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王重阳和“全真七子”
据专家介绍,王重阳名,字知名,号重阳子,咸阳大魏村人,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其家为当地富豪,家业丰厚,早年攻儒学,曾文场中举。后在甘河镇和礼泉县两次遇仙密付口诀,金世宗大定元年四十九岁时,王重阳便在“活死人墓”中虔心修持两年,悟彻玄机,于大定三年(1163年)离开地穴迁到刘蒋村即现在重阳万寿宫所在地。三年后,烧却故庵舍赴蓬瀛访友,即得全真七子:马钰,号丹阳子;谭处端号长真子;刘处玄,号长生子;丘处机,号长春子;王处一,号玉阳子;郝大通,号广宁子;孙不二(马钰之妻),好清静散人,此即所谓全真七子,来承传宏扬全真教。大定九年,重阳祖师西行止梁,无疾而逝。至此以后,全真七子又各立门户,从内部繁衍出七个支派,即马钰的遇仙派、丘处机的龙门派,谭处端的南无派、刘处玄的随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郝大通的华山派、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龙门派的势力最盛。
在户县至今有遇仙桥等和王重阳传说有关的遗址,可见真正的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是宗教家而不是像金庸小说中的江湖侠客。不过全真教也重视练气功和武功,但他们更侧重养生,而不是“称霸武林”。
相关新闻:西安发现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明代石坐像
另据新华网西安2009年3月9日电 (记者冯国)西安市考古人员在进行文物调查时意外地在全真派祖庭附近发现了其开派祖师——王重阳的明代石坐像,其两个弟子侍立两旁。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程林泉介绍,在全真派的祖庭重阳宫的下院——户县甘河镇的遇仙宫旧址,文物人员近日发现三尊石像,一人端坐,二人侍立。此次发现的三尊石造像,为研究全真教的发展历史和明代造像艺术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经过研究,这三尊石像分别塑造的是全真教的王重阳、马钰和孙不二。其中王重阳造像为坐像,位于遇仙宫大殿的祭台正中,头戴束发高冠,面容丰满,双眼微睁,直鼻闭口,长须,身穿长袍,双手抱于胸前,衣褶线条几乎完全对称,表情严肃,给人以沉着敦厚、庄重之感。其底座长方形,略有残缺,通高1.63米,底座有阴刻楷书“大明正德七年四月十七日”等字样。
马钰造像与孙不二造像均为侍立造型,位于王重阳石造像左右两侧,在造型上有一定的相似,均为头戴道冠,面部丰满,高额凤眼,直鼻口微合,褒衣博带,中有浮雕,立于石座之上。马钰的石造像通高1.4米。孙不二石造像两手拱于胸前,立于石座之上,通高1.5米,石造像臂有残缺。
程林泉说,这三尊造像最早于上世纪末在户县甘河镇的遇仙宫出土,重要的是在王重阳造像的底座有阴刻楷书“大明正德七年四月十七日\造像施主东严村杨荣张氏杨堂\造真人像西严村同臣李杰\本宫主持康继逵”等字。
王重阳生活于12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时醉心武学,后弃妻子学道,创立了全真教,被尊为重阳帝君。七位嫡传弟子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因其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至今山东东部传教。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时,他对被宋徽宗宠信的道士林灵素弄的丧失人心的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全真教。在国难当头、“南渡君臣轻社稷”的大背景下,王重阳举起全真教的旗帜,为的是留住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保存于宗教社会、民间社会。这实属无奈之举。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收纳了许多弟子,其中又以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为翘楚,人称北七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真七子”。
王重阳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钰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全真派、孙不二清静派。这其中,又以丘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
发 表 评 论 |
道教焦点: | 道教热点: | 相关文章: |
新闻排行
道教
慈善
焦点
热点
![]() | [原创发表][图文]黄道中脉辩 | 道教会 |
![]() | [原创发表]念一句无量天尊种种妙处 | 道教会 |
![]() | [原创发表]《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 | 道教会 |
![]() | [原创发表]老学归真 | 海空神佛网 |
![]() | [原创发表]老子“自然”“无为”思想 | 李书光 |
![]() | [原创发表]《老子三十八章》之新注 | 道教会 |
![]() | [原创发表][图文]道 德 | 道教会 |
![]() | [原创发表]论“道” | 道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