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85|回复: 5

发起菩提心,即便没有其余功德,也称为菩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11-10 08: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石破碎了,但是能映蔽一切胜妙的金庄严具,也不舍弃金刚宝石的名称,并且能遣除一切贫穷。
    这是举破碎金刚宝石为喻。“金刚宝石”即佛经中讲的金刚,也就是钻石。金刚是一切物质中硬度最大的,现代科学也说钻石是目前发现的一切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可以攻破其他物质,自己很难被攻破。金刚宝石价值昂贵,即便破碎了也极有价值,下面讲具有三个特点:映蔽他物、不舍名称和遣除贫穷。
    “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它能映蔽一切胜妙的金庄严具。“金庄严具”即以金打造的庄严器具,比如金手镯、金耳环、金璎珞等。“胜妙”是极其殊胜,黄金是极贵重之物,因此极其胜妙。“映蔽”,藏文的原意是指光明方面被胜伏,比如烛光被日光映蔽,白天日光强烈,超胜烛光,就将其胜伏而覆盖,令其不明显。佛经中常说“映蔽”,也是这一含义,此处是表达金刚宝石价值超胜一切金庄严具,后来就用“映蔽”表达超胜、胜伏的意思。
    金刚宝石即便破碎,也超胜一切金庄严具。这在现代也是成立的,钻石的价值极高,即便是破裂的钻石,价值也超过黄金。虽然黄金极其殊胜,在世间也是稀有妙宝,但相比钻石来讲还是不足,破碎的钻石价值超过黄金。
    “不弃舍金刚宝名”,也不会舍弃金刚宝石的名称。宝石虽然破碎了,但还称为金刚宝石,并且价值连城。第一点是讲它超过黄金,第二点是讲即便破碎也不失金刚宝石的名称。
    “亦能遣除一切贫穷”,也能遣除一切贫穷。金刚宝石极其昂贵,虽然破裂也还是价值连城,少少破碎的金刚宝就可以遣除贫穷,令人富有,具有这种功能。
    这是以比喻的特点显明法的特点,非常善巧,这样在意义上就容易得解。下面讲意义。
    【“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善男子,像这样发起一切智心的金刚宝石,纵然远离修习,也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的金庄严具,也不舍弃菩萨的名称,并能遣除一切生死贫穷。
    这段是显明意义,将以上比喻对应到意义上,以法喻合说的方式做显示。要看到金刚宝石比喻菩提心,破碎喻指未作修习。
    “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如是”是如以上比喻所说,“一切智心”是一切种智之心,即求证一切种智的心,也就是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对菩提发起求证的心,菩提的根本在于一切种智,所以菩提心又说为一切智心。当然等起是为了利益众生,所谓“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是菩提心的圆满德相,但名称上体现的德相是愿成证菩提,所谓“菩提心”或“一切智心”都是就成证菩提这一分来立名的,看不出利益有情的德相。虽看不出,但是包含于其中。因为名称要简洁,不可能体现所有德相,一般都就一分德相来立名。而菩提的关键在于证得一切智,所以就取求证菩提的德相说为“菩提心”,又可说为“一切智心”。发起了菩提心的金刚宝石,这是将菩提心譬喻为金刚宝石,显示其价值连城、极其稀贵。
    “纵离修习”,纵然远离了修习。发起菩提心后没有修持菩萨万行,只发心不修行。这当然是过失,本来发心后应当修持菩萨万行,如果不修,那发心就成了一种空口承诺,有严重不足,比喻中说为“破碎”。虽然是金刚宝石,可惜破碎了,这代表有不足;同样,虽然发起了菩提心的金刚宝石,这非常好,可是不修菩萨行就有严重缺陷,好比宝石破碎了。
    虽然不修行,还是极为殊胜,下面讲它具有三种特法,与比喻的三种特法对应:映蔽声缘功德、不舍菩萨名称、遣除生死贫穷。
    “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但却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的金庄严具。这里将声闻缘觉的功德说为金庄严具,我们知道黄金虽然不如金刚宝石,但也很宝贵;同样,声闻独觉所证功德也极其稀贵,世间难有。生死凡夫根本无从希冀声缘的功德,凡夫都没有获证,一旦获证就成为圣者,长揖生死,所以声缘功德在世间中是极其稀贵的,就像金庄严具一样。虽然稀有,相比大乘功德就微不足道了。发了菩提心,即便没有修菩萨行,也超胜声缘一切功德,这就是映蔽声缘功德。就像金刚宝石,即便破碎,也超胜极殊胜的金庄严具。
    由此确实能了解菩提心的功德,难思难量,即便唯有发心,什么都没做,已经超胜无学位的声缘果。修证小乘解脱道,即便获得无学果位,成为阿罗汉或独觉,其一切功德都无法与一个发起菩提心的人相较。只发起菩提心,还没有修持菩萨行海,这在大乘是刚入门,初学者,功德已经超胜声缘所证一切功德,由此看出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要欢喜趣入大乘。
    “亦不弃舍菩萨之名”,也不会舍弃菩萨的名称。因为有菩提心,即便没有修菩萨行,也能获得菩萨之名而不舍。只有舍弃菩提心才会舍离菩萨之名,现在具有菩提心,即便什么都没做,还可以称为菩萨。就像金刚宝石虽然破碎了,也还是不舍金刚宝名,还称为金刚宝石。此处主要是取这一点说明只要有菩提心,没有其他功德也称为菩萨。
    “能除一切生死贫穷”,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贫穷。一个有菩提心的人,能像娑罗树一般出生无尽安乐果报,遣除一切生死衰败。就像破碎的金刚宝石能遣除一切贫穷一样,只要有菩提心,即便没有其他功德,也足以遣除生死贫穷。
    发心后不具其余功德也有这三种特法,与以上比喻的三法对应,可以对照了解。从此教证不难明了,只要有发心,即便没有其余功德,也是菩萨。下面宗大师点明此关要。
    【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此经是说虽然没有学习菩萨的殊胜大行,但只要有菩提心,便称为菩萨。
    这是点出以上教证的关键,由此不难说明大乘入门是菩提心,只要有菩提心,其他不用管,就称为菩萨而入于大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9: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因为遇到苦难才有烦恼,而是因为烦恼才会有无穷苦难

    如果不能调伏烦恼,就会因为烦恼不断的感受苦果并且制造新的苦因,这样的结果就是继续不断的在苦海中反复轮回。
    很多人会颠倒自己的苦因,认为是遇到困难才会有烦恼,解决困难就没有烦恼,可是如果不解决根本的烦恼,这个困难永远还会继续循环出现。
    这对于闻思很多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的习气来说,认知到烦恼才是苦之因,并不容易,这需要在每次遇到苦难的时候,认真的观察和思考。
    有时我们叙述某些问题,会认为困难是各种各样外在的因素,可是真正的问题是每一次遇到对境违缘时的心念相续。
    必须诚实的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心态都会走向与贪嗔痴相应的部分,必须要诚实的看见和发露忏悔。
    了解苦因为无明,了解根除无明一切苦都能解脱,对佛法的信心要更深入,而具体在调伏自己的烦恼时,对这件事也会感受越深,这是因为感受到烦恼减弱,苦也会减弱,这样的直观感受,无论我们面对什么,都要从问题的根本核心去解决。这是一种智慧,如果我们持续这样尝试做,也会逐渐了解智慧中的大乐,这会是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殊胜体验。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们皈依三宝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离苦,如果你在苦海中挣扎,那么我们走向智慧与慈悲的道路,令自己的心中生起永远的明灯,自照照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请教善知识、翻阅参考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静坐。心静下来的时候,忽然间明白了!所以静坐也能帮助你学习教义,学习教义也能帮助静坐,它们是互相帮助的。

    佛法里面所有的修行就是内心的止观,这样思惟观察,久了就成功了。

    ~~ 妙境老和尚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9: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名人,而是一位普通老人家。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很受感动,必须要把我知道的写出来。上午打车时,滴滴司机见我与他人微信交流时说到佛教,就主动说他也念佛,并介绍了他的老岳母自在往生的事迹。老人家93岁时,对女儿说一个月之后要回老家。老家其实早就没人了,所以女儿说别胡说,实际上是不知道老人家的意思。

    到了往生前两天,老人家要女儿把子女都打电话找来,一起吃饭相聚。大家在家高兴地吃完饭后,大家忙着刷碗收拾。老人说要到旁边的公园溜达一圈再回来。大家也不在意,因为她常如此。平时半小时就回来了,但是这次居然去了一个小时还没有回来。结果等大家去公园找的时候,发现老人已经结单跏趺坐往生了。那时是中午两点左右,时值夏天,大家都在午休,老人往生没有惊动任何人,也不受任何人干扰,自在往生了,没有给人添任何麻烦。老人遗体在冰柜里冰了三天,请出火化时身体非常柔软。

    家人收拾房间时,闻到非常奇异的香味。女儿有一个多月总是听到老人念佛的声音。老人学佛有十几年时间,为人善良,宽容慈悲,除了吃饭时间几乎都在念佛。老人并未完全吃素,但是严持不杀生戒,家里只买死鱼,去餐馆吃饭从不点鱼,以避免杀生。

    ~~ 心斋老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9: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人很难获得解脱吗?


    《贤愚经》
    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





    壹|关键要看你发心
    很多人都认为,作为在家人,
    是很难突破世间重围而专心致志修行的,
    所以也很难获得解脱。
    但在如今这个社会里,
    我们是有办法修行、
    有办法成就、也有办法解脱的,
    关键就要看你发心,
    是否真切、正见是否具足。  







    贰|在家人中也有成就者
    虽然《普贤上师言教》里讲,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相违,
    本来就是矛盾的,
    因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间的事情去修行,
    这种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但是如果能将菩提心,
    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修大乘的佛法跟处理一些家务事,
    或其他世间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
    如果不用处理这些事,
    当然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难以做到。
    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可是,在家人里面同样也有很多成就者。
    不仅以前有,现在也有。  







    叁|将世间事变成利益众生的事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
    比如说,虽然平时要上班、要工作,
    但是同时你可以发慈悲心、出离心,
    这两个是一点儿都不矛盾的。
    平时做一些世间的事情,
    虽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
    但我们也有办法将它变成是利益众生的事。  







    肆|发心不同
    比如说,吃一顿饭究竟是善,是恶,
    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呢?
    如果在不伤害众生生命的前提下,
    吃饭本身是无记法。
    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得很清楚:
    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
    将肚子填饱了以后,
    是为了去杀生、去行骗等,
    以这样的目的而吃饭,
    那吃这顿饭就是造作恶业;
    如果一个人吃饭的目的,
    是为了吃饱以后去听法、去放生、去行善,
    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
    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摄持,
    那么吃这顿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
    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
    没有去想吃完饭以后去杀生、去放生等,
    那这样的吃饭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叫做无记。  
    再比如说工作挣钱。
    为什么要挣钱?
    如果挣钱是为了利用在修行上,
    那工作就是出世间法。
    如果是要拿这些钱去干一些坏事,
    即使现在还没做,
    这样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恶业。
    如果没什么其他的想法,
    只是为了吃饭、生存,
    这是不善不恶,是无记法。
    所以,虽然行为相同,
    却因为当前的发心不同而有善、恶业之区别。







    伍|行持善法并不难
    如果自己愿意做的话,
    行持善法还是很容易的,
    怎么做都可以。
    自己不愿意做的话,
    即使天天给你讲大圆满等最最高深的法,
    你今天听,明天也听,
    永远都不去实修,是没有用的,
    讲了也没有太大意义。  
    闻法很有意义,通过闻法可以明白道理,
    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
    但是如果听了很多却不去实践,
    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能得到一些闻法的功德而已,
    其他的功德是没有的,
    在法的实修上也没有什么收获,
    今年是这个样子,明年还是这样,
    乃至死亡的时候也是这样空手而去。
    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话,
    仅仅吃一顿饭,都能成为解脱之因。
    其他类似的修法都是一样,
    所以,务必要发菩提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5: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最要二种,一发菩提心,二炽然作福

    今于缘了二因,拈出最要二种,为出生死方便。一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二炽然作福,于正因拈出最实一事,为归趋之方。所谓净土,以二要行,趋一实地,随观行浅深,任运净于四土。至三惑尽,二死亡,则究竟寂光上上品也。
    摘自:嘉兴藏第 36 册 No. B348《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示彭双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9 00:23 , Processed in 0.1503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