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4999|回复: 1

果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28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作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恶若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他。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种的;衰后怨孽,都是盛时作的。

  ●举念时明明白白,勿欺了自己;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谁人?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弘一大师说:冥冥之中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

  ●宇宙,是无限的时间与无量的空间的合称,“宇宙之谜”困惑了多少人?时至今日还有多少哲学家、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个中道理?只有因果律揭示了这个谜底:整个世界,亦即整个宇宙是一业力之网,是从业力而生,是因业力而立的。

  何谓业力?凡是身所作之事,口所说之话,心所想之事,都叫做“业”,由业所产生的作用叫做“业力”,业力的连锁反应,便叫做因果。

  世界上一切事物,没有一种不是受因果律所支配的,有如是因,便有如是果,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做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

  简单的因果,世人还能够明白,复杂的因果,就很难以索解了。种下的因,如无相应的果,那一定是有别的因混合了进去的缘故。单一的因变成复杂的因罢了。

  世间人事的复杂万变,是和人心的复杂万变息息相应的,业因既然万别,刚果报亦万变,之所以有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纵复杂、千差万别、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境象,就因为其中贯串着万有因果律的缘故。一切众生都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又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
作者:界真
佛教的因果不同于一般的因果,它有两个特点:

  一、报通三世。即一世作善作恶,或在当生即受报,或在来生受报,或在三生、四生、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受报,视因缘而定。譬如种子,若阳光、水份、营养诸条件充分,则很快会发芽、成长,若条件差些则需要一段时间甚至不会发芽。作恶得福是宿世栽培深厚的缘故,若不作恶福报更大。作善遭殃是宿世罪业深厚的缘故,若不作善灾殃更大。

  二、转变由心。人能造恶,亦能修善,善恶在一念之间,因果在一念之间…… 对往昔所造, 直下承当,作偿债想,生悔罪心;革心换面,改恶修善;持咒修忏、诵经念佛,自行化他。《金刚经》中说: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转变由心的意义。

  把握因果二原则,深信因果真实不虚,对我们人生有很大帮助:

  一、知足常乐,素位而行。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从不会因时空之变迁而徒劳。相信因果,对自己拥有多少就有了正常的心态,减少许多不正确的欲求与烦恼;对自身有了正确定位,对他人之际遇也就有了“各有因缘”的看法,从而安心做好本份,在富不喜,在贫不忧,乃至患难之中做好患难时应该做的事情。

  二、中道而积极的人生。因果律不会错位,把握因果,便不会做无益的事,如放纵的享乐,不计任何后果;无益的苦行,根本追求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目标。我们就会找出正确规律,然后投入积极的将之做好。

  三、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由业力所感,业力是带有强烈个人动机的行为,而“动机”这个因,当下就可把握。业因成果,中间要有缘的促进,营造善缘,减少恶缘,就能促进善果的成熟。恶因虽不失,解脱之后便是菩萨度生的资粮!未来生命的好坏,完全看现在行为的善恶,所以吾人现在一切行为活动,对于未来的新生命,有著很大的关系,应积极的努力向善,以求获得美满的新生命!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因此断恶因、修善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日增;凡夫无知,常造恶因,欲免恶果,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也。杨钊居士说:“我们把因果告诉别人,信与不信是他的事,最重要是我们自己要信。”是啊,深信因果,享受因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
佛经因果章句摘录辑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涅槃经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                         ――华严经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大宝积经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增一阿含经
                  
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身坏命终,堕地狱中。       ――长阿含经
                  
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得殃者。   ――佛说旃陀越国王经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       ――大般涅槃经
                  
拨无因果,断灭善根。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             ――大般涅槃经
                  
一切虚妄皆入苦谛。如有众生欺诳于他。以是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大般涅槃经
                  
若于父母 佛及弟子 生不善心 起于恶业 如是果报 在阿鼻狱。    ――大般涅槃经
               
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种种恶。以作恶故轮回三
趣具受诸苦。                                                ――大般涅槃经
                  
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大般涅槃经
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
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                ――大般涅槃经
                  
若有众生。为贪食故起身口意三种恶业。所得财物众皆共之。后受苦果无共分者。     
                                                                ――大般涅槃经
                  
众生从业而有果报。如是果报则有三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贫穷巨富根具
不具是业各异。                         ――大般涅槃经
                  
佛法不有也不无 一切皆待因缘立 无我无作无受者 善恶业报亦不失。――说无垢称经
                  
因欲之患。着爱为本。放心恣意。身欲众恶。骂詈冲口。心念毒恶。不护身口。不顾后世。
寿命终没。魂神一去。堕于恶趣勤苦之处。昼夜考治。无央数岁。是为贪欲之患爱欲之恼。
放心恣意。为之所溺。                                          ――所欲致患经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
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
可悔,祸必灭己。                      --佛说四十二章经
                  
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
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
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
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
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
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
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
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
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
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因果必然要知道业力和轮回,轮回因为要言及六道,有许多概念不被人接受,先说业力.

我能力有限,怕言说会误人,只整理一些大师法师的文章.

业力的探讨
作者:慧律法师
业是惑的别名,亦即颠倒妄想。在念念起灭之间,错认“我”及“我的”是实存的,遂产生贪着、攀执而不断的轮回生死。

  业力是因果相续

  业是行为与动念。人类在虚妄的时空(过去、现在及未来)中起心动念,由造作诸因感召果报的产生;而透过因果之间的延续递变,形成业力。

  因此,业是就因地而言,而业力则是就果报来相对的诠释。生活周遭的万事万物,均不能脱离因果的轨则,包括我们的行、住、坐、卧、生活作息,都不能超乎因果的循环运转。

  举例来说,一栋房子的兴建,须赖种种因缘条件的配合,包括有地、建筑师设计蓝图,再加上水泥工、木工、铁工、装璜及监工……等人的分工合作,才能循序完成美观结实的建筑物;而这就是“果”—搭建的成果。再其次小如我们咳嗽生病,便是起因于身体的基本构造元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受凉了或受到病菌感染所得的果报。

  肯定因果,空性解脱

  一般凡夫对因果律则,没有确切的知见了悟,在生活点滴中不识因果的来龙去脉。一旦时机成熟,果报现前,便会产生迷惑、痛苦,甚至怨天尤人、不满现状,心恒不自在。但证果的圣者(觉行圆满解脱的修行人),昔日在凡夫地造作善恶诸业,机缘成熟时,一样平等受报。只是他内心无嗔无惧,了知一切顺逆无非空幻不可得的缘起缘灭;当下不执着一切诸法,平静接受,如如不动,自性解脱。

  由此可知学佛的可贵,在于当下肯定因果的事实,如佛经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若-能提起正念静观因果现前,随缘消转旧业,回归万法自性清净,则与诸佛菩萨相呼应,与如来正法不即不离,会通融合,正等无异。

  超越烦恼,成就智慧

  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着,便形成无明执着,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

  因此,业是惑的别名,亦即颠倒妄想,在念念起灭间错认“我”及“我的”(尘境)是实存的,又漠视因果律则,于是开始兴起欲望、追求,造作、自私、贪着、攀执、过于防卫自我……等业行,再一次承受生死轮回果报。

  此外,若我们总是长时间活在对过往不愉快记忆的回想中,心里便挂碍,计较丛生,恨意难消;同时在不明因果的迷惑中,受业力无可奈何的牵引及束缚,在苦恼中不停打转。比如一昧抱怨子媳忤逆不孝、命运乖违……等,这一切莫不是感情用事。

  其实此刻正是修行最佳机缘,倘能持续坚定念佛,将过往造作的业障予以清净转化,则“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更可以依循《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因果不昧中,观照逆境的虚幻不实,自能将粗糙、不理性的感情,升华为大慈大悲的智慧流露。对于所面临的种种困恼,也能突破业力的支配;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既现实而又超越”。

  断除习气,回归自性禅定

  形成业的另一起因是“习气”,即指人的思想行为残留在阿赖耶识中,与外在尘境交涉所发生的惯性作用。

  譬如有句哲理名言说:“你讲一句谎话,就要编造十句谎言来掩饰,久而久之就会铸下无可弥补的错误。”这句话明确点出口业形成的过程,以及结果。

  又如早晚一根烟的人,看见他人抽,或是闻到烟味,也得拿根管状物代替过干瘾。再以物理学中的公式f=ma来解释:力量=质量×加速度,而质量会化成能量,众生身口意所造作的诸业进入“自己与他人”的八识田中,会形成薰染力和固着力,这样的情况即是“定业难转”。

  如果众生不能觉察习气的因果关系,被它牵缠且随它任意流转,则内心思绪恒常散乱而不自在,这对生命的进化是一种伤害及惩罚。值此时刻,若能依循六祖坛经所示:“本性自净自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以最究竟的般若空性,断尽一切习气,我执当下放舍,则禅定解脱的境界即自然现前。

  业力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年轻人往往因为人生的阅历较浅、少不更事,以致于认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总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无法完成的。这群“天之骄子”好比温室内的花朵,不识人间冷暖。在父母、师长之羽翼下,较难领略现实的景况,相对的随着年岁增长、生活炼丰富,必定渐够能感受些许处世的无奈,彷复冥冥之中,有股莫名的力量牵引束缚着自己。

  这种体验有些是透过对周遭人事的观察,更有的是源自个人惨痛的经历。

  以职场生活为例,这里面就有许多无可奈何的事情。工作压力、人事摩擦、上司斥责、同挤倾轧,这些都不是小说家笔墨下的情节,而是活生生的梦魇。单身贵族或许可以潇洒的辞职不干,先出国游玩或散心,再来考虑下一份工作。

  可是,对于有家室之累的上班族而言,家计的维持就是立刻浮现在脑海中的负担:房子要缴贷款、小孩得上安亲班、小李打电话催会钱等。所以,尽管工作并不愉快,还是得继续加班、赶工,因为他还需要保有这个饭碗。听起来好像很窝囊,但这就是生活。

  我虽然是个方外之人,但是经常会听到信徒向我诉说这些无奈。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深刻地感受他们“身不由己”的心情。

  业是强烈的我执、法执

  我执法执的产生是因为对宇宙人生真相,缺乏透彻的理解。物迁境移、人世变动,在在都向我们明示“世间无常”这件事实。偏偏每个人都活在错觉中,误以为在变动不居的时空迁流背后,有一个不变的实体。

  由于对这个玄想式的实体(reality)加以执取;遂衍生我执、法执两种颠扑难破的心态。我执强烈的人,可说是“自我中心主义”,凡事皆以自己的标准定夺。合己意则欢喜,违逆者则愤恨、痛苦。这种人烦恼重、是非多、嗔恨心特别强。

  有位信徒来向我抱怨,说他接二连三换了好几个工作,都是因为人事上的纠纷。他向我埋怨自己业障深重,遭人排挤。整整说了将近一个钟头,我发现问题的症结点根本出在他身上。

  他把责任推托是别人蓄意中伤,其实是他固执己见、心态骄慢;当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往往嗔心大作。长期下来,愤怒早已烙印在他的脸庞。

  为了避免刺伤他的自尊,引发他更大的怒火;我于是借用广钦老和尚的教示,希望能点化他。我说:“即使自己明明对,别人却硬说你错,那就承认自己错。”,“修行人是不与人争论是非、对错。”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有理、无理都保持沉默;心中没有是非,自然放下我法二执。

  业力是一种含藏的能量

  人之所以会有嗔恨心,并不是一触即发;它是念头日积月累的结果。不管善业、恶业,都是一股积聚的能量。用《大乘起信论》来解释,即为“一心开二门”(生灭门—心业相一面,真如门—清净一面。)

  善恶的能量蕴藏心中,一旦外界因缘成熟时,就会发作。几年前报纸曾刊登一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故事:有个杀人犯,因为自幼家庭破碎,整日在外游荡。一日与人发生口角,一怒之下,抽出随身的扁钻,直插对方心窝,犯下杀人事件。之后他被送去少年感化院,在牢里待了七年。出狱后,他决心痛改前非,安份守己在市场卖菜。左邻右舍都称赞他“浪子回头”,并为他完成终身大事。婚后一年多,过去道上的兄弟突然造访,骗说要介绍生意给他,因此他又和这群朋友来往。先是喝茶聊天,渐渐打打小牌,搞得后来生意干脆不做,沉迷赌局。

  他的妻子屡劝他歇手,则遭到拳打脚踢,终至协议离婚。至此,他不再是苦干实干的青年,而是吃喝嫖赌的流氓。为了赢赌局,他每每动手脚耍郎中;后来因为使诈和别的赌客起冲突,历史重演,再次锒铛入狱。

  看完这则故事,再次让我感受到业力的可怕。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如果不努力修行,只有任凭业力的摆布、捉弄。
略述《阿含经》的业报观 节选
作者:性演法师
业报观念,是印度奥义书所阐述的思想之一。佛陀提出别于印度传统的业报观──众生形相与内涵的千差万别,皆因过去业力而有异同,更因今世种种不同的因缘变化,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朝向光明的前景或陷入坎坷的荆棘,这上升与下沉的枢纽,完全掌控在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与行事作为中。

  在经典里,我们看到了“业异熟报不可思议”,它既是不可思议,当然没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供算数。然而,在菩提学程修习的这一条路上,我们明白业果因缘的展现,不是一种静态的累积,生命的活动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能否一直向光明迈进,端靠我们的坚持掌握、谨慎心念,在每次根、尘相对的当下,守护三业,如果能如此觉照,修道路途肯定是光明坦荡的笔直。

  经云:“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薄地凡夫不了解今生来世所展现的业报现象,以及没有一个制造业报或承受业报的核心所在,也不能接受在生生灭灭的业报中,只有作业而没有造业者的道理。因此,我们常常被业报所戏弄、折磨而不自知。在整个生命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中,我们显然不能再坚守自己的三毒烦恼,一心只强调自我的优越感,而不去了解自己在生死流转、忧悲恼苦的课题上,我们的力道原来是如此地薄弱,即使奋斗一生,终究要一无所有的面对死亡。这一切似乎是不能改变的,但透过修道,依循佛陀菩提道次第的缘起法则,才有能力超脱自己有限的生命模式,开拓无限可能。


因缘变化,影响业报

  业相应的经文,大体上是佛陀为增长弟子信心,开发善根,提升宗教情操所说的端正法。佛弟子透过端正法的修学,有所成长后,佛陀才再深一层讲说正法要的四圣谛理。在此例举《中阿含?盐喻经》(注一)介绍佛陀给予佛弟子们的教示及修习方向。本经的宗旨,明确地指示重业转为轻受的过程,若能从经文的点滴来掌握佛陀的本怀,便可进入“法”的领域。如果我们想扭转命运,必须先从自己的行为、语言、思想来著手,再加上足够的时间(寿命)修行,我们的精神领域,就能逐渐充实与圆熟。当我们具备这份内涵时,才较能对不顺心的逆境感到自在,进而有能力欣赏生命的模糊与陷阱。之后,内在心灵方能培养对生命的诚摰,渐渐地达到安详、自在。

  具足了以上的因缘条件,方能笃定地掌握身心行为,而我们的业报也将有改变的空间。以下就经文内容、譬喻,作纲要的介绍:

  [作不善业]

  ◎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若作不善业,且“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这是因为个人的行为、语言、思想等依然故我,不能净化自己本有的不良习性,培养好的行为,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寿命)修行,使生命历程有转圜空间的机会。这好比“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此情况就像一个人感冒发烧时,想泡一杯淡淡的盐水来喝,以缓解体内细菌的流窜。然而,一不小心,倒入太多的盐巴,原想使这杯水喝起来爽口,却成为不可得的奢望。

  又如“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贫穷的养羊人“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已经十分困顿,仰赖生活的仅有资产,又被豪富、强势的人家所夺取,这个养羊的主人,能向谁去伸冤呢?已经穷无立锥之地的人,仅仅亏他人一点点的钱财,即被债主缚绑,“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这个穷人想解除这被缚的厄运,那是难上加难!佛陀以生活上浅显的譬喻,让我们明了,当我们处在这种情境之下,想要横越苦海,到达自由的彼岸,必须培养把握当下,以眼前的情境作为菩提生涯的立足点,面对现实,精进努力,方是上上之策。

  ◎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作不善业,但“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若有足够的时间(寿命)修行,来改善、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使本来不良的习性,逐渐转好。这好比“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又“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及“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

  依以上譬喻与前一段文作比较,我们了解不必为已经存在的恶业懊悔、担忧,如果因为“悔”而委顿不前、不能超越,不但对生命的成长没有帮助,反而削弱了斗志。因此,把握当下最为重要,在足够的修行时间里,只要我们透过佛法的修学,清净忏悔,行善不断,便可提升、改变自己的生命素质,阻绝恶业种子的成熟。让每一个当下,透过“法”的实践,将现生的业报当作未来生命的养料,更可以积极地以戒、定、慧三学清净三业,成为重罪轻受,转化业报的契机。

  [故、不故作业]

  ◎ 三业清净,戒德圆满

  本经主要在说明,故意作业与不故意作业的差别。在《中阿含?思经》(注二)中提到:“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定)受报。”故意作业的“故意”,是透过内心的反覆思量之后所作的决定。经文指出,依循身、口、意三业中,以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故意造业,是经过思心所思虑决定后所发动的行为,这些业清楚地烙印在我们的八识田中,变成生命的一部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样的影响当然最为深远。除此之外,《思经》中还例举身、口、意所作的十恶业──贪、嗔、痴三毒造成思想的偏颇,妨碍明智的思惟,所以,意业影响我们的生命体最为深远。“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透过经文提示,故作恶业,肯定不是佛弟子所应为的,我们应谨慎自己的行为和心行,不让这难得的人身,命终之后堕入苦处。佛陀慈悲、恺切地告诉我们,佛弟子应舍三不善业,修三善业,随著因缘变化,因果业报就会有种种改变。经典说:业果因缘往往是异地而熟、异类而熟,不是我们薄地凡夫所能思议的。为了要解脱过去业力的包袱,必须从佛陀的法身(经典),获得宝贵的启示与开导,以便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因此,佛陀鼓励每一位有心向上提升的佛弟子──“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依循清净的三业,守口、摄意、身莫犯,看清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并且时常思惟因三业出轨所受苦处的警训,即能让自己起心动念的每一个当下,深思远虑,进而进修戒德的圆满。“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普周一切;心与慈俱……如是悲喜心与舍俱。”以戒德圆满为基础,再加功用行,远离诤讼,去除五盖,不让自己沦为闇昧、封闭的自我。从身心谦和,正念正智进修四无量心,如实的用功,层层增上,必能圆成三果以上的阶位。  

  ◎ 因缘具足,决定受报

  有关故、不故作业,须再具备增上心作、更修习与随喜回向这三个条件才能成满,接下来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注三)来作说明。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者,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决不决定受报主要在于我们的用心。所谓“增上心作”,即是透过思心所的作意,从审虑、决定而后发动的作为,有了思心所的作意,即能决定我们归处的去向。“更修习”即是作了又作,积久成习,习久成性。更将此善业不断地随喜、回向,这股力量就不可思议的愈来愈大了。具足了以上种种条件,肯定是会受报的,如果条件不具足,报与不报则依时节因缘而定。

  本经谈到所有善、恶业的种子,在没有受报以前,若未修证解脱,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有业就会有报,只要因缘具足,即使经过了百千万生,业力依然存在。“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佛陀虽已成道,但仍有九种罪报(宿缘),何况凡夫!因此,若不修道而想免除身苦,那是妄想,连成佛都不可得。道业成就者可以超越心理的苦,但生理的苦依然存在,只是内心不再被身苦所系缚,而能坦然面对、接受。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报,差别不同。”每个人对自己期望不同,所要求的疏严便有所差异,由于努力的方向和程度不同,所成就的业果也就不同。我们都应如实内省:我有几分道人的气质,几分道人的襟怀,当我能常常品评自己时,向内观的心灵就觉醒了,善业自然成长,恶业也将随著消失。


众生随业,千差万别

  对于因果业报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可成为我们行为的准绳和轨范,它更进入心灵深处,成为生活的理则和生命的凭借,也是成全人性和阐发佛性的契机所在。

  生死轮回的众生,在一个大苦阴聚中沉沦,头出头没,必须到修行成就,圆满解脱后方能尽苦。然而,佛陀为随顺世人的感受,令众生修习佛法,出离轮回,在《鹦鹉经》(注五)中述说鹦鹉摩那都提子家的“白犬吠佛”的经过始末:当佛陀托钵经过都提子家时,都提子正好有事外出,而家中的白犬对著佛陀狂吠,佛陀为它做了最确当的开示,白犬听了佛陀的训诫后,生起一念的惭愧心。“白狗遥见佛来,见已便吠,世尊语白狗,汝不应尔,谓汝从呧至吠,白狗闻已……忧戚愁卧。”都提子回家后,见到白狗愁忧不喜,从家仆禀告中得知整件事情的原委,都提子不能谅解佛陀,“欲诬世尊、欲谤世尊、欲堕世尊。”于是都提子到胜林给孤独园,去找佛陀兴师问罪,经都提子一再提问后,佛陀才告诉都提子实情,经证实之后,白狗果然是其父都提所投胎转世。

  都提堕落白狗的业报,这样的结果是都提整个生命活动的总和,不是佛陀凭空想像出来的结局,因他生前,举手投足野蛮强悍,气势凌人,又以增上慢心,悭吝不舍,守著财富不肯布施。因此,今生再投胎为白狗,继续前生未尽的心愿,守护自家的财产。都提子证实了佛陀所言不虚之后,放下嗔恚之心,转为善念,再次来到僧团中请教佛陀,此时的都提子态度谦和,恭敬虔诚地禀白佛陀:“瞿昙,我复欲有所问,听乃敢陈。”都提子问:“人身何以有高、下、妙、不妙、长命、短命、多病、少病……种种的千差万别?”世尊答曰:“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佛陀接受都提子提问后,不厌其烦地为他说种种相对之法,内容不外乎是说明,在菩提学程中的每一位佛弟子,“要怎么收获,应怎么栽”,都提子听完佛陀的开示后,“长夜得利义,得饶益,安隐快乐”,雀跃欢欣,虔诚地礼拜佛陀,依止佛陀,成为三宝弟子。

  透过经文的研读,我们了解到后代佛弟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业报纪录著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起心动念的实际过程,所以,不论是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的修为,应当慎重地抉择、取舍,记取佛陀的教诲,即能掌握从凡夫身迈向圣者流的契机。   

  人生境遇,变化多端

  同样生为人,但在生命历程中,所面临的状况,却有苦、有乐、先后与长短的分别,这样的情形不禁让人怀疑,为何如此千差万别?在一期生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局势、状况,有时能清清楚楚地看它发生、进行与消逝。而有时却也模糊懵懂,糊里糊涂地看著它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人”在面对类似的事件时,不一定引发相似的反应。有些人一触即发,嗔怒无常;有些人慢条斯理、温和婉约,因此,每个人就有其不同的业报因缘。

  《增一阿含经》(注六)中,佛告诉比丘:“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乐而后乐。”此经告诉我们要明白因果与善恶业报,在一期生命中,不是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根、尘相对的当下,都能自我掌握,都能善念相续。有时浑浑噩噩地掺杂散乱的妄想,有时在无记的心态上莫名所以。因此,我们的一生时好时坏,转来转去,永远转不出六道轮回的范畴,随著这样的因缘变化,我们的苦乐、福德与业报就这样掺杂不明。

  在本缘部《佛说波斯匿王善光缘经》(注七)中记载著:善光公主得宠于波斯匿王,然大王屡次对善光表示,你今天之所以有如此优渥的生活环境,受到大家的爱戴,都是因为父王给你的庇荫与恩赐。然而,善光不这么认为,她说:“我有业力,不因父王。”国王被惹怒了,将公主下嫁给一个贫穷乞丐,又告诉公主:“若汝自有业力,不假我者,从今以往,事验可知。”善光随夫回到家中,“随其行处,其地自陷,地中伏藏,自然发出。”至此国王才相信“自作善恶,自受其报”。

  《杂阿含》九三○经(注八)中,摩诃男长者曾问佛陀:在生活的领域里,我学佛、行善,念念不忘三宝,但当今的社会危机四伏,如果有一天,我在十字街口被马车、狂象或坏人撞死、踏死,而意外死亡,那时我将投生何处?佛陀慈悲地安慰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我们的业果,随著日常生活的造作,有著种种的不同。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注九)谈到,惯习的业力,自然起用而决定招感来生的果报,不出三大类:随重、随习、随忆念。

  当然,这是指生命最后的那一刹那。在这三大原则综合了我们前生、后世的因种子,映现了佛陀所说的“业异熟报,不可思议”的理则,导致生命的过程中有苦、有乐、先后、长短不一的差别。如同身体的保健,一向健康的身体,稍一疏忽受了风寒,加上抵抗力差的时候,遇到流行感冒病菌的侵袭,人就生病了。同样地,我们的业果因缘,也是稍不留意,掺杂种种的念头,因此有苦乐、先后的不同,然而这都不出“随重、随习、随忆念”这三大枢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9 04:30 , Processed in 0.1455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