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2145|回复: 1

节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1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黄帝阴符经》直译


               作者 萧烹澜



按:中国古代的道经,大部分是得道之士所撰阐述什么是大道、如何修炼大道的方法的经典,而且这些经典中又有大部分就像佛经一样,是直接阐述如何修行的,如《道德经》《庄子》《阴符经》《关尹子》等。亦有一些是用色彩缤纷的比喻来讲述大道和修行之法的,如《性命圭旨》《周易参同契》等。这些经典的意义在于它们是直说大道,修行的方法以及如何算命,如何人调节风水的方法的,而不是像那班俗人俗不可耐的所言什么兵法,经济,社会,哲理,阶级崩溃产物等等附会的根本就搭不上边的解释。如人家《道德经》里第一句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不直接就告诉你大道是可以表现的,但不是用通常的世俗的方法可以表现的。并不像后世那种最流行的解释“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经常说的”,这样的解释外行人一看很厉害,内行人一看就是门外汉的。其实“道”是根本不能用言语讲的,一讲出来那就不是道了。但道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而且一直是不生不灭的表现的。世俗凭一己“地人合一”之小胸怀,只知沉迷于色相之端,又如何晓悟“天人合一”之大道呢?







阴符经直译:







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释:道经里凡是有关“天”“道”“性”“心”之类的名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意思的,都是所谓的“大道”的指称,一如佛经里所言之“佛”“心”“自性”等词。



此句意为:观察体验宇宙的真正规律,使自己顺应宇宙规律,这样就足够修成大道了。实则大道是不能观的,只能“观之以心”,而不能观之以目,只能“执之以心”而非执之以行。惟“心”方能明昭大道自然精微之性。







原文: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释:何谓“五贼”?泛指人的感官,非金木水火土也。人沉迷于感官带来的低级享乐中迷失自我。此以“五贼”引申为宇宙万事万物的表面运行,事物的表面运行即“色相”。“见”意为明现,“昌”为繁多。



此句意为:宇宙的规律以万事万物的运行表现出来,宇宙间运行的万事万物非常繁多。







原文: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释:万事万物的运行实际就是你的“心”的运行,都可以为“心”所照鉴。心如果能照鉴色相代替的本质,就可以与“天”(宇宙)合为一体。







原文: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释:此处“手”与“心”同理。意为宇宙的本质,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之理,就是“心”。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释:宇宙之本性,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人的本性,亦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之理。是以通晓宇宙本性,即可知人之本性。







原文: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释:举个例子:半夜子时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现象是老鼠于此时开始活动。鼠以子为称由此而来。然而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此时阳气初动,何止老鼠,地球上万事万物,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开始“动”。可见万事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圣人”能够从中看破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把天地之气纳入体内,久之精足魂旺,肉身飞升;世俗之人见怪不怪,不以为然,坠于生老病死之中,永为凡胎。着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就是精微细致的“杀机”。此为修炼肉身之要,非为涅磐之道。



此句意为:天气的规律以天体运行的表相表现出来;地气的规律以大地变迁的表相表现出来;人若能体察出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就可以纳天地之气如体内,使天地之气与自己融为一体。







原文: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释:体验到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就可以知道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







原文: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释:天地之气的运行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藏于事物的表面之下。







原文:九窍直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释:“九窍”非为人身之窍也,人身上也没有那么多窍。此处意为事物。“邪”为规律。



此句意为:要洞彻万事万物的运行的规律,要把握三个要点,即前文之“天之杀机”“地之杀机”“人之杀机”。天地人将气纳入万事万物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万事万物(包括人)是一体的,是在天地之气的驱使下共同动,共同静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1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释:此“国”非国家,本义是人。



此句接上句,意为:天地之气与人的运行本来就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就像木与火是一体的。若硬要把天地之气分开来观察,修行时就会出现大祸。就如非要把木与火分成俩个事物,则会执着于色相之端,脱不了身,祸事必来。懂得这个道理而修炼的,就是圣人了。







原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释:宇宙包容化育万物,将规律纳入到万事万物的运行中去,这就是大道运行的根据。







原文: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释:天地之气在万事万物(人也在内)中运行,前后照应,一气贯通,是以天地之气,万事万物,人的运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非是天地,人,物互为盗贼之说。







原文:三盗即宜,三才即安。



释:“三盗”为天地,物,人,天气地气在物、人之内正常运行,万事万物才能顺其自然,安静无祸。







原文: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释:所以说,顺应天地之气的运行,万事万物就会安宁调顺。“百骸”与“万化”意思相同,意为人体内天地之气的运行,是以此句表面意思为上,实际意思为:只要我们顺应天地之气的运行,把天地之气纳入体内,百骸调理,气行自然,就会修炼成功。独言人也。







原文: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释:人们都以天地之气的运行感到神奇,却不知道催动天地之气运行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神奇。







原文: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释:日月为什么循环周转,运行有度?万事万物何以纷繁复杂却运行各按一定的规律?这里面蕴涵的道理,真可谓至上功用,通达神明。







原文: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释:这里面催动天地之气运行的道理,普天之下,没有几人能看见,能通晓。







原文: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释:有识之士体验到催动天地之气运行的道理,就会亲身实践;无识之士,则只能身处宝山而不知宝,空度光阴。







原文: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释:盲人听觉十分灵敏,聋人视觉十分敏锐,这是因为他们丢失了一方面的感官,就不为一方面的色相迷惑,反而起了事半功倍的效用。我们若能将天地之气的本质看破,就不为起表面色相所迷惑,岂非更是事一而功万,功用无穷?“三反昼夜”意为天地之气昼夜轮回流转不停。







原文:心剩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释:“心”为“大道”,“机”为机要,“目”为体察。“心”既可超脱色相,又可被色相所迷惑,关键在于你能不能体察精微。



此句真正含义不为此,但这样译也可以。在此不多说。







原文: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释:“天”即大道,大道本身并没有什么加于万物,只是使万物顺其自然而已,万物的运行中体现的自然而然的本质,就是大道的本质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行,莫不蕴涵这个道理。本句亦不点透,知者自知,不知者不知。







原文:至乐性馀,至静性廉。



释:“乐”与“静”对,本义为动,引申为事物的表面的运行。“馀”为多余,“廉”为至简,大道本质也。



本句意为:沉陷于事物表面的运行中,为色相所迷惑得出的道理,是多余的,不是大道;只有在万相中静观万物的本来,方能见打道至简朴本质
原文: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释:我们沉迷与色相中,很难看破色相,了悟大道的本质,看起来“老天”是自私的。但实质上老天已经把大道孕育到万事万物的运行中,是至为公正的,就看你能不能从中看出。







原文:禽之制之于气。



释:“禽”的意思为擒,此句应读为擒之——制之——于气。“气”为万事万物的运行,又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此句意为欲获得大道,关键要看破万事万物色相的本质。







原文: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释:此处“生”为生存,存在,即万事万物的存在;“死”为辨别,即明辩万事万物之色相本质。



此句意为:万事万物的存在,乃是我们看破它们的本质的依据;我们只有看破色相,方能得长生永存之道。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释:世俗之人对天地之气宇宙规律的运行顶礼膜拜,而我看破了它们的本质,看破了色相,就可以直接从万事万物中读到宇宙的真规律;世俗之人自认为处于宇宙规律的控制下,是宇宙规律的工具,而我看破它们的本质,掌握了宇宙大道的真正规律,就可以超脱它们,改变它们,不以为奇;因此世俗之人认为宇宙规律是尊贵的,但我就不这样认为了。







原文: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释:我看破大道的本质,与其合二为一,彼此交融。而世人不明其中真理,丢弃大道,沉迷于色相之端寻求大道,这就同大道水火不容,这是自取灭亡。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释:宇宙顺其自然的运行,这样万事万物方能生存、发展、演变。这里大道显然是在“天地”之上的。







原文: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释:此“胜”意为生。本句意为天气、地气的运行规律,已经融入到了万事万物的运行中,我们可以采用“阴”“阳”的符号系统来描述它。







原文: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释:大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其实并不分阴阳的。阴阳只是我们设置的符号系统,通过这套符号系统,我们就可以推理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连阴阳都不是事物运行的内涵,更何况阴阳之下的五行,八卦,不要拿着五行八卦那些表面的东西来充大道了,否则就是沉陷于色相中,“沉水入火,自取灭亡”也。







原文: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释:这句说的更明白,得道之人都知道大道乃是自然而然,从无强加的成分的,我们不能违背自然之道,只能根据自然之道,根据事物本来的性质,设置阴阳符号,通过这套符号,来预测事物的运行,来运用自然。







原文: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释:“律历”意为历法,此处其广义的含义是人类设置的符号。



此句与上俩句相连,意为大道是自然而然不可说的,一说出来就不是大道了。是以“律历”也罢,阴阳符号体系也罢,人类其它符号体系也罢,并不是阐述大道的,而只是对大道外显的运用而已。







原文: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释:本句与上三句环环相套,意为茫茫原始中,本来就有一种神奇的东西,这种东西生产,化育了万事万物。







原文: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释:前面已说符号体系不是大道,只是对大道的运用。如果我们连这一点也看破,那就能直接从历法,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中读出藏在后面的大道了。







原文: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释:阴阳相生相变的符号系统,可以推理万事万物的运行啊。此处也言阴阳为“术”,既为术,即非大道。大道为阴阳之体,阴阳为大道之用也。







二《道德经》直译



古来注释《道德经》者数以万计,其中绝大多数连个《道德经》这个题目的本意都搞不清楚。“道”当然意为大道,而“德”,其本义为“得”,得到之义。《道德经》,《道得经》也。得到道,即为“德”也。其《德》经半部,实为《得经》,即获得大道方方面面的阐述。指为品德之德,不亦谬乎?品德者,人类自欺欺人之自定义也。







《道德经》直译: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

此句接上句,意为:天地之气与人的运行本来就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就像木与火是一体的。若硬要把天地之气分开来观察,修行时就会出现大祸。就如非要把木与火分成俩个事物,则会执着于色相之端,脱不了身,祸事必来。懂得这个道理而修炼的,就是圣人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既而两仪\四象\五行\八卦,世人只知后天下工夫,不知先天本一气,人为的分辨气的运行,是谓无法返回先天之认识.先生解释的棒!透过表面直达根本,最后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无心之分别.这才是修行的直指心境,无分别心,


释:世俗之人对天地之气宇宙规律的运行顶礼膜拜,而我看破了它们的本质,看破了色相,就可以直接从万事万物中读到宇宙的真规律;世俗之人自认为处于宇宙规律的控制下,是宇宙规律的工具,而我看破它们的本质,掌握了宇宙大道的真正规律,就可以超脱它们,改变它们,不以为奇;因此世俗之人认为宇宙规律是尊贵的,但我就不这样认为了。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知之后天,返于先天,知之于有,超之于无,知之于表,达之于本.无分别表面和根本,天地本一气,心动则分,无心则通,人于自身之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和规律,是在山里,懂得无为懂得圆融无碍,那么就无分别了,是山外,最后也无山内和山外,符合天地大道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14:37 , Processed in 0.1230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