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480|回复: 0

大乘修行之根本|三殊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1-4 10: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乘和大乘的修行也有所不同,大乘佛教的修行重内心而非外表。在古代,佛陀的弟子中也有国王等有权有势的信徒,他们甚至会一时兴起就供养佛陀一座城堡等等……外表看来,他们的修行是何等宏大壮观,让人感叹,但如果这人的发心和回向等没有达到三殊胜的标准,那他的修行就不是解脱之因。特别是大乘佛教之一切修行,都离不开三殊胜的条件,如若不具备三殊胜,再怎么苦修最终都必然无功而返。那如此重要的三殊胜分别是什么呢?第一,动机殊胜;第二,无缘殊胜;第三,回向殊胜。



    |    动机殊胜    |

    在每次做善事前,肯定会有目的,也就是动机,没有任何动机的修行和善业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时具备殊胜的动机,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众生的解脱而发愿,这样的动机会让行善的功德变得无量无边。
    《大乘阿毗达摩论》中写道:“有三个人一起吃饭,其中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偷盗、杀生;另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磕头、放生;第三人只是想填饱肚子,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同样是一个吃饭的行为,由于三种不同的动机的加入,却造了三种不同的业。
    动机分别有三种: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这三者中最差劲的是下士道,就是为了今生的长寿、发财等世间法而吃斋念佛,或者为了来生能转世成仙,或者转世成国王等……为了世间法行善,那这样的修行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最后只会让自己对轮回越发的贪恋,无法从轮回中解脱。
    比如有人为了发财致富吃斋念佛,这个功德显现在今生,暂时富裕了,但只会让自己更加的难以解脱。又或者来世成功转世成仙了,也就会被仙界的暂时的虚假幸福迷惑,会丧失解脱的机会,最后堕入畜生道,很难再有修行的机会。所以修行的本质是从轮回中解脱,当修行只是用来满足今生或者来世的某些欲望,那这样的修行就不是真正的修行。
    比下士道更高的是中士道的动机,也就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而修行。比起为世间法修行,为个人的解脱而修行是要好一些的,但这种修行不是以菩提心为动机,最高也只会成就小乘阿罗汉,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成佛。成就阿罗汉后才开始初步学习大乘,也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最好的修行动机是上士道动机,为众生解脱而发心行善,才会成就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行善也就是无上菩提心了,不需要其他的动机。
    一个人想成佛,也必须要依靠对众生的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单单对众生的怜悯之心,而是从苦海救度众生的发愿。所以任何行善之前,动机应该是上士道动机,就算不能做到真心实意的为众生发愿,即便是伪装的去为众生发愿也是有功德的。
    在佛经中另外讲到两种动机:一个是行动前的动机;一个是正在行动时候的动机。比如有人会以解脱痛苦为借口给老人实施安乐死,这种行为跟一般的杀人等罪恶有同样的罪业。有人会疑惑,这种行为动机是帮助病人解脱痛苦,怎么会是恶业呢?
    实际上,安乐死这个行为之前的动机是善,是为了让患者解脱痛苦。但这个实行安乐死的行为过程中,行动者会清晰的觉察到自己在杀生,这就是恶的动机,会让行为变成恶业。佛经中说到,这也是一种动机——行动时的动机,所以就会有罪业。
    这两者哪个更重要呢?那就要分“行为”本身是什么,如果这个行为本来就不善也不恶,那行动前的动机会让这行为变质,所以非常重要。如果这一行为是造业的话,那行动时的动机就更为重要,如果行动时没有明确的觉察和念头,那这个业力也会减少很多。
    比如,佛陀有规定比丘们不能毁坏草木等植物的种子,但剪断草木这个行为,本身也不是恶业,所以如果是不得已或者是无心的情况下,折断树叶的行为也是被允许的,因为植物不是有情众生,所以也不算造业。但如果这个行为之前的动机,有忽视佛陀教言念头的话,那就是造业了。
    所以这种本身既不善也不恶的行为,重要的是行动前的动机,其他造业的行为则重在行动时的动机。比如一个人在没有觉察、无意识的情况下,例如患上精神疾病而导致杀生或者偷盗,因为他是无意识的,所以业力也会减少很多。以上是关于动机的一个延伸讲解。


    |  无缘殊胜  |

    然后是三殊胜中的无缘殊胜,就是指在不离空性的情况下同时去行善。比如放生的时候,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的行为都是无有自性,如梦如幻。再像这样把内心安住在空性中去行善,也就是无缘殊胜。
    但是证悟空性对凡夫来说太难做到了,更多的只是了解空性,证悟空性和了解空性之间有天壤之别,在佛经中所谓的圣者和凡夫俗子的区别也正是这里。就算一个人学完所有的佛教教义,理论上完全了解空性,依然是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像亲眼看见那样证悟万法万物的空性,就依然还是个凡夫俗子。但在禅定都还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先在行善中理论上了解空性,在了解空性的情况下如是观想,没有执着的去行善,也算是无缘殊胜了。
    在古代佛经中就有很多理论来论证空性,在当代物理学当中,空性也是大部分被证明了的。空性,就是指万法万物本质犹如晚上的梦境一般,没有实相、没有自性。凡夫会以为不是“有”,那万法万物就是没有了,这也是堕到一边去了,真正的空性既不认为“有”,也不认为“没有”,真正要空的还是内心堕入一边的分别念。
    |  回向殊胜  |

    最后是回向殊胜,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将行持善法的功德给予众生,也就是回向殊胜。
    任何行善都要及时回向,不然,当嗔恨心等念头产生的时候,就会像火烧焦种子一般,毁掉功德,所以,回向一定要及时。有些人会舍不得把功德回向众生,怕这样自己就没有功德了。实际上,因为如果最初的动机和最后的回向都是给予无量众生,那你的善行也就会变成无量功德。
    如果希望自己的修行结果成为真正的功德,也希望这功德无量无边的话,就始终离不开对三殊胜的修持,所以,大家都需要谨记在心,关于三殊胜的讲解就到此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9 01:5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