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面对生死,认知生死,才能修行了脱生死。认知生,通过轮回,珍惜人身而修行。认知死,明了无常而重于当下,升起法性。要明了生死是自性本来具有的,但生死又是幻化,不是实有的。打破生死执着,生死和合取中道,行菩提心回归本性家园。
人身难得,是前行出离心必修课。生于人身,是过去世以受持五戒的善德积累的。难度比彩票头奖有过之无不及。但这里说的人身,还是八暇十圆满的人身。简单说来,不仅生于人道,还能身体可以修行,意识能独立自主,在佛法住世时期,外在能知遇,内在还起信。对佛法倍感珍惜,精进勇猛的修行。
观修死亡,就是一门认知轮回无常的课程,打破未来妄心,升起当下心,同时也打破对于死亡畏惧的逃避。逃避的对镜必然当作实有,如果不是实有,有什么可逃避呢?凡夫畏果,怕提死,说死,担心念头成真。也确实因业力相应,违缘心想事成。而修行观死亡,是打破死的执着,无所谓他,见怪不怪,从而超脱。
如果你不能清楚的知道这些教法和目的,就会错用教法,产生偏差,反助无明。发心了脱生死是人生一件大事,如何认知了义的生死观,如何契机的修行,证到了脱生死?
两个错用的例子:
1、当看到众生的生死悲苦,尤其是近亲离世,内心就产生无明之苦,主要是求不得苦和爱别离苦。
2、当看到众生,小动物等痛苦与死难,借用自他相换的修法,产生难忍的痛苦。实则是自身贪生怕死的外显,并没有真实无伪的出离无明心,是随众生一起造共业。
以上两个例子中,当事人都以为自己是慈悲爱心。这些苦是源自于贪嗔痴无明,是不符合慈悲众生的,只能说是有漏的善心。慈悲心的前提是出离心,出离心必须先知道出离什么,也就是知道苦谛,苦的根本是心地无明。苦都颠倒错解,如何慈悲众生之苦?
A、自观自心:
自心要不贪生,不惧死,对生死见怪不怪,不执着生死,禅定而起智慧。
B、观照众生:
用有限智慧和众生相换,站在众生贪生怕死的境界中,如同母亲呵护婴儿一样,给予众生利益。但如果自己都贪生怕死,乳臭未干,心随凡夫所动,丧失依止与菩提,只能是泥菩萨过河,自他二害。
1、(对亲人离世)认知轮回心的过患,真发出离心,从出世间法观待眷属生死,祈请超度,利益眷属根本解脱。
2、(对动物苦难)不可以借利益众生之名,行自心贪生怕死之实。悲心四起,决不能是自我畏惧的眼泪。
3、救度生命悲苦,圆满大悲心,是修菩提心的必须基础。但生命的利益并不是究竟解脱,如果执着生命利乐,反成障碍。A、自身必须站在出世间的修行高度,来行世间和出世间利益。B、必须要融入众生的心识,相应众生所需,而非自我境界定义利益的方法。众生贪生怕死,也要给予无畏布施。对发心解脱众生,升起祈请要给予法布施。清贫的善人要给予适度的财布施等等。
对顽空厌世者,认知生死是自性本来具有
到底什么是生死?是先有生,后有死,还是死是生的开始?生死是同时而生,又同时而灭。都是执着妄想的产物,但也是自性本有的功能投影,众生心动落入实有,困缚在轮回幻化。希求解脱的修法不能贪生怕死,不能求长生不老,否则必落生死,深陷轮回。要打破生死,不贪生,不惧死,生死和合取中道。心力通过修行战胜生死业力,即了脱生死。如佛陀在人间示现生灭,但在佛境界却不住轮涅。
修行中先要发心了脱生死,但又不能执着了脱生死。因为了脱生死本身就是对生死执着的反对治。也是对生死的概念定义为实有。打破了脱生死,无所谓生死,通过修行,让心力胜过生死业力,叫做没有生死,了脱生死。生死没有么?如同觉醒的人,知道梦是假的,但梦也是有的。也是自性功能的投影。厌世,顽空,厌离生命,懈怠修行,本身就是对生死的另一种执着。以此心杀人,自杀者更是地狱果报。更迷失解脱道。在轮回大梦中,先要依止上师,真发菩提心,如法修行,取舍度度精准,融入本性自然轨道。
大日明王上师微信公众平台
查找公众号:DaRiMW
查找公众号:大日明王上师
大日明王上师微信号:drmw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