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81|回复: 4

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发菩提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11-9 14: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诚法师

     【法师开示】
      止观双运与大众和合很重要。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缘念时不知道念了几遍?两种情况:第一是散乱,第二是什么?是太专注。但是一般人达不到这种专注的境界,散乱的较多。当突破散乱的时候,我们才会专注。比如我们早课念完《心经》之后。那边“咣”大磬一敲,应该是要放掌了,但有的同学还照合掌不误,这可能是专注。这样在止观里面属于什么过失(同学回答:“昏沉”)?
      沉不能说不对,但是这个不是正答。应该说是观照力不够。只有止没有观也是不行的,心都定在那儿了。我们不但要专注,并且还要对善的所缘境起观照,不光止还要观。否则单单修止的话,外道诸天都有,可以修到四禅八定,可以神通变化,但那不是纯佛教的,是共外道的。
      佛教要修的是止观双运的三摩地,就是在止的情况下来修观,才是佛教应该做的,只修止不修观不是佛教要的。为什么呢?不能断掉烦恼种子,只有在止的情况下修空观才能断烦恼种子。虽然很专注,但是要起观照,该干啥时要干啥。不是一止就楞在那儿,不动了。没有起观照的话,你不知道周围发生什么事了,不知道应该放掌的时候要放掌,该合掌的时候要合掌,不清楚,糊里糊涂的,只知道很专注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反过来说,与大众和合是很重要的。你在这个场合你得要按照这个场合的规矩办事。如果离开这个场合,你一个人哪怕一条腿站着念一天的“阿弥陀佛”也是对的。相没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说我们在哪个场合,要跟那个场合和谐才是最圆满的。当然,如果是祖师再来的,就很难讲。祖师再来的,他有时候会示现一些逆行,你念我就不念,你合掌我就放掌,你放掌我就合掌等。
      【法师引导】
      法师:接下来我们往下学《出家与受戒》。我们在还没剃度、受戒之前种个善根种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上一节课谈到发心是非常重要的,还谈到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和建立宗旨。接下来会谈到菩提心。
      【学习师父开示录音】
      那么菩提心,又如何来体现呢?
      我们受戒的时候,律师就会告诉我们,我们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佛果是圆满的,所谓圆满,是对所有的众生来说的。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我们要度;看不到的,我们也要有这种心。
      那你说我们这个世间上这么多的人,六道众生这么多,我们怎么能够度得完?度得完度不完,度一个度两个,那是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有这样子的发心,如果我们在发心方面,就有问题,就有疑惑,就没有这样子的一种正确的心态。那就不是菩提心,就不是成佛的正因。
      菩提心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是我们的愿心,这个菩提的体现就是我们的愿心。那这个愿心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很大。我们托生**,一天到头来,不知道做事情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生命没有方向,生活也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造业呢,也没有一个目标,都是一个非常散乱的状态。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大愿,这样的话,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就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了,自己的内心就会非常的充实,因为有愿在就会有我们生命的航标,这样的话我们在大海当中,就不会迷茫,在苦海当中就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灯塔。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愿心,那你说我自己随份随力做一些好事就可以了。那这个心就是非常低下的心了,就非常不够,世间善法和戒律善法是不同的,世善和戒善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它是代表烦恼来做好事的,它依然还是六道轮回的因。那么戒律的善法,菩萨戒的善法,戒善,它是成佛的因。
      【法师引导】
      法师:好,这一段听完了,这一段谈到些什么?
      甲同学:师父先说到要去断一切恶,要去修一切善,还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分为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看得到的我们就要努力去度,我们看不到的我们要发心要去度他们。那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我们要发心去度一切众生,最重要的是愿心,当有了愿心之后就会有目标,就会有方向,你就不会在苦海里面彷徨,如果要没有愿心的话你就会很散乱。如果你散乱,就会无所事事。
      法师:记得挺清楚的。还有谁要分享?
      乙同学:补充一点比较关键的,众生能不能度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心。
      【法师开示】
      一、没有目标,生命就没有价值,生活就没有方向,工作就没有动力。
      好,重点都提到了。师父谈到菩提心如何来体现。我们先谈发心,师父讲,发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就是愿心。我们普通人一天到头,因为没有发心,所以不知道做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目标,也不知道价值,生命就没有方向。我们出家之后需要特别警惕。
      在世间大部分人都是有目标的,上学期间有上学的目标,工作有工作的目标,老了是有老了的目标。但是出了家之后,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社会生活的压力等等,自然就容易失去方向。这个时候要靠发心,要发一个很大的心,不然的话,生活就没有热情,工作就没有动力,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发心,是什么情况呢?师父谈到,是一个非常散乱的状态。刚才缘念的时候大家就感受到了这个问题。这说明没有方向,当然也可以说心不静,这有很多因缘导致的。
      接下来师父给我们举了个喻:就好像航标一样,在大海当中有了航标才不会迷茫。最近你们承担工作,比如说画图或者烧锅炉等等。如果自己有方向的话,清楚最近要怎么做、需要拟定什么规章制度,心力就提起来了。包括写博文,你有方向,甚至可能中午不吃饭都无所谓,有这个心力,这就是方向。当然这个只是阶段性的目标,所以我们时常痛苦,这个东西没了就苦了。
      二、“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发菩提心即是大乘。
      发心有非常殊胜的利益,真正的入大乘门是靠什么?发菩提心。这是宗大师给我们末世的众生非常慈悲的一个教授。在过去印度包括西藏,有很多时候很难抉择大小乘怎么分判。宗大师抉择得非常清楚,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你只要有这个发心,即使你见地上功夫还不够,即刻就是菩萨了。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日为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在五道十地里面,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只要你发心就是菩萨。小乘的是一切有部和经部,反过来唯识宗和中观宗都是大乘吗?实际上不一定,学的是大乘宗义,没有发大心,也不一定是大乘。反过来说一切有部的一个圣者,一切有部的一个出家人,他如果发了菩提心是什么?也是菩萨、大乘行者。虽然他学的是小乘的宗义,只要他发起了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明白吗?所以必须得了解这是宗大师非常大的慈悲。
      告诉我们自己,这是进入大乘之门,我要发心,要努力行持,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别看这一句话:“入大乘门唯是发心”,是很难抉择的。有时候,一个持唯识宗义或者持中观宗义的行者,学了一辈子,可是他没有发起菩提心,那么就不是大乘菩萨,没有入大乘门,只能说是在闻思、学习,并没有入大乘数,不是一个大乘行者。可以说是在学习如何做菩萨。
      反过来说,一个人在学有部的经典,在学小乘的经典,他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有情,即入诸佛子,他就是菩萨,他就是大乘行者、大乘种性。所以这个不在于学大乘经典还是在学小乘经典,关键看有没有发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4: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发菩提心的功德巍巍。
      发了菩提心,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圣妙金庄严具。”金刚钻石是破了、碎了,但是还能把一切金子做的庄严具给映蔽掉。在经典上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譬如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喻:有一个城的众生、国王、转轮圣王他们都自身发威光,佛菩萨为了度他们,好像是化现一个罗刹,他放的光明把日月光和他们身上的光全部都给映蔽掉了,他们很奇怪,于是想:“我们身上怎么没光了?哎,你身上的光怎么那么强”,所以要跟罗刹菩萨学。
      这个菩提心就是这样。“映蔽一切圣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石,亦能遣除一切贫穷。”有了这个菩提心,就是把一切贫穷的这些情况全部除遣,我们就变成“富人”了。
      “善男子,如何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金刚宝石是什么?菩提心。“纵略修习,亦能映蔽声闻独觉金庄严具。”“纵略修习”什么意思?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古印度的那烂陀寺是持律精严的道场,阿底峡尊者传上曾经有谈到,他们寺内的大小事皆请具有持律清净的三藏法师来依律判决。寺曾有僧众大概近一万人左右,加上俗众就有两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外道、世间的学问都有人学。当时寺内有一位大菩萨,他在那样一个戒风严格的环境下,整天就做三件事情:饮食、睡眠、大小便。后来僧众实在忍不住了。想找个正当的理由将他逐出僧团,于是就召开了一次诵经大会,要求每一位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他们估计寂天一定背不出来,藉此便可名正言顺地逐他出寺。当天,轮到寂天背诵的时候,僧众为了羞辱他,还故意筑起高座,请他到上面背诵。不料寂天上座以后,竟然自信十足地说:“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呢?还是没听过的?”大众乍听之下,非常惊讶。继之一想,认定那不过是寂天在故弄玄虚,吓唬吓唬人而已。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干脆就请他背大家没听过的经典吧!反正,大家等着看笑话就是了。万万想不到,寂天菩萨竟然出口成论,流利地背出了《入菩萨行》。当他背到《智能品》第34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突然腾空而起,渐升渐高,终于不见身影;而诵经之声依旧朗朗不绝,直到诵完《入行》为止。
      所以说你发了菩提心,纵然看起来表面上在睡大觉,实际上功德巍巍,真的是这样,这个是绝对不含糊。发了菩提心能灭恒河沙罪,比你天天拜多少佛都强过。那你说,“这么简单?我发个菩提心,我就啥都不干了。”关键我们能不能发起来呢?这可不是简单的,要靠诸多资粮。勉强可以说在学习、练习发心。
      不过在座的谁是菩萨,我也不知道,弄不好你们其中有密行菩萨,发了菩提心,给我们示现来了,在这里陪着我们学习。虽然我看起来坐在这上面给大家分享心得,实际上可能下面听的人是在密行,陪我们小孩玩的,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都很难讲。因此不能轻视每一个人,是不是啊?轻视同梵行者就很危险。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什么东西不应开示诸恶有情?菩提心! “昔未闻此,此当为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云:‘曼殊师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使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师利,此是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陀罗尼咒大曼陀罗。’”所以说如果想修密乘也必须得有菩提心,没有他灌顶是不够条件的。“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如果菩提心没有圆满,你不能够入密乘的灌顶,菩萨也不会给你灌顶。“亦不使彼见曼陀罗”,连曼陀罗都不让你看到,别说给你灌顶了。“亦不于彼显示印咒,”也不给你显示这个秘密咒。
      咒是什么意思呢,十方诸佛菩萨的秘要、心要,都是浓缩的精髓,所以我们一般看不懂。精髓我们都能看懂的话,那我们也是佛菩萨了。这是梵语,咒语翻成汉文是什么意思?救护意、救拔意。

      四、入大乘门与断除十种不善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最关键的必须得入大乘数才可以,否则不可以,所以这个发心是非常殊胜的。师父曾在开示中谈到三聚净戒。三聚净戒经论中:“第三戒差别分三: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誓断一切恶是什么?摄律仪戒;誓修一切善是什么?摄善法戒;誓度一切众生是什么?饶益有情戒。所以我们每天常常念这个偈子,比如《四分律行事钞》对施兴治篇中说:“传云,凡食不得过三匙,为断一切恶故进初匙,为修一切善故进中匙,为度一切众生故进后匙,乃至回向佛道进余菜茹等。”也就是说,每次吃饭的时候,之前都先吃三口:第一口,观想誓断一切恶;第二口,观想誓修一切善;第三口,观想誓度一切众生。每天都要发这个愿,大家别忘了每天都要串习。
      刚才我们看的就是愿心的殊胜功德,这已经到了行心的阶段了。行心,行六度万行,发了菩提心就要起行。“律仪戒中最主要者谓断性罪。”在律仪戒中最主要的断什么?性罪。哪些是性罪?具体说就是杀、盗、淫、妄。犯了性罪佛不制戒都有极大的罪过。
      “设诸性罪过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说断除十种不善”。也就是说,不管是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归到最后要断十种不善。哪十种?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什么?杀、盗、淫;口四是什么?恶口、绮语、妄语、两舌;意三什么?贪、嗔、邪见,这十种不善。最后都是归到这十条,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道次第中,“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对于一个初发心、初学的人来说,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断的,应当从现在至心修学,要去努力。“特当了知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犹应励力,速起防护。”就是努力地去防护这个心。但是呢?“故于彼等善护三业,虽等起心莫令现起,”所以为了善护这个业,等起心都不要让它现起。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等起心有过失,就是常常一对境烦恼就现起来了,所以要速速起防护心。忏悔是对治已经发生的,防护是对治未来将要发生的,只忏悔不防护,未来还会发生,防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会产生什么情况呢?比如会断绝未来的发起菩提心之因,《大宝积经迦叶问品》中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其中第一个“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第四个“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什么是谄诳?“谄是矫隐真实过恶。”矫隐是什么意思?“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所以不但要忏除过去的罪,对于现在的未来发生的也要防护,这个是非常重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4: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海青的故事
      在这里举一个小小的喻:今天丁同学到我房间,拿着一件海青。
      他说:“这件海青是从家里带来的,比较薄,现在天热,穿上这件比较凉快。”我看他一头大汗,心里也是很同情他的。
      我说:“你原来穿的麻纱的不是也挺凉快的吗?”
      他说:“麻纱的没这件凉快,这件更凉快。”说着就穿上了,在镜子面前一站,挺庄严的。
      我说:“那么我同意了,你要找贤甲法师看他同意不同意。”
      后来我才知道,丁同学的等起心又起过失了。实际那件海青并不是从家里拿来的,是从甲同修那里硬要过来的。
      然后我叫他过来,问道:“今天你有没有犯什么错误?”
      他回答:“没有!”
      我说:“我再问一遍,有没有错误?”
      “没有!我根本就没有错误,我今天就吃了一碗泡面,在那个消防队那儿……”
      我说:“提醒你,我这一次给你机会,并不是我不慈悲,我也不是一个非得要找人过失的人,我是不会打妄语的,既然问到这份上了,你说你有没有?”
      “没有!”他还是说没有。
      “虽等起心莫令现起”,在现实生活中等起心常常现起。不是不令现起,而是常常现起。我又说好几遍,我是不会打妄语的,已经问到这份上了,如果你没有做的话,说明我打妄语了。
      我说:“那海青哪里来的?”一说到这份上,他就不吭声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后来他说了一句话使我原谅了他,没有让他公开忏悔。
      他说:“法师,我在家的时候常常犯,很习惯了,现在您要让我一下子挡住,我也挡不住,您要给我一个机会,我慢慢地改”。我听到他说这句话,我就原谅他了。今天略提,借助我们上课的这个因缘,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忏罪,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警策和学习的喻。虽然原谅他了,但是得写个保证:“保证以后于师长、三宝、法师前尽力做到不打妄语,在同行前努力防护与对治”,记在档案上。我相信丁同学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清净的。
      【法师引导】
      法师:这里师父在谈什么呢?世间善法和戒律的差别,大家发言,你自己理解的世间善法跟戒律有什么差别?
      甲同学:“世间善法他有些杂染的成分。”
      乙同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法师开示】
      六、善与戒的辨析
      在《四分律戒本疏》里面有谈,“问:一切善做尽是戒否?”比如说我做一个大慈善家,把一切的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全部持守好,是不是戒律呢?“答:律仪所摄善名为戒。”律仪所摄的善才是戒。这就破了很多邪执。有很多人说:“我出家干什么?受戒干什么?我做这么多好事了,救人无数,你们出家人受了这么多戒,救了几个人?”
      “律仪所摄善名为戒。自于十业,单称为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等等十善就是善,善不名为戒。宋元照律师对《四分律戒本疏》作的注解《济缘记》中说:“戒有二意,一有本期誓”,就是说要想有这个戒,必须在内心当中依着宗旨或说所受的戒条,在一定期限内,对着戒师发誓,尽形寿守好这些戒条。世间善没有发这个誓,换句话说,没有签这个合同。签没签合同是两码事。戒律就是签这个合同,非常清楚。“二遍该生境”,遍是周遍、普遍、普遍法界,生是有情,境是非情。也就是说我们发这个誓所对的境是法界一切的情与非情的境,包括一切的有情和一切的山河大地水木草等等。“余善反之”,其他的善跟这个不一样。为什么受了戒有大功德?区别在此。如《四分律羯磨疏》引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
      当然我们也有持戒不清净的时候,比如说杀、盗、淫、妄四条有一条持的不清净,有没有罪过?有。但是其他三条还是清净的,就好像一个人犯了某条法律,其他的律条对犯人来说是清净的。这叫什么?别解脱——别别解脱,一条一条地解脱,你这一条没有了,其他的戒条还是完全清净,所以你的功德也是一个俗人完全不能比的。要不然我出家干嘛?你看丁同学挤破头要出家,他知道有这个好处才出家。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5: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经典的精华,大乘佛法的精髓,我们唯一的依处——菩提心!

    各位大家好!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精华也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础也是菩提心,所以,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叫大乘佛法。小乘佛教为什么不叫大乘佛教呢?就是因为没有发菩提心。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最关键不一样的就是在于菩提心。所以,我们都是学大乘佛教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北传佛教,无论是显宗、密宗都是大乘佛教,既然是大乘佛教就需要菩提心。我们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我们个人修的法是不是大乘佛教呢?那就不一定了。比如说我们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去读《华严经》,学《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是小乘佛教。因为我们的发心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没有想到要利益众生、没有想到度化众生。所以,虽然我们学的是《华严经》,虽然我们学得是《六祖坛经》,虽然我们学的《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但是我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这样的话,佛经是大乘佛经,佛经我去学的、做的,不是大乘佛教,就变成小乘佛教。所以我们需要发菩提心。      
    什么叫做菩提心呢?我们曾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为什么讲这么多次?因为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都不清楚大乘和小乘是什么区别,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学的是大乘还是小乘也分不清楚,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学大乘佛教,但是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还是很茫然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大乘佛教的重点是什么,必须要知道这一点,然后我们要去做。   
        菩提心离刚刚学大乘佛教的人,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现在要发一个非常真实不虚的菩提心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有心想学,就可以一步步的让距离会慢慢缩小。这样的话,总有一天我们会发一个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只要我们努力的话完全是没问题的。      

    今天,不管是一个真实的也好,是一个造作的也好,主动的也好,被动的也好,都没有关系,反正我们要就是要发菩提心。今天我们要发的菩提心的本质是什么?菩提心是一种利他心。但是利他的方式比较特别,它考虑的比较远,考虑的比较广,就是想天下所有众生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这不是光说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天下所有众生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还不叫菩提心,叫慈悲心。这只是一个心愿而已,还没有一个实际的行动。菩提心上升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光是发愿还不行的,我得有一个实际的行动,我要去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我希望天下所有众生成佛,虽然发心很好,但是实际上起不了到太大的作用。所以我要有一点点实际的行动,我要去做这样事情,这时慈悲心就上升到菩提心的程度了。菩提心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要有慈悲心。我们愿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这是菩提心的一半。另外一半,我光是愿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还不够,这只是一个心愿而已,还没有实际行动。我要去做这件事,让天下所有众生都离苦得乐。有了决心之后,慈悲心就上升到菩提心的程度了。这时候我们一定会想,我要去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我怎么让他们成佛呢?实际上,现在连我自己都没有成佛,怎么样让他们成佛呢?这时我们会去寻找让所有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方法。方法想了好以后,最后会找到的一个答案是:首先,我要成佛,成佛后,像当年释迦摩尼佛成佛度化无量众生一样,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成佛,我可以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当然不是一下子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逐步逐步地的能够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梦想会实现的。那怎样成佛呢?想要成佛就可以成佛吗?当然不是,首先要去创造成佛的因素。成佛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需要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成不了佛,最多是阿罗汉。然后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光是有慈悲心也不行的够。慈悲和智慧,叫做智悲,在大乘佛教里叫智悲双运。这两个我都需要,我既需要慈悲心也需要智慧,这两个都有了,我就可以成佛了。明白道理之后,然后我们去发慈悲心,开始学智慧,一步一步的学佛,我们正式进入了很正规的大乘佛教。        

    所以今天我们也要这样发菩提心。我一定要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为了实现我的梦想,首先我自己成佛,成了佛后,立即回来帮助一切众生,这样发心。为了成佛,我今天学习。学完以后就修行,一步一步的修行,这样的话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成佛。要有这样的心,这也叫做大乘佛教的核心——菩提心。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听课,任何一个时候一个行善,包括烧香拜佛都离不开菩提心,如果在菩提心的基础上烧香拜佛,这也是大乘佛法。菩提心的基础上修路补桥也叫大乘佛法;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去做慈善、福利等等方面,也叫做大乘佛法。比如建学校、医院、做义工等等也叫大乘佛法,所有的这些都成为成佛之因。比如说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修路补桥做慈善,比如建学校、医院、当义工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成为成佛之因。如果没有菩提心,我们关起门天天都打坐修行,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这是不能让我们成佛的。什么是大乘佛法,什么是小乘佛法,是菩提心来决定的。菩提心特别重要,希望大家首先要在菩提心上下功夫。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件事情,请大家要发菩提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5: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最要二种,一发菩提心,二炽然作福

    今于缘了二因,拈出最要二种,为出生死方便。一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二炽然作福,于正因拈出最实一事,为归趋之方。所谓净土,以二要行,趋一实地,随观行浅深,任运净于四土。至三惑尽,二死亡,则究竟寂光上上品也。
    摘自:嘉兴藏第 36 册 No. B348《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示彭双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07:56 , Processed in 0.1533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