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3814|回复: 11

关于菩提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6-9 17:25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9-4 13:51: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菩提心是一切往生与成佛的基础标准。念佛法门也必须发心为众生念佛才能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心眼小、嗔心大、嫉妒心强的信众只能与净土擦肩了。即身成佛更要具足没有前提没有底线的依止信心!菩提心要求更高更纯,发即身成佛大愿,升起出离心慈悲心,行持、做、实修实证,心中永远牢记众生,大资粮堆积、大供养、深入经藏,具有勇于面对磨难,敢于挑战业力极限的金刚战士视死如归的勇气。猛烈祈请上师加持!菩提心与上师合一。喇嘛钦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22 04:35
  • 签到天数: 56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0-9-5 05: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吉祥如意!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3:56
  • 签到天数: 5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0-9-5 08: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吉祥如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3-27 0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就是佛性本性真如良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10 17:23
  • 签到天数: 6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1-5-5 18: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功德!吉祥如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菩提心?首先,我们要认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在这里就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自己发誓修此觉悟的智慧。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对所有众生的无缘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后,就会自然而然发起想去帮助众生的心。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发心,那么度化众生、帮助他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好呢?成立一些慈善机构、帮助人们解除一些现世困苦,当然也是菩萨的行为,但这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以前讲过,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自己去认识轮回的真相、人的特质以及怎样从轮回里找到出路……也就是,为他们指路最为重要。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若想为众生指引一条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这样的智慧。所以,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是第二个条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我们每次修法之前都要发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我听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课、所以我去放生等,这就是大乘菩萨最重视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前提是四无量心。然而,若只有四无量心,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有极其难忍的慈悲心,却没有考虑为一切众生而成佛的话,就缺少了利益他们的方法,两个条件中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菩提心。另有一些人认为:佛已经断除了所有的障碍和过失,圆满具足了一切功德,很伟大,所以我要成佛。他虽然有成佛的心愿,但没有考虑到众生的解脱。因为缺少第一个条件,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完整的动机,才能叫做菩提心。三种不同的菩提心初发菩提心时,因为慈悲心的程度不同,所发的菩提心就有以下三种差别:第一是国王似的发心,也是最差的一种。世间国王必须自己先登上国王的宝座,之后才能治理天下。同样,自己要首先成佛,成佛以后再度众生的发心,就叫做国王似的发心。第二是船夫似的发心。船夫总是和船上的乘客一起到达彼岸,他既没有办法先走,也无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较强的人也会这样发心:如果我先成佛再度众生,就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利益他们,为了不让众生长劫等待,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我也不应该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们成佛的同时,和他们一起成佛。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第三是牧童似的发心。牧童总是将放牧的牛羊驱赶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后。慈悲心极强的人也会将众生的解脱放在首位,视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首先最要紧的,就是让一切众生先成佛,等众生脱离痛苦以后,再考虑自己的成佛。这叫做牧童似的发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这三种都是标准的菩提心。但是,由于慈悲心的强度不一样,所以愿力也不一样。不要对菩提心望而却步我们不能对修菩提心望而却步,继而灰心失望地想:“这太难了,我肯定一辈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够做到,关键在你愿不愿意修。这些修法本来就是为人而设的,不是为佛或登地菩萨而定的。你一旦愿意接受,不需要一辈子用功修持,只需要几个月或半年左右的专心修法,对菩提心就一定会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后也不要怕修空性。对世间法非常看重的人惧怕出离心;自私心极重的人惧怕菩提心;特别执著的人惧怕空性。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肯修行,无论什么样的修法都能适应,最终一定会稳操胜券。目前最重要的是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修法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参阅《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大概内容背下来,并付诸实践,这样就很有希望成就。即使今生没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串习,而在心田里已播下菩提心的种子,这个种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会成熟,这是有教证的。经书上有记载: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够度化整个南瞻部洲的众生。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菩萨,原因之一是缘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现在就要下功夫,不能因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却。恒河沙数般的佛菩萨都是从凡夫地开始修行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现在至少要开始修造作的菩提心,这很重要。根据 慈'诚'罗'珠' kan bu开示 整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2: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此颂,乃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中所介绍的“发心”之法相,意思是说,以悲心来利益众生(他利),以智慧来求证佛果(自利);简单地说,就是两种希求: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发心”,唯属于世俗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行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承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一般只要如理如法生起世俗愿菩提心,就意味着得受了菩萨戒。对“发心”之本体,有许为心王,有许为心所的,众说纷纭,以下作分析后,合理安立自宗观点。一、他宗观点(一)、世亲论师许发心为思心所世亲论师在《经观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很显然,他认为缘求自他二利的发心(菩萨戒),其本体是思,可引发善意业、成办菩提果。关于愿菩提心之利益,龙树菩萨于《菩提心释》中说:“一刹那发心,其福德如果有色像,虚空亦无法容纳,佛陀也无法衡量。”而关于行菩提心之利益,《入行论》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可见,无论哪种世俗发心,皆可成办无量有漏善果,正如此喻所显:“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二)、无著菩萨许发心为欲心所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依此了知,他承认发心的本体是殊胜的愿、欲乐(心所),即愿求自利佛果、愿求他利化生。可见,此两种愿,实际为两种希求(欲)。这个跟《现观》颂词表面之意义极其吻合。二、立自宗(一)、所立宗属心王:大乘殊胜意识。心王包括六识或八识,但发心只属于心王中之意识。(二)、能立因(教量为主)1、心王中唯属意识、非余识之因。五根识属无分别,而发心属世俗分别,故为意识;亦非缘我之末那耶识,亦非无分别之阿赖耶藏识。 2、属心王、非心所之因(随同一些智者观点)(1)依据华智仁波切之观点分析“以希求或者向往他利为因而引发,并以相应希求菩提果位作为助伴的大乘殊胜意识”。明显能看出,发心作为果法,是由两个因所产生:希求利他,作为前因(非同时、等流因);希求佛果,作为助伴(同时、相应因)。这两种因,都属于欲心所。颂词表面意义,似乎在说二种希求、二种欲乐(如同无著菩萨观点),但其实只是直接说因(二种欲心所)、间接说果(发心意识心王)。这属以因法来表示果法,如同莲花生大士,就是以其生因来表示大士本人一样。(2) 依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分析在所破中,欲心所似乎是最合理的了,但经过观察,也有过失。全知许第一种希求上求佛果,可为前因(非同时),也可为助伴(同时)。我们分析可知,发心不属于欲心所。若发心属于欲心所,而其因也属欲心所,则有因果成一体之过失,就如同柴和火等同一般。下面做进一步分析。若两种希求(心所)作为因,都以助伴地方式和果法(发心心王)同时生起,则因果成一体之太过明显能成立;若许第一种(他利)希求之因与果法非同时产生:前刹那欲心所(因),产生后刹那欲心所(果),则这种情况压根儿不会存在,因为此处分析的是果法初生之因、非同类因,譬如苗芽初生之因乃种子、而非苗芽;前面辩论有个前提:作为果法之发心,其因一定是欲心所、而非是慈悲等其他心所。这个一定成立吗?成立。二十二种发心的事相,“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等,是以助伴、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五道十地之菩提心本体的。比如:“地”表述下资粮道之菩提心,是以欲乐为助伴、如大地之喻,因为乃一切白法产生之根本。这二十二种发心,虽然安立有二十二种助伴,但根本上均以两种希求作助伴(上求下化)。可见,作为因之助伴,只能是欲心所。三、遣疑(一)、发心为何只安立为世俗菩提心“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发心以两种希求为助伴或因、自身属意识心王,说明发心乃世俗名言谛所摄。所以,菩萨入定位、佛地无有世俗菩提心、唯是胜义菩提心。若疑佛之三大所为:大心、大断、大证,其中“大心”也为世俗法吗?此“大心”乃从智慧角度特殊安立,非名言。(二)、“发心”为何不安立为道智之法,而只安立为遍智之法遍智十法,以其本体、对境、因等而安立。遍智之因,乃最初发起无上菩提心。而菩提心之殊胜利益,唯具尽所有智之佛所能洞悉,如“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故将发心安立于佛之遍智十法中,而非菩萨之道智。(三)、二种希求与大悲皆可作为菩提心之因吗发心的法相,表明其以二种希求为因;而这二种希求,利他希求以悲心引发,自利希求根本上也归利他希求所摄(为利众生而誓愿成佛)。可见,由悲心产生二利希求,由希求生起世俗菩提心。所以,大悲是菩提心产生的根本因,并无矛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7: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树菩萨:菩提心离相论
    龙树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归命一切佛,我今略说“菩提心义”,至诚顶礼彼菩提心,如勇健军执胜器仗,其义亦然。而彼大菩提心,所有诸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皆因发是菩提心故;我发菩提心,亦如是。所成乃至坐菩提场、成正觉果,是心坚固。又此菩提心,是诸菩萨总持行门,如是观想、如是发生。我今赞说菩提心者,为令一切众生,息轮回苦。未得度者,普令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为欲圆满如是胜愿故,安立自相正体因故,入第一义真实观故,彼菩提心,无生自相,是故今说。所言:菩提心者,离一切性。问曰:此中,云何离一切性?答:谓:蕴、处、界,离诸取、舍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来不生,自性空故。此中,云何谓我蕴等,有所表了,而分别心现前无体?是故,若常觉了菩提心者,即能安住诸法空相。又复常所觉了彼菩提心,以悲心观大悲为体,由如是故,于诸蕴中,无我相可得。有诸外道,起非相应行,执相分别,谓“诸蕴有、非无常法”,而实非彼我相可得。诸法任持真实性中,不可执常、亦非无常,于我蕴中,名尚无实,况复有“作及诸分别”?!若言有一法、乃至有诸法,作此说者,世间心转、随世间行,彼非相应为常行相。此义不然!是故当知,诸法无性,若内、若外,不可分别。彼能执心,而有何因?谓不能离、随世间相。若因、若相,是二无别。此即非常,亦非能执,当知心性,不可执常,是故彼性,无常是常。若知彼性,是无常者,当何所作,从何所生,取我等相。若离世间,即于蕴中,无有障碍。若处、若界,觉了亦然,取、舍二法,即不可得。此中言“蕴”者,谓:色、受、想、行、识。此说为五蕴,诸声闻人,于是中学。复次当知: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士。此五蕴义,佛二足尊,为诸菩萨,如应宣说。所言“色蕴”者,今略示其相。谓四大种及彼所造,说为色蕴。彼非色者,谓即所余“受、想、行”三,诸教应知,识蕴、行、想,如下当说。此中言“处”者,谓内眼等处,外色等处,此说为十二处。此中言“界”者,谓眼根等界,眼识等界,色等境界,此说为十八界。如是蕴、处、界,离诸取舍,无方、无分,不可分别。分别见者,是义不然,随起分别,即有所著。彼复云何,而得相应?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7: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复云何,而得相应?若有一相,见外义者,当知此为破智所转。意长养色,是义云何?应知如是,非一非异。有诸外道,波哩没啰惹迦等,随诸异见,起三分别。是义不然,如人梦中,造杀害事,而彼所作,无实行相;又如人,梦居最上处,而彼亦非殊胜行相。此义云何?谓识光明,破取舍相故。识法如是,外义何有?是故诸法,无有外义。当知一切色相所表,自识光明,色相照耀,如人见彼幻化、阳焰、乾闼婆城,取以为实。诸无智人,以愚执心,观色等实,亦复如是。由此我执,是心随转,如先所说蕴、处、界义,应知离彼、诸分差别,唯心分位,所施设故。而种种相,唯心所现,此义成就,如成唯识说。此中问言:前说五蕴识,云何自相?答:如说心义,识亦如是。如佛世尊,常作是说:“应知一切,唯心所现。”此义甚深,诸愚痴者,不能了故,不见真实。是故,若能空其我相,即于是心,不生分别。起分别者,谓邪教故,彼所建立,是义不成。如实义者,见法无我,是大乘中,法无我义,自心本来,而不生故,随有所生,亦复平等。自心增上,入真实义,瑜伽行门所出生故。此中应知,彼后所依,而无实体,此即名为“净心现行”。若过去法,过去无实;若未来法,未来未至;若现在法,现在不住。于三世中,当云何住?如军林等,多法成故。应知识者,是无我相,彼识,亦非为所依故。若于诸法,如是见已,犹如赤云,速疾散灭。是故当知,若法有者,从思所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诸有情类,若来若去,法尔如是。譬如大海,众流所归,阿赖耶识,所依亦然。若有如是观彼识者,即不可有分别心生。若彼各各如实知者,而彼彼名,复云何说!若彼各各,知诸物性,即彼各各,不能称说,作此说者,是决定语。是故,诸法亦决定生,于一切事,随转成就。能知、所知,是二差别。所知若无,能知何立?二俱无实,法云:何得?是故应知,所言“心”者,而但有名。彼名,亦复无别可得,但以表了故,彼名自性,亦不可得。以是义故,智者应当,观菩提心,自性如幻,若内、若外及二中间,求不可得。无法可取,无法可舍,非形色可见、非显色可表,非男女相、非黄门相。不于一切色相中住,无法可见,非眼境界,唯一切佛,观察平等。若心自性、若无自性,平等法中,云何得见!所言“性”者,名分别故,若离分别,心性俱空。若有分别,可见心者,此中,云何说名为空?是故应知,无能觉、无所觉。若能如是观菩提心,即见如来。若有能觉、及有所觉,而菩提心不可成立。是故无相,亦复无生,非语言道,而能称赞。又菩提心者,犹如虚空。心与虚空,俱无二相。此说心空,空、智平等,佛佛神通、佛佛无异。所有诸佛,三世事业,一切皆住菩提界中、之所摄藏。虽所摄藏,彼一切法,而常寂静,亦复观察,是无常法,犹如幻化。非所摄藏,调伏三有,住空法故。一切无生,此说为空;一切无我,亦说为空。若以无生、及彼无我,观为空者,是观不成;若染、若净,二种分别,即成断、常二种见、相。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7: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言“以‘智’观彼‘空’”者,是空,亦复无别有体。是故,菩提心,离诸所缘,住虚空相。若观虚空,为所住者,是中,即应有“空有”性,二名差别。故知“空”者,犹如世间师子,一吼群兽皆怖。如空一言,众语皆寂。故知,处处常寂,彼彼皆空。又复“识法”是无常法,从无常生。彼无常性,即菩提心,此说空义,亦不相违。若无常性,即菩提心者,若爱乐菩提,是心平等,而亦不说“爱乐彼空”,取空之心,当云何得!当知,本来自性真实,一切成就菩提心义。又复应知,物无自性;无自性性,是此说义。此所说者,是心云何?若离我、法,即心不住。此非一法,亦非诸法,各各自性,而自性离。如世糖蜜,甜为自性;又如火者,热为自性。彼诸法空,自性亦然。彼诸法性,非常非断、非得非离,以是义故,无明为初、老死为后,诸缘生法,之所成立,犹如梦幻,体亦无实,由此说为“十二支法”,即此亦名十二支轮,循环转彼,生死门中,而实无我,无别众生,无三业行,果报差别。若于是中,了缘生法,即能出离,诸境界门。彼非行相,不坏正因,蕴所生故。轮回后边,非行相故,一切无持,空、空生故,法法平等,造因受果。是佛所说,所有诸法,聚类所生。如击鼓有声、如殖麦生芽,诸法聚类,其义亦然。如幻、如梦,缘生所现,诸法因生,而亦无生,因因自空,而何所生!是故应知,诸法无生,即此无生,说名为空。如说五蕴,蕴性平等,彼一切法,亦如是念。若有说空,如真实说,而所说空,体亦非断;非断体中,实亦不可得。说体为空,空亦无体;若了无实,作者无常;诸烦恼业,积集为体,是业,亦复从心所生。心若无住,业云何得?如快乐心,是寂静性,彼寂静心,而不可取。诸有智者,能实观察,彼见实故,而得解脱。又菩提心者,最上真实,此真实义,说名为空,亦名真如、亦名实际,是即无相、第一义谛。若不了知如是“空义”,当知,彼非解脱分者,于轮回中,是大愚痴,轮回行人,六趣流转。若有智者,能如实观彼菩提心,与空相应。如是观已,乃能成就利他智慧,无碍无著,是即知恩、报佛恩者。常以悲心,普观众生、父母、眷属,有种种相,烦恼猛火,常所烧燃,使诸众生,轮回生死,如所受苦,念当代受。如和合乐,念当普施。复观世间,爱、非爱果,善趣、恶趣,饶益、不饶益,随众生转。而诸众生,本来无得,随智差别,起种种相。所有梵王、帝释、护世天等,若天、若人,一切不离世间相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7: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观世间,爱、非爱果,善趣、恶趣,饶益、不饶益,随众生转。而诸众生,本来无得,随智差别,起种种相。所有梵王、帝释、护世天等,若天、若人,一切不离世间相故。又复观察,所有地狱、饿鬼、畜生,是诸趣中,一切众生,无量无数,种类色相,不饶益苦,常所随转,饥渴所逼,互相杀害、互相食噉,因如是故,不坏苦果。诸佛菩萨,如实能观善趣、恶趣,一切众生诸业报事,自相如是,如所观已,起方便心,善护众生,令离诸垢。诸菩萨,由此以大悲心,而为根本,以彼众生,为所缘境,是故诸菩萨,不著一切禅定乐味、不求自利所得果报,过声闻地、不舍众生,修利他行,发大菩提心,生大菩提芽,求佛菩提果。以大悲心,观众生苦,阿鼻地狱,广阔无边,随诸业因,苦报轮转。此种种罪、受种种苦,菩萨悲心,念欲代受。此种种苦,有种种相,说无有实,亦非无实,若了知空,即知此法。随诸业果,如是顺行。是故诸菩萨,为欲救度诸众生故,起勇猛心,入生死泥,虽处生死,而无染著,犹如莲华,清净无染。大悲为体,不舍众生。空智所观,不离烦恼。是故菩萨,以方便力,示生王宫,踰城出家,苦行修道,坐菩提场,成等正觉,现神通力,破诸魔军,为度众生,转大法轮,现三道宝阶,从天下降,起诸化相,随顺世间,入大涅槃。于其中间,现诸色相:或作梵王、或为帝释、若天、若人,随诸相转。如是种种,示现诸相,是故得名:救世导师。此等皆是,诸佛菩萨,大悲愿力,调伏世间,悉令安住相应胜行,是故于轮回中,不生退倦。从一乘中,说二乘法,一乘、二乘,皆真实义。若声闻菩提、若佛菩提,智身一相,三摩地一体,虽有所说,是说非说。或有说为种种相者,但为引导诸众生故。若众生得利,而佛菩提,福智平等,而实无有二相可住。若有住相,即为种子。彼种子相,聚类所生,是故增长生死芽茎,如佛世尊,常所宣说:破彼世间,种种行相,但为众生,作诸方便;而实非破。若离分别,比义甚深。甚深义中,无有二相。虽说有破,此亦非破。于空法中,无有二相;诸法任持,自性真实。智波罗蜜多,是即菩提心。菩提心者,除一切见。是故当知,诸身、语、心,是无常法,但为众生,作利益故。此中言空,空而非断;此中说有,有亦不常。是故无有生死、亦无涅槃,而悉安住“无住涅槃”。诸佛世尊,咸作是说。悲心所生,无量福聚,彼即最上真实空理。诸佛威神、之所出生,自利、利他,二行成就。我今顶礼,彼一切性;我常尊敬,彼菩提心,愿所称赞,佛种不断。诸佛世尊,常住世间。而菩提心者,大乘中最胜。我于此心,安住正念。又菩提心者,住等引心,从方便生。若了是心,生死平等,自利、利他,二行成就。又菩提心者,离诸见、相,无分别智,真实而转。诸有智者,发菩提心,彼获福聚,无量无边。又复,若人于一剎那间,观想菩提心,彼获福聚,不可称量,以菩提心,非称量故。又菩提心宝,清净无染,最大、最胜、最上第一,不能坏、非所坏,真实坚固,能破烦恼等一切魔,满诸菩萨普贤行愿。又菩提心者,是一切法、之所归趣。所说真实,离诸戏论,是即清净普贤行门,离一切相。此如是说:我所称赞菩提心 如二足尊正所说而菩提心最尊胜 所获福聚亦无量我以此福施众生 普愿速超三有海如理如实所称扬 智者应当如是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7: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关于龙树菩萨的授记

    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大乘入楞伽经》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摩诃摩耶经》附  录日本安澄法师在《中论疏记》中叙述龙树菩萨应世弘法诸因缘曰:疏云:“又龙树未悟无生等者。”案:“传云: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通三藏。更求异经,都无所得。周游诸国,更求深经。深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彼师言:师为一切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道咨禀不足。将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人也。辞穷情屈,即起邪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律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一犹故未尽。未尽之可推而演之,以悟后学,于理无违,于事无失,斯有何咎?思惟是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戒更造法服,令附佛法而少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日选时,当与诸弟子受新戒,着新衣独居静室。水精塔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此,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函,以诸方等奥经典无量妙于授之。龙树受诵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龙树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树还送,出于南天竺大弘佛教,摧破外道,广明摩诃衍,制作诸论。去世以后过五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其树下生之,因字周那。周那,周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广叹如传。“又《付法藏经》第四云:舍欲出家,九十日中诵阎浮提所有经论,摧伏一切诸师,自谓一切智人。依诸弟子请告曰:欲自树为佛,独处水精塔中。大龙菩萨神力接海宫法藏,九十日间诵倍阎浮,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王送出,因以传世。“《华严传》云:依智论,大乘经多是文殊结集。佛既涅槃,诸圣随隐邪兴,无大乘器,故摄《华严》等大乘教法,置龙宫六百余年,龙树入海诵之传世。依《文殊般涅槃经》,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在世。《智度论》云:诸龙王持千佛经藏。(出法化疏)“《智度论》百卷云:大品十万偈。诸龙王宫、阿须罗宫、诸天宫中有千万偈,命长识强故有持,何况大菩萨所知般若等?有人解云:大龙菩萨者。经下文云:龙王送出私颖竭罗龙王。沙竭罗龙王者,慈思云:咸海名也。疏主云:本国名,亦可海名也。《华严》云: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也。言二无生者,《大论》解无生品云:众生无生,诸法无生。悟二种无生,故名无生法忍。《传法图□》云:既悟无生二忍也。准此等文,海宫者沙竭罗龙王宫也。无生忍者,人法二无生忍也。自树者,自立也。”法藏法师《华严经传记》述龙树菩萨从龙宫中记诵传授出《华严经》因缘:“依《文殊般涅槃经》,佛去世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犹在世间。依《智度论》,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之所结集,此经则是文殊所结。佛初去后贤圣随隐,异道竞兴,乏大乘器。摄此经在海龙王宫六百余年,未传于世。龙树菩萨入龙宫,日见此渊府,诵之在心,将出传授,因兹流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2 08:29 , Processed in 0.1552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