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996|回复: 8

宝性论0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10-4 16: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性论
    弥勒菩萨著
    益西彭措堪布译
    智诚堪布讲授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第一课

    今天我们开始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大乘无上乘续论》,也就是《[url=]宝性论[/url]》。《宝性论》实际上是属于第三转法轮意趣的论典。

    佛陀在最初发完菩提心之后,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开始修持菩萨道,经过了三无数劫的修行,最后现前了菩提果。对于佛成佛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的讲法:跟随一般小乘的讲法,释迦佛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之前,都是属于凡夫的身份,只是在印度金刚座上,在一座当中从资粮道到无学道证得了佛的功德;按照大乘的共同讲法,实际上佛陀在成佛之前是十地菩萨的身份,也就是以前他已经获得了十地的[url=]果位[/url],然后在印度金刚座成佛的时候,通过金刚喻定降伏断除了最细的障碍,现前了无上正等觉的果位,所以是以十地菩萨的身份而成佛的;还有些大乘不共的讲法,比如《法华经》等说实际上释迦佛早就已经成佛无数次了,此次只不过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示现而已,这方面的讲法也相合于密宗不共的讲法。

    成就佛果之后,为了度化众生佛陀开始了救度众生的事业。而在所有的事业当中最圆满最殊胜的事业,就是给众生宣讲所证悟的空性、所证悟的佛法。同时考虑到有情根性差别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给众生宣讲了不同的法轮。根据有些共同的观点,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是在人间当中的初转法轮,还有些说法是,佛陀成佛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宣讲了《[url=]华严经[/url]》等了义的法门。

    按照共同的说法来讲,佛陀最初是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宣讲了四谛法门——一切万法轮回和涅槃的因果,如是通过人无我的方式来让众生获得解脱;以后又在灵鹫山等地宣讲了二转的无相法轮,宣讲了一切万法的空性——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从眼识乃至于到阿赖耶识之间,实际上这一切万法都是本体空性的;然后又在广严城等地宣讲了第三转善辨法轮[1],善辨法轮实际是对于一切万法,存在的如是安立为有,没有的如是安立为没有。

    在三转法轮当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部分:了义部分就是宣讲了[url=]如来藏[/url]的观点,即一切众生都具有大无为法功德的如来藏,不了义的方面宣讲了一部分唯识的观点;或者说,了义部分宣讲了究竟一乘,不了义的方面宣讲了究竟三乘,等等有这样不同的安立方式。

    宣讲完之后就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佛陀趣向于涅槃。虽然色身暂时趣向于涅槃,但是这只是在共同所化面前的示现,因为共同所化的相续当中具有比较强大的常执,如果佛陀继续住世的话,很多具有常执的众生根性不够利的缘故,他就觉得反正佛陀长久住世,什么时候修学佛法都是可以的。所以为了让众生知道无常的观点——连佛陀导师金刚身都会入灭,佛陀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警醒很多的众生,让他们生起无常的感觉,进而精进地修道。而且佛陀的入灭,不单单激励了当时佛在世的很多众生精进修道,实际上也激励了后代的很多众生,不间断地精进学习佛法。所以,佛的金刚身都会入灭,我们这个业惑所成的肉身就更没有任何保障了,因此应该抓紧时间修道!对于这个问题,通过佛入灭的观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当然,佛陀入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式而已,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共同所化面前,佛陀共同所化的对象可以说已经度化完毕了。度化完毕之后佛陀示现入灭,因为佛陀在人间示现的化身,一方面是佛陀的愿力,一方面是所化众生的善业力,二者因缘和合才能够显现佛陀庄严的色身,如果所化众生的因缘不具足的话,那么能显现的佛的色身也会入灭,这是针对一般的情况而言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6: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在清净的所化面前,佛陀的色身其实并没有入灭,以报身或者法身宣讲的时候,佛陀是没有入灭的,因为在清净的所化面前,他们并不存在所谓的粗大生老病死的情况,所以佛针对这类清净所化的相续,也不会显现刹那生灭或者粗大生灭的色身。否则的话,一位大德讲到,佛陀三个无数劫修积了很多资粮,而成佛之后的寿命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话,这于因果不符。佛陀三十五岁的时候成道,从三十五岁到八十一岁圆寂之间,实际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佛陀长时间地修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积累了三个无数劫的资粮,最后成佛之后寿命却只有几十年,这是于因果不符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佛陀是在五浊恶世当中的一种示现,针对共同的所化,化缘尽了之后,色身尤其是化身显现入灭,但是在一地以上的大菩萨面前,恒时显现报身给大菩萨宣讲很多清净的正法。这些问题在比较了义的经典、续部或论典当中,都进行了观察和抉择。不管怎么样,佛陀出世之后给众生留下了很多教言,让众生能够修行。但随着众生的根性越来越恶劣,对于佛陀的很多经教,很多人都没办法直接理解,因为佛陀宣讲佛法的密意非常地深,一般的分别念难以正确地认知。针对这种情况,很多菩萨开始出世,注释佛陀的经典。针对佛陀的经典,有些是从字句上直接作注释,比如《般若八千颂》《金刚经》《心经》的注释等等。还有一些是针对它的意义,对于经典的字句,没有一个一个去解释它到底什么意思,但对它的意义做了解释。比如龙树菩萨的《中论》是对空性的意义做的一个注释,让大家知道佛陀在《般若经》当中所讲的空性,应该如是来正确理解。再比如,弥勒菩萨对三转法轮当中的共称十部了义经典做了注释,也不是逐字注释的,而是对于其中的意义做的注释,从而进行的开演和弘扬。有了这些大菩萨的注释,我们后学弟子理解佛的经典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凡夫人的智慧和大菩萨的智慧没办法相比,菩萨有清净证悟二无我空性的智慧,相续当中没有无明或者无明非常少,因此对于经典当中的究竟意趣,能够通过智慧眼照见,然后通过他的智慧写成论著,我们就能够知道佛经当中讲的真正意义。否则没有这些大菩萨做注解的话,以空性为例,通过我们的自力很难非常准确地理解空性。这个空性应该如何理解呢?如果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就应该犹如瓶中没有水、房子里面没有人的空,很容易理解成这样的空,但是这种空根本就不是佛陀在《般若经》当中所讲的空性的意趣。所以如果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空性,要通过这个空性断烦恼,要让这个空性现证实相的话,就必须要对空性的相有非常圆满的认知。这个时候菩萨出世注释经典,就让我们知道了空性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了知了空性是现空无二,或者空性是远离有无是非的执著,我们就对于佛陀经典当中的空性,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如来藏光明也是这样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认知如来藏的光明呢?如果直接去看《涅槃经》等大经典,我们虽然也能够大概知道有情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是恒常的、不变的,但是很容易就理解成是一种分别心面前的恒常,没办法理解佛在《涅槃经》当中的意趣。所以,菩萨出世注释经典、续部,对后学者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应该了知菩萨造论典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正确地理解佛经的意思、所诠义和万法的实相。像《宝性论》之类的论典都属于这样的注释。还有一些论典是把佛经当中隐含的意义发掘出来,比如《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当中隐藏的修证次第发掘出来;还有一些论典是把佛经当中没有次第的内容归结成修行的次第,比如第一步要修持出离心,第二步要修持菩提心,第三步要修持空正见,像这样把次第归摄起来,让后学的弟子能够一步一步地去学习;也有一些论典把经典当中的比较散的内容摄于一体,比如《经庄严论》就把佛经当中皈依的部分摄成皈依品,所有讲种姓的内容摄为种姓品,讲发菩提心的部分归成发菩提心品,讲神通的部分摄为神通品,真实义部分归摄成真实义品,所有讲佛功德的部分归摄为菩提品,所有的六度归摄为度摄品,这样把散于各经当中的内容做分类之后,大家就能够通过比较短时间的学习,掌握佛经当中所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也是论典的一大特色,它有归摄的作用,把没有次第的归摄成次第,把隐藏的开显出来等等,有很多这样的殊胜必要。这些工作只有大菩萨能做,因为大菩萨的智慧非常地深广,能够领悟到佛陀正确讲解的意趣。如果让凡夫人的智慧去看的话,肯定会通过被无明蒙蔽的所谓的分别念,萌生出很多错误的理解和颠倒的认知。这不但对自己无利,而且如果把这个观点写下来,还会误导很多后学的修行者,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根本不可靠,所以必须要依靠具有清净证悟、清净智慧的菩萨。当然,菩萨有一部分是真正处于菩萨地的菩萨,还有一部分菩萨是佛化现的,也就是他的身份是菩萨,但实际上是佛的本体,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所造的论典就更加地可靠了。一般真实义的菩萨,虽然他自己还有一些无明没有断,但还是非常容易准确地理解佛陀经典当中的意义,而且即便佛陀当时不在世,这些大菩萨有他自己俱生的神通神变,也可以到其他各个清净刹土见到佛陀报身,直接请问法义,因此也能够有非常准确的抉择和认知。所以对于大菩萨所造的论典,我们应该以清净的正观、正见和信心,来理解和接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6: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弥勒菩萨的论典就更加毋庸置疑了。弥勒菩萨是佛亲口授记的贤劫第五佛,现在位居补处的位置,是十地菩萨的身份,所以他的智慧非常地深广,并能够如是地领悟抉择佛陀的意趣。此处学习的论典《宝性论》属于弥勒菩萨的五部论之一。弥勒菩萨五部论的缘起在讲义当中也讲得很清楚,大概是在佛涅槃九百年的时候,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出世了。他们的母亲(有的说是婆罗门女,有的说是比丘尼)感到正法非常地衰落,因为当时阿毗达摩正法遭遇了三次正式的毁灭。第一次因缘是当时中印度的一位国王送给其他一位国王一件无缝天衣,送过去之后不知道什么因缘,在衣服心口的地方显现了一个脚印,外道国王认为这是中印度国王对他的一个诅咒,就引来大军对佛法进行了很大的损坏。这是第一次佛法遭到衰败、破坏的情况。第二次是外道一位有势力的老妇人,她说应该看一下佛经,看看内道佛教徒在经典当中说了什么,她就翻开一个经典注释,于是看到一个句子“三宝胜众擎此椎,粉碎外道邪头颅”,意思是说三宝胜众打起寺庙里的楗子时,能够将外道的邪头颅完全粉碎。实际上这里的意思主要是指,对邪知邪见的观点进行粉碎,但外道就理解成是对他们的攻击,于是发动了军队,第二次毁坏了佛法。第三次情况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有两个太阳派的外道徒到了一个寺庙(有的说是那烂陀寺,有的说是其他寺庙),当时有一些内心没调伏的沙弥很傲慢,对外道非常地不恭敬,把洗碗的脏水泼到他们身上,于是外道徒就非常地愤怒,就开始修持日光法。当时一个人在地下挖了个地洞,躲在里面修法,另一个去化缘供养他修法,修了三年之后这个外道徒修不成,他就说算了修不成,另外一个说,我三年当中辛辛苦苦地给你化缘,如果你出来的话我就杀死你。那个外道害怕了,又回去修了三年,最后修成了日光法,然后他就用法术烧毁了很多寺庙和经典,对佛法做了很大的损坏。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在那烂陀寺下面有一个很高的经书堆成的墙,外道的火把下面的经书都烧着了,最后从最上面一层的经书中流下了水,把火扑灭了。有一种说法说,最上面这些包得很好的经书都是持明藏,都是讲续部的,从续部当中流下水扑灭了火。通过三次这样的毁灭之后,当时正法是比较衰败的,就在这个时候,这位比丘尼看到阿毗达摩三次遇敌,佛法很衰败的情况,就想我是一个下劣的女人,没有办法弘扬佛法,但可以生儿子,让儿子去学习、弘扬和振兴佛法,她发了这样一个很大的愿。发了愿之后,她分别和一个刹帝利种姓结婚,生了圣无著菩萨,和一个婆罗门男子结婚,生了世亲菩萨。两兄弟长大之后问母亲,我们是什么种姓?母亲说:你们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种姓,你们是为了佛法的种姓而出生的,应该学习佛法和弘扬佛法。世亲菩萨就到克什米尔去学习小乘的阿毗达摩、毗婆沙论等,他在克什米尔学习阿毗达摩非常地精通,最后造了《俱舍论》,开始弘扬佛法。而无著菩萨一心想要弘扬大乘,他就到鸡足山闭关了十二年。鸡足山华首门下面那个山洞叫做眼泪泉,法王如意宝认定是无著菩萨的山洞,无著菩萨在那个地方闭关了十二年后,现见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把他带到了兜率天,在一座午时[2]的时间当中,给他宣讲了弥勒五论,之后无著菩萨下到人间广弘大乘教义,也做了很多注释。《宝性论》注释就是当时在兜率天听完并通达了大乘法之后,如是造下的殊胜论典。后来,世亲菩萨听说他哥哥闭关十二年,没显现什么成就,只是写了很多书,就写了一些偈颂讽刺他的哥哥说:你闭关这么多年没有得到成就,写的书倒是很多,足够一头大象来驮。像这样说了很多讥毁的语言,对大乘也说了很多讥毁的语言。当时他哥哥观察不能让他弟弟这样造业,就派了两个比丘带了《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请问经》去调化他。让一个比丘晚上诵《无尽意菩萨请问经》,他弟弟听了说:“大乘的因还是很善妙的,但是果好像有点散漫,果方面讲的不是很清楚”。第二天早上又开始念《十地经》[3],他说:“大乘的因很好,大乘的果也很好,以前我对大乘做了很多诽谤,应该把舌头割掉忏悔”。当他正在找刀子的时候,两位比丘说你不用这样,清净你罪障的方法你哥哥那里有,于是世亲菩萨就到了无著菩萨那里,向无著菩萨学习了很多大乘的教法。有些传记当中讲,他们两兄弟辩论的时候,弟弟辩才无碍,而无著菩萨显现上对他的问题要一会儿才能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哥哥说:“你以前五百世是班智达,你的禀赋智慧本来就非常高,我没有马上回答的原因是,我首先要向本尊弥勒菩萨请示之后再回答”。有时好像觉得无著菩萨的辩才没有他弟弟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可以随时见本尊,弥勒菩萨从来没有离开过他,随时都可以请问,回答也都非常正确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都是弥勒菩萨的答案。从这方面来讲,这也是一种赞叹。世亲菩萨看到此情况觉得很稀奇,说:“我也想见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说:“我要问一下弥勒菩萨,能不能见到。”请问的时候弥勒菩萨说:“因为你诽谤大乘的缘故,今生无缘见我,但是如果你今生当中好好地著论、弘扬大乘,下一世还是可以见我的。”由此世亲菩萨对他的哥哥产生了很大的信心,跟他学习了很多大乘经典,为了忏罪还写了很多像《十地经注释》《缘起经注释》等殊胜的注释,来弘扬大乘佛法。无著菩萨兄弟在世的时候,对大乘的贡献非常大,他们先后住持那烂陀寺,对正法的弘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佛教史当中看到他们两兄弟的事迹,的确感到他们对佛法的恩德也是很大的,很多众生因为这些因缘而步入了正法,很多外道也因为两兄弟的智慧得到了降服,正法得到了弘扬。讲这些来历的主要目的是,要对造论者以及弘扬他空思想的这些大德产生信心,有了信心之后因为内心清净的缘故,容易得到加持,容易深入领悟论典当中所讲的意趣。这些在各种各样的佛教史上都有非常可靠的记载,像《布顿佛教史》等很多传承佛教史中都包含两兄弟怎样出世的广传,此处只是比较略地讲了一下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传记。无著菩萨在天界一个午时当中学习了弥勒五论,之后把它带到了人间,弥勒五论中二庄严,即《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还有二辨,即《辨法法性论》和《辨中边论》,再加上《宝性论》,就是弥勒菩萨的五部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6: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他的《辨法法性论》的注释中对弥勒五论做了归摄,《现观庄严论》毋庸置疑是解释般若的修证次第的,这是没有诤论的;《宝性论》是解释三转法轮如来藏的注释,这是非常明显的;《辨中边论》主要是辨别三乘广大道相的,它主要是针对大乘无上乘,但是其中也讲了共同乘。例如,《辨中边论》在七品当中的最后一品《辨无上乘品》中,讲了十地、十度以及很多大乘的不共功德,前面品中有些是跟声闻乘、缘觉乘共同的,有些是讲的大乘的真实义,所以它主要讲的是三乘的广大道相。尤其是安立辨别中边,什么是中什么是边呢?辨中边不一定完全是大乘的中边,在世间意义当中,边是应该遣除的,中是应该取受的,而在大乘当中,辨中边是以没有偏唯识也没有偏中观的方式进行抉择的。《辨法法性论》主要讲的是最清净圆满的菩萨无分别智慧,对于无分别智安立了它的有法和法性。安立法性的时候,把法性(无分别智)的因、转依的因和本体等等这些问题,讲得非常地清晰透彻。所以,菩萨最深的无分别智是在《辨法法性论》中抉择的,它也是以没有偏中观没有偏唯识的方式进行的抉择。《大乘经庄严论》是将《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之外的所有大乘经典的意趣归摄在了一起,里面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部分。它讲到了究竟三乘、五种种姓,也讲了一点了义的如来藏,还有殊胜的无分别智、殊胜的修法、菩萨的觉分和菩萨的大悲等等,所有大乘菩萨的修法都在《经庄严论》中完全包括了。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4]中说[5]:只要能够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就相当于学习了所有的大乘经典,所有的功德都能够得到。介绍完弥勒五论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它有相合于大乘般若的《现观庄严论》、相合于三转法轮如来藏的《宝性论》、所有大乘意趣归集的《经庄严论》、辨别三乘道相的《辨中边论》和抉择无分别智慧的《辨法法性论》,这样的五部论典归摄了所有大乘的意趣。如果能够学习完并精通弥勒五论,实际上就绝对精通了整个大乘的意趣,并且整个大乘的修法也都完全抉择清楚了。在藏地对弥勒五论的弘扬、讲解和学习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它里面的内容的确是太丰富了,所以针对大乘修学者来讲,必须要通达和学习。有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针对弥勒五论,麦彭仁波切没有把哪部论典划为中观应成派、哪部论典划为唯识宗。虽然在《辨中边论》中有一些三自性的词句,在《辨法法性论》中也有讲唯识的观点,在《经庄严论》中也讲了很多辨别唯识等,尤其在《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当中有一些三自性的词句,但是麦彭仁波切说,有三自性的词句不一定就是唯识的论典,因为在很多大乘经典当中也会出现三自性。比如,龙树菩萨在《三自性论》中安立观点的时候也有三自性的词句,但它的意义却是以其他方式抉择的。所以《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是以不偏唯识也不偏中观的方式抉择的大乘教义,《现观庄严论》是抉择般若意趣的,《宝性论》是抉择如来藏意趣的,有这样一种分别。以上我们就了知了《宝性论》的来源,它属于弥勒五论之一,作者是弥勒菩萨,弘扬者是无著菩萨(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菩萨记录下来之后把本论带到人间弘扬),它抉择的是最了义如来藏的观点。按照一般的说法,在这些论典当中《宝性论》的闻思功德非常巨大,因为它抉择的是最了义如来藏法门的缘故。下面,我们开始讲解科判和颂词的内容。与此《大乘无上续论》相合具德圣者无著的注释宣说,其义分四:一、相应正论之名义;二、成就大义之总礼;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四、善巧翻译此论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6: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大乘无上续论》相合具德圣者无著的注释宣说,其义分四:一、相应正论之名义;二、成就大义之总礼;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四、善巧翻译此论义。《大乘无上续论》就是《宝性论》,汉地叫做《究竟一乘宝性论》,藏地的名字就是《大乘无上续论》。《大乘无上续论》是相合具德圣者无著的注释宣讲的,无著菩萨的注释前面讲的比较广,后面比较略,但是主要的地方都注释下来了。此处使用的科判是遍知多罗瓦尊者的科判,遍知多罗瓦是觉囊派的一位大德,他对于佛法的一切都圆满精通无碍。他有十三位大弟子,有一种唐卡是多罗瓦弘法图,图中多罗瓦尊者坐中间,周围是十三位弟子围绕,在当时觉囊派的教法还是非常兴盛的时候。有些人对觉囊派有一些看法,他们觉得觉囊派到底是不是佛教?或者觉得觉囊派弘扬的是他空见、恒常不变的如来藏,这到底是不是佛教的正法?有些大德可能是有示现的必要,有些可能是不了知觉囊派的教法,认为觉囊派的他空见只是比唯识高一点点而已,有些干脆就说这是唯识宗的观点,有些甚至还说觉囊派是和外道的神我相同的宗派。但是,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佛陀在经典当中很清楚地授记:能够如理如是地抉择如来藏他空的,能够如理如是地弘扬如来藏观点的,只有佛和佛的化身,除此之外,其他人没有办法如理如是地抉择安立如来藏的观点。所以,麦彭仁波切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觉囊派的很多大德不但不是外道,而且是佛的化身,他们具足很殊胜的证悟和功德。当然,觉囊派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像佛那样的化身呢?这也不一定,因为对于如来藏恒常的观点,如果没有如理如是地抉择,很容易就会落到分别心面前的恒常。在学《如来藏狮吼论》的时候这个讲得很清楚,如果不注意的话,就容易落到这样的戏论当中。但是如理如是弘扬如来藏他空的这些大德,百分之百是殊胜的圣者,这是没有任何偏袒的!对于这个问题,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这一支法脉传承下来的时候,对于觉囊派的大德们都是平等恭敬的。在佛学院的坛城上专门有个佛殿是供奉觉囊派祖师的,多罗瓦尊者和他的弟子们也在里面。所以,这个科判是很圆满的。翻译者是益西彭措堪布。以前法王讲的时候翻译了注释,后面也给汉僧讲了一次《宝性论》的颂词。这次我们使用的参考资料主要是益西上师所讲的内容。甲一、相应正论之名义梵语云:摩诃衍那·俄达(日阿) 丹扎·西扎藏语云:特巴钦波吉喇嘛丹珠汉语云:大乘无上续论最初的时候只有梵语,后面翻译成了藏语和汉语,就有了三个语言的对照。为什么加梵语呢?这在注释当中讲得很清楚,有四个必要:第一个必要性,加梵语可以让学习者得到加持。因为贤劫千佛成佛转法轮,都是以梵语来传法的。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论典的时候,虽然只是通过译成的汉音读诵一遍“摩诃衍那”,这个《宝性论》的名称,但是在我们的相续中也能种下一些很善妙的习气,种下梵语的习气。以后佛通过梵文说法的时候,我们因为有这样一种念诵清净论典名称的习气的缘故,也有值遇佛陀听闻正法的机会。第二个必要性是知道论典来源清净。为什么说前面加梵语就来源清净呢?这并不是说所有加梵语的都来源清净,而是说这样殊胜的论典前面加梵语,也有一种表示来源清净的必要性。因为在古印度造论典是非常严格的,论典造完之后要集中国王和大智者们看里面有没有错谬之处。在当时,要让国王坐在中间做裁判,造论者在左边,其他的班智达大智者们在右边,他们对这部论典里的内容进行辩论,看有没有问题。如果里面有伤害众生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等过失的话,就把它判为邪论或谬论,这样的论典是不能弘扬的,而且要把它绑在狗尾巴上面烧掉。据说烧的时候还要把鼻子捂住不能闻到烟,否则会堕恶趣。最严格的时候,甚至还要把作者杀掉。如果辩论之后认定是正论,就把它供在很高的宝幢上供奉,然后宣布这是清净的可以弘扬的论。所以,能够留到现在的论典,它就是来源清净的。当然,前面我们讲过了,是不是所有加梵文的都是清净的论典呢?这个倒不一定,只是通过加梵文来表示论典的来源清净。比如外道的典籍也有很多是通过梵文写成的,如果因为有梵文的缘故,就说它是清净的来源,那也不一定。所以《宝性论》在佛教中是被承许的清净的正论,前面加一个梵语是它来源清净的一种表示,对于它的意义要从这个方面去理解。第三个必要性就是忆念恩德。为什么要忆念恩德呢?因为看到梵文的时候,我们就会忆念佛陀和大菩萨们的恩德,他们出世以梵语说法,用梵语造论典,从这个方面来讲是对作者的忆念。还有就是对翻译者也要忆念恩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虽然能念下来“摩诃衍那•俄达(日阿)丹扎•西扎”,但是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汉语“大乘无上续论”之后,我们大概就知道了其中的意思,然后再学习里面的内容,就知道了它的能诠句和所诠义,尤其是所诠义如来藏光明方面,非常地超胜非常地圆满。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在论前面加一个梵语,是让我们知道忆念译师,他们对我们的恩德也是非常大的。对译师的另外一种赞叹叫做世间眼——世间的眼目、世间的明目,翻译者就是世间的眼睛。为什么说是世间的眼睛呢?因为有了翻译家,我们就可以去学习不能通达的这些语言的所诠义,比如藏文、梵文当中的意义就都能够了知了。所以,译师是世间的双眼,能够帮助我们看见世间种种庄严的经续等等。从这方面讲,有忆念恩德的必要性。第四个必要性就是我们顺便可以学一点梵语。“摩诃衍那”等念得多的时候,一看“摩诃衍那[6]”就知道是大乘的意思。以上讲了三种语言进行对照,下面主要是从汉语方面去介绍它的名称。首先介绍的是“大乘”,然后是“无上续”和“论”,这样逐渐进行解释。首先讲“大乘”。“乘”是什么意思?“乘”就是乘骑,或者说是从此处到彼处的一种所依、一种方便,比如说以前的马、象都属于乘骑,现在的汽车等都叫做乘骑。我们在讲的时候,都是用世间的车乘做比喻,这是从比喻方面讲的。它真正的意义是从此到彼、从凡夫到圣者、或者从此岸到彼岸的一种方法,这种所依就是乘的意思。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6: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乘有很多种,有大乘、小乘、世间乘、梵天乘等,宁玛派有九乘,其他方面有三乘四续,有很多不同的讲法。此处讲什么叫大乘,大乘的本体如何了知呢?大乘的本体就是方便和智慧,或者说大悲和智慧这二者——所有的大乘都是以大悲去缘众生,以智慧来缘佛果。这里就讲到了大乘本体的体相,也可以说我们前面提到的甚深和广大的本体,或者说此处的方便和智慧、大悲和空性等等,这些都叫做大乘的本体。了知大乘的本体之后,再看大乘的分类是什么呢?乘的分类有因乘和果乘两种:因乘就是能够到达目的地的方便,叫做因乘;果乘就是已经到达的目的地本身叫乘。按照一般的理解方式来讲,到达目的地的方便,比如说车等可以叫做乘,我们并没有习惯把目的地也叫做乘,但是从能乘和它所到达的地方来讲,所到达的目的地也可以叫乘,因为它必定是一种果,是能乘的目标或终点,所以也可以叫做乘。注释中是通过五道来对应因乘和果乘的,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其中前四种道是因乘,因为它们是能够到达的方便。其中资粮道是以闻思为主,加行道是以修行为主,它们共称为胜解行,因为处于这两位的菩萨还没有真正地现证法性,只是通过胜解的方式来行持六度。他对于法性是一种胜解的信心,比如资粮道是通过闻思生信心,加行道是通过修行生信心,但是二者都没有亲证实相,而是胜解而行持,所以叫胜解行。初地就叫做见道,因为已经见到了诸法实相的缘故。见道中有亲证的智慧,见道以上就属于圣者了。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安立成修道,修道的意思是缘见道的时候所见到的法性,把它深入和圆满就叫做修道,即二地到十地之间。这以下都是属于因乘的本体,无学道属于果乘,它是所到达的目的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因乘和果乘之间的差别。下面讲为什么叫大乘呢?在解释大乘的时候,主要引用的是《大乘经庄严论》中的观点,在经中讲到“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这是以七大——缘、行、智、勤、巧、果、事,来成立大乘。第一是所缘大。大乘的所缘大,所以称之为大乘。为什么大乘的所缘大呢?因为小乘的修行者所缘只是小乘的三藏,而大乘的修行者和菩萨们所缘的是无量的三藏和修多罗。小乘的目标小,只是想自己一个人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需要的正法不多,在《经庄严论》中说甚至有些小乘行者“一偈得漏尽”,因此小乘修行者所需要的东西,需要泯灭烦恼的修法不是特别的多。而大乘的果非常大,要经历十地到佛果,然后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无量无边众生的心行也是无量无边的,从这方面讲大乘行者必须要广学一切的教法。所以,为什么称为大乘呢?因为所缘很大的缘故,所缘的是无量的修多罗,无量的三藏。这是第一个超胜小乘的方面。第二是修行大。小乘的修行主要是修持人无我空性,是以自利为主的修持,而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主,为自他二利而修行。从这方面讲,大乘的修行也是超胜于小乘的。第三是智慧大。小乘主要是修持人无我空性,大乘是对于二无我空性都能够证悟。小乘的智慧是人无我空性的智慧,大乘的智慧是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的智慧,再加上如来藏光明的观点。所以,大乘的智慧也是超胜于小乘的。第四是精进大。利根的小乘行者只要在三生中精进,就可以证悟阿罗汉果,钝一点的根器七世也可以成就阿罗汉果,缘觉是在一百个劫中积累资粮,最多也就是一百个劫的精进。而菩萨则是在三无数劫中精进地修持大乘的法要,所以大乘的精进是通过“劫”时间来表示的。小乘虽然也很精进,但是时间很短三生就够了,大乘的精进很大,需要三个无数劫修持菩萨行。所以从精进方面来讲,大乘也是超胜于小乘的。第五是善巧方便大。小乘行者非常想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他们解脱后根本不愿意住在轮回当中,一般的凡夫人也想解脱,但是没有办法超离轮回。小乘修行者虽可以超离轮回,但因为没有能让他们住于轮回又不被轮回染污的善巧方便,所以小乘行者一心一意要脱离轮回。按小乘的观点讲,当一个有情获得无余涅槃的时候,他就从轮回中超越了、从法界中消失了。比如张三现在在轮回中,通过修持小乘的道果之后获得了有余涅槃,他的烦恼就永尽了,但是他以前的烦恼的果——五蕴的身心,还没有灭。但当他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五蕴的身心就彻底地消失在法界中了。这时,烦恼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灰身灭智什么都没有了,张三这个有情就从法界的户口中彻底销户了,法界当中也就没有了这个众生。所以,小乘主要是为了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修法的。而大乘菩萨是完全超越轮回的,他会再再地回到娑婆世界,回到轮回中度化众生,因为他有善巧方便,即住在轮回中又不被轮回过患所染的善巧方便。这种善巧方便小乘没有,大乘菩萨因为具足这种善巧方便的缘故,他们可以住在轮回的同时保持身心清净而不被染污,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善巧方便就有这样的功效。这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大,超胜于小乘。第六是果大。小乘通过修持道所得到的果是阿罗汉果,声闻罗汉和缘觉罗汉得到的都是阿罗汉果,他们获得的是从轮回当中寂灭的证悟人无我空性、寂灭烦恼障的阿罗汉果。而大乘菩萨通过修持六度万行,得到的是万德庄严的佛果。阿罗汉果和佛果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从佛在世时,释迦佛和他的声闻弟子之间的差别就完全可以了知。第七就是事业大。小乘也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一般来讲,阿罗汉在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也会到很多地方游方度化,但范围非常小,时间也有限,一旦他趋入无余涅槃,他的事业就彻底终止了。所以,无余涅槃是小乘行者事业的终点,从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后到入灭之前他的事业就这一世。如果他是七岁证悟阿罗汉,九十岁入灭的话,那么他的弘法利生事业也就是这么几十年;如果他是八十岁证悟阿罗汉,九十岁入于无余涅槃,那他弘法利生的事业就是十年;如果得到阿罗汉果以后马上就入灭了,他就没有事业了。所以,无余涅槃就是小乘行者事业的终点。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6: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大乘的事业不是这样,大乘的弘法利生事业是从最初发心就开始了,中间行持菩萨道也是很广大的弘法利生。而且大乘菩萨真正展开无勤的弘法利生事业,是从无余涅槃开始的,什么时候大乘菩萨获得了无余涅槃,即获得了佛果,从那时起他才真正开始了以佛的身份无勤度化众生的事业。同样是无余涅槃,小乘获得无余涅槃后事业就终止了,而大乘获得无余涅槃后事业才开始,才开始展开在无量无边的刹土中周遍地度化一切有缘弟子的事业。所以比较之后我们就了知了,大乘通过七种大全方位超胜小乘。此外,在《大乘经庄严论》中从第一品到最后一品,从作意、修行、智慧、菩提心等方方面面都在赞叹大乘菩萨,真正学习完之后自己的心态都有所转变了,觉得做一个大乘菩萨真幸福,觉得大乘的精神非常伟大,自己就没有想追求小乘的心念了。以上是通过七种大宣说了大乘超胜小乘。下面讲“无上续”。首先“续”的意思是连续、相续不断,那是什么东西连续不断?在什么相续中连续不断呢?实际上,连续不断就是在凡夫位、菩萨位、佛位,或者《如来藏狮吼论》中提到的不净位、不尽净位、极净位,在这三个位当中如来藏的本体是连续不断的。也就是说从佛的无为法身功德,到菩萨相续所证悟的如来藏光明,再到凡夫位时显现是烦恼但实相中隐藏着如来藏,是连续不断的。凡夫相续中具有如来藏,在基位、道位、果位的如来藏都是相续不断的,这就是相续的意思。回到前面的问题,什么相续不断呢?就是如来藏的法性相续不断。为什么叫无上续呢?因为相续有两种,一种是轮回的相续,它不是无上的,因为在它之上还有更超胜的,所以轮回的相续不叫无上。真正的无上是指如来藏的本体,是指有情相续中本来具足的圆满证悟的特性,这个法性、佛性、如来藏的本体、佛陀的法身功德属于无上的相续。这个相续在有情相续中具足,在菩萨相续、在佛位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所以叫无上续。我们在《宝性论》中所抉择的就是这种无上续,我们没有必要抉择轮回的相续,轮回的相续都属于有法,属于不存在的虚妄分别,抉择和安住这种相续没有必要。我们要学习无上续,就是如来藏的本体,尤其要学习具有烦恼的有情相续当中现在就具足佛功德,我们在学习《宝性论》之后,一定要得到这样的定解。本论在第一品《如来藏品》之后,还会讲到很多无上续的殊胜功德和殊胜必要,慢慢学习《宝性论》就会知道抉择如来藏,的的确确有很大的必要性。这就是无上续,主要讲有情相续当中本自具足如来藏的功德。接下来讲“论”。“论”的意思就是改造和救护,每次讲论都要重复它的这个殊胜意义,这就是正论的特点。改造就是通过学习殊胜的论典,把众生的三毒改造为三学,因为没有学习论典之前凡夫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是遍满的,而真正学习一部正论之后,会把贪嗔痴改造为戒定慧,这就是论典的殊胜作用。而世间中也有一些论典书籍被冠以“论”的名称,但这种“论”并没有把贪嗔痴改造为戒定慧的功效,所以在很多注释中把这种论叫邪论。当然这个邪论有狭义和广义的分别,此处是从广义上讲,只要是没有把三毒改造为三学的,都叫邪论而不叫正论,只要是正论,就一定会把三毒改造成三学而不会引发贪嗔痴,这就是论的改造作用。第二是救护的作用。救护的作用是学完这样的论典之后,它能够有力量把你从轮回当中救度出来,比如学习完《中论》、《宝性论》之后,内心当中逐渐就生起了证悟的功德,这种证悟功德是来自于了解论典的所诠义之后逐渐获得的。所以,论典有两大作用——改造和救护,改造是从因的角度上讲的,把相续中烦恼的因改造成戒定慧;救护是从果的角度讲的。真正的正论一定要具足改救的功效,否则就不叫真正的论了。有时凡夫人写一篇文章并提名叫什么论,实际上这种“论”没有办法帮助人改造三毒,也没有办法帮助人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不是随随便便提笔写一篇文章就是论。一般来讲,对于正论的造论者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下等造论者一定要通达内明、因明、声明等五明;中等造论者要亲见本尊,得到本尊的摄受;上等者就是证悟法性的大菩萨。本论的作者是处于十地的弥勒菩萨,他是无可厚非的上等造论者。注释的作者是无著菩萨,他既亲见了本尊又亲证了法性,是大家共称的三地菩萨的化身。无著菩萨在度化众生和弘法当中,遇到很多障碍和违品的时候,他就要求他的弟子们全部修安忍,他自己也是安住在安忍[7]中,他也要求弟子不能起嗔恨心,不能做打骂等行为。所以,无著菩萨也是完全具足三品功德的上等造论者。因此,要造一部清净的论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随随便便写个东西就可以叫论典,它的作者要不然是亲见法性初地以上的菩萨,要不然是亲见本尊,要不然是通达五明,除此之外其他人所造的论典就没有什么价值。以上就是《大乘无上续论》的名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6: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它的名称相应看科判“一、相应正论之名义”,这个名义是相应正论的,也就是在《宝性论》中所讲到的都是大乘无上续,即如来藏在有情相续中是怎样具足、怎样延续的问题,所以“大乘无上续”是以意义来命名的,“论”是作用,因此上师在讲记中讲《大乘无上续论》是意义和作用相合而取名的。但是如果单单从“大乘无上续”的角度来讲,是从意义上取名的,因为这个名义是相应正论的,整部正论都是在讲大乘无上续,都是在讲如来藏的相续,所以相应正论之名义的意思就是这样。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1]也叫善抉择。[2]相当于人间五十三年。[3]《十地经》当中讲了很多十地菩萨的修法和果位。[4]关于《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有不同的讲法,汉地的学者智者们认为是弥勒菩萨,而藏地则认为是无著菩萨。[5]汉文不是很明显,在后面的藏文中很直接明显地这样讲。[6]有时“摩诃衍那”有大乘和尚的意思,此处是大乘的意思。[7]三地菩萨安忍度增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误以为,除了中观以外,还有一个与中观完全不同的大圆满。其实,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过:在证悟空性的境界当中,人间的所有痛苦、快乐全然消失,就像虚空当中一无所存一样。通过修行亲身体会到这一点,就叫做大圆满;通过故事或理论懂得这些道理,就叫做中观。两者之间距离非常近,没有太大的区别。[慧灯之光八:幻化故事的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9 11:19 , Processed in 0.1572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