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94|回复: 2

菩提心含义、生起菩提心的四种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10-7 11: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苦由我受,众福归有情,愿此福德力,普皆证佛果。」希望一切痛苦都由我领受,所有福德都要归于一切有情,分享给一切有情,希望以此福德力,让一切生都能证佛果。以上这些偈颂,间接教导了慈悲的方法,也就是菩提心的因,也带出了菩提心的果,就是「自他交换法」。
    「慈心」就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在《宝鬘集》中提到很多慈心的功德,包括受到天人保护、受到众人尊敬、无需努力即能得到成就、能够投生梵天果位等等。
    「悲心」就是想着众生能远离一切痛苦,这就是悲心。一个人具备悲心,就具备了无量功德。就像〈佛赞观音颂〉说:「若人具一法,即具一切法,此法即大悲。」如果我们能提醒自己随时自然、不造作地具足慈心及悲心,可以说就是具足了菩提心。菩提心又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而行菩提心的具体实践,就是「自他交换法」。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呢?《现观庄严论》中提到菩提心即是「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菩提心可以分为三种角度来讨论:
    (一) 比喻:《现观庄严论中》提到菩提心的二十二种比喻,如大地、黄金、上弦月、火、珍宝等等。
    (二) 分际:有四种:
    1、意乐的发心,
    2、热诚的发心,
    3、异熟的发心,
    4、除覆障的发心。
    (三) 定义:
     
    1、胜义菩提心:它是悲心和空性的结合,清晰不动,远离戏论边,这就是胜义菩提心。经典中形容这种菩提心说,它是出世间、离戏、清晰、无垢、不动,如无风的明灯。
     
    2、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所提的「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一种符合大乘的发心。世俗菩提心主要有两种,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这在《入菩萨行论》都曾提到。
    这两种菩提心的差别有很多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传承:一个是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再传给寂天菩萨;另一个传承是弥勒菩萨传给无着菩萨,再传给金洲大师。
    寂天菩萨的传承:愿菩提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一个发心,就如同「想要去某个地方」的发心,而行菩提心指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而作的行持与实践,就像「实际启程」一样。
    慈氏(弥勒菩萨)传下的传承:愿菩提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发心,这是指对于结果的承诺;而行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成佛而做的六度等一切菩萨行持,这是因上的承诺。
    以上是大略讲说菩提心。总的来说,我们要尽力生起菩提心,因为尽虚空一切有情都当过我们父母,如果我们把他们弃之不顾,是很糟糕的行为。就像有句话说:“外道与佛教的差别,就在于皈依;小乘与大乘的差别,就在于菩提心。”
    菩提心既然这么重要,就非生起不可。但要怎么生起呢?经论上说有四种因可以生起菩提心,《菩萨地经》说:“一是种姓圆满,二是得上师善知识摄受,三是对众生具有大悲心,四是为利众生而受苦无间亦不惧。”我们应该尽力的生起这四种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1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4-10-7 11:40 编辑

    菩提心生起的四种因缘!
    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去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趋向两个方向:第一个趋向无上菩提,第二个趋向西方净土。现在我们来谈谈引导的功德。 好,我们看事修。那么前面的理观它是调伏颠倒妄想,它直接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息灭我们心中一切的分别。因为它本身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理观」。但是这个事修,它必须要即一切法,它必须在有相的因缘当中,去历练、去观照,所以它叫「事修」。
    它要借因缘的假相来修学,来修学什么呢?修学菩提心、修学往生的心,这个叫「事修」。那么这当中分成两段:一:依圣道门修学六度;第二个:依净土门成就信愿。那么这两个都是属于在因缘当中来修学,「事修」叫做。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依圣道门来修学六度。

    这个地方有五种因缘: 一、因缘;二、殊胜;三、方便;四、利益;五、助成。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六度的成就的因缘。

    这个地方有分成三段:一、对治障碍;二、成就功德;三、成办利他。先看对治障碍。 那么这个菩提心,我们谈一下,我们以前在没有修菩提心之前,我们第八识是受谁主导呢?对了,受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攀缘心,攀缘人天快乐的果报,所以我们以前的生命只有一个宗旨,叫做:「享受人生」。

    我们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让自己这个自我意识来享受,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生死。那么这种享受的心,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给破坏了,因为你享受一定要有分别心来带动,你不打妄想你怎么享受人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嘛,生命是苦多乐少。所以享受人生的概念是你自己想出来,就是说我们把人生美好化了。我们可能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曾经有过一次的快乐的经验,然后你就拿那个经验来看所有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能够去承受人生的折磨?生老病死的折磨?因为你觉得,你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快乐的影像,那个影像支持着你,让你继续走下去。

    但是这个影像,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破坏了,所以这个时候菩萨自我意识这个道路被封断以后,它就不知道何去何从?这个生死这么多的善恶的业力,该往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一个,引导我们业力的一个力量出来,第一个就是「菩提心」。重新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不能受自我意识引导。 那么这个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因为个人的根机的不同。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第一个因缘:闻法欢喜。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的这种各种的教法,听了以后特别的法喜,而发起菩提心了,

    第一个依法而发心;

    第二个:见佛的功德。看到佛陀在大乘经典,有种种的神通道力变化,依人、依佛而发心,见佛功德;

    第三个:悲众生苦。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一次一次的跳入生死的火坑当中,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他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发心了,悲众生苦;

    第四个:哀圣教衰。看到佛法在末法时代,代代的相传,法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了,所以刺激菩萨的一个使命感,为了护持正法而发菩提心。 那么这四种因缘都能够使令一个菩萨产生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个就是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了。以前是以享受人生,一种攀缘人生为动力,现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动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菩提心的四因、四力

    除了这四种缘之外,还有四种因而发心。

    四种因,哪四种因呢?

    第一个因,就是种姓圆满。就是说必须具备大乘的种姓。如果小乘的种姓,小乘的种姓,就是他每天只想到怎么样自己解脱,只管自家的事情,很少去过问别人,那个他是小乘的种姓。“自扫门前雪”,把自己管好,然后一切的修行成就,都是为了自利,那个就是小乘的发心,这是小乘种姓,所以他没有办法发菩提心。

    小乘种姓,他一心只求自己的解脱,所以他不会发那个帮助众生解脱的菩提心,所以如果不具备大乘种姓,他是不可能发心的。这是第一个因、发心的因,是他必须是大乘的种姓,他才可能发菩提心。

    第二个发心的因,是被善友所摄受。就算你今天是大乘种姓,可是如果你没有遇到大乘的善知识或者善友,来教导你发心的法门的话,你也一样没有发心的因。所以第二个发心的因就是被善友所摄受,就是有善友或者善知识教导你怎么发心的这个法门,你才有这个因来发心。

    第三个因,就是你必须具备悲愍有情的心。悲愍有情的心,就是你有一颗悲愍众生的心,有悲愍众生的心,你才可能发菩提心嘛;

    所以第三个发菩提心的因,就是你有一颗悲愍的心。

    第四个,就是要不厌患生死难行。如果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很害怕生死轮回,因为有一些道友,他就会说“我绝对不要再来了!我不要再来了!实在是太苦了、太苦了!”,那就知道他很怕轮回,懂吗?

    可是发心的菩萨,就是说他要不断不断地来六道当中度众生,那他基本上是不是要不怕轮回才可以,他才有勇气来嘛,他才愿意发愿说“我还要再回入尘劳”,就是说我不管成就还是不成就,我都是发心还要再回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就是基本上他的心态是不怕生死轮回的,他才可能发菩提心,对不对?如果他没有这个勇气,他自己本身就很怕轮回的苦了,他不愿意再来的,像这种情况,他是不可能发菩提心的。那个发愿往生净土的,他们有没有发菩提心啊?他们好像也不太想再来六道轮回嘛,是不是?有啦,有发菩提心,不然没有办法往生成就。所以有一些他是很害怕生死轮回,有一些他会觉得菩萨道很难行,对不对?忍辱多难啊!我就是恨死他了,可是你跟我说不要跟他计较。那欠你钱的,就当作是布施啰,要感谢他成就我布施的功德;那个对你不起的,陷害你的,做了很多对不起你的事情的,你还要感谢他,成就我忍辱的功德,真的是蛮难的;

    所以也很多修行人,他觉得说行菩萨道真的很难:“我发心为众生做牛做马,千辛万苦,然后花了时间、又花了力气,可是还是种种的毁谤啊、批评啊什么…”,他就不行了,就退心了。所以能够从初发心,一直坚持到成佛,这个中间都不退心,就是除非你有菩提心。菩提心能让你有勇气发愿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之外,任何菩萨道路上的荆棘啊、坎坷啊、折磨啊、还是什么啦,一切的苦,难忍,你都能够忍,一切的难行,你都能行——要具备这样的条件,你才可能发菩提心。

    所以这就是第四个发心的因,就是你能够不厌生死轮回,然后不害怕菩萨道的难行,你能行,这样你才可能发心。这个是四种因。另外还有四种力,让你发心。哪四种力呢?第一个就是自力,就是你自己要发心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力,就是他力。就是不是你自己心甘情愿发的,是人家怎么劝啊,像我们现在就是劝嘛,发菩提心有多么殊胜啊,大乘有多么殊胜啊,这就是劝嘛,劝导众生,你要发心啊。“好吧,发心吧”,这是第二种,他力。

    第三种,是因力。就是过去世其实他已经修过了,像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已经久修的,这一世是发愿来的啦,不是业力来的。所以过去曾经修习过大乘,所以他这一世一听闻大乘,怎样?他马上相应了,好像在复习一样,复习功课,过去已经熏习过,所以这一世他一听闻,就很好乐,就发心了。一听到发菩提心,就心生欢喜,这是第三种,就是宿习所追,过去世已经修过发菩提心了,所以这一世很容易就发心。

    第四种,就是加行力。就是在这一世,因为亲近大乘的善知识,听闻大乘的教法,还有教导我们怎么发菩提心,那我们听了之后呢,也不断不断地思惟发菩提心有哪些利益啊,不断地思惟,然后不断地修、闻思修,在这一世不断不断地熏,不断不断地修,然后终于有一天能发心了。它是经由长时间的熏习、长时间的熏修才发心的,这是第四种加行力,加行就是用功,就是加行,然后能够发心。

    那你们说,这四种力,哪一种比较坚固?哪一种比较不坚固?很容易退心的?那一定是自力,对不对?自己发、心甘情愿发、自己愿意发的,不是别人劝的,所以这个是比较容易坚固;还有呢,过去已经修过了,这个也很容易坚固,因为他等于一直在继续地累积,继续坚固他的菩提心,所以这时候的发心,是比较容易坚固的。另外两种就很容易退失,一个就是别人劝的嘛,他力;还有就是加行力,就说你不断透过闻思修,不断不断地熏,本来不太愿意发心的,后来可以慢慢、慢慢练习,一天一天的,菩提心慢慢、慢慢地增长;可是逆缘实在太多,因为是五浊恶世,懂吗?顺缘比较少,逆缘比较多,所以很容易让我们就退心,所以我们后面也会教导怎样让我们不退心的方法,这个也是很重要,不然好不容易发心,可是很快就退失了。所以我们知道,靠他力跟加行力而发心的,是比较不容易坚固,比较容易退心。所以,以上所说的,就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的原因,一共有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四种缘而发心的;

    第二类,是四种因而发心的;

    第三类,就是四种力而发心的。

    那今天就讲到这里,刚好一个段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07:53 , Processed in 0.1308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