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4025|回复: 2

佛陀的【十大弟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7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大弟子】         

                     智慧第一舍利弗  

     舍利弗(梵文Sariputra,巴利文Sariputta),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佛陀最信任的就是他。他的名字意译为鶖鹭子或秋露子,梵汉并译为舍利子,旧译为“身子”,或系以Sari(舍利鸟)误作Sarira(体)之故,梵文Putra(弗)意为子息。其母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谓“舍利之子”。又名优波底沙(梵文Upatisya),或称为优波提舍、优波提须,即从父而得之名称。

    据《佛本行集经》卷48《舍利弗目连因缘品》载,舍利弗自幼形貌端严,及长,修习诸技艺,通晓《四吠陀》。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论议,诸族弟悉皆归伏。年少时,与邻村目犍连结交,尝偕伴赴王舍城祇离渠呵之大祭,见众人混杂嬉戏,顿萌无常之感,即剃除须发,投六师外道中删阇耶·毗罗尼子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即贯通教旨,会众250人皆奉之为上首,然舍利弗犹深感未能尽得解脱。

    其时,佛陀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说示着衣持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步行稳重,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阿说示所说因缘法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与目犍连各率弟子250人同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据《十二游经》载,舍利弗皈依佛陀后,常随从佛陀,辅翼教化,为诸弟子中上首;复以聪明胜众,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另据《众许摩诃帝经》、《贤愚经》等载,舍利弗通晓外典,屡以超绝之辩才摧伏赤眼婆罗门外道;而须达多长者之皈依佛陀,捐资建祇园精舍等事,亦为舍利弗撮挽接引所致。又据《四分律》、《十诵律》所载,佛陀晚年,提婆达多以“五法”另立僧团,并率五百比丘遁入伽耶山中,舍利弗与目犍连共至彼山,令五百比丘自悟其非,复归佛陀。

    舍利弗为僧伽长老崇敬,且屡为佛陀所赞美。当罗睺罗幼年的时候,佛陀曾教罗睺罗拜他为师,跟他受沙弥戒。据说有一次带着罗睺罗等沙弥从外面托钵回来,佛陀看到罗睺罗有不平之气,问后知道是信众们供养的食品有差别,便告诉舍利弗在六和敬的僧团中,长老应如何爱护关怀年少的比丘和沙弥,舍利弗听后一点不平之气都没有,他对佛陀的教法只有感恩地接受。

    还有一次舍利弗受到一个比丘的诬谤,当佛陀要诬谤的比丘忏悔时,舍利弗恭敬的说:“佛陀!我从生下来到今天,已将近八十岁了,在我的记忆里,没有杀害过生命,没有妄语,没有为私人利害得失和他人论短较长。我日日忏悔,大地的泥土最能忍辱,无论什么不净的东西加之于他,他都不会拒绝,粪便、脓血、痰唾,他都甘受如饴。”同时用手摸着那诬谤他的比丘的头,然后慈祥地将他扶了起来,并对他说:“比丘!忏悔在佛陀的教法中,其效果是非常之大,人能悔过,能改往修来,实在是很大的善事,我接受你的忏悔,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舍利弗对僧团的同伴均百般的爱护,有一次回来,他在祇洹精舍的住处被其他僧团大众讥为六群比丘的弟子占住了,精舍住房也住满了,他个人独自在树下露坐,风露寒冷,使他咳嗽,佛陀听到严重的咳嗽声后才知道了舍利弗的谦让,便召集所有的比丘,讲了《猴子、象和小鸟的故事》。故事说:

    一次,猴子、象和小鸟结伴游玩,但他们为了争论谁的年纪大,谁应该走在前面的问题而争吵起来。

    象说:“我小的时侯,这棵大树和我一样高。”

    猴子说:“我小的时侯,这棵大树刚才发芽。”

    小鸟说:“我以前吃了从森林里采来的果实,把果核丢在这里了,现在竟然长成了这样的大树。”

    于是象和猴子说:“小鸟伯伯,你年纪最大,你应该走在前面,领导我们。”

    于是,猴子骑在象背上,小鸟站在猴子头上,一同快乐的出发去游玩,民众看见了都说:“鸟兽都知道尊敬长辈,怎么我们反倒不如禽兽呢!”

    佛陀的法语喻譬,使僧团大众讥为六群比丘和他们的弟子都惭愧地低下了头,舍利弗为六和敬的僧团每每都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可是,他较佛陀早为入灭,是因为他的老友目犍连在布教的途中被裸形梵志所害,而佛陀也预知自己三月以后将要入灭,故舍利弗跪在佛陀的面前,决定自己早佛陀灭度,并得到佛的准许。舍利弗灭度七日后荼毗,葬遗骸衣钵于祇洹精舍,须达多长者为之建塔。据《法华经·譬喻品》所载,舍利弗得佛陀之记莂,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华光如来。据考证,《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舍利弗阿毗昙论》30卷,为舍利弗所讲说。(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神通第一目犍连  

    目犍连,又作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别名拘律陀,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得来容貌端正,自幼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外道删阇耶·毗罗尼子之弟子,各领250徒众。尝与舍利弗有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

    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座下,是最激进的分子,凡是在推动佛法遇阻力的时候,他是最反对妥协忍让的人,他有神通,耳朵听音不分远近;眼晴看物不分内外
都能看得见;甚至人心里的念头,他也能知道,他收伏莲花色女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据说有一次目犍连经过一座园林,有个名叫莲花色的中年妇女,虽然徐娘半老,姿色风韵却是世间少有,她是一个倚门卖笑的风尘女子,受外道的掀动,带着媚态的神情走近目犍连,想用她美丽的姿色来破坏目犍连的戒行。可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立即看清莲花色女的企图,因此就站下来说道:“可怜的女人,你的遭遇已经是那么的不幸,你怎么还不知道自己的苦恼。你现在打扮得如此的妖艳,自以为很美丽,其实是丑陋和污秽的。装饰着外表,自以为得意;迷惑于虚妄的美丽,就如沉溺于污泥,将越陷深。”

    莲花色用惊奇的眼光看着目犍连尊者,不觉忏悔的眼里流出了难受的泪珠说:“是的,尊者!我是装饰着污秽的身体来迷惑人,实际上我也讨厌自己的身体。
我已经不能得到救度,将会给恐怖的因果所纠缠,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目犍连立即鼓励和安慰莲花色女说:“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你能忏悔前愆,绝没有不可救渡的。衣服污秽时,可以用水来洗干净,身体肮脏时也可以用水来洗涤,但心识的不净,只有用佛法去涤洗。再污浊的百川,只要流到大海里去,大海水总会洗清百川流入的那些水。伟大的佛陀,能够教示有罪的人们,帮助他们洗净心识里的污垢,使每一个愿意忏悔的人得救。”

    原来,莲花色女有着悲恨的因缘,她仇恨所有的男子,她倚门卖笑算是对男子的报复。她是德叉尸罗城的一个美丽的姑娘,16岁时父母为她招赘了一个夫婿,可是不久,父亲去世了,母亲竟和她的夫婿私通。莲花色气愤之下,舍去了幼小的女儿,一人出走飘泊在外,几年后又重新嫁了个丈夫,过上了几年幸福的日子,但她的第二个丈夫外出经商,当他从德叉尸罗城归来时,花重金买了个小妾,而偏偏这个小妾竟是莲花色和第一个丈夫生的女儿。从此她又离家出走,深重的罪恶使莲花色讨厌人类、讨厌世间、于是她也就玩世不恭起来,她玩弄世间、玩弄人类,做了卖笑的淫女,打发着她罪恶的生活。

    目犍连知道莲花色女的身世后,并没有轻视她的心,反而觉得她此刻的心真、善、美。他用怜悯同情的语言对莲花色说:“你的前半世虽然是一段可恨的因缘,但若能依着佛陀的教示而行,罪恶的因缘就可以结束,你可以获得新生,现在你的机缘已经成熟,快跟我一起去见佛陀吧!”

    莲花色女很喜欢,她就这样的做了佛陀的弟子。后来在佛陀的尼众僧团里,莲花色女成为模范的比丘尼;比丘中的神通第一是目犍连,比丘尼中的神通第一就是莲花色女了。

    在汉传佛教中,目犍连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孝子,敦煌文献中有《目连救母》的变文,便说地藏菩萨就是他的化身。据佛典传说,目犍连用神通看见自己的生母在饿鬼道中受罪,于是施展神通将自己的钵盛食送到母前,施食给自己的母亲,哪知他的钵到母亲的面前,竟化为熊熊的火焰,母亲仍然不得进食。后来按佛陀的教示,他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遂成为后世盂兰盆会之由来。

   目犍连和舍利弗献身推动佛陀的法轮,贡献最大,佛陀的教法能于很短时期遍及全印度,他二个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因此,他俩也成为外道首先想去掉的眼中之钉。据说目犍连在弘法的途中,经过伊私阇梨山,当他在山中静坐时,给裸形外道执杖梵志看见,他们就集合了很多的人,从山上投石如雨,目犍连在禅定中被砸成肉酱而死。僧团的比丘知道他殉教之后,很气愤,都想为他报仇,这时佛陀教导大家说:“肉体是无常的,业报是要了结的。只有目犍连尊者,亡身的时候不迷而进入涅槃。生死的问题,在觉悟者面前是不成问题的。死不必惊慌惧怕,要紧的是对于死有无把握,目犍连为宣扬如来的教法,他的牺牲是无限之美!”

    同时,佛陀也告诉诸比丘,神通不是根本之法,因为神通对于生死解脱毫无关系。目犍连尊者不听佛陀的教示,在迦毗罗卫城被围困的时候,他以神通去救释迦族就没有获得成功,那时,他才知道神通不能敌过业果。最后,他为了布教殉难,神通也没有救他。目犍连的死,给今世追求神通的人,也许能有一点警诫。

    目犍连死后,佛陀于竹林精舍门前建塔纪念他。阿阇世王亦下令逮捕外道,有不少的裸形梵志被阿阇世王投入火坑。
                                
                                 
                       说法第一富楼那  

    富楼那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全名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意译为满慈子或满祝子。满是其名,慈是其母姓,从母得名,故称满慈子;弥多罗为其母之族名,有祝愿之义,故称满祝子或满愿子。为迦毗罗卫人,其父为净饭王的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富楼那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吠陀》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多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大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陀成道于鹿野苑初转法轮,乃至佛陀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他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佛陀的弟子中善于言辞、信心深厚和具有威仪态度,到处弘法教化受欢迎的比丘很多,而富楼那在大众中公认为说法第一,说明他不仅善于言辞、信心深厚和威仪态度,而更具宗教宣传家的风采和精神,这就是他难得之处。据《杂阿含经》卷13和《摩河僧祇律》卷23载,西方输卢那人凶恶弊暴,喜嘲好骂,他知道后,向佛陀请求去那里弘法教化。佛陀知道那里是个交通不便的小国,偏僻的地方文化自然不发达,民性非常暴戾,打骂成为风习,外面的人去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希望他另外换一个地方。而富楼那对佛陀说:“凡是众生可度的地方,不是都可以布教吗?正是根据您的教导,我发愿到佛法尚未普及的输卢那去。正因为那是个不文明的野蛮国家,我才觉得非要到那里去不可,我知道危险随时有加害于我的可能,但为了正法的弘扬,个人的安危又算得了什么呢?盼佛陀之光庇护我,准我前去开辟又一个人间净土吧!”

    富楼那的拓荒精神为佛陀所赞许,前往输轮卢那弘法,他具足一个布教师的十德:善知法义德;能为宣说德;处众无畏德;辩才无碍德;方便巧说德;随法行法德;具足威仪德;勇猛精进德;身心无倦德和成就威仪德。在那里他以慈悲、沉着、才智和健康的身体,以品行、风度、声音、辩才为佛陀的弘法教化,做出了很优异的成就,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了五百僧伽蓝,令其具足夏安居等事。最终,富楼那就在输卢那入无余涅槃。据《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记载,富楼那当来成佛,号法明如来。
                   
                           

                                 解空第一须菩提

     须菩提,意译为善业或空生,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为舍卫国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但天性恶劣,瞋恨炽盛,为诸亲友厌患不喜,遂舍家入山林。传说山神引导他诣佛所,佛陀为说瞋恚之过患,须菩提即悔责忏罪,随佛陀出家为比丘,后证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须菩提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在佛陀说法会中,常任佛陀之当机众,在般若类的佛典中,代表与会众向佛陀提问,请示佛陀的教示。佛陀在般若会上,发挥究竟的空理,对其能彻底理悟的,也首推须菩提。

   据佛典记载中的传说故事说,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团中,所有的人都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处。阿那律用天眼观察,告诉大家佛陀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大概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回来。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佛陀回到了人间还未到僧团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迎接佛陀。此刻须菩提正在灵鹫山崛中缝衣,当即放下衣服,想赶去迎接,正在这时候,他又忽然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心中想道:“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是为了什么呢?佛陀的法身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只是把佛陀的法身当作地水火风的和合,这是没有认识诸法的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因为佛陀的法身,诸法的空性,是没有造作主,也没有所造作。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无处不遍,佛陀的法身是无处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想不应该被事相所迷。”须菩提因有这样的认识,就没有去迎接佛陀,坐下来又再缝衣服。

    第一个迎着佛陀的是尼众僧团的莲花色比丘尼,因为她在尼众僧团中神通第一,她高兴地说:“佛陀!弟子莲花色首先前来迎接到您,我的法喜十分充满!”
        
      ?? 
                              头陀第一大迦叶

    迦叶,为与其他同名为迦叶者区别,称摩诃迦叶或大迦叶。又作迦叶波,意为饮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陀成道后第三年出家为佛陀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

    摩诃迦叶修头陀行,在佛陀的僧团中被誉为头陀第一。头陀就是修习苦行的意思,学修头陀行的人就要过简单清苦的生活。大迦叶在还没有皈依佛陀之前,就被乡邻们称赞是志气清高,不著染欲的青年,父母为他娶亲,他竟和妻子分床而卧。他因此不常和僧团在一起,而独自修习头陀。当舍利弗和目犍连还没有去世时,常劝说他忘去自我,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但大迦叶总是坚定地回答他们说:“我实在不行了。弘扬正法,教化众生,全不是我的分内之事了。忘去自我,多么不容易啊!我充其量顶多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起更艰苦卓绝的榜样,让后来者对于少欲知足的头陀行,知道尊重与实行。”

    大迦叶不惧狂风暴雨,不怕日晒夜露,总是住在深山丛林的树下,或是白骨遍地的冢间。他对僧团的发展,虽然负起代佛陀宣扬的任务,不像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旃延等人那样不惧阻难,不惜生命,他不是没有那样的勇气和毅力,他修头陀行的目的,是实践身教的典范。他认为众生能获得救,全靠僧团的弘法,僧团中布教的弘法者,是人民的亲教师,他必须自身要健全,才能担当弘法的工作。僧团本身如何才能健全?当然只有从严肃的生活中去培养自己的德行。头陀的行门,就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方式,如能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不贪名闻,不求利养,一心一德,为法做人。他为了巩固僧团,间接的利益众生,所以修头陀苦行。他在僧团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并受到佛陀的赞许,于诸弟子中,曾受到佛陀分予半座。

    佛陀入灭后,大迦叶成为教团的统率者,于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故尔传说大迦叶目前尚在人世禅定之中。禅宗的弟子以大迦叶“拈花微笑”之故事,为付法藏第一祖。

                       持律第一优婆离

    优婆离又作优波离,意译为近执或近取,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迦毗罗卫国人,首陀罗种姓,为净饭王宫庭中的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
、阿难、提婆达多等七人出家时,优婆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路,四种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

    优婆离虽是一个理发为业的首陀罗,但他心地纯正善良,本性忠厚,故才能得到刹帝利的释迦王族的信任,命他在王宫里为诸王子理发。跋提王子因见优婆离工作细心,很喜欢他,优婆离也喜欢跋提王子。当初,佛陀成道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的时候,跋提王子等因受佛陀德慧的感召,毅然舍弃虚妄的王子的尊荣,皈依到佛陀的座下出家为比丘。尊贵的王子可以随佛陀出家,优婆离很悲伤,他怨恨自己不幸的命运,生在下贱的首陀罗种姓中做人,他不敢妄想,下贱的首陀罗是不会有资格皈依释迦牟尼并出家做比丘的。所以当跋提等七人出家披剃的时候,优婆离除了伤心啜泣以外,实在不敢有一句不平的语言。恰巧,他的悲泣难过被舍利弗看到了,舍利弗问明原委,就对优婆离说道:“优婆离!请你不要伤心,佛陀之法是不分智愚、贫富以及身份的,佛法如大海,不厌众流,不弃涓滴,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信仰佛陀,他就有资格接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庇护。佛陀的教示是持戒最要紧,证得涅槃是第一,你随我一起去佛陀的座前,佛陀一定会准许你出家的。”

    优婆离成了僧团第一个首陀罗种姓的比丘,佛陀鼓励他说:“我知道你的根器不小,在我的教团中,将来你一定会成为持戒第一的!”后来他果然精进持律,修持严谨,精通律仪,被誉为“持律第一”;后来在大迦叶举行第一次结集时,公推他诵出全部律部典籍。
            

                        论议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即摩诃旃延,又称摩诃迦旃衍那,意译大剪剔种男。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西印度阿槃提国人,其族姓及出家皈依佛陀之因缘,有多种说法。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家品》记载,他是猕猴食聚落大迦旃延婆罗门第二子,名那罗陀。初入国都优禅耶尼城附近之频陀山中,从外舅阿私陀仙人学习《吠陀》之教。后阿私陀见释迦牟尼出生时之相好庄严,预言将来必成佛陀,遂于命终遗言令其礼释迦牟尼为师。他出家后,从其本姓称大迦旃延,勤行不懈,证得阿罗汉果。

    迦旃延在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是论议第一。真理不辩不明,他能用很巧妙的方法,很简短的言辞,把问难的人说得心悦诚服。有一次迦旃延在街上托钵行化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婆罗门的修道士,向他发问道:“尊者!请问世间上刹帝利与刹帝利,婆罗门与婆罗门之间相争,是什么原因呢?”

    迦旃延回答说:“是贪欲在蛊惑。”

    婆罗门修道士紧接着又问:“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刹帝利与刹帝利相争是为了贪欲,那么,尊者!你们沙门与沙门相争,又是为的什么原因呢?”

    迦旃延果断地说:“是我见的执着。”

    婆罗门的修道士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很满意迦旃延的回答,但他又继续问道:“尊者!那么我再请教你,那么世间上什么人才能离开贪欲与我见呢?”

    迦旃延毫不犹豫地告诉婆罗门修道士,只有现在在舍卫城说法的佛陀,他才是世上的应供、遍知、无上正觉者,他没有贪欲的烦恼,没有我见的执着,是人天的师范。婆罗门的修道士听了之后,很感激迦旃延,并请他介绍皈依佛陀,作为在家学佛的优婆塞。

    还有一次,也是一位婆罗门的修道士,他听说迦旃延论议第一的名声很大,就不服气,从很遥远的地方特别赶来拜访,想用辩论的方式来难倒迦旃延,所以一见面就发问责难说:“听人说,本来是婆罗门的迦旃延现在作了沙门,不再拜耆宿的婆罗门,不起座相迎,也不与座,我听了这么说,深不以为然。所以特地来问你,假若真是这样,我想这不是正法,是不应该的。”

    迦旃延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对造访者说:“你说的是事实,由婆罗门皈依佛陀的迦旃延不是就没有与你座吗?当然也不再向婆罗门的耆宿礼拜,这是很合乎法理的。已经证得圣果的我,你不可以用年龄来估量,假若一个八十或者九十的婆罗门,耽欲爱、陷贪嗔,年龄虽长,这又有什么用呢?”这位不服气的婆罗门修道士羞愧地低下了头,也接着放弃了邪见,皈依到佛陀的座下,请为弟子。当时很多的外道,都在迦旃延巧妙的论议之下而改邪归正,接受了佛法的信仰。

    佛典里还记载了一个很风趣的故事,就是迦旃延教一个妇女卖贫穷,自己买贫穷的故事。故事说:

    有一次迦旃延在阿槃提国宣化佛法的途中,遇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啼哭,迦旃延看了后很不忍心,害怕她会为什么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因此,就向前问道:“施主!是什么事使你伤心,在这里啼哭呢?告诉我吧,我是佛陀的弟子,我愿意帮助你解除痛苦和烦恼。”

    妇人便放声的哭道:“你是不能帮助我解决困难的,告诉你有什么用呢?世间是不平等的,贫富如此的悬殊,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一生都是受苦,我给贫
穷的苦折磨得真不想活了。”

    迦旃延很同情的开示说:“请你不要伤心,世间上穷人很多,不仅是你一个人。同时,穷人并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也不一定快乐。你看那些拥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们仍然天天为贪欲烦恼受苦。为人只要平安的生活就好,贫穷有什么值得悲伤呢?”

    妇人不耐烦的哭着说:“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门,你能看得开世情而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一个大富人家的奴婢佣人,穷年累月的做着苦役,衣食不周,自由没有。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贪暴恶,没有丝毫慈心,我们做事稍有差迟,打骂交加。想到我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这些痛苦都是由于贫穷所致,你想,我怎么不悲伤我的命苦呢?”

    迦旃延说:“既然如此,你不用悲伤,我告诉你一个解脱贫困的好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你既然为贫穷受苦,那你就把贫穷卖出去呀!”

    妇人很惊奇:“贫穷可以出卖?那么世间上不是没有穷人了吗?有什么人肯买贫穷?简直是笑话! ”

    迦旃延肯定地说:“卖给我!我买!贫穷可以出卖,只是世人不知道怎么卖而已。你要知道,人生的贫穷富贵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前生悭吝而不肯布施。因此,修布施就是卖贫穷的最好方法。”

    妇人听后智慧开朗,从此明白了致富之道。但她又苦着脸向迦旃延尊者问:“你的确说的不错,我极其贫困,一无所有,连这只水瓶也是主人的,我用什么布施呢?”

    迦旃延尊者将自己的钵交给了妇人说:“你持此钵,取一点净水施给我吧!”妇人如教奉行,欢喜踊跃。

    迦旃延用论议,感化了很多的人皈依三宝,奉行佛教。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梵文Aniruddha,巴利文Anuruddha),又作阿尼卢陀、阿竟楼驮、阿难律、阿楼陀。意译为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顺随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迦毗罗卫人之释种,佛陀之从弟。关于其身世,《起世经》、《五分律》、《众许摩诃帝经》等载为斛饭王之子,《佛本行集经》、《大智度论》等则载为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婆离等,即于其时随佛陀出家为比丘。出家后之阿那律,修道精进,堪称模范。他曾于佛陀说法时酣睡,为佛陀所呵责,遂立誓不眠,后患眼疾,导至失明。然以修行日进,心眼渐开,终成佛陀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阿那律长得很英俊,没有出家时就有很多王族的姑娘希望嫁给他,但阿那律却不易为女色动心。出家之后也仍然讨姑娘的欢心,有一次他从祇洹精舍往拘萨罗国的途中,路上没有比丘宿处,借民间家一宿。而民间家里有一位姑娘,见他长得英俊,就喜欢上他了。夜半,灯光渐渐的黯淡,朦胧的月色照在窗前,门声响处,姑娘轻轻地走到阿那律的床前,温柔多情地求爱。而阿那律结跏趺坐,双目紧闭,像高耸的山岳,巍然不动。姑娘以手推他,阿那律严肃地把眼睁开,庄严地呵责欲的种种不是,姑娘生大惭愧,当即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作了在家优婆夷。

    阿那律双目失明后,一天想缝制衣服而无法穿线进入针孔,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希望有个人帮助他把线穿进针孔,于是佛陀就亲自帮助他,并帮他把三衣缝制好,并教他如何修定,以见到光明。阿那律坚持不懈,不久就证得天眼,不分远近,不分内外,他都看得到,从此,阿那律是有名的天眼第一。阿那律很激动,佛陀也更欢甚,有一次阿那律走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问道:“佛陀!少欲知足,常行精进,这是我们修道者必备的条件;忘记小我,弘法利生,这是我们弟子应尽的责任。关于我们如何修道,应取涅槃,恳请佛陀多予慈悲开导。”

    佛陀根据阿那律请学大人(菩萨)的问题,开示了《八念经》,要他昼夜至心诵念。

    佛言:“大人八念者,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道从知足,非无厌得;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道从精勤,非懈怠得;道从正念,非邪念得;道从定意,非乱意得;道从智慧,非愚痴得;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云何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得无欲,自知得无欲,不令他人知我无欲;得知足,得远离,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戏,自知得不戏,不欲令他知我无欲,是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云何道从知足,非无厌得?谓比丘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是谓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云何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谓比丘行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俱远离,是谓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云何道从精进,非得懈怠?谓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道从精进,非懈怠得。云何道从正念,非邪念得?谓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是谓道从正念,非邪念得。云何道从定意,非乱意得?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云何道从智慧,非愚痴得?谓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是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是谓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云何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谓比丘意常灭戏,乐住无余涅槃,心恒乐住,欢喜意解,是谓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八念已,然后枝提瘦水渚林中受夏坐也。
   ……是时,尊者阿那律陀得阿罗呵(阿罗汉)。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来源: http://www.putixin.com/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6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6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兰!许可兰!阿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9 04:31 , Processed in 0.149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