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956|回复: 3

菩提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4 1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认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在这里就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自己发誓修此觉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对所有众生的无缘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后,就会自然而然发起想去帮助众生的心。
    如果已经有了这样的发心,那么度化众生、帮助他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好呢?成立一些慈善机构、帮助人们解除一些现世困苦,当然也是菩萨的行为,但这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以前讲过,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自己去认识轮回的真相、人的特质以及怎样从轮回里找到出路……也就是,为他们指路最为重要。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若想为众生指引一条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这样的智慧。所以,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是第二个条件。
    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们每次修法之前都要发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我听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课、所以我去放生等,这就是大乘菩萨最重视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无量心。然而,若只有四无量心,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有极其难忍的慈悲心,却没有考虑为一切众生而成佛的话,就缺少了利益他们的方法,两个条件中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认为:佛已经断除了所有的障碍和过失,圆满具足了一切功德,很伟大,所以我要成佛。他虽然有成佛的心愿,但没有考虑到众生的解脱。因为缺少第一个条件,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完整的动机,才能叫做菩提心。
    三种不同的菩提心

    初发菩提心时,因为慈悲心的程度不同,所发的菩提心就有以下三种差别:

    第一是国王似的发心,也是最差的一种。世间国王必须自己先登上国王的宝座,之后才能治理天下。同样,自己要首先成佛,成佛以后再度众生的发心,就叫做国王似的发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发心。船夫总是和船上的乘客一起到达彼岸,他既没有办法先走,也无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较强的人也会这样发心:如果我先成佛再度众生,就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利益他们,为了不让众生长劫等待,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我也不应该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们成佛的同时,和他们一起成佛。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发心。牧童总是将放牧的牛羊驱赶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后。慈悲心极强的人也会将众生的解脱放在首位,视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首先最要紧的,就是让一切众生先成佛,等众生脱离痛苦以后,再考虑自己的成佛。这叫做牧童似的发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这三种都是标准的菩提心。但是,由于慈悲心的强度不一样,所以愿力也不一样。

    不要对菩提心望而却步

    我们不能对修菩提心望而却步,继而灰心失望地想:“这太难了,我肯定一辈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够做到,关键在你愿不愿意修。这些修法本来就是为人而设的,不是为佛或登地菩萨而定的。你一旦愿意接受,不需要一辈子用功修持,只需要几个月或半年左右的专心修法,对菩提心就一定会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后也不要怕修空性。对世间法非常看重的人惧怕出离心;自私心极重的人惧怕菩提心;特别执著的人惧怕空性。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肯修行,无论什么样的修法都能适应,最终一定会稳操胜券。
    目前最重要的是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修法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参阅《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大概内容背下来,并付诸实践,这样就很有希望成就。
    即使今生没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串习,而在心田里已播下菩提心的种子,这个种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会成熟,这是有教证的。经书上有记载: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够度化整个南瞻部洲的众生。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菩萨,原因之一是缘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现在就要下功夫,不能因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却。恒河沙数般的佛菩萨都是从凡夫地开始修行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现在至少要开始修造作的菩提心,这很重要。
    根据 慈'诚'罗'珠' kan bu开示 整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18: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禅师:人虽有智,无善知识,不能见法

    凡夫地中,过虽未尽,不妨深解,说有理者,皆可信受。但诸凡夫说有理者,皆是宿习,非今始学。若非宿习,今学至老,唯谓他语,自仍迷理。以迷理故,虽得多言,未解权实,说则乖理。若解理者,不拣尊幼,但求道不求事,依法不依人。如阿湿婆恃,因舍利弗见之求法,即偈答言:“我年既幼稚,学日又初浅,岂能宣至真,广说如来义?”舍利弗言:“可略说其要。”便说偈言:“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舍利弗一闻即获初果,转教目连,再说得道。以此证知,智人求法,唯重他德,不耻下就。不同凡愚我慢自高,虽知他胜,耻不肯学。凡夫无始不能入道,多皆由此不能求法。故诸愚人,迷实教者,未能自悟,唯应访德。以迷理者,虽有世智,若无胜友,常迷道故。如《胜天王般若经》云:“如生盲人不能见色,如是烦恼盲诸众生,不能见法。如人有眼,无外光明,不能见色。行人如是,虽有智慧,无善知识,不能见法。”以此证知,人虽有智,未能自悟,要须良友。故《付法藏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佛自劝人,逐善知识,不合守愚,一生虚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19: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的方法比修行本身更重要—门色仁波切
    《 顶金刚续 》云:“ 诸多分别心收束,具有甚善意闻法,金刚心等三世佛,不予失念者加持。” 因此,闻法时,应当有纯洁的动机和行为。诸多分别心收束 是指清除救难心、求乐心及私心等恶念。善意 指必须具有菩提心。失念 是指器的三过失等。要捨去一切坏的行为去闻法。这就是说我们讲法、闻法及修法时一定要具备三妙法。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圣胜的无垢光尊者亦告诫道:“ 前行发愿正行无所缘,结行迴向隐摄全善根,行往解脱之道三妙法。”前行发愿妙:利他禅修菩提。这两个条件必须具备:利他、求正果。这不複杂,也没什麽难题。不用怕搞错,前后什麽时候都可以想。这很简单,但很重要。这就是菩提心。谁要是拥有了它,谁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寂天菩萨说到:“ 生了菩提心的刹那间,轮迴苦海中的诸众生,皆可号称诸佛之长子,世上天人皆应行礼拜。”另外,有了它( 菩提心 )像有了一个英雄好汉的护送一样,使确定的罪过可以制服,又像末劫火一样使不定的罪过全部消灭。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样的功德不会耗尽,如《 入菩萨行 》云:“ 别的善业犹如芭蕉树,结了一次果即会枯萎;菩提心这宝树结了果,永不耗尽反而会增长。”正行无所缘妙:上等根器者以中观、大手印及大圆满等的见为基础而禅修。没有这个境界者,就应保持清淨、没杂念的心境,明白如幻如泡这道理进行修持,也可以说是正行的 “ 代替品 ”。结行回向文:十方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就这么想也可以这么说是 “ 同分回向 ”。这样的善业,好比是一滴水进了大海,所有的海水没乾涸之前,这一滴水就不会乾涸。就是说没成就之前是决不会消耗这种善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修行的方法比修行更为重要。阿底峡尊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喜金刚也许会把你送到地狱或饿鬼道,也许会把你送到佛的果位上。” 塔波仁波切也说了同样道理的话:“ 法要如法地修,否则法会使你堕恶道。” 这些话都是强调修行方法的重要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1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菩萨了义的观世音菩萨就是智慧和大悲心无二无别的境界,智慧也不是单智慧,大悲心也不是无智慧的大悲心,智慧就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智慧,无二无别,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一切佛的境界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境界,一切佛都是观世音菩萨。反过来说,谁有了智悲双运的境界,谁就是观世音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9 09:21 , Processed in 0.1601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