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方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
老子写下的五千言,阐述了宇宙本原,揭示了道这个比天还大的秘密,指出了人返本归根的途径。
一、名为《老子》
目前,对于老子五千言的称呼,存在着《老子》与《道德经》两种。我认为,称为《老子》才是正确的。
(一)符合历史事实。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以及东汉顺帝时张道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都证明了这一点。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这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老子五千言传世之初是称之为《老子》的。
(二)体现老子意愿。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学术界宜称之为《老子》,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把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光大。
二、版本探微
《老子》流传至今,因其渠道、体系、方式不同,产生了许多种传本。学习与研究《老子》,首先面临着选择版本的问题。
目前,在诸多流传的版本中,影响大的当属通行本,以王弻的版本为代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受到学界的推崇而影响正在逐步扩大。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因其不足五千言而被疑为节选而影响势微。
我认为,比较接近《老子》本来面貌的应属帛书本特别是甲本。因此,学习与研究《老子》,最好以帛书本为主,并与通行本互参。
三、勘校管窥
《老子》流传至今,特别是在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中,错简、异文、衍文以及后人注释窜入原文的随处可见。因此,勘校并确定《老子》原文,是学习与研究《老子》的基础。
目前,在《老子》研究中出现一种倾向,就是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在标新立异上做文章,将道德次序颠倒的有之,加章题的有之,拆原文再组合的有之。《老子》研究上的随意性,会使《老子》研究走入歧途,也给后人带来新的混乱。
(一)道篇为上德篇为下。老子五千言言道德之事,先有道而后有德,无道就没有德。万物皆有道,因此才有德。人自身之道才是修道的根基,而德则是修道的基础。
(二)每章加标题不可取。《老子》的每一章是没有标题的,给每一章加标题,这就把个人解读窜入《老子》原文,既有不尊重老子之嫌,也容易误导读者,使读者难以分清哪是老子的话,哪是解读人说的。我认为,为方便解读将《老子》分为81章或段是可行的,但应把序号用括号括起来,以此区别于《老子》原文,如此做法才是正确的。
(三)随意组合不应该。《老子》一书是一气呵成的,后来研究者把《老子》分成道篇与德篇(或称之为上、下篇),并把全书分为81章。这样凝聚了先贤的心血与智慧,也是颇有道理的。《老子》研究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了,这样的篇章分法一直受到学界的认可。随意拆开再组合,会破坏《老子》各篇章之间的联系而变得支离破碎。
四、以老校老
勘校《老子》的基本原则,应该为以老校老。这是学习与研究《老子》的又一个重要的问题。
《老子》一书,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是以道贯通全书的。因此,在对《老子》进行勘校的过程中,应注意对老子论道的把握,注意对全书的把握。以此为基础,再对《老子》原文进行勘校。在下不避愚钝,以《老子》(五)勘校为例说明之:
(五)
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勘校】
这一段,在“天地之间”句前,所有版本均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统观老子全书,此意非老子之意。老子说:“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八十一)意思是说,天道对万物是没有亲疏之分的,永远支持善良的人。老子又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物无弃材,是谓袭明。”(二十七)意思是说,圣人以慈悲为怀,永远善于救助人,而对物类中有用的东西也不抛弃,这是高层次的聪明。由此可见,上述“刍狗”这两句为后人所加,故应删之。
五、以老解老
老子五千言传世以来,其解读之书汗牛充栋,堆积如山,可谓是千人千面。为什么会如此呢?《老子》是智慧的海洋,而解读者仅仅是江河,因此才会出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情形。
我认为,《老子》可以说圆满无缺,自成体系,互证互通。因此,坚持以老解老应是方向,也只有如此方显老子之大智慧。以老解老,悟老真意,这才是解读《老子》的正确选择。
(一)站在老子的高度。毋须讳言,老子是与道相合的圣人,这在《老子》中可以看出端倪。老子五千言是老子站在道的高度来论述的,因此解读老子亦应站在道上来进行。不如此,就会失之偏颇,难悟真意。
(二)站在老子的广度。老子所论述的是宇宙本源的问题,昭示的是比天还大的秘密,究极天地宇宙之至理,其广度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所以,解读老子也应该注意一个广度的问题,不然很可能失之狭隘。
(三)站在老子的角度。老子所站的角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站在道上来看问题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此是道的境界,而彼则是人类社会。因此,解读老子也应注意角度,注意保持与老子的角度的一致性,不然也会出现偏差。
(四)实现以道来观道。什么是以道观道?“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二十一)我凭什么知道道的呢?靠的是道。这是老子以道观道的著名论断。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只有道,道是洞悉无穷奥妙的途径。实现以道观道,途径只有修道。如何修道呢?从广义上看,就是“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从事学习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多,修道的人的欲望一天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以至到无为境界,无为就会无不是他所为。只有达到无为境界,才能够真正实现以道观道,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老子所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老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