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或称列圄寇、列圉寇,《列子新书目录》中刘向认为列子是郑国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列子是郑国人,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按刘向《列子新书目录》有:“列子者,郑国人也,与郑缪公同时,(冥纸灰注:缪、穆二字古时通用,郑缪公即郑穆公)盖有道者也。”柳宗元《辨列子》中怀疑刘向此语中有笔误:或郑“缪”公,应为郑“繻”公,或“鲁”缪公应为“郑”缪公,因为列子约与子阳同时,而“《史记》郑繻公二十四年......郑杀相驷子阳,是岁周安王三年(实为四年,据1999版《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为公元前398年),秦惠王、韩烈侯、赵孝武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燕厘公五年,齐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鲁缪公十年,不知言鲁缪公时遂误为郑耶?”(查《辞海》,是年部分纪年与柳说有些小出入,兹存疑)。
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班固注有:“列子,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叶大庆《考古质疑》有:“......续见苏子由《古史列子传》......又观吕东莱《大事记》......盖列与庄(指庄子)相去不远。庄乃齐宣(即齐宣公,公元前455--公元前405年在位)、梁惠同时,列先于于庄,故庄子著书多取其言。”
按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序》有:“夫庄子之未生,而列子之道已汪洋汗漫充满于太虚......昔列子陆沈圃田四十年而人莫识,藏形众庶在国而君不知。天隐者也。”唐成玄英《庄子疏》、也谓其为郑穆公时人,早于庄子。
《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庄子 应帝王》中说他“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分而封哉,一以是终”;《庄子 逍遥游》说他能“御风而行”;《庄子 让王》说他“容貌有饥色”。《庄子》还专门列有篇目《列御寇》。另据《列子》一书,多涉及孔子师生,如“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等,而孔子生卒年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综上,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另:有说列子实无其人。此说不确。据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自战国至北宋近千五百年,尚无人怀疑列御寇的存在,至南宋高似孙《子略》却依据《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论及道术流变的诸家中未提列御寇;司马迁《史记》未为列御寇列传,认为“岂列御寇者,其亦所谓鸿蒙、列缺者欤”当是寓言中虚构人物。其实这种推断不符合实际。未提者并不一定不存在,况《庄子》中提及列御寇的地方很多。]
传奇与史实:
相传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正统道藏》本 《冲虚至德真经》前有《列子传》,谓其“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初事壶丘子,后 师老商氏友伯高子,修道九年之后,能御风而行。或说,早年长期隐居修道,自铸学说,家贫而不受人辞,中年以后曾游学齐卫等国,崇尚黄老之学,与伯昏瞀人一同从学于拜壶丘子。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思想与著述: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 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著作为《列子》,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 今人杨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武义内雄、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
冥纸灰认为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列子稍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2、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3、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注:历来许多学者认为今本各版本《列子》都系伪作,一说伪作者为东晋孝武帝时曾任中书侍郎、光禄勋的张湛,张湛著有《庄子注》、《文子注》、《养生要集》、《延年谜禄》等,均已佚失;一说伪作者为张湛以前之某人。见本站《冲虚真经.略述》)
主要参考文献:
《庄子》
《列子》(即《冲虚真经》)
《道教大辞典》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考古质疑》叶大庆
《道经精华》张清华主编
《汉书.艺文志》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