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2229|回复: 2

地球翻转的首次鉴别及其科学效应 (之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9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健民




--------------------------------------------------------------------------------


                    摘    要

  本文运用东方太极思维的方法,从大量的实际资料出发,发现了被科学界忽视的地球自转轴能够快速翻转的自然现象,提出了全新的地球翻转论。文章论及了地球翻转的实际定义、理论依据、模拟实验;首次鉴别出了地球翻转发生的时间、速度、路径、周期、幅度;地球翻转论有至少7项可靠证据;有大约20项科学效应。既解决了许多未解之谜,又给一些学科带来了麻烦和烦恼。对科学绾腿?缁岫加星苛页寤鳌?br>关键词 太极思维 地球翻转 自转轴 证据 科学效应 史前文明

                    前    言

  科学及其不同学科分支已经有200--300年的历史了,人类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笔者尝试着用东方太极思维的方法,解析了一下人类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发现了一个认识上存在的“黑洞”。特写成此文,与各位学者、读者进行交流。

  以太极思维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包涵有阴阳两部分。其中又分别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事物有正常状态,那不是事物的全部;事物必然还有异常状态。只有事物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相结合,才是事物的全部,那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含义。地球科学的地质学中,目前重视的和详细研究的,只是“地球平稳运转、生物渐进演化”的完全正常的那部分,即阳中有阴的那部分。正常的发展演化为阳,那么平常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山崩也只是那阳中之阴。可是在地质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并积累了许多非常怪异的沉积记录和现象,用已知的地质学知识无法合理地解释那些现象。所以笔者在学习和掌握了那些阳中有阴的地质学知识以后,认真地去研究了一下那阴中有阳的部分,结果成功地发现了地球翻转的现象。地球翻转的异常状态就是相对于“阳”的“阴”了,可是水动力作用、沉积物的沉积、波浪的洗劫等仍然是正常的作用过程,这就是“阴中之阳”了。将这些“阴”和“阳”有机地综合起来,地球地质作用状态的“太极图”就形成了,那才是地球地质作用状态的全部。用以去解决地球科学上的“疑难杂症”问题,那些未解之谜的问题就全部都化解得没有了。

  地球翻转论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大量的第四纪沉积物多学科研究资料积累;第二是考古工作中对史前文明(笔者注:本文的史前文明是指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的人类文明,而不是现在历史学界所指的没有文字记载的、界线模糊的史前文明。下同。)文物的发现和积累(虽然没有正确认识到,或者认识偏差到神创的错误方向);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出了比较成熟的航天理论和实践;第四是厨房里的合理的物理模拟。地球翻转论是否能成立,是否能在科学界立足,有待于科学家们的审视和挑剔。它的不完美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全球性科研合作工作中补足。因为地球翻转论对科学界的冲击实在是太强烈了,所以受到反冲击的力度也会是特别特别强烈的。

一、地球翻转的实际定义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一方面在围绕着太阳进行以一年为周期的公转;同时又绕着自己的自转轴进行以一天为周期的自转。除此而外,科学家还发现地球自转轴有极其微小的变化,因而原先科学家认为“极移、岁差和章动、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组成地球自转运动的完整图象。”[1]本文所说的地球翻转是指:地球自转轴沿经线方向发生的快速翻转现象,简称为地球翻转。这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是科学界在认识上的一个“黑洞”。

二、地球翻转的理论依据

  地球的质量对于个人而言是非常大的,因而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地球是很重很重的概念。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橇动”就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个观念对于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下的地球而言是错误的,因为地球翻转是地球处于失重状态的一种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支点。

  航天理论告诉我们::“失重是物体在引力场中自由运动时,有质量而不表现重量的一种状态,又称零重力。失重有时泛指零重力和微重力环境。失重是空间飞行环境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利用飞机作抛物线飞行或利用自由落体原理设计的失重塔,只能提供短暂的失重。航天器在环绕地球运行或在行星际空间航行中,处于持续的失重状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实际上只有航天器的质心处于零重力,其他部分由于它们的向心力与地球引力不完全相等,而获得相对于质心的微加速度,这称为微重力状态。航天器上轨道控制推进器点火、航天员的运动、电机的转动、微小的气动阻力等,都会使航天器产生微加速度。因此,航天器所处的失重状态,严格说是微重力状态。航天器旋转会破坏这种状态。”[2]专家们还说:“刚体动力学证明,当刚体绕最大主惯量轴或最小主惯量轴自旋时,都具有陀螺定轴性。但是,实际的卫星不是刚体。卫星包含弹性部件,并装有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所需要的液体燃料。这会引起卫星中弹性部件振动和液体燃料在燃料箱内晃动,这些运动都要消耗卫星的转动动能,卫星的运动终将趋于最小动能状态。在角动量守衡的情况下,最小动能状态就是卫星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也就是说,当卫星绕最小主惯量轴自旋,且有内部机械能耗散时,标称自旋轴将在空间翻转。”[3]这在理论上已经说明了象地球这种有气圈、水圈和液态外核的天然卫星,由于实际上可能发生的地球内核的异常运动、两极冰盖的不均匀扩大和缩小、地球自己的膨胀和收缩、地外物体对地球的意外撞击等等,都造成地球有内部机械能的耗散,也就是内部有能量耗散的近似刚体模型,其动能状态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标称自转轴的空间翻转。所以根据航天专家的分析,地球翻转的现象就一定可以发生!

三、地球翻转的模拟实验

  牛顿因为看见苹果掉到地上,而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抛下铁球,论证了自由落体运动,这些都是有道理的。所谓道理就是大道之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相似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道理)在天、地、人之间是相通和相同的。我们要模拟地球翻转,其实就是求取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可以相信其相似性的现象表证。

  模拟地点在厨房,模拟材料是汤元(北方叫元宵)。先比较一下地球和汤元的结构:地球的整体剖面上,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与地球半径相比实在太薄了,可以忽略不计;向地心去是地幔;再往里是地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汤元的剖面上,外层是糯米粉层,相当于地幔;里面是汤元心,相当于地核,加热温度偏低时,汤元心的外层会化成液态,而保留固态内核。

  大铝锅加满水后,用大火烧开,改用小火持续加热,保持水温接近沸腾,但不显示大量的翻腾。加入用色笔或葱叶作好点状记号的汤元,当汤元浮上水面以后,可以在此时用竹筷缓慢逆时针搅动锅里的开水,汤元将在锅里逆时针运转(注意:搅动太快,尤其是锅中心出现低位旋涡后,会使汤元向锅的中心转移)。小火继续加热,由于汤元受热膨胀造成自身质量重心的失衡,你会观察到记号点向你显示汤元的快速翻转现象。如果在汤元浮起时插入又轻又短的牙签(注:太长和太重会破坏汤元的状态)并且逆时针搓动。(注:太短不好搓动,而且自转坚持的时间不长)这样,人们相当于在北天极俯视,在绕日轨道上的既有公转、又有自转的行星地球的模拟状态。即汤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又在随锅里水体的旋转而公转,在失衡时还会发生翻转。

  我们在这儿作的是最简单的模拟,不多花一分钱。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制造与地球更相似的地球模型,然后在重液中让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加上其他更复杂的条件,完成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模拟演示。这个模拟实验是模拟的在失重的情况下,因地球膨胀导致地球翻转的现象。可以无数次的重演,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要求。整个模拟过程中,把“地球”从机械和链条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给了“地球”公转、自转、翻转的完全自由,也就重现了用机械装置根本无法模拟演示的、完全符合实际的、处于失重情况下的地球,在公转、自转的同时发生翻转的真实自然状态。读者可以掩卷思考:究竟是日、地、月在一起的三球仪科学一些呢?还是煮汤元的模拟实验更合乎科学一些?

四、地球翻转的时间

  最近一次地球翻转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1000年左右;距今13000年左右。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猛犸象被速冻的时间、北美洲的那些停积在大陆内部的鲸的死亡时间、也是欧洲的碎骨角砾岩岩石中生物死亡的时间、也是加拿大阿克塞尔岛上化石森林的那些树木死亡的时间、也是南极洲地表最初被冰盖上的时间、也是南美洲帝华纳科古城毁灭的时间、也是南美洲的的喀喀湖形成的时间、也是贝加尔湖形成的时间、也是诺亚方舟沉积的时间、也是亚特兰蒂斯古文明被毁灭的时间、也是古地磁年表中相当于布容正向期中的哥德堡反向亚时段的最顶部的时间、也是乌克兰地下金字塔被埋葬的时间、也是黑海水下古老村庄被淹没的时间、也是史前文明被毁灭的时间。一下子提出了14个怪异事件的发生时间,表示在地球翻转论看来,它们全部都是同一天发生的事件。

  勘探新西伯利亚群岛时,北极探险家爱德华?冯托尔男爵(Baron Eduard von T0ll)找到“一只剑齿虎的遗骸和一株高达70英尺的果树。这株倒下的树木,完好地保藏在永冻层中,树根和种子都完整无缺。青翠的叶子和成熟的果实仍旧依附在树枝上……” [4]。依据这份实际的考察记录推测,发生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运动的时间,本来可以精确到北极极昼的秋天的某一“天”的,现在只能说大约是多少,这是地球科学的同位素年龄工作中的无奈,而不是笔者的粗糙。

五、地球翻转的速度

  “在刺骨的严寒中,巨象一头接一头暴毙。死亡来得太突然,巨象吞下的食物来不及消化……我们在巨象的嘴巴和肚子里找到野草、风信子、金凤花、菖蒲和野豆,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5]类似的速冻猛犸象的资料还有许多,根据这些实际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发生地球翻转的时候,地球自转轴翻转运动的线速度:地球的大圆周长是40000公里,地球翻转一次大约完成四分之一的距离,即约10000公里。根据学者们的观察记录:“死亡来得太突然,猛犸象吞下的食物来不及消化……我们在猛犸象的嘴巴和肚子里找到野草、风信子、金凤花、菖蒲和野豆,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按照一般的常识,食物进入胃里被消化到“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的程度,可能应该在2小时之内,最多不会超过4小时吧。因为即使猛犸象在吃草之后死亡,胃里的消化酶和细菌不论猛犸象的死活,都会努力工作去消化那些植物。其实猛犸象的死亡是从正在吃草的状态,极其迅速地转入冰冻死亡状态的。如果以2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5000公里/小时;如果以4小时计算,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2500公里/小时;再退一步,按10个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仍然为1000公里/小时。本文不走极端,采用5小时地球自转轴翻转到位,那么地球翻转的速度应该是2000公里/小时左右,大约为550米/秒。那是一种什么情景?相当于协和式民航飞机的最高设计航速。地球自转轴极其突然的沿某一条经线方向高速度翻转,在2--5小时之内到达现在的地球自转轴的位置,翻转的经线位置的线速度为5000公里-2000公里/小时。有谁认真去解析过这个现象呢?笔者从冰冻猛犸象的资料推测出来的地球翻转的高速度,真的有点恐怖,但是又是历史的真实。有了地球翻转的高速度,才有同一天里的极其特异的灾难记录,才可以搜集到无可辩驳的地质学上的铁证!

六、地球翻转的路径

  地球自转轴极其突然的沿某一条经线方向高速度翻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翻转路径呢?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的,在这个方向上的转动惯量特别大,确实没有办法发生翻转。可是自转轴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就象吊车吊起的重物,你要是沿重力方向是不能够推动它的,可是沿水平方向,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推动吊着的成吨重的货物,在水平的任何方位上晃荡。从九大行星各自自转轴呈现的不同方位看,地球自转轴的翻转,只能是沿经线方向发生翻转。也就是说,地球曾经象木星那样直立着自转;曾经象天王星那样躺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也曾经象金星一样倒立着运转。其他八大行星,在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时间段之外,还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自转轴的翻转哩。

七、地球翻转的周期

  地球翻转能够准确确认的才鉴别出了最近的第一次,好象不应该就论及周期问题,其实不应该那样想。目前虽然确定不了周期的具体时间数字,可是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已经有客观证据证实了地球翻转的现象,不是仅仅只有一次,而是多次。由于论述相对比较多,为避免过多重复,笔者将在本文后面的地球翻转的证据和科学效应中详细叙述。

八、地球翻转的幅度

  地球翻转是不可能一次翻转180度的。中国古代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昔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地球翻转就会出现天象的改变,而能够观察并记录下天象改变的古人,必须有先前积累的原始天象记录,再加上地球翻转以后的新的天象资料,二者进行详细的对比,才可以确认。如果地球翻转达180度,中国古人就会看不到天倾何方了。这是否定一次地球翻转就是180度的第一条证据;在本文后面将要详述到,古老地图的定向上存在上南下北的方式,经过上东下西的方式的过渡,再逐渐变化成上北下南的现代制图方式,说明地球自转轴曾经在低纬度区域停留过。也不可能是一次地球翻转就是180度;北极的极昼曾经是绿草如茵的热带牧场,从而大量生物聚集,而到极夜时期又大量迁徙的古生物资料也可以确认地球不能够一次翻转180度。地球翻转的幅度应该在80--100度左右,每一次都不尽相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地球翻转的证据 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自转轴的定位   对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经过数百年的观察和科学测定,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本文选取了一组有关数据组成表1。             太阳系九大行星公转轨道与行星赤道交角简表 表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 赤道与轨道交角(度) <28  177  23.45  23.98  3.08  26.73  97.92   28.8    >60 ------------------------------------------------------------------------------------------------ 注:数据摘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分册 行星   从表1的数据看,木星是几乎直立在运转,而天王星则几乎是平卧着在运转。“天王星的自转轴几乎倒在它的轨道平面上,因此它的四季、昼夜同地球上的大不相同。在一个半球的夏季,它的极点几乎直对着太阳,而另一个半球则完全处于黑暗的冬季之中。这里所说的‘夏’季和‘冬’季,仅仅是用来区别它受到阳光照射,还是背着阳光。......上述自转轴这种奇特的倾倒是太阳系起源学说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6]除了这个特殊情况以外,“关于金星的自转,过去争论很大,现在知道,它是太阳系内唯一的逆向自转的大行星。因此,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西升东落的。”[7]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运动现象。只是科学上目前暂时无法圆满地解释它。真的那么难于解释吗?非也!   用地球翻转论的观点看,这根本不是问题。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模型从西向东地推转起来,再把支座提起来,让自转轴直立,这是木星的状态;把支座放在桌面上,这是水星、地球、火星、土星、海王星的状态;把地球仪的自转轴倾斜到60度,这是冥王星的状态;继续保持地球仪的自转,把地球仪的自转轴放水平,再稍微多倾斜一点点,这是天王星的状态;把地球仪的自转轴颠倒起来,也就是让底座朝天,显现的就是金星的逆向自转现象。用东方的太极思维观点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难解奥秘。有时候揭示真理就是那么简单。用这么简单的举动,就解决了天文学上困惑上百年的难题。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天王星的平卧状态、金星的逆向自转都曾经长时间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既然行星的自转轴可以直立,可以倾斜,为什么不可以平卧?为什么不可以倒置呢?大自然可是没有规定这种不可以啊! 2.美国的探险者1号在轨道上的意外翻转   “美国‘探险者’1号卫星在飞行中出现了事先没有预计到的翻滚运动。后来的分析结果表明,问题出在卫星内活动部件的运动。只要放弃理想刚体的假设,代之以准刚体,即内部有能量耗散的近似刚体模型,就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8] 在已有轨道上自旋稳定运行的卫星,可以发生自转轴在相当于卫星经线方向上的大幅度快速运动,即把自旋赤道面翻转一定的角度。象一支圆珠笔似的美国“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本来是绕着长轴作自旋稳定运行的,在人们“事先没有预计到”的情况之下,自然地发生了以横向轴为轴心的纵向翻滚。如果把地球放在这个轨道位置上,地球是不是也可以发生自转轴的大幅度快速翻滚运动呢?也就是说发生地球翻转!其实这句话应该说成:地球确实出现过人们目前还没有认识到的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现象。   航天界的专家们知道,在轨卫星的姿态控制设备失去控制时,卫星是会发生意外翻滚的。我们的地球是没有姿态控制装置的天然卫星,其自转轴发生翻转应该是完全天然的、而且是必然的。 3.古地磁的极性倒向   地磁极与地球自转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作是如影随形一样。古地磁极能够翻转,地球自转轴肯定也会翻转的,这二者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地球的铁镍内核和液态外核既然可以产生地磁场,地球内核必定会受宇宙综合磁场尤其是太阳磁场的影响发生运动;由于地球外核具有液态特征,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会导致内核和地幔之间的差异转动;内地核有可能不在地球的整体质心位置上;类似上述的诸多因素影响,地球自转轴都可能发生翻转。地磁极倒转并不是地球的内核在外核以及地幔中间,象精雕细刻的多层象牙球一样,可以相对发生大幅度旋转。而是地球内核的异常运动,已经达到了会破坏地球质心的原有平衡时,地球翻转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地球内核先动,而后导致地球翻转,也就是说地球翻转有一些被动,地磁极倒转的现象可以相应发生。如果两极的冰盖增生扩大,也达到了破坏地球质心的原有平衡时,地球翻转也会发生,此时地球的磁极倒转带有被动性。如果地球整体膨胀扩大或者收缩变小,同样达到了破坏地球质心的原有平衡时,还是会发生地球翻转,此时地球磁极倒转也是被动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例如外来的陨石撞击,或者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地球翻转。由于液态外核的耦合,使地磁极与地球自转轴二者间的真实相关运动变得复杂起来。   地球翻转会导致地壳中的应力变化,在大洋洋中脊的裂谷位置,可以肯定会是应力集中的部位,同时也是地壳岩石连续性最薄弱的部位。伴随着地球翻转的发生,原有的裂谷如果愈合得好,裂谷就会从活动转向消亡。如果裂谷重新破裂,岩浆沿着原先已经存在的但尚未完全封闭的通道向地表喷溢,形成全球可以对比的大规模火山作用。地球翻转发生一次,岩浆喷溢一次;地球翻转再发生一次,岩浆照样再喷溢一次……。喷溢的玄武岩自然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记录下地磁场的正向和反向变化。这些正向和反向的有规律变化的磁异常的同时性,使得它们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逐一对比,并且具有全球都同等规模的统一性,这就形成了洋中脊两侧的条带状磁异常。   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古地磁磁极倒转是否一定会表现为地球自转轴的翻转?古地磁极性倒向的成果表达,可能不应该仅仅只用古地磁极180度完全的翻转来表达。因为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机械性质的观点,在行星自转轴的天然翻转中是行不通的。我们就算借用这个标准去比较一下其他行星的自转轴状态,以冥王星的自转轴状态看,就不太好确定是正向,还是反向;如果去判定天王星的自转轴状态就只能卡壳了。能不能将地磁极的翻转大圆以斜向45度划分为两个极区、两个赤道区,然后使用地磁极的两次翻转之间的变换稳定期这个数据形式,与地球翻转的具体时间、具体位置、准确的翻转角度一一对应,更好地描述地球变动的情况? 4.加拿大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的冰冻森林   “1985年8月,加拿大地质学家玻尔驾驶直升飞机,在加拿大北部,距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调查时,意外地发现,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竖着一些奇怪的东西,很像是化石森林,他将这一发现报告了加拿大政府。1986年6月25日,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地质系古植物学家巴森哥教授率6人考察队来到阿克塞尔岛,发现这的确是一片化石森林,只是有许多树木并没有完全石化,有的看上去就像刚砍倒不久,有的甚至还带有软木质部分,呈现出红色。这些树木种类很杂,有白桦、落叶松、冷杉等。”[9]这种情况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是现在的气候带不同于那时侯?还是什么未知的机制把温带森林送到了冰天雪地的极区?应该说:是地球翻转的运动机制把温带森林送到了冰天雪地的极区,并且冻结保存起来。 5. 古老地图的图面摆放   喻沧先生在“古地图上的方向”一文中谈到:地图上的方向,人们一般都熟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代地图的方位一般遵循这一规律,但古代地图上的方向并不这么固定。地图上的方向是方位,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后天的、人为的规定,其实并没有固定的东西南北之方……。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出来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图是《兆域图》,战国中山王修建陵园的规划图,于公元前323~315年制作,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该图方向为上南下北;……三.是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等3幅帛地图,经考古鉴定,该图是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地图的方向为上南下北。上述二种古地图中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的,而后世制作的古地图的方向大多也是上南下北的,如南宋程大昌《雍录十卷》有地图32幅,其中29幅的方向为上南下北。元代李好文绘制的《长安志图》有地图22幅,其中上南下北的有6幅仅占27%,上北下南的有16幅占73%。但也有许多古地图的方向上西下东的。可见,古地图方向上南下北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   有趣的是,14世纪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在地图上总是把非洲的尖端指向东方;但是有证据表明,元朝的地理学家朱思本已经知道非洲的形状象个三角形,而且尖端指向南方(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10]。   中世纪欧洲所绘的世界地图被称为Mappamudi(译作“世界地图”,现代英语中表示地图的词汇map就是由此词缩略而来的)。在拉丁语中,mappa意为餐巾或台布,munddus意为世界,显然,此种地图最初曾是画在布上的。现存的中世纪“世界地图”共有1000幅左右,其中90%都是附在手稿著作中,独立的地图很少。在这些“世界地图”中,最为常见、最著名的就是T-O地图。在所谓的T-O地图上,一般是东方朝上,西方朝下, 右边为南,左边为北;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盘子一样(或者说像字母O一样),四周被大海洋所包围;世界中间的大地被三大水系分为亚、非、欧三大洲,其中顿河(古人称之为Tanais河)把欧洲与亚洲分开,尼罗河把非洲与亚洲分开,地中海把欧洲与非洲分开;顿河、尼罗河在地图上成一条横线,而地中海则呈一条竖线,这一横一竖两条线组合起来就像字母T一样。所以现代学者把这样的地图称为T-O地图。T-O地图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图表式的,上面只有简单的几根线条及 一些文字,没有什么图案。另一类是非图表式的,上面用各种图案表示出城市、历史、传说以及基督教故事等。[11]   神州旅游信息港网站上,2003年10月7日佚名作者的《土耳其古地图之谜》一文中提及,在一本西藏古书《鲍因塞克特书》中也有一幅奇妙的航海图,这幅图用许许多多标志着一些未知国家名字的工方形和矩形拼制而成。由于图表标出了四个基本方向点 上东、下西、右南、左北。因此,前苏联语言学家博隆尼斯洛夫?科兹尼索维特断定这实际上是一幅地图。他找到了一个解释它的方法,并辨认出了这些地方,诸如,帕撤格迪(公元前4-5世纪的波斯城)、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古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大夏(巴克特里王国)等。   地图本来就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成果。地图上的定向并不是随意而为的,是制图当时社会科技知识的一种结晶。从上述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古老地图上,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标注的。那些上东下西、左北右南的地图是人们在随意开玩笑吗?非也!那些地图上,“总是把非洲的尖端指向东方”的时候,北方在哪儿?北方在左手边。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地球自转轴的北极确实在左手边,而且是处于接近赤道的北纬低纬度位置。从上南下北的地图定向,经过上东下西的地图定向的中间过渡状态,到现在的上北下南的地图定向。那不是地球自转轴现在的北极,从南极翻转到赤道、再翻转到现在的北极的完整过程的人类记录吗? 6.中国的古老文献的定向习惯   看看中国古籍《周易》中的八卦方位放置:乾为天置于西北,在图上位于右下;兑为泽置于西方,在图上位于右边;离为火置于南方,在图上位于上方;震为雷置于东方,在图上位于左边;巽为风置于东南,在图上位于左上;坎为水置于北方,在图上位于下方;艮为山置于东北,在图上位于左下;坤为地置于西南,在图上位于右上。如果嫌麻烦,就只记住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就可以了。   中国古籍《山海经》这本古老文献的定向习惯是南、西、北、东,也就是按顺时针方向看,它的起点是南,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山海经》与《周易》一样也是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其源头的古老文献,当本次文明的开头才有新的文字出现时,它已经是系统论述全世界地理资料的百科全书了。   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说道:……你现在所看到的是埃及的几何作图方位。和现代地图非常不同的是,古代地图将南方画在上面(现代人则固定将北方画在上方)。懂得将南方放在上面描绘地图的太古地图作者们,似乎已经对地球的大小及形状,有了非常科学的理解。   三种奇特的定向资料,在地球翻转论的反向推演中,把地球自转轴现在的北极推到了南极区域,也就是说,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古老文明在大约20000年前或者更古老的时间段,曾经处在南半球。这是最近发生过的第二次地球翻转前的地球自转轴现在的北极,确实处在南极区域的证据之一,虽然显得渺茫,但是却是合理的。 7.古老文献和史诗中的文字记录   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的第2册中,他不带任何评论地记录海里欧波里斯一位僧侣告诉他的资料:(142)埃及人和他们的祭司所告诉我的事情就是这些了。他们跟我说,从第一个国王到最后的那个海帕伊司托斯的祭司,中间总计是三百四十一世,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也就有相同数目的国王和祭司长。三百世是一万年,三世等于一百年。不把三百世计算在内,剩下的四十一世则是一千三百四十年。这样算来,全部时间就是一万一千三百四十年;他们说,在这全部时期当中,他们没有一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告诉我说,在这一段时期里,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了四次;两次它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的,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的[12];   这代表了什么意思?在其他人看来这肯定是胡说八道,完全是无稽之谈!可是用地球翻转论的观点看,那是多次地球翻转的结果。是浩瀚的古老文献中被沙砾掩埋的极品“钻石”。大约每两次地球翻转,地球自转轴的极性会出现一次南北更迭。当地球自转轴发生倒向以后,太阳就会从西边升起,而从东边落下。很显然,无论在当时或者在阅读本文之前,这些历史记录尽管显得极其荒诞和完全不可理解,但是应该承认,希罗多德真实地记录了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地球翻转。   在印度伟大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中:“在梅鲁,太阳和月亮每天从左走到右,星星们也一样……”[13] 认真比划一下看,按照现在的定向,上北下南,太阳东升西落。用古代印度叙事诗的方式说,太阳和月亮每天是从右(东)走到左(西)。而“……太阳和月亮每天从左走到右,星星们也一样……”显然与现在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现在的北极正处在南极地区的现象,也就是说那时侯的地球象现在的金星一样运转着。这些文献资料印证了地球自转轴现在的北极真的曾经在南极地区停留过。“梅鲁山峰光辉灿烂,战胜了夜晚的黑暗,使日夜难分……日与夜相加,便成为地方居民的一年…… ”[14]在印度的古经文苏雅西德汉塔中,有这么一段:“一年只升起一次的太阳,落下后神明保管半年。”[15]按现在的地球自转轴的方位,这些现象实在难以正确解释。可是把地球自转轴推回到北纬20度左右的位置上,地球的自转方向没有改变,但是两极靠向了赤道,因而出现明显的极昼和极夜转换现象。 多么难得的文字记录啊!简直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地球翻转的科学效应

1.南美的的喀喀湖怪异现象的新解

  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边界贯穿其间的的的喀喀湖,它位于海拔约莫3810米的高原上,总面积8288平方公里,湖面222公里长,110多公里宽,深达300米。有关的的喀喀湖的奥秘在于,的的喀喀湖还保存着“海洋鱼类生物”[16];换言之,虽然现在距离海洋数百英里,的的喀喀湖的鱼类和甲壳类生物,有许多却是属于海洋(而非淡水)生物类。渔夫在湖中打捞起的生物竟然包括海马,实在令人惊异。一位专家指出:“这个湖中发现的绿钩虾科和其他海洋生物,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这个湖所含的盐分比今天高出许多,或者,更正确地说,这个湖的水原本来自海洋。当年陆地上升时,海水被困在安第斯山中,从此与海洋隔绝。”[17]

  地球翻转的速度高达2000公里/小时,地球表面的水体一时间会出现惯性滞后现象,但是紧接着的就是几千米的超级巨浪疯狂地汹涌澎拜,要追上翻转走了的自转轴,就必须加快海浪的飞扑行动。但是几个小时以后地球自转岱??轿唬?鞘且淮翁乇鸾艏钡纳渤怠:@四兀考绦?3址善说母咚俣龋?忠勒展咝匀ピ硕?T偌由系厍蜃宰?岱??轿皇钡陌诙?缘髡??耸钡厍虻娜?蛐运??Ρ浠?亩窳幼纯觯?掀匠5乃??η榭龃蟛幌嗤?D切┏?逗@艘环矫姘押Q蠼粮雎移甙嗽悖涣硪环矫媛柿熳藕笮?暮K??唇偃?虻慕?5暮拖喽缘推降穆降亍?

  的的喀喀湖的成因是因为地球翻转的时候,以高达3000多米的超级巨浪,扫荡过平原和丘陵,飞扑安第斯山。的的喀喀湖的原来位置应该是一块山间盆地,在那一场浩劫之后,的的喀喀湖就成了远离海洋的高山上的海水湖。一万多年过去了,大自然还没有抚平那场浩劫的伤痕,还留下了这个最高水位线的标志和鲜活的生物标志。据此推测,在的的喀喀湖的湖底位置,应该能够以潜水方式发现一些史前文明的遗址和文物。笔者以前没有到的的喀喀湖边去考察的机会,也就无法由自己去证实地球翻转的海浪浩劫的地质记录是如何表现的。可是有学者波士南斯基教授实地考察记录了一些资料:“在冲积层中,我们发现一些沼生植物和人类的骨骼混合在一起,而这些人显然是死在大洪水中……此外,我们还发现一种古代鱼类的骨骼,和人类的遗骸共同埋葬在冲积层中”[18]。“发现成堆的石雕品、器皿、工具和各式各样的器物,这些东西经过一番剧烈的震荡,全都破碎成一团,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只要在这里挖掘一条两公尺深的壕沟,你就会发现,洪水的威力是如此的可怕。它结合地震的力量,将人类和各种动物的骨骼送到这里,跟陶器、珠宝、工具和各种器皿掺混在一块……一层层冲积土覆盖着整个废墟,沙砾中混合着的的喀喀湖的贝壳。”[19]这就是地球翻转的科学效应。

2.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怪异沉积的新解

  埋藏许多动物遗骸的阿拉斯加软泥,看起来就像一层细致的、灰黑色的沙土。根据新墨西哥大学奚本教授(Professor Hibben)的观察,冰冻在这层软泥中的是:“扭曲的动物遗骸和横七竖八的树干,掺杂着结晶的冰块和一层层泥炭和青苔……美洲野牛、马、狼、熊、狮子……显然,在某种力量威迫下整群动物骤然死亡……这一堆堆动物或人类的尸体,绝不可能是寻常的自然力量造成的……”[20]在不同的地层,学者发现,石造手工艺品“冰藏在地下深处,跟冰河时代的动物遗骸放置在一块。这个现象证明,人类和已经绝种的动物曾经共同生活在阿拉斯加。”[21]在阿拉斯加软泥中,学者还发现:“强烈的大气骚动所留下的证据。哺乳动物和美洲野牛的尸体支离破碎,扭曲成一团,仿佛被愤怒的天神一掌击毙似的。在一个地方,我们找到一只巨象的前腿和肩膀,焦黑的骨骼上还轮附着一些肌肉、趾甲和毛发。附近,我们发现一头野牛的颈项和头颅,脊柱的筋腔和韧带依然完好,覆盖在牛角上的角质素也完整无缺。这些动物身上完全看不到刀痕或其他类似的伤痕〔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绝不是死于猎人之手)。就像稻草人一样,它们被撕成碎片,遗骸散布各处--尽管这些动物有些体重高达好几吨。跟一堆堆骨骸掺杂在一块的,是一株株歪七扭八、纠结成一团的树木。在一层细致的沙土覆盖下,这些骨骸和树木永远被冰藏起来。”[22]

  在西伯利亚,巨象的尸骨和碎裂的树木混杂在一块,是因为“一场大海啸将树木连根拔起,把纠缠成一团的动物尸体掩埋在泥沙中。在北极地区,这些遗骸冻结得非常坚实,因此,直到今天,仍然完好地保藏在永冻层中”[23]。最早发现新西伯利亚群岛(位于北极圈内)的探险家就曾描述,群岛中的几座岛屿,几乎完全是由巨象的骨骼和长牙堆叠成的。诚如19世纪法国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指出的,“这个现象证明:那些地区的气候,以往并不那么寒冷,因为这群动物不可能存活在这样的低温下。显然,这些动物死亡的那一刻,它们居住的土地就开始冻结。”[24]

  那些怪异的沉积现象必须要有特殊的水动力条件。局部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冰川、泥石流所能够产生的波涛汹涌,只是局部强烈影响,而不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强烈影响。这种特殊的全球性的大规模影响的水动力条件,只能在全球性的运动中去寻找答案。上面已经叙述了地球翻转的那些超级海浪一方面把海洋搅个乱七八糟;另一方面率领着后续的海水,洗劫全球的近海的和相对低平的陆地。在这样的全球性的大变动中,那种特殊的沉积物所需要的特殊的水动力条件自然就有了,形成上述的怪异沉积,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北美洲的怪异沉积的新解

  在美国,“冰河时代海洋生物的遗骸,出现在密西西比河东边的墨西哥湾海岸上,有些地点的高度达海拔200多英尺”[25]。在密歇根州,研究人员在散布着冰河堆积物的沼泽中发现两只鲸鱼的骨骼。在佐治亚州,海洋堆积物出现在海拔160英尺的陆地上;在佛罗里达州北部则出现在240英尺的高地上。得克萨斯州的位置,在“威斯康星冰川作用”所涵盖的地区的南边,但在这里的海洋堆积物中,研究人员却找到冰河时代的陆地哺乳动物遗骸。另一组海洋堆积物,包含海象。海豹和至少五种鲸鱼的遗骸,散布在加拿大东北各省和北极海岸。在北美洲太平洋海岸的许多地区,冰河时代海洋堆集物扩散到“200多英里的内陆”[26]。

  上述怪异沉积物形成的原因,就是地球翻转的科学效应。

4.欧洲的怪异沉积的新解

  法国中部孤立的山丘顶端,岩石的裂缝中塞满地质学家所说的“含骨角砾岩”(osseous breccia),里头包含巨象、长毛犀牛和其他动物的破碎骨骼。法国东部勃艮地(Burgundy)吉奈山(Mount Genay)高达430多米的山巅上,“散布着角砾岩,里头包含巨象、驯鹿、马和其他动物的遗骸”。在欧洲南端的直布罗陀,研究人员“在动物的骨骸中,找到一颗人类臼齿和旧石器人类使用的燧石”。英吉利海峡岸边的普里茅斯市(Plymouth)附近,研究人员在巨象、犀牛、马、熊、野牛、狼和狮子的遗骸中找到一只河马的骨骼。西西里岛巴勒摩市(Palermo)周遭的山丘上,学者发现“大量的河马骨骸,场面有如古希腊罗马的‘百牛大祭祀”[27]。

  上述那些怪异沉积物形成的原因,同样是地球翻转的科学效应。

5.“诺亚方舟”的唯一正确新解

  根据《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载,为了惩罚堕落的人类,上帝制造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洪水,只有诺亚乘坐着他的方舟,带着他的家人和一些无辜的动物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大雨不停的下了40个昼夜,雨停后,诺亚方舟在汪洋中飘浮了整整7天,“最后停泊在亚拉腊山脉”。实际的亚拉腊山的确是存在的,它位于土耳其、伊朗及哈萨克斯坦三国的交界处。

  科学界是不相信神创说的,可是在日益喧嚣的神创论的新版本和寻找诺亚方舟的热潮的冲击之下,科学难道只能败下阵来吗?不!面对着在3000多米的高山上确实发现的大洪水的证据,科学又有一点束手无策的尴尬状态。在这个问题上,让地球翻转论以王牌的气势,帮助科学一把,使其能在神创论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关心的是最终的答案:传说中的“诺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前面已经谈到了地球翻转时的巨浪有3000多米高,把的的喀喀湖都灌满了。那么高的海浪还能够有船在惊涛骇浪中成活吗?按照传统地质学的观点,3000多米的高山上有超级风暴潮的沉积物,水体就必须要淹没高山才能够形成沉积物。应该这样去考虑:巨浪卷起所有夹带在波涛中的东西,包括破船断桨、陆生的生物尸体(包括人)和植物、海生生物、原来几百年或几千年以来沉积的泥沙等等,先是洗劫平原和低地,然后是丘陵区,当其飞扑到高山区的时候,它将毫不吝惜地用海水洗涤山峰,并且把低地用海水和夹带物填满,把破船和尸体及泥沙丢弃在高山上。所以,可以在亚拉腊山脉上找到若干处沉没的、而不是停靠的“诺亚方舟”!从记录了大洪水的沉积物比较详实和准确的角度看,从记录了世界性的毁灭史前文明的大洪水的实际资料方面看,应该肯定“圣经”也有正确的部分。那些准备继续用高科技设备去考察“诺亚方舟”的研究人员,请带上地球翻转论的观点吧!它可以作为科学考察中用得着的思维上的指南针。朋友们,一路走好,千万别迷失了方向啊!

6.黑海水下史前遗址的新解

  2000年9月13日,世界各地的主流媒体都在显著的位置刊发一条十分让人感兴趣的消息:美国探险家在黑海海底,发现了能为《圣经》中所记载的数千年前致使人类遭灭顶之灾的"诺亚洪水"提供重要佐证的史前建筑,从而不但可能证明远古时代地球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而且还可能改写中东甚至全世界的人类历史。……当水下遥控照相机的镜头锁定黑海海底一个古河谷的时候,考察船上所有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考古学家和研究人员都惊呆了:海底有人类居住的遗迹,具体说是一座建筑,一座倒塌的建筑!"这不可能!"有人惊叫了起来。难怪这些才高八斗的学者权威们吃惊、疑惑和不解,因为这片黑海海底的历史至少有数千年。更惊人的还在后头呢,随着镜头进一步锁定目标,考古学家一眼就识别出这座建筑具有7000年前(笔者注:应该是13000年前)石器时代土耳其内陆地区远古人类建筑的明显特征!……1999年,波拉德和他的同事在距离如今海岸线数公里外的168米深的黑海海底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贝类,其中一种显然是淡水贝类,而第二种则是咸水贝类。经过科学检测,咸水贝类生活的时代最早也就距今6500年,而淡水贝类至少距今7000年,甚至更久远。这证明,今天的黑海在7000年前曾经是陆地!这一惊人的发现使波拉德和他的同事的大脑里不约而同地闪过一个相同的念头:“大约7000年前,今天的黑海是从陆地淡水湖一下子奇迹般地变成咸海的!这只有远古时代的大洪水才有这样的威力,才能把大面积的陆地淹没。”[28]

  在地球翻转论看来完全顺理成章,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既然超级巨浪可以长途奔袭,并冲高飞扑到亚拉腊山脉上,那么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等很有可能,是地球翻转时掀起的超级巨浪,留在大陆上的大海的小崽崽,就象的的喀喀湖一样!笔者相信进一步的科学考察将会证实这个预测。

  在本文基本定稿的时候,很偶然地在网上查到了贝加尔湖的一点资料。贝加尔湖在亚洲的中部距离大海2000公里的内陆。 “贝加尔湖动植物品种和数量很多,在不同深度共有1200多种动物,在水面或接近水面有约600种植物,其中四分之三是贝加尔湖特有的品种,是世界其他湖泊无法比拟的。……贝加尔湖有320多种鸟。许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亚其他江河湖泊找不到踪迹。贝加尔湖是淡水湖,但湖里却生活着许许多多地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绵、龙虾等。贝加尔湖底还有l~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绵,这在其他湖泊里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状的龙虾就藏在这个丛林里。一般鲟鱼都生活在沿海,而贝加尔湖的鲟鱼却已经完全变成淡水鱼了。”[29]可是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从18世纪到今天,科学家们已经用10多种文学,在20多个国家里出版了2500多部有关贝加尔湖的著作。但看到的这些谜团就像贝加尔湖本身一样,变幻不定,深奥莫测。

  笔者自己都没有想到可以那样快地证明对贝加尔湖的预测。应该说确实是地球翻转造成了贝加尔湖的怪异现象,其成因应该与的的喀喀湖完全一样。那么,如何解释海绵、龙虾、海螺、海豹等生物的生存呢?随地球翻转的海涛被运到贝加尔湖里的海洋生物,随着淡水对海水的淡化,肯定面临两种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它们选择了前者。因而在生物学上留下了因为环境改变、迫使生物采取适应性变化而存活的明显例子。

7.乌克兰地下金字塔的成因新解

   新华网基辅2001年12月19日电(记者宋宗利):乌克兰地球物理学家不久前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的沿海地带,发现了7座地下金字塔。据当地新闻媒体报道,乌克兰地球物理学家最近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卡梅什湾地区,探测到了一个半径为100米的超高频地区。专家根据种种迹象判断,该地区地下有不同寻常的设施。在人力挖掘到9.5米深的地方时,乌克兰科学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坚实的塔尖。在挖掘到大约38米深的地方时,他们断定挖到了一座地下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45米,底边长72米。经过勘测寻找,乌克兰科学工作者又发现了另外6座地下金字塔。7座金字塔呈西北-东南走向,整齐地排列在一条长约40公里的直线上。乌克兰地球物理学家目前正在对这一发现作进一步的研究。仅凭这么一条新闻消息,可以推测乌克兰的学者又会为金字塔被泥土掩埋一事大伤脑筋。

  笔者贸然用地球翻转论的观点解析一下:地球翻转的巨浪夹带泥沙,在洗劫大陆低地的过程中,沉积作用掩埋了当初的地面建筑。同时说明在公元前11000年以前,乌克兰当地是存在史前文明的古人类的。

8.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建筑时期新解

  埃及首都开罗西南吉萨省的吉萨高地上,耸立着巍巍金字塔和神秘的古墓群。最北边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古老的胡夫金字塔,往南是哈夫拉金字塔,其东南面是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最南边为胡夫孙子门卡拉金字塔。这是世界上最容易辨认的建筑群,也是千百年来让世人着迷和赞叹的建筑群。自从文字发明以后,就有人为解开金字塔之谜进行了种种努力。然而,千百年的努力连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和金字塔有什么用途都没有解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理论完美到可以将金字塔解释清楚,这就可以理解人们对金字塔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

  金字塔船是和“诺亚方舟”一样的科技水平制造出来的、可以在大海里劈波斩浪的航船。只不过金字塔船被完整地保存在埃及吉萨高地的地下,而诺亚方舟则被地球翻转的海浪,打碎在风口浪尖上,掩埋在亚拉腊山脉上的风暴潮沉积物中。二者殊途同归,一起证明了史前文明曾经有过辉煌的科技文明。

  40年前,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美国地质学家让?哈尔夫教授在审视几张狮身人面像的照片时,对狮身人面像上面的沟壑产生出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系列细致而严谨的考察和取样分析,哈尔夫教授最终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他立即向世人宣布,狮身人面像上面的沟壑是因雨水冲刷而形成的,而决非如传统的考古学者们认为的那样,是因风沙侵蚀而形成。

  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教授罗伯?修奇(Robert Schoch)博士,于1992年度美国先端科学协会的年会中,对(包括古埃及学者的)不同学科的专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他再度指出:“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沟渠受到风雨的侵蚀。有的地方,至少在部分墙壁上,侵蚀痕之深达2米左右,使得外观看来蜿蜒弯曲,好像波浪一般。……因此,我要在此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周围墙壁上的波浪纹,是从非常古老的时代,一个基沙高地上雨水多、温度高的时代残留下来的痕迹[30]。”地球翻转的反向推演,说明了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整个地球处于两极近于赤道、全球海面上升、中低纬度常年无冬、温暖多雨的气候状态。地球翻转论给狮身人面像的被溶蚀提供了气候上的支持。
  
  当地球翻转发生时,在2000公里/小时的高速度作用下,现代的高楼都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部定向倒塌,只有山峰还巍然屹立。象山峰一样的金字塔建筑竟然抗住了那种冲击,真不简单!既然在地球翻转之后,古埃及已经逐渐变成了干旱气候区,那么狮身人面像身上的溶蚀就应该是在地球翻转运动之前发生的。狮身人面像身上的溶蚀沟的深度就确定为2米,溶蚀速度以0.3毫米/年平均估算,从狮身人面像雕刻完成算起,没有6000-7000年以上的温暖多雨时期,溶蚀沟不能够形成那么深。就算溶蚀速度加快为0.6毫米/年,也需要大约3000多年,加上地球翻转的时刻公元前11000年,狮身人面像的制造年代应该在距今16000年左右,甚至更古老。

  如果坚持大金字塔只有4600岁也可以,那么乌克兰学者发现的、深埋在超级风暴潮沉积物下的金字塔,就应该是最早由史前文明的先民建造的了。那是在距今13000年前就存在的建筑,大金字塔在古代建筑成就英雄排座次中,就只能曲居亚军或者季军,甚至更后面的位置。坚持哪一个?放弃哪一个?何去何从呢?请古埃及学家自己三思而后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23:56 , Processed in 0.1669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