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1030|回复: 2

《大乘五蕴论》讲记(二十二)——小随烦恼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21 1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

    小随烦恼有十种: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分别与嗔心、欺骗、贪心有关。



    随烦恼指跟随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而生的烦恼,根据活动范围不同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


    一、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十种: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我们把它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与嗔心相关,第二类与欺骗相关,第三类与贪心相关。有些在前面已经讲过,在此只是简要带过不做赘述。


    (一)嗔心相关

    云何为忿?谓遇现前不饶益事,心损恼为性。

    “忿”是对当眼前遇到违缘或逆境感到生气、忿怒。

    云何为恨?谓结怨不舍为性。

    “恨”是没有遇到眼前令自己生气的事,仍然忿忿不平,结怨不舍。

    云何为恼?谓发暴恶言尤蛆为性。

    “恼”是在忿、恨之后很可能就会发出粗恶的言辞,重点是去用这些言辞刺伤别人。

    云何为害?谓于诸有情损恼为性。

    “害”是对有情众生想要去伤害的一种心理,伤害别人、伤害小动物等等。

    云何为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

    “嫉”,嫉妒,也和嗔心有关,对于别人的好事情内心觉得愤恨不平。


    (二)欺骗相关

    云何为覆?谓于自罪覆藏为性。

    “覆”是自己犯了过失不想让人知道。这也是一种烦恼,觉得很丢人,觉得做了这个事情,要好好把它隐藏起来,就算是很亲近的师友也不想让他知道。

    出于某种合理的自我保护,我们确实不应该把过多的个人隐私暴露给陌生人;但是对于自己的过失必须坦诚以待,至少自己对自己要真诚,不能把自己的罪过覆藏起来让自己都忘了,而应去忏悔。

    对自己真诚,也要对身边的师友真诚,每个人应该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合适的宣泄口,可以无所顾忌地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找朋友也好,找心理咨询师也好,把心底的问题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去认识它、改善它。

    云何为诳?谓为诳他诈现不实事为性。

    “诳”类似于骗人,把本来不对的事情说成对的。

    我们来看一下《成唯识论》上面的话:

    【成唯识论】云何为诳?为获利益,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为了获得财利、名益,故意做一些让别人看起来觉得自己有功德的事情。

    云何为谄?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

    【成唯识论】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说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谄”是为了让其他人不明白,故意说一些奇怪的话,或显示一下特别奇怪的行为仪态。险曲,险是不实,曲是不直,都是不真实的意思。曲解事实,障碍师友对我们的种种教诲。

    “谄”“诳”和“覆”之间存在一些相似性。关于“谄”有两种理解: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21 19: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种理解如《五蕴论》“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和前面的“覆”相似,只是说“覆”是内在的一种覆藏,“谄”是用各种各样的方便方法去覆藏自己的过失。

    第二种理解如《成唯识论》“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说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一个是“矫说”,一个是“异仪”,重要特点是“能障不谄教诲为业”,障碍师友对我们的一种教诲。而“诳”是“谓为诳他诈现不实事为性”,是为了谋取名利,通过语言或者行为诈现一些不真实的事情。“诳”主要是侧重于邪命得财,而“谄”偏于妨碍师友的教诲。这样理解的话,“谄”和“诳”意义相似,略有差别。


    (三)贪心相关

    云何为悭?谓施相违心悋为性。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舍不得。主要是对自己的财物,也包括名声等放不下,总想牢牢地抓住,不想布施给别人,所以这个是与“布施”相违背。

    云何为憍?谓于自盛事染着倨傲(jù ào),心恃为性。

    倨傲,就是很自大的样子。

    “憍”(骄)和“妒”都和慢心所有关系,他们都来源于比较,如果觉得别人好自己不好,就会有嫉妒;如果觉得自己好别人不好,会生出慢心,或者可能会起骄心。我们前面说过慢心和自恋有关系,“憍”经常和慢心相伴,觉得自己非常优秀,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了不起,沉浸其中,心内有所凭恃。对自己的功德、好处、长处内心有所耽着,有一种贪心——不是贪着外在的东西,而是贪着自己的各种功德、好事,这就是“憍”。

    我们发现有很多成功人士,谈到自己的“丰功伟绩”时会流露出情不自禁的得意,谈起来滔滔不绝,对这些事情有所染着,这里面也有憍心。其实不管做了多少事情,过去有多少成就,我们都应该无所挂碍,从容地说放下就放下,因为那只代表过去。当然,人也需要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当人心力不那么强的时候,也需要不断被肯定。我们可以看到并随喜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成就,也看到这些成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绩,而是在许许多多人的付出、帮助下完成的,是在种种的内外因缘下促成的。

    我们要多去观察缘起,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众缘和合。当然这仍然是很不够的,因为众生还是非常苦,我们大乘行的人哪怕帮助了一两个人,但看到众生非常苦,就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得意的事情,因为我们离想要达到的目标还很遥远。所以当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可以有喜悦,那个喜悦我们能和众生分享。同时我们要更加地去希求、仰望佛法修行得更圆满的功德,乃至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才能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23 11: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琐事,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小人有小人的事情,谁都没有时间,但对我来讲,自己闻思修行、给别人讲经说法,是我有生之年最愿意做的。这并不是我偶尔一两天的心情,在座有些道友跟我接触十多年、二十年了,这么多年的互相了解,应该知道这一点。尤其是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将讲经说法和听经闻法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每个道友都心中有数。我虽然赶不上上师的足迹,断证功德也好,慈悲菩提心也好,就连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上师的功德都没有,但不管怎么样,自己还是要追随以往高僧大德的传统,将众生的慧命视为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5 21:32 , Processed in 0.1279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