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401|回复: 1

得神通、见本尊不是真实成就,要看是否调伏了烦恼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6-3 1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修道成就,最主要就是看是否调伏了烦恼。若能调伏,就是修行上的大成就;如果不能,即便有神通、面见本尊等功德,也不是真实成就。下面以噶当祖师的教语作显明。
    【大觉沃弟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智然,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而为教授中心?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具德阿兰若师对内邬苏巴说:“智然,后时有人问你的弟子众,什么是教授的中心?他们一定会回答为已发神通或者现见本尊。然而实际应当说对业因果渐渐决定,对所受戒清净护持。”
    “大觉沃”是阿底峡尊者的尊称。“吉祥”在藏文中有具德的意思,所以有的地方也翻成“具德”,具足殊胜功德。“阿兰若师”是阿底峡尊者的一位大弟子,衮巴瓦尊者。“内邬苏巴”也是一位噶当祖师,他们是同门道友。两人在讨论一个问题,阿兰若师对内邬苏巴说:“智然”。这是内邬苏巴的法名,呼他的名字与他讨论。
    “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而为教授中心?”后来如果有人问你的弟子众,以什么为教授中心?或者说所谓的修行教授核心在哪里?如果有人这样问,那你的弟子众一定会这样回答。下面先说回答,再说这样答不合理,应如何答。
    “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他们一定会回答说已发神通或者面见本尊,这就是教授的中心。我们作为一般学生,看这样回答好像没有问题,修行发了神通或者面见本尊,肯定是修行达至扼要的表现,这肯定是修行的重点所在。这是没有真实法道眼光者的看法,一般学人流俗之见也是如此。所以古今学人的想法是相通的,只要没有攫住道次第扼要,都是这样的看法,把发起神通、面见本尊看得神圣无比,一旦谁获得这样的功德,会被万人顶戴膜拜,视为圣人。当然这也有功德,但是否具足神通、面见本尊就一定与道契合?未必。我们可以分析。
    “已发神通”比如发起他心通、神变等功德,“见本尊”是面见所修本尊,比如修金刚萨埵现实中就见了金刚萨埵,修文殊就见了文殊等。一般人觉得这是超胜凡庸的境界,因此这样的行者定为殊胜的大修者,对此我们可以从过去祖师的教诫中获得了解。即便发起神通、面见本尊,若不具其余功德也没什么了不起。比如能长时持住气和明点、能在空中飞行、能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脚印、能远视千里之外等,这些旁生和外道也有。比如鸟可以在天上飞,老鹰可以看到几公里外微细的色法。如果烦恼没有轻微,亲见本尊显现神通,大多数都是鬼神的附体,并不是真实功德。如果是由内在证悟发起亲见本尊和神通功德,此时烦恼也会相应减轻。假如烦恼没有减轻,只是出现超胜神通等,多半都是鬼神附体、被魔加持的相。
    汉地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教诫:“没有真正的修行功德,有了点他心通等,鬼神附体也可以做到。”比如食用阿瓦草的羊,能在石头上留下脚印;手上涂食石青蛙的血,能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虎豹能持明点达一昼夜之久(大概是说虎豹交合可以达到一昼夜不漏明点)。这些都没什么了不起,旁生也能做到,所以单以此判断具足甚深的内证功德,是不足取的,要有明见正道扼要的眼光。
    再以噶当古德的事例说明。比如阿底峡尊者住在耶瓦时,有一个魔附体的人有神通,不用眼看就能知道藏起来的东西,人们都称他为具足神通者。他来到尊者前,当被问阿底峡尊者身体前后有什么东西时,他不用眼看也都答对了。当时库敦就请求尊者调伏他,然后在自己的左右两颊放入石子和豆子。尊者通过修法驱除了附在他身上的非人后,库顿就问他:“我嘴里放的是什么?”他无言以对、非常窘迫,得以调伏。
    这说明这个人的神通不是以道证功德发起的,而是受魔加持获得的,跟印光大师所讲的情况一样,是鬼神附在他身上悄悄告诉他,这是鬼神的神通。所以阿底峡尊者以修法驱除了鬼神以后,再问他就不知道了,失去了神通。这时不知道对他来说是万幸之事,因为他就从魔障中远离了。如果鬼神一直不离开他,他会一直受鬼神自在,落入魔障而不自觉,非常可怜。
    再比如近代有一位宁玛的修行人,他在修行境界中自然流现很多金刚道歌、伏藏法,他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觉得自己修行很了不起。后来有人跟他讲:“你是着魔了!”他不相信,认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他在境界中好像也见到了莲师等。后来他去请问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尊者告诉他:“其他先不要管,先念一千万(或一个亿)莲师心咒。”这实际是大成就者观他的机,发现他处在魔的加持中,才获得一些超人的功德,他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实际是一种魔障,他自己发觉不了。但他有个好处,对大成就者的话愿意听,于是依教奉行念莲师心咒。等念到多少万的时候,魔的障碍就遣除了。莲师心咒有很强的遣魔力量,魔不能再加持他,只能离开,他的特异功能就消失了,不能再自然流露那些伏藏法。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是被魔加持,才出现这些特异现象,幸亏得具德上师指点遣除了障碍。这时他变得很普通,什么特异功能都没有,因为那些不是他的真正功德,是受魔加持后出现的一种相似功德相,实际是障碍。
    就像这样,很多学人出现神通等特异功能,如果不是证悟引发的神通,很可能就是魔障,是魔加持或鬼神依附而发起。这是一种道障,根本不是功德,即便没有过失也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没有实证调伏烦恼的缘故。
    现代学人也有颠倒眼光,比如很多学人看善知识时眼光就是颠倒的,不懂要依善知识内在的正见、善根功德来判断,就是依表面,看善知识的人格好不好、对我好不好等。对你好不好不能说明什么,有的善知识内在具足慈悲证悟功德,但对人比较严厉,显现上对你有各种呵斥调伏;有的人内在具足颠倒恶见,但是表面上对你好,恶友都是甜言蜜语对你很好。所以单以“对你好不好”来判断善知识,是不足取的。当然这是其中一个小的判断点,但不能作为主要,否则会发现所有善知识都像怨敌一样对待你。因为他们不会随顺你的烦恼,他会调伏你的我执,会对你的烦恼恶心做各种批评呵斥,但不能因此就把他判为恶人、邪师等。
    或者依少分神通等功德判断善知识。如果接触出家众,发现他能了知我心,就觉得不得了,这个人智慧修行功德特别不可思议。也许他是由证悟发起少分神通功德,也许不好说,外现的神通功德不能作为判断善知识的标准。但是一般学人智慧浅薄,不懂得看法道上的扼要、中心,只会看这些枝末。当一个人具足些神通,再对他好一点,他就觉得这个人就是佛陀派来拯救我的,就是我的根本上师!也许你的判断是对,也许也不好说,总之这不是以根本的方式作判断。若能攫住道的扼要,在出离心、菩提心、因果正见、持戒功德等根本上作判断,由此视他为善知识,这个眼光就是正确的。如果是依神通、对你好不好、爱不爱护来判断的话,那是比较危险的。也许你幸运,对境是真正的善知识,但你看善知识的眼光颠倒,将来也要改掉;万一碰到的是另外的情况,那你怎么办?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0: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非常关键!很多学人就是对道次第的关要没有把握住,眼光肤浅,自己修行也好、判断善知识也好,都没有真实的眼光,只会随顺枝末或一己想法去判断。
    这两分都不算真实功德,那么要看哪一点?或者说教授的中心何在?下面阿兰若师回答。
    “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但实际上应该这样回答:对于业因果渐渐决定,对于所受戒清净护持,这才是教授中心。这里祖师一语击中了扼要。我们一定要有判断的眼光,所谓修道核心,道次第中都已经圆满开示,这里噶当祖师是就切要核心来指明。
    首先“于业因果渐渐决定”,在业因果上渐渐发现自己能够确定不怀疑。这是一个修道进步的征相,于此达至关要就是击中了教授的中心。这一定要明记在心!修行的核心在哪?修行是否进步看什么?祖师讲得非常清楚,不是看是否发了神通、面见本尊等,这些不是根本,根本是内在善心的成熟,首先就是“于业因果渐渐决定”。
    道次第修法从下到上是以业果为钢骨。因为每段修法都是在缘起上建立,观察如是行的利益、不如实行的过患,由此发起取舍而修出善法。胜义空性的修法也是由缘起悟入性空。而缘起的核心在于业因果,因此业因果就成了教授的中心。如果在因果上逐渐发起定解,这是修行进步的真相,也是修行达至扼要的验相。
    其次“于所受戒清净护持”,对于所受戒能够清净护持。以别解脱戒为例,同时可推到菩萨戒和三昧耶戒上。所受戒能清净护持,前提是因果上渐渐决定。戒律是以因果为钢骨,离开了因果难有戒律可言。戒律学处就是在取舍业果,依业果决定哪些是善、哪些是恶,恶要断、善要修,这就是戒。对业果律逐渐发起定解,戒律自然就能越来越清净,这是教授的核心。我们要据此认定教授的核心,在核心上用功,这样我们逐渐也能抓住核心,在道上深进。
    修行是否达至扼要也可以据此判断。如果一个人出现各种外现功德,如发神通、见本尊、有很大的弘法利生事业等,但内在业果正见、持戒功德越来越退失,说明这一切都不是真实功德。如果没有外现神通等功德相,但是内在具足对业果等的信解,就是抓住了道的核心关要。
    这段教言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定要明记在心。若将核心推广,实际就是道次第的修持关要,在道次第上修行引发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抓住这个关键就是攫住了道的核心,其余都是枝末。
    我们有这样的认知,观察善知识等也就有了无倒的眼光,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正见,其次行持上有没有这些功德。这样就不会被外相吸引迷惑,直切关要做观察。假如自身没有正确认知,那观察善知识就是随顺自己的颠倒眼光,即便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也不懂得欣赏,与之相应。因为善知识的功德就体现在这些核心关要上,而不是其他,只有在这些地方认知他的功德,才能对他生起真实信心。否则只会欣赏他外貌好不好、名声好不好、事业怎么样,按世间眼光去看他,那即便整天围在善知识身边,也像小孩围着大人转一样,无法与之相应。
    以上是依阿兰若师教言显明何为教授中心,由此也显示了一般人的颠倒眼光和真正的教授核心所在。我们将教授中心做推展,实际就是要抓住道次第的修法关要,此外都是枝末,道次第上的修行和功德才是核心关要,摄为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以此为道的核心,这样理解完全不违祖师的密意。在道次第修法中,又以业果和持戒为中心和根基,所以祖师做了切要指点,我们可推展理解,同时也要了知基础关要。
    最后一句是宗大师的推展说明。
    【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
    因此修行的成就,要了知也是无明等烦恼逐渐趣向轻微。
    这句是说修行的成就也看烦恼是否得以调伏。“故”是连接上文,从祖师的教言可以推出以下结论。祖师指出修行的核心在于定解业果、令戒清净,由此进一步推理不难了解,修的成就也可以指烦恼得以调伏。因为令戒清净也要有烦恼的对治,因此修行成就也可理解为对治烦恼、令烦恼轻微。
    “修之成就”,修行的成就相是怎样。“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要了知也是无明等烦恼逐渐趣向轻微。如果出现无明、贪嗔等烦恼逐渐微薄的相,即所谓的烦恼轻,就是修行进步的标志。如果烦恼逐渐加重,则是入于歧途或者退步的相兆。
    以烦恼是否减轻来判断修行有无成就,这是极为应理的观察标准。修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对治烦恼,因此获得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烦恼减轻。汉地古德也再再教诫学人:要以“烦恼轻、智慧长”等作为判断修行进步的依据。一个人如果烦恼转轻、智慧增长,是修行进步的相;如果烦恼加重、智慧磨灭,即便出现世间福报等功德,也是修行退步之相。
    归纳一下,修的成就看两方面:一是业果逐渐生起定解、令戒清净;二是烦恼逐渐转轻,即恶行减轻戒清净、烦恼减轻两方面。
    阿底峡尊者也教诫:“殊胜的悉地是烦恼减少,殊胜的成就是少欲知足。”这都是烦恼逐渐减轻的相。
    衮巴瓦也说:“闻的标准相是行为寂静调柔,修的标准相是烦恼减少。”多闻体现在哪?行为寂静调柔。由多闻教法,一个人行为上自然寂静调柔。而修行的成就相是烦恼减少,内的烦恼得以对治。这就是闻和修的验相。
    法王如意宝在《直断要诀释》中也说:“如果毫无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里似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将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为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因此不能认为是正道。应当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道。”
    这些都是针对道的关要做切要指示,与以上噶当祖师的教诫都是一味的,可对照思维。由这些教言,我们对道的扼要要有明晰的认知,就是古德总结的关要:信心、悲心、智慧、出离心、菩提心等,此外神通等功德都是枝末,如果有道证功德,这些不妨成为庄严,如果没有,具足那些相兆可能是魔加持的违缘。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09:59 , Processed in 0.1376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