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32|回复: 8

[转帖]慧剑闪烁:密乘是非分辨论 (最强烈推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4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识仁波且著

  显宗般若乘和密宗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中观的万法性空一样,是认识逐步深入,境界逐步开阔的完全合乎逻辑的发展。

  第一部分 大方便与狭隘偏见

  佛教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是大智慧与大方便。
  大智慧是于理于事,明察无误的精妙遍知佛智:大方便是于一切时,于一切地.于一切众生的一切习性和心智相宜无悖的应机说法,因材施教。
  用医学的话来说,就是“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弥勒在《大乘经庄严论》中喻苦集灭道四谛为病与病因,医治康复四事,便是这个意思。佛祖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说法不拘一格,三转**,开演三藏十二部,设三乘四续之教,开显、密、禅、净等种种对机方便之门。贤劫法花,各展丰姿,三界众生.各有所归。
  由于这个原因.佛陀获得了古往今来,各种人种民族和高低贫富各个阶层的敬仰和爱戴.就连(美)萨缪尔等人写的人类文明史《爱因斯坦的圣经》中也将佛陀列为“列王纪之第一书”,位居先哲之首。佛陀之前印度婆罗门教等,歧视妇女和下层劳动人民,如农夫、手艺人、奴仆、戏子、歌伎等,限制其入教学法。佛陀推翻了等级制度,尊重人格.实行人人平等,有教无类的开放性教育,将社会各阶层群众,用在家出家等各种方式吸收入教,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根据引度对象的不同,在修行生活方面提出独身禁欲修行法,带欲修行法,化欲为道修行法等,制定僧戒、菩萨戒、密戒等相应的戒律和道德准则,设置了相应的修道解脱体系。吸收出家男女僧众,在家男女居士,隐居山林的男女密修士等各种类型的信教弟子。
  这些方便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智慧和方便。设想如果不开这样的方便法门,要求所有男女都出家,过戒欲独身生活,人类将遭灭种之灾,还由谁来继承佛的事业呢?因此佛教修行之道并非非出家不可,戒律也有种种,并非僧戒一种。出家修行之门,只是无量方便门中的一门。三宝中的“僧宝”,指具真智正见,处于见道以上男女修士,并非指所有穿僧衣的出家人。
  因此,处于三乘见道以上的修士,无论带发削发都是僧宝,因为僧宝是从修行人的证悟层次上划分的,并非从衣服和发式上划分的。从自身三宝而论僧宝,也是指获得真智的悟境,并非出家在家的问题。
  衡量佛教和非佛外道的标准是见行二条。“见”指智慧正见,“行”指慈悲利众行。修持行为在见行上符合教义,就是正门正宗。这“教义”是指三藏四续教义。并非除佛陀以外,任何人新创的“教义”。法门无量,经典无数,因此,不能以一经一说,一知一见,衡量是非对错,辨别正见邪说。用一种尺度衡量一切,本来就是错误的.若以只适应本门类的尺度,衡量一切别的门类,更是错上加错。
  古往今来佛教内部各以各的见闻所知,利益爱好为标准,否定排斥别门别宗正法流者,大有人在,并非虚构。这种互相排斥,拉山头,争地盘,争利养,争衣钵等种种离经叛道行为,使佛教内部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这种行为名为护教,实为灭教,其后果远远超过“三武”、“朗达玛”之类外部的灭教行为。“野j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自身有生机,外部因素构不成灭绝的威胁。
  佛教有史以来.内部的法流派系之争从来未间断。佛祖示寂不久。声闻一系,在经文的理解上产生分歧,三五成群.各持己见,各占山头,分裂为十八个部派——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内部分裂。
  有部小乘弟子,信奉的经典主要是《四谛论》《四分律》等佛陀初转**时的经典。它们信奉的经典中对成佛的因缘广大行,诸法无我性空见,佛的法身、报身等广大境界未作开示。
  在大乘经典所讲的诸法性空之理与有部经中的五蕴实有等说完全对立,因此,小乘以有部经典为根据.提出了“大乘经典非佛说是魔说”的观点,挑起了大小之争。视大乘为异端邪说,极力反对排斥。在小乘教盛行、教徒多、并得到当权者支持的历史条件下,据经典记载。大乘教在印度曾遭受过三次灭顶之灾。
  在历史的紧要关头,相继出现龙树、提婆、马鸣、弥勒、甦省、世亲等一批著名的大乘论论师,力挽狂澜,破斥否定大乘的乱论邪说,从理论上粉碎了小乘有部的进攻。世亲在《俱舍论》中称:大师世眼久己闭,堪为证者多散灭,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就是指的反大乘的情况。在诸大乘论师中论证大乘。拨乱反正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龙树、弥勒、甦省三大论师。
  龙树从理性正见方面阐发了三乘解脱的不二法门;弥勒、甦省根据《般若》《法华》《涅槃》《华严》《十地》等大乘经典,构建了三乘佛教的根、道、果系统理论体系。此后两千多年来,大乘佛教始终保持了佛教的主流和中心地位。
  但近百年来.有一些人受小乘有部经典和文字资料的影响,老调重弹,抛出“大乘佛经非佛亲传,属后人伪造”观点,企图否定博大精深的大乘思想为佛的真传,在诽谤佛法的队伍中,有些人竟然是以大乘比丘僧,善知识的面貌出现的,这比历史上小乘佛教徒,反对大乘佛教更进了一步,从外部的进攻变成了内部的分裂倒戈。可惜,他们除了重复过去的陈词滥调以外,摆不出任何使人信服的可靠证据。

  第二部分对密法的种种歪曲和攻击
   
         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中观的万法性空一样,是认识逐步深入,境界逐步开阔的完全合乎逻辑的发展。若不是对大乘经论的粗浅的阅读,而是精细入微地细察深究,就会发现显宗经典在轮回转世和物质的人体和非物质的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断粗细障与能断意识的粗分细分分类问题以及有漏的身心转化为无漏智身等方面似乎有言而不详、意犹未尽之处。
  从物理的角度讲.似乎只深入到原子物理的层次.还没有揭开微观量子物理的秘密。接着继续研究无上密教理(因为下三部密中未涉及到密法深层义理)就会认识到在显宗经典理论的山穷水尽之处.密法展现出一条崭新的金光大道。
  日本人空海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第二佛陀宗喀巴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以上这些话都不是无根据的夸张,而是经过显密教理深入对比研究所作出的真确的结论。
  而反对密宗的人,从其见识谈吐来看,没有一个真正了解密宗教理的人,只是从一些表面现象上对密宗吹毛求疵.妄加指责,想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这种纯粹从争地盘、争利养,出于嗔恨心,嫉妒心和无知偏见而挑起的教派之争和排外之举,从本质上来看是封建割据,狭隘偏执的思想产物,绝不是实事求是研究教理,从理论上分清是非的学术作风。因此,针对密乘发起的摇旗呐喊的进攻。实质上只是一些纷纷扬扬的纸人纸马,对于具有合乎理性的教义和可靠实证坚固基础的金刚乘起不到任何摧破动摇的作用,只是在对那些对密法缺乏了解不明真相的信众中起到蛊惑人心的作用,造成莫名其妙的误解和排斥,故需要辩明是非。
  由于金刚乘部教义特别是无上密,属于不得公开的秘传、密修之法,对于来自外部的诽谤攻击进行申辩就会泄秘犯戒,故忍气吞声,不于理睬,这是其一;学无上密的善知识中精通汉语文,看得懂对方的评论文章.能著文反驳,澄清事实者,在藏人中此前几乎等于零,这是其二。

  由于以上原因,反密谤密之士,一路杀来如入无人之境,旁观者以为密宗理屈词穷,无反击之力,进攻者认为自己真理在握.所向无敌,更加滋长了骄慢之情。“谎言说上一千次也会变成真理”,若不澄清,长此下去,对方消灭密乘,独霸天下的痴梦就会成真。对这一谤法灭法,违背如来大方便教义的叛道行为怎能置之不理呢?再者,别人说了近一个世纪,也该让密宗方面说话了。
  孟子曰:“是反为非,虚转为实,安能不言?”王符《潜夫论》曰:“予其好辩?将以明真”。下面将历来歪曲攻击密乘的言论.摘要归类,一一据理辩析,以正视听:

  一、拐弯抹角想从密法的来源上否定密法,为此他们炮制了所谓“密法来源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种种说法。
  如说:“密咒发源于婆罗教”(见圣严《印度佛教史》)“密宗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一种宗教形态”(见李冀诚,丁明夷《密宗百问》)“密教乃大乘晚期与印度教融合的产物.传入西藏后,又于本土苯教之鬼神崇祀结合.非纯粹正统佛教”。(见陈兵《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以上是比较典型的否定密宗是佛法、正法的观点。如果这些观点能成立,就会得出“密宗不是佛法、正法而是魔法、是外道”的结论.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说出这个结论,但从所提出的“来源”和“成分”的前提,就会必然推出这样的结论。
  很显然,密咒密宗既然“出于婆罗门教印度教”.就不可能是佛陀所传的佛教了。婆罗门教、印度教、苯教都是外道,既然密咒密宗“发源于婆罗门教”,“是与印度教、苯教相结合的产物”,那当然是外道了。既然密乘是外道,打击诽谤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可见反密战士挖苦心思、拐弯抹角达到目的的战术,何等高明!但遗憾的是,对方的那些论点,除了说“一般认为”“我们认为”“历史传说”之类的理由以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经典历史资料根据。
  而这样的缺乏证据的立论,只是说说而己,在学术上既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而与此相反,我们可以提出密宗是佛陀亲传、纯真佛教的强有力的证据,予以反破对方的论点。现一一陈述如下:
  (一)即使是否定大乘佛典是佛说的人,也承认小乘佛经是佛说。密咒是“三密”中言密的表现形式,是密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既然密咒散见于小乘经典.就足以证明密法是佛陀亲传而并非发源于外道。
  小乘经典中已发现很多密咒,见如下资料:
  1.“所明密法道理及秘密修法《阿含经》里均有含藏”。见能海《阿含学记》
  2.“部派佛教的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即有佛陀所许持善咒治疗素食不消,毒蛇,齿痛,腹痛等记载”;“佛在长阿含卷十二大含经中,为了降伏诸天,结了数咒”;“佛在杂阿含卷九·二五二经,也向舍利弗说了毒蛇护身咒,可见密咒的使用,早已出现在原始圣典中了。”——见圣严《印度佛教史》
  (二)大乘显教经典中有关密乘的记载和密经、密咒的出现:
  3.“菩萨处胎经卷七的出经品说,佛灭七日,五百罗汉受了大迦叶之命,至十方恒沙刹土,邀集八万四千比丘,以阿难为上首,经集了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将三藏又分作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计为八藏。”(见圣严《印度佛教史》)
  4.“《如陀罗尼自在王经》,《金光明经》,《千钵经》,均判为先说有,次说空,后说(真常之)中;《理趣经》举三藏般若、般若陀罗尼。”(圣严《印度佛教史》)
  5.汉译《大般若》六百卷,第十分般若理趣分,明密法教理,为学东密者每日所必诵,与真实名经同为密法要典。见《能海学记》
  6、般若心经中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有人说,大乘经典中的密咒是后人加进去的,难道心经中的这些句子也是后人加进去的吗?
  7.《般若》、《华严》、《金光明经》、《宝集》等大乘主要经典中均有密咒.有人说这些密咒是后人加进去的,但却提不出任何可信证据。
  (三)藏文密宗经典中有关佛陀传密法的根据。
  8.佛陀成佛后第二年.在南印度一海岛上米堆塔前应香巴拉国月贤王的请求佛说《时轮本续》,化现法性语自在坛城,灌时轮项的记载(见《密法源流》)
  9.佛陀赴乌杖焉国,向恩扎菩提王与王妃、王子等化现密集坛城,举行灌顶,传授《密集本续》。
  10.佛陀为了镇慑印度教湿婆大神及其二十四地眷属部从.化现胜乐坛城,传授母续之王《胜乐本续》,举行灌顶之事。(见《密法源流》)以上时轮、密集、胜乐等《本续》《说续》等经典的藏文译本等完整地保存在《甘珠》和《丹珠》部。
  这类无上密部的续经.至今没有汉译本,这也许是外部不了解密法深层内涵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密宗与印度外道对立的思想文化特征。
  11.佛教与外道相区别的思想标准是四法印。一切外道,世间宗教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无论对天堂作何种解释。但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成就断二障,证遍知,具色法二身的无上佛果。达到此终极目标,就需要有相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密宗与显宗大乘具有相同的根、道、果理论,也要有不同的修道方法和成就途径(如无上密),而且密宗教义理论更加精细严密。科学上把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完全相同的事物被视为同类事物。那么同理,把在教理上与大乘佛教完全一致而只在方法上有差别的密乘叛为非佛外道是站不住脚的。
  12.文化现象上的差别异同是各种思想文化有无亲缘关系的一种重要标志。佛教是一种与一切世间外道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如反对造物主,反对世间神如梵天、湿婆、维修奴等主宰命运的外道思想,反对杀牲祭神活动等等。
  如胜乐脚踩造物主湿婆与时间女神,手持大梵天的血淋淋的首级。大威德脚踩梵天、湿婆、维修奴、因陀罗、六面童子、象头魔、日神、月神等印度教八大天神。所有密宗佛都脚踩莲花、日月轮。莲花象征离欲,日月象征具悲智,各种兵器象征征服贪、嗔、痴、慢、疑、邪见等恶魔;颅骨钵中盛血,表示饮食五蕴、烦恼、死亡、天子等“四魔”之血;身带六种骨饰,代表身行六度等。这些佛像法器的象征意义,完全代表佛教思想,与印度外道没有任何共同点。至于说:“藏传佛教传入西藏后又于本土苯教之鬼神崇祀相结合”也非公允之论。
  诚然佛教传入藏地后,在一些文化习俗方面难免染上一些苯教的东西,但在教义上找不到任何受苯教影响的痕迹。表层的文化习俗方面,不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也同样受到汉地儒道和老庄等地域思想文化的影响,但不能把汉传佛教说成“非纯粹正统的佛教”,因为,他的基本教义未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五)密法诸佛名称并非“于史无证”。
  有人说:“无上瑜伽部法多称非释迦牟尼所传,大圆满称其法源出于原始法身普贤王如来、大手印等法系以本初佛金刚大持为法主。原始佛,本初佛.不但于史无证,即使大乘佛典,也无出处。”13.无上瑜伽部中除了大圆满法流之外,都是释迦牟尼所传。密法经典续部明确记载,续部经都是释迦佛游戏化身——本尊佛所传,并非僧人形象的释迦佛所传。
  所谓“本初佛”(原始佛)“金刚持”或译“持金刚”是释佛说续时的名称:如释佛传密集时化现阿閦佛金刚持:传时轮时化现本初佛时轮金刚持;传胜乐时化现海噜嘎金刚持;传瑜伽部大日续时化现毗卢遮那等等。密法中把传续经的本尊金刚持和释迦佛从来没有被看作是两个人。
  如果读过《华严经》,懂得一粒微尘中含藏三千大干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等于一粒微尘,诸佛法性平等无二,一佛等于诸佛,诸佛等于一佛的道理的话.就不会怀疑传经的僧人相释迦牟尼和传续的金刚相释迦牟尼非一非二说。所谓普贤王如来等“不见于经史”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普贤”有二义:一指诸佛慈悲利众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佛都是“普贤”,此说见于《因明释量论》及其各种《释量论疏》。二指愿行第一的“普贤如来”:普贤如来说法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
  毗卢遮那佛名同样出于华严经。华严认为全法界,皆是法身佛毗卢遮那的显现,清净法身充满全法界。——语见《印度佛教史》。
  不动金刚“阿閦佛”名见于《般若部》。在汉文资料中异口同声地都说“密法教主是大日如来,一切密法都是大日所传”。从这一说法可以证明,东洋和汉地的研究密法的人,只知道下部密,不知道无上密,因为大日作教主传密续是瑜行二部的说法.无上密中的教主金刚持是不动佛,而不是大日。
  从这点可以证明.以往在汉文资料中所谈到的关于密法的问题,大都没有超出下三部(即东密)的范围.在教义的解释上有以局部代替全面、以偏概全的失误。

  二、对密法的信仰、修持、戒律方面的种种无知与偏见。
  佛法是适应一切时,一切地,一切人,一切心态根基的无限方便**.只从一个角度、一种教理法规衡量佛法的是非对错,本来就是违犯佛法的.再加上自己主观偏见和门户利益.歇斯底里地进行攻击,实在令人可笑。如印顺在《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一文中骂密宗“迷信淫秽,鄙劣不堪”,视密教为不共戴天的大敌,是毁灭佛教的祸害,说什么“密教兴,佛教灭”。
  佛教的概念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消除贪、嗔、痴的心灵的美德,这位比丘法师,只认本门之法是佛法,认其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都是魔法是“痴”,只爱本门的法是“贪”,恶言攻击密法是“嗔恨”,谤法是违犯三皈戒。看来这位既不知密法为何物,也不信密法是佛法,他当然不会受到密法的影响,但从他的上述言行来看,在他的身上己经不存在比丘的言戒和心戒。这种僧戒的毁灭,也是密教造成的吗?这位法师攻击密教主要有四点,一是所谓的“鬼神崇拜”,二是所谓的“极端尊师”,还有佛身瑜伽。

  下面就分析这些说法:
  (一)关于鬼神崇拜
   无色界天生命的存在,承认地狱和饿鬼道的存在,怎么能说不信神鬼呢?向佛祖求法的梵天,因陀罗不是天神吗?地狱之主阎罗不是鬼王吗?汉传佛教庙中的韦陀和四大天王不是神,难道是看得见的人吗?放焰口的鬼子母,显宗经典中所说的“鬼界”,佛说:“凡舍宅街衢,市肆丘豁,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乃至江河树木。亦有鬼神依止”。——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鬼道”条。
  有人说佛教只承认“识”,不承认“灵魂”。这只是名称上的区别,并无实质差别。所谓佛教是“无神论”的“神”是指“创世神”“第一推动力”,因为佛教是“业力创世论”者.并不承认“上帝创世”说。哲学、科学有神无神之争,主要是争有无创世“神”,有无先于物质和生命的原始精神力量的问题,并非一般的神鬼信仰。
  在创世的问题上,佛教无论显宗密宗都是“无神”论,但佛教的信仰基础是六道轮回,既承认有形有色可见的色界的存在,也承认无形无色不可见、但有意识和能量的无色界生命的存在,因此.若说“佛教不信鬼神”那是不符合实情的妄言。若不信鬼神,反密法师们为什么念楞严咒呢?吹火烧别人时,也要当心烧掉自己的胡须和眉毛!鬼神崇拜不是密法独有的特点,显宗也同样有神。
  (二)所谓“极端尊师”观念。
佛法承认凡人看不见的欲界天,色界天,尊师重教是人类的美德,佛教自古重视师承,重视戒脉法脉。佛陀在世时,由佛陀亲自执教,佛示寂后由传灯接续的弟子代代相传,代佛传法,人世上才有了佛教。
  无师法脉戒脉从何而来?无师经典解释的对错以什么为标准?无师,修证的境界由谁印证?佛经中的“无师智”是佛的境界,并非凡人。根椐大乘佛教教义,十地菩萨在成佛前还需要受诸佛大光明灌顶。其能轻视师教?世尊去世后,一切佛都成了一个无形无色的抽象的精神,既不能说话,也不能传教.而在现实世界中给人传教的都是法师教师,也只有法师教师才能传法传教,因为庙中的泥菩萨是传不了教的。
  因此.从弥勒.甦省一系传到阿底峡、宗喀巴的显宗修道体系《菩提道次第广(略)论》,称亲近师长为人道之门;《密宗道次第》称,尊师敬师为第一戒,是成就的主要保证,释迦牟尼也是名教师。信其教而不尊重传教之师.不尊重释迦牟尼,能算是真信仰、真皈依吗?历史经验证明,哪个教派尊师重教,其法脉便昌盛。哪个教派不尊师重教,就会法脉衰败.乱行邪说泛滥。把尊师重教的佛门美德,视为缺点而乱加指责。不是什么明智和高见,而是自己信德缺陷的暴露。藏传佛教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得以兴隆不衰,因此尊师是藏传佛教优良传统.也是整个佛教的传统。
    (三)关于佛身观
    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判别大乘显密二道的标准,不是发利众菩提心,不是通达诸法实相之正见,不是六度行,不是根器之利钝,不是离欲不离欲,也不是佛果的差别,因为在这些方面大乘显密二道是没有差别的,其主要差别是金刚乘(无上密)有许多般若乘所没有的修证方便法门。其中最主要的是“本尊佛身瑜伽”。
  有人说,有实相正见就可以成佛,何必修佛身瑜伽呢?此话差矣,实相智或空慧可以破我执法执.不能成就报化色身,色身之成因是福德资粮,悟在一刹那,悟后需经过长时间的积德修福(三个阿僧祗劫)才能修成庄严佛身。智慧是三乘共因,无此智慧,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见实相。但小乘罗汉求入寂灭,不求现身说法,故可以不修色身的福德资粮。但佛却不同,说法利众,离不开可见色身。故成佛必须同修色法二身的成因福慧资粮。
  显宗菩萨道在七地前修无量功德,在八地时,形成外貌上与佛相似、具相好庄严意生身。此意生身经过八、九、十地的继续修练,十一地成佛时就化为真实圆满报身。
  无上密根据成佛规律得出:成佛的快慢不在证空性与否,而在色身成就的修证方法上,而佛身瑜伽正是快速成就的最佳方法。如《金刚幕墙续》云:“若空即方便。 则不能成佛”“为遮我执故,诸佛宣说空.故曼陀罗轮,方便安乐律,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遥远”。圣严说:“若言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质之佛,则尚有考察之余地。”这充分说明该法师只见过下部密的残缺不全的资料,没有见过完整严密的无上密根道果理论。
  我可以告诉大家:有的人带着无知偏见的有色眼镜,嘲笑密宗的自观佛身“无异乞丐妄称国王”。此话是经不起分析的。无上密成佛理论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与显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佛身观并非密法独具特点.净土宗也有类似的佛相观:如说:“念佛观是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677页。我想这“念”字恐怕不是只念佛号的意思吧?既然净土宗“观佛相好能消业障”,为什么密宗自观佛身就是“乞丐妄称国王”?
  2.显宗以僧人自居,比丘自居.想到自己的身份时就会起到自重自律、防止破戒的作用。那么自观为佛,以佛自居者,能不能起到防止身言意恶行的发生、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行为的作用呢?如果后者不起作用,前者比丘僧,自念为比丘身也起不到防止犯戒的作用。
  3.迷悟只是一念之差,心不净而起烦恼恶念,心净而凡尘恶念具息——这是佛教的常理。在修行中观佛国净土,观佛菩萨,抑制凡心杂念生起,以净心代替染心,是止观双修,其错在何处?
  4.观佛身若是“乞丐妄称国王”,那么念佛号想往生西方净土.是不是也如乞丐妄想当皇太子呢?
  5.诸法法性平等。在法性上佛与凡夫平等,须弥山和芥子平等,粪土与黄金平等——这叫做法界平等智。既然在法性上一切事物没有什么差别,难道“国王”的法性比“乞丐”更优越吗?难道“乞丐”就永远当不了“国王”吗?
  6.“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坛经》云:“凡夫即佛”。既然凡夫可以称“佛”,为什么乞丐不能称国王呢?在该法师的心目中是不是国王比佛殊胜、乞丐可以称“佛”而不能称“国王”呢?《萨迦格言》云:“向天空扔脏东西,会落在自己的头上”,这话真灵验。该法师谩骂“密宗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族,律以佛教本义,几乎无不为反佛教者”。造密教“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族”的舆论,是想把密宗从信仰领域排除掉,从中国的土地上清除掉。
  这纯属宗教霸权主义的思想。若这种思想得势,就会出现世界上某些国家出现的那种“尊一门.灭万宗,一种宗教统一天下”的可怕局面。但这些话,既站不住脚,也暴露出话中包藏的祸心,因而只有暴露自己灵魂世界的作用.起不了攻破别的教派的作用。所谓“不宜于身心”的“身心”,因众生无量,其身心也是千差万别,所以佛陀开方便之门,演三乘四续八万四千法。从全人类而言.没有那个民族没有过宗教信仰的。就从印度而言,曾经在信仰方面,有六十种外道见和三百种外道见之说。佛教从来是最宽容的宗教,信仰随其自然,故在历史上没有过佛教发动的宗教战争,也没有过用行政手段和武力推广自己的宗教、消灭其它宗教的历史。因为佛教认为:一切宗教都有相适应的信仰群,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甚至害人的邪教也有适应邪教产生发展的群众基础,否则就存在不了。所以佛教有“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宗教和世俗聪明才智的本源是佛”,“一切利乐众生事业的成办者均是佛菩萨”的观点。故把一切众生看作一种身心、把一切佛法看成一宗一门所奉信的一种模式是十分错误的。
  既然一种药能治所有的病,为什么世上创造出那么多医学理论、医药品种呢?所谓“无益于国族”的“国”是否指“中国”呢?这“族”是不是指中国的“民族”呢?如果指“中国”、“民族”的话,法师此话更是出格了。
  中国有佛教、道教、耶酥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就佛教而言有汉地流行的禅宗、净土:藏蒙等各少数民族中信奉的显密藏传佛教、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中奉行的小乘佛教,有信仰上千年的,也有数百年的。如果只有该法师信奉的那个宗派,有益于“国族”的话,别的宗派和教门为什么能够存在呢?我想这位法师不会把蒙藏地区和蒙藏人当成“外国”和“外国”人吧?,既然他们不是“外国” 、“外族”的话,恐怕难以排除在“国族”之外:如果他们也是“国族”的话,这“密法无益于国族”的观点,还能成立吗?与此相反,不但藏蒙等“国族”,而且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己有汉地学子进藏学法和藏地的喇嘛到汉地传法之事。
  时至今日;汉地隔壁人的反宣传已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信仰在哲理上和修持上更高一筹的藏传佛教的信徒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从反面证实了“密宗无益身心,无益于国族”的论点的荒谬性。既然这些诽谤的理由站不住脚,为什么还要硬说呢?只有一种解释:这位法师是担心藏传佛教会夺走自己的“地盘”、拉走自己的信徒、抢走自己的利养。但这是多余的顾虑。地盘、信众、利养是自已的前世的福报,别人想夺是夺不走的。
  (五)围绕金刚上师的身份问题的争论。
  有人说:“居士行僧尼之法事。受僧尼礼拜,为教规所不容”。所谓僧尼的“法事”有两种.一是为别人授僧戒,一是传佛法。从前者的角度说,向别人授戒,首先要具备自己受过戒和保持戒行清净两条,居士和非居士在家弟子,既然自己不具备受戒持戒两条,当然就不能向别人授僧尼戒;至于传法,只要具传承法脉,通晓经义,人人都可以传法,经中没有在家弟子不能传法的规定。佛陀在世时,维摩诘和在家身份的文殊、观世音说法,受到佛陀称赞并收入佛经是无可辨驳的事实。在《金刚经》中明确讲到善男信女都可以讲经,因此,传法并非僧尼的“专利权”。因此,如果说:“在家修行人,传僧尼戒,为教规所不容”那是对的。如果把“传法”和“密法灌顶”都看成除了出家法师,在家人一概不能做的事情,是十分荒谬的。
  菩萨戒和密戒的授戒对象是在家和出家一切众生。特别是密法从源头上说,主要传法对象是国王、王妃、王子、大臣等享受五欲的俗家弟子,没有一个出家声闻弟子。从密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金刚师大多不是僧人。如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师大部分是在家的瑜伽师。密法在藏地的初传阶段,大部分也是在家瑜伽师:如萨迦五祖中,前三祖都不是僧人;噶举派初祖玛尔巴,二祖米拉日巴是白衣居士: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具僧俗两重身份,他只灌顶传法而不传戒。吐蕃王朝初建僧团,“七觉士”剃度时,莲师建议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静命比丘任戒师,这是出于莲师有家室,不能传戒的原因。
  在藏传佛教早期教派,主修般若乘菩提道,戒律最严的教派是阿底峡所创的噶当派。宗喀巴在戒行证量方面以噶当派历代祖师为榜样,建立了法流清净的甘丹派即黄帽派。但噶当派阿底峡常在身边的高足有枯、俄、仲三人,其中仲敦巴是白衣居士,枯、俄是比丘,但仲的品德,学问均占第一位,因此阿底峡将衣钵传给了仲敦巴。仲成了噶当派的二祖,其门下出了上千上万的僧俗修行人接续了阿底峡的清净法脉。仲敦巴从来没有受到过僧人的非议和歧视。
  金刚法师的资格不是僧俗身份决定的,而是戒行、人品、传承、学问等决定的。“僧者净也”(见《坛经》)身、言、心清净,俗人是僧人;身、言、心不清净,虽穿僧衣,也与俗人无别。实际上“僧人至上”的思想来源于原始小乘教,大乘教的对象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平等,谁也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
  如《胜鬘经》中指出:“出家与在家平等,男子与女人平等,老年与少年平等的三平等义”.——见圣严《印度佛教史》178页。有人说什么:“比丘不拜居士是律制”,律制有常有变,僧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回戒”还俗,大乘律对四根本戒都有变通和开许的规定;密法在一定修行层次上,僧人也可以不受僧戒的约束。
  请注意:“一定修行层次”这个限制条件,防止一切败戒违法行为。有人说:“藏传佛教宁玛派可以娶妻生子,且有密法的根据”,这纯属不了解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藏传佛教各派都有僧俗两种弟子,僧人受沙弥和比丘戒,不允许结婚;在家弟子中有结婚和不结婚两种。宁玛派也不例外.僧人必守僧戒。
  藏传佛教的僧人中有家室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还俗的僧人成家,他们虽然不是僧人,但仍然可以修行、传法;另一种是不合律制的僧人制度,如蒙古地区一些寺庙,允许僧人成家。
  但这种情况和学密法毫无关系.至于那些借密法骗钱淫乱,胡作非为之徒,如卢胜彦之类,不是密法教义之过,而是那些社会渣滓的犯罪行为.这就象社会上的各种腐败和犯罪行为和社会制度无关一样。
  对于传法灌顶的上师,既没有僧俗身份的限制,所以只要求法,无论国王和庶民,无论僧人和俗人.无论老人和孩子.一律须向上师行大礼,这是佛经上的规定.从来没有过“比丘不向居士行礼”的规定。所谓“僧人不拜在家居士”。是“僧人高于一切”的政教合一制度的产物。佛经中也有对父母、尊者、国君、师长行大礼的规定。过去中国的元明清各代皇帝,除了传法、灌顶的帝师不向皇帝行跪拜礼以外,其余活佛大喇嘛、**师都要向皇帝行跪拜礼。
  佛经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一次佛陀说法时来了一位衣着华贵的国王式的人物,佛陀非常尊敬地请那位俗人坐在自己身边的法座上,让众比丘朝拜。当时大迦叶说:“我们怎能向一个俗人朝拜?”
  佛说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文殊大菩萨。于是大迦叶等马上向文殊菩萨道歉忏悔。
  “僧人”“俗人”,凡人只是从外貌上区别,实际上以貌取人是智者之大忌。佛菩萨亿万化身,未必各个都是比丘相,观音三十二相,不要说汉地的僧人。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婆也恐怕知道。那么,秀发苗条淑女相的观音菩萨.若出现在比丘面前时.难道此比丘也局于“比丘不拜居士之礼”而不进行朝拜了吗?如果观音化现乞丐出现在僧人面前时应不应拜呢?现在有些寺庙的僧人,不仅高傲而且已沾染上了许多官场和市侩的恶习,既不守戒律,也忘记了佛祖当年穿裹尸布,吃乞讨饭的历史了,想起来也真寒心,在这种情况下,哪有资格谈律制?有人说:“僧人不给在家居士行礼,是为了维护‘僧宝’的尊严。”首先“僧人’’与“僧宝”混为一谈,是概念上的错误。“三宝”中的“僧宝”是指见道以上获得无漏智的修行者并非普通僧人。因此,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只要进入见道,便是“圣僧”。
  因为见道上获得无漏戒体,故成真僧,圣僧。对此问题本人在《三宝原理与皈依法》中有详细的论证,没有必要再重复。自古至今,僧人队伍,无论各派,并非都十分纯洁,变节做恶者也并非少见。
  如佛陀在世时,就有六恶比丘和十二恶比丘尼犯戒之事。若把所有僧人看成“僧宝”,这种僧人中的变节情况.不就成了“僧宝变节了吗?”“僧宝”的“宝”是与善功德纯真无瑕。永不蜕变之义同,岂能腐败变节?僧与“僧宝’’混为一谈,既助长僧人的傲气,使其脱离群众,又贬低了三宝的标准。
  世人会以为“僧人”的腐败就是僧宝的腐败,因此.“僧”与“僧宝”概念不容混淆。
  (六)所谓“即身成佛非密法独有”之辩。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当人是否能即身成佛,关键不在所修之法,而在其根机,若根机己备,随修大乘,都可即身成佛;若根机不备,即使修最上密法也未必能即身成佛”。
  “世人听说密宗‘高唱’即身成佛,便持见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云云。
  所谓“根机己备,都可以即身成佛”和无上密“即身成佛”,“数生成佛”含义完全不同。
  所谓“根机己备,即身成佛”的“即身”是指最后完成成佛目标的那一生。而不是从初入道培育根机起,到根机具备的全过程完成于一生。
  故说:“只要根机具备,即身就能成佛”,这不是经不起分析的莫棱两可之说吗?哪个成佛不具备根机呢?大乘佛教修到成佛前最后一生,在这最后的一生中完成破障断惑,培育根器的最后过程,进入佛地。只从这“最后一生”而言,是“即身成佛”,如释迦牟尼。但成佛前需要具备的根机,并非成佛的这一世完成的,而是从无量劫,无数世前开始修造培育逐步形成的。所以这类“即身成佛”,只是指完成成佛目标的“这一世”,并不包括培育根机的“全过程”。从“全过程”而言,就不是一生一世的成佛。
  禅宗《坛经》中谓:“顿是渐之顿,渐是顿之渐”。在顿悟之前,需要经过漫长的修积福慧资粮,培育根机的渐进量变阶段,达到顿悟阶段时,根机万事具备。只差刹那的质变----顿悟了。从“顿悟”的这一生计.这也是“即身解脱”。因为开悟并不等于成佛。禅宗老前辈懂得,开悟不等于成佛的道理,故言:“顿悟渐修”。佛道称“无修道”,既然“顿悟”是成佛,还修什么呢?但称“顿是渐之顿”,在顿悟之前承认有培根的渐修过程,这过程有多长虽然没有说,但根据《般若》《华严》等大乘经义,需要经过三个到无数个阿僧祗劫。并非一生一世所能完成者。
  因此,根据显宗教理,成佛遥远无期,因而佛陀又开辟了一个先转世净土,再进入成佛之道的净土门。
  无上密的“即身成佛”是指从入资粮道,培育根器经过五道十地,最终断尽悟圆,成就佛果,只需末法时期一生之义。
  也就是说,修密法成就的人,不需要具备前世修成的特殊根机,而是从今世从头开始,即使是五毒具全的大恶大欲人,如能依法修行,就能即身解脱,最迟在十六世前成佛。无上密(下三密无即身成佛之道)由于具有缩短无数世修双资粮过程的殊胜方便法门。故称无上密为“比佛还难逢的无上妙道”。密法缩短修资粮时间的关键是:修佛身观、修果、修四遍净、修止观的特殊方法。
  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的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的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
  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
  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己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在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却贬低说“密宗唱即身成佛的“高调”,是极不应该的,又说:“持见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这话更是站不住脚的。
  “成佛”是佛教的最高修证目标,是最大的事情,生成佛之“心”,是“大心”,怎么能说是“见小”?无数泡在苦海的众生,若有一丝希望,巴不得马上出离苦海,哪有漫游、等待的心情?因此,想速速成佛、一生成佛,甚至几年几个月之内成佛是合乎人之常情的要求,怎能斥之为“欲速好奇幸得之心”呢?我倒要问一声,这种对欲速成佛者热讽冷嘲,当头敲一棒者算是什么“心”呢?
(七)对于密法悉地的攻击。
  有人说:“密法在汉地弘传的又一障碍,是由其世俗化的内容所生流弊引起的汉地佛教传统的排拒。密法较多宣扬神通悉地,有求财、求官禄名位、求敬爱、降伏诛杀等‘事业法’,重气功与肉体的显效,高唱快速成就.有的藏密传法者以‘七日成就法’为广 ,这使它对一班好神秘、贪财色、图便宜的人,特别是今日的气功、特异功能爱好者,特具引诱力,但也因此而滋生弊端。”性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耻言怪力乱神,具咒术和鬼神崇祀外形的密教,较难与汉民族主体文化的精神相契合,因而也就较难在汉地扎根”。
  密法有世间成就和超世间成就两种,前者指满足众生的需要为众生服务的各种做事方便法和相应的效验成就,是佛的五智中的“作事智”的表现,后者指破二障,证得色法二身的成佛成就。
  大乘佛教的总旨是利乐众生,并非自我养性修身的小乘道。群众有各种疾苦和需求,大乘佛教讲布施、美言、利行、同事四摄,要和群众同甘共苦,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要求是佛教份内的事.菩萨戒中也有为众生做事的规定.这在显宗和密宗没有什么差别。
  原始佛教经典《四分律》和《阿含经》中也载有持咒治病,消除蛇毒的各种密法密咒,也有降服诸天,策使鬼神的密咒和事例。在大乘经典中有汇集密咒的《陀罗尼藏》,《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中对佛陀的神通游戏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有大量的记载,如《维摩诘经》中所化现的神通之类。
  《贤愚经》和《佛本生传》中也记载了大量神密奇迹。在《华严·不可思议秘密品》中谈到神通不可思议,禅力不可思议,咒力不可思议,事物的性能不可思议及佛智遍一切处,佛身、佛言遍一切处等许多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说什么“汉民族本位文化儒、道二家,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质,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持理我想信仰大乘佛教的弟子不会为了随顺顺世外道的观点,将大乘经典中记载的神通游戏、神密奇迹之类一律被看做不可信的“谎言”“迷信”之类的东西吧?如果佛教不讲轮回业报,不讲未来身世,只讲“现实主义”眼前利益,也许和所谓的“重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主体文化”不谋而合,但佛教的精神恐怕己名存实亡了。若讲“现实主义”不但会把密法视为“怪力乱神”,就连“西方极乐世界”和“往生极乐净土”的信仰也会被看成荒诞无稽的迷信。
  在显宗经典中也讲到这一类的修世间利益法.只是在世事的成办方面,没有像密宗那样灵活多样的具体方法。若矢口否认显宗佛教在这方面的利众功能,除非把佛教经典烧光,否则是说不过去的。
  所谓符合“中国主体文化”思想的汉传佛教念楞严咒,祛鬼避邪,放焰口供养鬼子母,做水陆道场超度亡灵等,恐怕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太虚大师虽然将那些不读经、不坐禅,专搞超度亡灵的情况斥为“死鬼宗教”,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但如果完全杜绝超度祈福之类的事法活动。恐怕僧人的糊口会成问题。
  所以。我觉得做事智和世间法是整个佛教的一大特点.绝非密法的“缺点”错误和不切合实际的“高调”。
  就连不相信密宗即身成佛教理的圣严,。对密法的事法成就予以肯定。如说:“密法之能产生效验,那是无可置疑的”;“瑜伽行者多有内证经验,身心异于常人,所见也多属实”;“因其重于心境的发现,境界固然属实”(《印度佛教史》224—225页)迷信是人类对客观事物不了解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在彻底认识宇宙和生命的规律之前,迷信思想是无法克服的存在。科学的发展每前进一步。就会把以前的认识视为“迷信”。有些被视为“迷信”的东西,一旦被科学证实,就会变成科学,有些东西并非迷信,但却因无法证实而被看做“迷信”。
  “迷信”和“科学”之间很难画一条绝对的界线.所以,《因明释量论》谓“未看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将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中都普遍存在的神鬼等神秘现象,一律视为“迷信”的绝对观念,对于承认存在未知领域、有远见的科学家,都是不会同意的。
  至于“有的藏密传法者以‘七日成就法’为广告”的问题,以及“对气功特异功能爱好者特具吸引力,因此而滋生弊端”的问题,并非密法本身的性质和制度问题。宣扬“七日成就”者,绝不会是真正的藏密传法者.而肯定是打着“藏密”旗号的无耻的骗子。
  藏密有一生成就佛果的严密的理论和修道方法.但实际上一生达到最高目标者并不多.因为大多数人在戒行和修持方面无法跨越艰难的里程,至于邪教和伪气功骗子利用的是人们对宗教的无知,一旦人们对宗教有了正确的认识,一切骗人的鬼把戏就会失去市场。
  以上分析批驳是针对一些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书刊上的不正确的言论进行的。另外,还听到许多污蔑、诽谤密法,但只是一些无知法盲的胡言乱语,并非佛教知识界的学术观点,故无分析批驳的价值。依法不依人即针对观点、不针对人的原则.进行教义理论的自由辩论是佛教学术界的优良传统。这种自由辩论,对歪曲教理,散布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会起到批判消除的作用;对于佛理的认识也会起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的作用;对那些无明障重者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教益;这也是佛教异于邪教的智慧和方便。
  宗教是一个特殊认识领域,用世俗的观点看待宗教,判定宗教的科学与迷信,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信仰者有信仰者的道理,不信仰者也有不信仰者的道理,从顺世外道,断灭论的眼光来看,不仅对密法看不顺眼,恐怕连显宗也未被看得顺眼,但也由此动摇不了宗教存在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6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扎西德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好帖!
扎西德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4 0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扎西德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4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扎西德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8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随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9 0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扎西德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5 0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随喜功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8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扎西德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4 04:34 , Processed in 0.1757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