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¼

ֻһٿʼ

搜索
查看: 3230|回复: 2

名海蠡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7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地万物、一切有情皆有一“名”——“名是道之载体,道无名则不立”。

故《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道在万物之外;有名,道在万物之中”。孔子则言:“名不正则言不顺”、“有德者必有言”,苏东坡也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人严复在总结了为“名”的艰难后,感慨出了“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道理。可见,先贤古哲们都理解了“名与道”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名”的实质?

曰:万物本在渺溟之中,无“名”万物则不能相见、相知。有“名”才有万物,“万物因名而被言出”,这就是“名”的本质。

在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训义“名”为“命”:“名即命也”,“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可见,“名”是一种实体借“名”而言说自身的本质,“名”是一种言说的方式。

因为物在“渺冥”,所以蒙昧,为万物立“名”,实为不得已而为之,乃是“不可言说之言说”,所谓代天行命,本天人合一之术。命名就是为万物立一太极之象,定万化之始终!非感而遂通天下之情而不能定之。

先智尹成子说:“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一名”。所以“名”者似虚而实,以实传“神”。

既然有言则名,然则何者为“言”?

据中国古老的典籍《周易·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其中有“说言”与“成言”二处,皆为“帝”所为;而所谓“帝”者,古文通“蒂”,引申为根源之义;朱熹是这样解释“帝”字的:“帝者,天之主宰。”由此看来,“言”与“名”乃神或上帝所为,新近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前的典籍中,则有“天命谓之性”之说,其解释为:命名即为万物立命定性也。能如此者,也非神莫属。正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周易》)。

类似的解释,在西方人之《圣经》中有记载。最初,上帝创造天地,天地万物没有定形、一片混沌,“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见《圣经·创世纪·1:3》),“上帝说∶‘众水之间要有穹苍,将水和水分开。’”于是就有了天空,整个“创世纪”前几章有一个特征,即上帝说要有什么便有了什么,上帝是以“言说”的方式创造了万物。于此可见:言能为名,名即为命——命者为“命令”,中外认识相通。

命固然已天定,人欲究其所然,则须先知名后以知命。然而神机难测,赋字(名字)仅仅一二之数,就能附会神之所指?因而后世之人,为揣神意,稽创姓名之学;也有先圣诸贤,说“名”解字,最终都不得其真旨,诚然如老子所言“名可名,非常名”,不得始终。

本人研究命名学,观察中外古今解名典籍不下百家,综合而论,所成“名家”者,俱为不得宗旨之学说,诸研究人不是管中窥豹不得全豹之流、就是盲人摸象以局部当整体而沾沾自喜者。比如现今流行的“五格剖象”法,最初是日本人熊崎健翁在十八、九世纪所创,虽把姓名演数,有其逻辑可循,因而也可预言些许物事;然而崇拜者却不知,日本人虽也使用汉字,尤其是日人姓名,几乎全是汉字组成,但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则完全不同于它的母土,甚至一字多音节,此字读音实已异于汉字原始读音,可见始创者全然不懂“音与言相通”的道理。然而这还不是“五格剖象法”唯一的欠缺,殊不知,汉字的全部特征在于汉字不仅仅有“笔画”、有“音”,更有“形”、有寓意的,甚至蕴含五行。仅取一鳞半爪而认作全身,实在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之举。

我潜心钻研中国的古老文化,十年不倦,苍天不负用心人,最终发现了中国姓名文化中的奥秘所在。力排众说,独推“纬谶命名学”,从中国历史上民间隐秘的“谶纬学”入手,提出

“人名即谶言”

的独家理论与命名原则,综合诸子百家,以“名”之象数义音言作为基础,探究命名学,其中涉及考古、音律、语言、哲学、易学、宗教、文学、心理、社会等多门类学科,完善出一套“纬谶命名学”理论,并著书《命名学原理》,尽管已纠现今命名学论述之不正,补现世学说之不足。然自觉圆满之后,仍有投一滴于巨壑之感;抑或如普罗米修斯之盗神火,虽成,还悻悻然心有余辜,不期,报应将至矣。

古语道:传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0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8 0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11-26 09:18 , Processed in 0.1279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