。回光返照,就回到不动的清净中来,这个就是叫智慧,见性的智慧。
3、悟之理—不二融入即实相。
悟有智慧,一定有理。这个理不是说文字的道理,是自己体会出的理,自己领悟到的理。什么叫理呢?就是说一切都是不二,自己明白了。一切内和外、动和静、生和死、凡和圣、烦恼和菩提、善和恶等等一切,在本性的理上来讲都是不二的,而且都是融入的。只要你不分别,他就时不二,一分别他又分开了,又有对立了,又有矛盾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就是实相的道理。实相的道理就是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见一切相即是非相,那么他就是不二的。所以说娑婆和极乐世界也是不二的。这个理,有的人见性了智慧也有了,但是理一下子还不圆,他要慢慢地去圆,慢慢地去体会出来。而不是说从经里面理解来的,他慢慢地圆。就是出现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他会有一种智慧跟上去。一去照一去悟就圆了,噢……是这么一回事。他是逐渐逐渐地圆的。但是有的大根基的人呢,他特别地殊胜,他一下子就圆彻一切,这种人很少。他有的在没有问题出现的时候他对事物还不圆,他慢慢地就圆了。但是对有一些地方,自己特别执著的,譬如说修净土的人,他就执著西方,那么这个理呢,他就比较难圆。他如果能够明白,西方也在本性当中显现,他就圆了,噢……知道了。那么我生就是无生,无生而生么。就成不二了。西方和我们这个当下就不二了,这个理要圆的,任何事情来了,任何境界来了,这个理都要在你的心里边去圆。例如:有个学生他学经教并不多,但是他问题一来,他自己的感觉、觉受当中有什么障碍有什么念头起来,他就去参、去悟,然后他明白了,他就打电话来问,这样对不对?我说对的,和佛法都是相应的,他就肯定了。理圆了以后,和佛法都是相应的,他就肯定了。理圆了以后,他的悟性,他的功夫境界就不一样了,变过来了,就更殊胜了。过一段时间,他又有一些境界上不透彻,他又去参,这种学呢是活的学习、活的参究、活的功夫了。那有的人呢,是看书,哪里看不通了,他就在那里去想,那么他在功夫上就不得力、不活,他是从书里面去参的,不是实际里面参的,实际里面参出来的人活。所谓“就体消停得力迟,逢缘荐取相应疾”。
就是这一点不同的,他不是通过文字来透的。所以理一定要彻,理要透彻圆融的话,那么无论张三李四,谁要问出什么问题,都能通达,都能明白,这个人讲净土也明白,讲天台也明白,讲禅宗也明白,你无论从那个角度,怎么讲都明白,都能够圆融。
4、悟之彻—通彻所有即大心。
这个就是在实际当中,我们面对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要出现,有很多的佛法,很多的境界,你的悟都透彻这些。透彻你的生活,透彻你面临的问题,面临的障碍,面临的境界,你通过这些去参透它,去通达它,通达了你的目前的所有就是大心。为什么叫大心?你的心量广大能包容这些,而不会被目前的事物所障碍。我们的人生在世上,总是有事情发生的。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发生一个事情就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事情来解决。总是放在心里面。他这个解决是一种对治的解决,一种实有的解决。而这里所谓的“彻”,是通达它的缘起,通达它的非实有,通达它的虚幻性,而且透过它的障碍,不落在它的境界上,不落在它的问题上,不当一回事,不会老是想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开悟的人不是这样的,即使事来了也等于没有事一样,不会在这个上面产生很多计较、忧虑、产生恐惧、产生负担,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不会这样,所以我们讲透彻。透彻就是透彻这些境界给你带来的负面的影响,然后熔化在你的空灵当中。熔化以后,你对它的缘起,对它的存在很明白,知道自己怎么去做。就可以了。但是心里面没有那些负面的东西和影响,这叫悟之彻。我们过去讲大彻大悟,要彻一切宇宙的万法,世间出世间所有的法都透彻,没有一个法是他的障碍,大手印也讲了,以鬼神为归道,以疾病为归道,以恶业为归道,在这里面就是道,为什么?彻了这些。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有障碍,是一种灾难也好,痛苦也好,但是对悟的人来说,正是我们本性光明的妙明显现,他是我们的缘起,我们的本性是不动的。本性本来清净,没有障碍,这就是悟之彻。
5、悟之体—圆明照寂即明体。
悟的体是什么?圆明照寂即明体。圆明:心里面很圆很明。圆就是没有缺少、没有遗憾,没有觉得自己不足。知道自己的本性,自己这个灵知的体就本来是佛。在这个以外没有建立什么,没有多出一点什么。我们和佛是一样的,我们内心的心非常的圆,包容一切,圆足、圆满。这个心的圆的当体他是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的主人翁在作用,知道自己这个体是不生不灭,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在这里显现的,但是照的体是寂的,这个寂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它不来不去。虽然你们从外地到这里来,如果你们功夫做得好,很圆明照寂的话,来没有来相,回去也没有去相,说话没有说话的相,这个能显现的就是明体。就是你看电视,你这个湛湛寂寂的本性不动,没有受他的喜怒哀乐的影响,没有被他所左右,心里面没有动,就是明体。明体它永远在当下。明体扩大了就是净土。甲地在净土里面,乙地亦在净土里面。所以说你没有来去相,没有生灭相,那么这就是一个明体。所以它不是一个东西,但是它在目前。分分明明、湛湛寂寂的就在当下。这是悟的体。
6、悟之用—根尘齐运即话机
悟了以后有用吗?悟的人他的作用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呢?根尘齐运即活机。他有大用,他不是死守空寂,不是死守境界,不是死守一个地方,他不是死水,他是活泼泼的地。根尘:六根齐运、耳根在听、眼睛在看,都在作用。我们的人的运动,干活,都在这里作用;思想都有,但是这个思想是不作意的自然流露。而尘呢,不厌恶六尘境界,不厌恶五欲境界。这个六尘境界也是本性的作用、本性的显现。没有什么觉得境界是染污的,你看到一些镜头,非常的恐怖,或者非常的庸俗,非常的恶劣,但是你觉得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恶劣的感觉、恐怖的感觉,一点没有,这就是我们的用。这用能够显现恐怖、显现一切境界。庄严的境界也不执著他。非常美好,非常庄严、非常舒服,也不会向往:噢……太舒服了!这样的境界太美好了!他没有,但是都可以显现。根能显现,尘也显现,这叫齐运。叫活机,这是真正的道人之用。
那么上述六义,其实就是悟的六个方面。如果只把握其中一点的话,你的悟还不圆,不能说没有悟。其实你有一个点明白了,就说明你有悟的,经历过了“有悟”,但是不圆。如果六个方面都达到了,都相应了,都具足了,那么你是彻悟的人。悟得非常圆,有体相用,非常的透彻。所以说悟是有差别的,不一样的,各人的根机,各人的体会,各人的功夫的保护,各人在境界上的用。有的人在好境界还可以,不动心。那么在用上面就只有一半了,好的方面可以用,差的方面不行。那么就是用得不圆,是这样的关系,不是说他没有用。有的人打坐的时候用得很好,打坐的很清净,念佛念咒都很好,但是一到吵闹的地方,下座了,他就不行了。他的用呢,只能说静中之用,缺少动中之用,动中用还不行。一个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当中还可以,但是大风大浪就不行。这就是力量还不足,也就是说他的悟还不彻。不能彻了一切境界,大风大浪一来就慌了,就动了,本性不知到哪里去了,就跑掉了。这个还要保护,还要在功夫当中去涵养他。那么这是第一方面,关于悟的六义。
二、悟后真修八法。
悟后还要修,悟后还没有成道,但是见地已经到了。理到了,境界也相应了,那么在实际当中还要去用功,还要怎么样去保护它,去开发 它。
1、承当护念之法。
首先要承当。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承当之前要印证。就是说到了这个境界,要找一位善知识去印证。而且书本印证的力量还是比较弱的,要有传承的,开悟过的人,而且说话有威信的有力量的人给你印证,说你这个境界已经开悟了,你是见到本性,你这个智慧是对的,你这个境界也是对的,你所讲的理也是对的,也是契入本性的道理。而你这个体是真体,你这个用怎么样……如果不够的话,他会指出来你的证还不够,安住的本位还不够,不能时时安住,你这个用还没有起来,怎么起……等等。这个要经过师父对你考验过、印证过。印证过自己有把握了,知道它就是,肯定承当,坚信不移,有信心,然后要护念他。怎么护念呢?六根门头一动心马上收回来;一执著马上化掉;一落在习气烦恼当中马上回来。时时觉照,绵密保护它,这个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功夫。要保住他,要护念,要安住在这个空灵的当下,而不是一定要借念咒修法来安住。但是不妨借,有时候借用也可以,但是即使没有咒没有念佛也能安住。当然这个功夫是有差别的,有时候能安住,有时候不能安住,等等差别。这不要紧的,只要懂得怎么做才能安住,怎么做在时时刻刻中不忘失,如果忘失了,空灵没有了,或者是事情来了受到覆盖了,怎么去体会,怎么找回来,怎么样通过用功,怎么样通过觉照,或者看看书,或者听善知识的录音带,或者打打坐,或者因为是疲倦睡一觉就回来了,要知道怎么回来。然后呢懂得经验,知道我什么时候容易打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怎么样回来比较容易?自己就有经验。这个经验呢要自己总结出来。我怎么用功比较相应,怎么样用功比较得力。得出了一种经验。然后呢,去会通那些方法、口诀,像密宗里讲的口诀啊,某些善知识开示的怎么怎么用功才能达到啊,去会通一下,自己去把握,灵活运用了,自己有数,我怎么用功才比较殊胜,比较对我的机,能相应,就知道了。这是第一个悟后真修要懂的内容。
2、调习除障之法。
就是说习气来了,所谓习气,我们睡觉也是习气,吃饭也是习气,穿衣服,爱面子,喜欢比较舒服的环境,甚至拜佛,诵经,或者在修行上来讲觉得自己是一个修行的人,要做一个样子出来,都是习气。甚至包括持戒也成为习气……等等,凡是有习气的地方,第一,不要落在习气上,不要形成的一种负担和执著。第二,习气来的时候,要把习气的痕迹去掉。不要跟他跑,不要被习气转,要能够转化习气。如果转化不了,要做一些适当的对治。怎么对治呢?譬如说你想吃这个东西的,偏偏不吃它,一段时间以后,对这个吃的执著就没有了。就破掉了。偏偏喜欢睡觉,或者有的人自己的床睡得着,睡别人的床就不行,那么你怎么样对治它,把他化掉,睡其它的床也可以,到后来睡不睡也可以。当然这里面的层次是很多的。习气有世俗凡夫的习气,有修行的习气,有一种功夫上的习气,有做祖师做老师的习气,喜欢教训人,喜欢对人说法……等等,这些都是习气,再慢慢地去化解掉。习气化掉以后呢,我们本性的光明,本性的功德就会开朗、力量就会增强。
还有一些障碍要消除。一个人修道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烦恼障,一些业障,虽然空是空的,但是实际上他会来。报障,所知障等等的障,障缘来的时候,或者是外缘的障碍,那么要通过方法来消除。消除的方法,一是用“见”来消除。怎么用“见”呢?就是安住本位不动,不分别它,不管他,那么时间过了它就没有了。用功到一定的时候,有些精怪啊,什么东西来了,来偷气啊什么,用“见”来破他,你不动心,他就找不到你了,他就跑掉了,他来不了。这是一种。或者遇到一些世俗的一些人,让你烦恼。譬如老是找你讲话,讲一些烦恼的事啊,那么你怎么去破这个障碍。如果你不和他相应,你怎么去化解,这就要有智慧,怎么回避,用什么话去化他,这些都是除障的。不然的话,老是找你麻烦,找你讲话,你的功夫能量会漏失掉。有的人是有业障,有附体的,他知道跟人讲话他就舒服,回去就不一样,他经常地想到你,烦你,甚至不找你,在家里想想你,你也觉得累,会有累的感觉。这些都要怎么去除障,化解这些。而且不要过早的出头,不要过早地做师父。过早地出头去带领弟子,可能自己的道力不够,可能会退转,会有影响。对自己的用功要保护。因为是护的阶段,还不是任运的阶段。这些都是要注意障的。有的人呢,对文字特别喜欢,有文字障,此文字障要除掉,有的人有境界障,就喜欢一种境界,极乐世界的境界,或者佛堂的境界,或者好的境界,他特别喜欢。有的人喜欢神通,喜欢师父有神通,什么事都知道,等等。那么这些都有障碍,都成为本性开朗的障碍。导致本位安住不了,经常会跑到那个地方去,你喜欢什么就跑到什么地方去。你想哪个地方出头的,那个地方就被抓住了。所以这些方面要除障,要消融。或者哪些方面除不掉呢,我们把本尊或者上师现在前面,在你的觉性当中祈请一下:“我有这些障碍,现在化不了,祈请您加持我,化除这个障碍。”这是可以的。还是另外一方面,或者说福报特别薄的人,怎么样去培福,怎么样去增加福报,开悟以后还要培福。有的人特别愚笨,开悟以后道理都不懂,还要听听一些开示,学一些经教去会通他,也是要开一些智慧,开一些后得智去明白道理。有的人文字都不懂,道理都不懂,虽然本性明白的,但是他的智慧总是开不了,那么还是要闻薰等等。有的人很孤僻,那么也是一种障碍,和人合不来,不能和人相处得很好,那么他就在这方面要锻炼,要除掉这些障碍。这些内容是很多的。根据你目前有什么障碍,用智慧去观照,去化解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是流泪,此文实在是点出了如何超越三大阿僧氏劫中第二劫的法门,我是看后才明白第二劫的奥妙。

可惜山人于两年前圆寂了,可惜,可惜。

我也做些自己的小评论吧,遗笑方家,哈哈。

什么是“理则顿悟,事需渐修。”?
话说六祖离了五祖南行,却被一帮僧人所追杀。一和尚名惠明追上了六祖却为六祖一句话点醒领悟第八识。惠明此时对领悟的描述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惠明此时是一念间过了三大阿僧氏劫的第一劫了。他自己知道对第二劫不明白,问六祖说:佛法还有什么秘密呢?六祖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句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明白凡性就是佛性,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佛性显现,要明白事物背后中佛性是如何运作的乃至佛性如何在你自己的意识中显现。如果是汉地,如毛主席所言:“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吧。如果是藏地,可能是要闭关。其实这两种办法,在《圆觉经》中都有明确表示的。
 
另:大家不要以为“事需渐修。”一定是慢慢来的,观音菩萨一入初地后即因大悲咒而立超到八地,所以大器根的人是可以飞跃第二阿僧氏劫的,要看各人的因缘与悟性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7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法明如來本自观音,因众生迷倒驾慈航。修行应以菩提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9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无禅法具有

因人心生幻像出

如人能知不知处

方是佛中真佛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00:52 , Processed in 0.1435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